鄂版湖北长江出版二年级全册心理健康教学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3059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版湖北长江出版二年级全册心理健康教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鄂版湖北长江出版二年级全册心理健康教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鄂版湖北长江出版二年级全册心理健康教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鄂版湖北长江出版二年级全册心理健康教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鄂版湖北长江出版二年级全册心理健康教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版湖北长江出版二年级全册心理健康教学案.doc

《鄂版湖北长江出版二年级全册心理健康教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版湖北长江出版二年级全册心理健康教学案.doc(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版湖北长江出版二年级全册心理健康教学案.doc

WORD格式整理版

第一课新学期开始了

【主题说明】

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为新学期做好准备,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活适应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年级小学生经过之前一年的学习,对小学生活比较熟悉,但由于年龄尚小,他们的自控力、自觉性都有待提高,因此,新学期开学伊始,有必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在过去的一年中,自己发生了一些变化,除身材长高外,还学到了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技能,锻炼了一些能力。

在新的学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需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新学期努力的方向。

2.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变化感到骄傲,激发学生对新学期的向往。

3.行为目标:

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为新学期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为新学期做好准备。

难点:

激发学生对新学期的向往。

【课前准备】

1.搜集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照片、作业本若干。

2.学生暑假出游的照片。

3.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环节

目标

过程

建议

观察岛

(热身暖心)

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讲解教材观察岛中的图片,也可展示学生暑假出游的照片。

2.学生分享暑假的快乐。

3.教师小结:

快乐的假期已经过去,新的学期开始了,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导入本课课题。

1.此处教师可酌情改变活动方式。

2.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

活动营

(体验分享)

通过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审视,为自己的变化感到骄傲,激发学生对新学期的向往。

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并明确自己新学期努力的方向

活动一:

不一样的我

1.教师可以采用书中的两幅图,也可以课前搜集学生的一、二年级的作业本,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不同。

2.学生分小组,各自找出自身发生的变化。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小组成员的变化。

4.教师总结:

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我们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既有外在的变化,如个子长高,身材壮实,也有内在的变化,如知识增加了,能力提高了,更加坚强了。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会经历不同的变化,现在,新的学期开始了,为迎接新的变化,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呢?

引入活动二。

活动二:

你准备好了吗

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课本中列举的两方面的准备工作:

调整作息、准备学具。

6.引导学生明确新学期努力的方向,学生可以画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7.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打算,并及时给予反馈。

心理引导:

从认知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审视,是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以及内在的变化,同时,明确新学期努力的方向,为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

1.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交流的方式。

2.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分享屋

(总结提升)

归纳出新学期开始的准备计划。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分享屋中的儿歌。

2.组织学生在儿歌中寻找新学期的计划。

3.学生在全班分享。

4.教师给予反馈、补充。

心理引导:

总结提升感性的认识,强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性认知。

1.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分享。

2.教师的补充应有事例佐证,便于学生理解。

3.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拓展园

(拓展延伸)

强化学生执行新学期计划,增强对新学期的向往。

1.教师呈现要求:

新学期,你准备怎么做?

请学生回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

2.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回顾自己开学以来的表现,把自己表现好的行为告诉父母,不够好的行为暗暗下决心改正。

1.此环节可由教师灵活安排活动方式。

2.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

【练习题】

在新学期开学的前一天,你会做哪些准备呢?

【活动反馈】

1.学生对活动是否具有较高的参与度。

2.最后一环节,学生能否坚持。

【教学参考素材】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已经熟悉了小学的生活和日常行为规范,此时,可以逐步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逐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老师和家长不是放手“不管“,只是让他们能够逐步学会管理约束自己,能够更快地适应新学期的生活。

比如,新学期开始前,可以让孩子为自己的新学期做好准备,家长只是提醒孩子做准备,而并不告诉孩子具体准备什么。

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能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同时自控能力得到锻炼。

其实家长可以在生活的点滴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寒暑假带孩子旅行,可以让孩子参与整个旅行计划的制定、收拾行李。

在整理物品时,也可以鼓励孩子学会将物品分类,尽量避免家长代办。

【心理学背景知识】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眼中的“行为”与“习惯”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Waston,1878--1958)创立的一个心理学学派。

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②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在华生看来,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无法对它进行客观的研究。

心理学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行为。

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这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它的主张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研究意识的重要性,因而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另一位行为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认为,有机体之所以能学会特定的行为,是因为该行为受到了强化作用的缘故——即它们的行为有正效应。

他证实,实验室的动物在通过计划性地施以强化物(如食物等),经训练会按照特定的行为方式行事。

比如他训练老鼠学会转动轮子,爬上阶梯,把玩具推过地板。

从本质上讲,很多心理学家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即人类复杂的行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经过受到成千次强化作用的学习而出现的。

