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高层建筑二层转换层施工方案doc24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0518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高层建筑二层转换层施工方案doc2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XX高层建筑二层转换层施工方案doc2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XX高层建筑二层转换层施工方案doc2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XX高层建筑二层转换层施工方案doc2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XX高层建筑二层转换层施工方案doc2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高层建筑二层转换层施工方案doc24页.docx

《XX高层建筑二层转换层施工方案doc2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高层建筑二层转换层施工方案doc24页.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高层建筑二层转换层施工方案doc24页.docx

XX高层建筑二层转换层施工方案doc24页

哈尔滨市某高层

转换层的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哈尔滨市某高层二层转换层的外廓尺寸约为L×B×H=36600×7900×200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其余混凝土等级为C30,板顶标高为+10.050m,净高3.9m。

转换层计划在5月中旬~5月下旬施工。

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应采取相应的大体积混凝土抗裂措施。

转换层的设计功能为“转换层楼板”,无论是从混凝土的浇筑顺序、混凝土的自应力控制及释放,还是从构件应力约束等方面,都与施工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有很多差别。

一旦发生温度裂缝将会给工程质量造成很大的隐患,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影响工期,甚至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

这就要求必须拿出一个既符合工程实际设计要求,又使具体施工过程具备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于转换层的施工方案,准备从“施工技术工作”和“施工准备工作”两方面说明。

二、转换层施工前准备工作:

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除按一般混凝土施工前必须进行的技术准备、物资准备、机具准备和现场准备外,应根据其施工的特殊性,做好附属材料和辅助设备的准备工作,如测温器具等。

(一)技术准备:

1、商混公司技术准备: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由于结构截面大,水泥用量相对较多,水泥水化所释放水化热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变化和收缩作用,为了有效地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必须从控制混凝土的水化升温、延缓降温速率、减少混凝土收缩、改善约束条件等方面全面考虑,已同商品混凝土公司沟通好制定如下方案:

(1)优选原材料:

1)水泥:

选用低水化热的P.O32.5;

2)骨料:

粗骨料:

粗骨料种类应按基础设计的要求确定,其质量除应符合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所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规定。

我们采用级配良好的碎石(5mm~25mm),应采取连续级配或合理的掺配比例。

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

骨料中不得含有有机杂质,其含泥量应≤1%;

细骨料:

其质量应符合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规定。

采用中砂,含泥量应≤3%。

3)外加剂:

粉煤灰:

选用当地三电厂Ⅱ级粉煤灰。

粉煤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91)的规定;《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90);其应用应符合建设部《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JGJ28-86)的规定;

膨胀剂:

选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专利产品哈尔滨冰城特种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低碱、低掺量高效混凝土膨胀剂UEA-R。

该产品能补偿混凝土的收缩,是一种专用抗裂混凝土特种外加剂,大大提高混凝土的自身的抗裂防水能力;

泵送剂:

双达SD混凝土泵送剂。

该产品能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及耐久性指标;

缓凝剂:

该产品能减缓水泥早期水化热,推迟水化热温度高峰,有效避免了因温度应力而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

(2)配合比设计原则:

1)提高粉煤灰掺量,混凝土强度验收龄期定为60天;

2)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0±20mm;

3)适当降低混凝土砂率;

4)通过调整泵送剂掺量及缓凝组份,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在10-16小时;

5)通过试配工作确定符合要求的配合比(见配合比通知单)。

2、施工现场技术准备:

(1)检查墙、柱、楼梯插筋位置、数量,模板标高、位置、尺寸准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及支撑系统强度、刚度是否固定可靠、模板拼缝是否严密,符合规范要求,并已核实预埋件、预留洞、各种专业管线线管、孔洞的位置、数量及固定情况无误,最后报检、审批通过;

(2)混凝土浇筑前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方案的学习,由技术部门讲述施工方案,对重点部位单独交底,设专人负责,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3)测温器具事先准备好并在测温监测点的位置上安装好,掌握其使用方法,测温孔的布置见下图:

(二)施工生产准备

1、商混公司机械设备和人员准备:

(1)成立商品混凝土质量供应施工指挥小组;

(2)启用两条生产线,保证商混搅拌不间断;

(3)启用混凝土运输车15台,保证商混运输不间断;

(4)启用两台混凝土泵车,保证商混能连续快速的泵出;

(5)设现场工长一名,生产调度、技术部长流动检查现场混凝土供应情况及质量状况;

(6)生产前对所有车辆、泵车及生产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校验、保养,使之保证连续工作;

(7)生产前选定混凝土运输路线及堵车时的备用路线。

2、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和人员准备: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先对施工现场的临时道路进行场地平整、硬化,保证混凝土运输车顺利通行;

(2)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是24小时连续作业,各种机械也是24小时连续运转。

故应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对所有参加“施工”的机械进行一次大检修,以提前查出存在的隐患。

针对查出的“毛病”应作到“该备的备、该买的买、该修的修”。

另外,对机械易损件应预备一些。

在浇筑混凝土时配备专职技工在场,随时检修。

保证混凝土浇筑期间水、电、机械、照明不中断;

(3)后勤保障人员,包括机修工、电工、材料员、司机等,应确定其及时准确的联系方式,作到一但有事情,“联系即通,通则即到”;

(4)提前对各班组进行生产安全、技术、质量交底。

并应进行相应的技术质量培训;