简单地说,习惯就是个体或群体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和行为倾向。

华生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

“任何相当定型的行动方式,不管它是外显的或内隐的反应,而且又非属于遗传性反应,应该都可视为习惯,习惯是在环境的作用下培养出来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由刺激与反应之间所形成的稳定关系所构成的。

”在一定情景的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地或自动地进行同样的动作,即习惯。

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往往会长期影响个体或群体的思想或行为。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郑海生.从生活习惯入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8)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谢弗等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第二课我喜欢的课程

【教学目标】

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凭兴趣、直觉进行学习活动,因而造成对某一学科偏爱,如果不及时给予纠正,很容易造成偏科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班会与品德课,它不是摆道理,而是针对现象找原因,指导学生在体验中寻求调整方法,并在生活实践中尝试。

  

【教学重点、难点】

让每一名学生不偏科,并喜欢上原来并不喜欢的课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调查交流先从孩子们每天接触的各门学科调查入手,指导学生自查自己喜欢哪一学科,与父母进行比较,这些学习活动、这些人,都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对比思考,寻根问源对学生喜欢某一科的学习,我采用了让学生回顾、体验、交流、总结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总结喜欢学习的原因,再通过对比,说出不喜欢的学科及其原因。

面对这些情况,孩子们免不了会产生困惑,甚至不安,我及时进行疏导,告诉孩子们造成这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与每个人的性格、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很正常。

同时欣赏能实话实说的孩子,消息他们的顾虑。

(三)、体验总结,疏导调整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老师,必须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以有效的方式调查消极行为与心态。

因此,我紧扣主题,通过PPT,引导孩子们对照“喜欢课程”的原因,总结出“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原因,原因找到后,寻找正确的调整方式就水到渠成了。

我通过小品表演给学生设置具体的情境,请全班同学一起帮助出主意,孩子们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想出了各种办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作画写话,表达心声在课堂最后,我根据孩子们所想的办法,归纳总结出调查的几个方法,并让孩子们在《童年》音乐声中,画一幅代表自己喜欢的学科,或向任课老师写几句话,把自己的心里话与内心世界通过图文方式表达出来。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轻松、愉悦地完成了学习,明白了原因,找到了调整的方法,相信他们一定能慢慢调整过来的。

第三课微笑是最美的语言

【主题说明】

微笑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会带给他人快乐的心境、和谐人际关系。

本课的设计宗旨在于引导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理解微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会关心他人,萌发爱的情感,让微笑成为人际间最美丽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微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情感目标:

体验微笑带来愉悦心情。

3.行为目标:

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微笑的好处,鼓励学生用微笑、语言等不同形式来传达愉悦的心情。

难点:

学会关心他人,萌发爱的情感,让微笑成为人际间最美丽的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PPT;《歌声与微笑》歌曲视频。

学生准备:

纸、画笔。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环节

目标

过程

建议

观察岛

(热身暖心)

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景导入

1、教师讲解教材中观察岛中的图片(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鼓励学生说说更喜欢哪一幅图?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

是呀!

微笑的孩子咱们都喜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着微笑,好吗?

1、此处教师可酌情调整活动方式。

2、本环节用时不超过5分钟。

活动营

(体验分享)

通过活动,理解微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微笑带来的快乐,引导学生欣赏最美的笑脸。

活动一:

歌声与微笑

1、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个组,面对面围成两个圈。

2、教师播放《歌声与微笑》歌曲视频,学生伴着视频,一起唱这首歌,感受歌声与微笑带来的快乐。

3、教师和学生一起唱《歌声与微笑》。

4、请学生说说唱完《歌声与微笑》后的感受。

5、教师总结:

歌声与微笑都更带给我们愉悦感,歌声流进我们的心间,微笑写在我们的脸上。

你觉得班上谁笑起来最美,请为他(她)画一张笑脸吧。

引入活动二。

活动二:

最美的笑脸

6、教师先示范,说出班级中自己认为最美的笑脸,并说明原因。

7、学生明确自己认为班上笑起来最美的同学,并给他(她)画笑脸。

8、学生作画时,教师巡视。

9、教师总结:

生活中,爱笑的孩子总是带给人阳光般的温暖,让人觉得他最美丽,微笑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谐人际间的关系。

1、如果有会跳舞的学生,可以请她伴舞。

2、学生作画时,教师要巡视,适时评价。

3、本环节用时控制在20分钟以内。

分享屋

(总结提升)

使学生加深对微笑的感受。

理解微笑在生活中的作用。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儿歌,请学生分别扮演老师和同学,表演微笑着向老师和同学问好。

2、说说生活中微笑的好处。

心理引导:

巩固已学的知识,从感性的了解转化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把知识内化。

1、联系生活,说说微笑的好处。

2、本环节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