(5)为了能做到项目部的计划安排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根据合同约定,对不听从项目部指挥的班组及个人坚决采取处罚措施;

(6)施工人员的通道架设、泵管的架子、放料处与浇筑点的联络信号事先安装好;

(7)根据施工方案准备必要的塑料布、草袋等保温材料及测温用具等;

(8)与城管部门协调好,确保混凝土的顺利浇筑。

三、主要技术措施:

(一)模板技术措施:

1、模板支撑体系的基础构件:

(1)转换层的“模板支撑体系的基础构件”为一层顶梁板。

一层顶梁板作为转换层施工过程中的“模板支撑体系的基础构件”,其混凝土的自身强度等级必须达到100%设计强度值时,方可被用于“基础构件”,在转换层混凝土浇筑前试压同条件,若强度值不理想,应采取竖向加固措施(地下室顶梁板竖向增加加固支撑的方法);

(2)受工期进度因素、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及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影响,一层顶梁、板混凝土要使用早强商品混凝土,其中一层竖向构件周围平面500mm范围内采用早强C50商品混凝土,早强C50商品混凝土浇筑高度为+3.3m~+4.15m、浇筑范围为竖向构件{剪力墙及柱头(含剪力墙柱)}周围平面500mm范围内。

其余一层梁板采用C30早强商品混凝土,不同混凝土标高的分界采用φ1@15mm×15mm钢丝网片,详见下图。

从混凝土施工浇筑顺序上,应严格执行“先浇剪力墙及柱头、后浇筑梁板”;

(3)地下室及一层竖向支撑在浇筑转换层混凝土之前应逐根检查,若有落地不实及松动的应重新加固,并在地下室及一层竖向支撑水平间距过大处、主次梁相交处、大跨度梁板处等受力薄弱处进行竖向支撑加密,并加设水平横拉杆及“剪刀撑”,加密竖向支撑的位置以上下层竖向支撑相互对应的原则,确保荷载对应线性传递,以避免下层楼板在竖向支撑处剪切破坏。

(3)一层顶梁板在浇筑过程中应至少留四组试块(标养一组、同条件一组、备用两组),以备检验混凝土强度用;

(4)地下室顶梁板以转换层垂直投影范围内不拆支撑为原则,以作为上一层的“支撑储备”。

2、模板支撑体系:

转换层重+模板重+钢管重+施工活荷载/㎡=2.0m×25KN/m3+0.75N/m2+2.5N/m2=53.25KN/㎡,净高又较高(hn=3.9m),这就需要有一个安全、可靠的支撑体系。

(1)二层顶梁板支撑全部采用竖向钢管支撑,水平间距(纵、横向)为500mm(每根钢管平均承受竖向荷载53.25KN/㎡/9=5.92KN未考虑二层竖向构件承载,如:

剪力墙、柱等)。

同时,竖向钢管支撑设三道水平横拉杆。

第一道横向拉杆为“扫地杆”,距地面300mm,以防止竖向钢管支撑产生水平向位移;第二道横向拉杆设在中间位置(距地1950mm),以防止竖向钢管支撑失稳;第三道横向拉杆设置于竖向钢管支撑顶部,距顶部“U托”300mm~600mm,以增加竖向钢管支撑顶部的稳定性。

同时,为了保证竖向钢管支撑体系的整体刚度,准备在每跨度纵向与横向上设置“剪刀撑”。

(2)转换层由于施工工艺需要,竖向钢管支撑顶部“U托”上铺100×100mm木方,100×100mm木方上满铺60×90mm木方,之上铺竹胶板板面。

木方有节花处,应安排在“U托”中间处。

对于单根木方节花过多的,应将其淘汰或另做他用,铺设木方相接处竖向支撑应另外加设。

(3)在进行竖向钢管支撑过程中,为确保转换层支撑体系的安全,特制定以下检查程序:

竖向钢管支撑检查应至少分四次进行,主要检查竖向支撑间距、竖向支撑下部是否有可靠有效的“基础”、水平杆的设置、木方等。

第一次为二层顶板支模结束且钢筋绑扎之前;第二次为钢筋绑扎结束之后,混凝土浇筑之前;第三次为浇筑第一层混凝土中;第四次为浇筑第二层混凝土中(浇筑该层时,为对“支撑体系”最不利的时期,故更应注意);之后,应安排专人(看模人员)值班,随时检查。

3、模板体系:

(1)模板的底模采用竹胶板,之所以未采用钢模板是考虑到钢模板散热快,容易造成混凝土开裂。

侧模采用钢模板,外包毛毡,既满足强度要求,又做到有“保温”保障,其目的也是考虑避免造成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

(2)由于转换层高度为2000mm,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将很大,必须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

针对此种情况决定采用单向螺栓,其中没有套丝的一端焊接在钢筋上,而另一端穿出模板并通过“3型扣”与钢管相连接。

4、模板的侧压力计算:

F=0.22γCt0β1β2V1/2——

(1)式

F=γCH——

(2)式

两者比较,取较小值。

F——新浇混凝土对模板的最大侧压力(KN/㎡)

γc——混凝土的重力密度(KN/m2)

t0—新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h);t0=200/(τ+15)

V——混凝土的浇灌速度(m/h)

H——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混凝土顶面的总高度(m)

β1—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有缓凝作用时取1.2

β2—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的修正系数取1.2(转换层厚﹥1.5m)

F=0.22×25×200/(30+15)×1.21/2×1.2×1.2×1.2=46.27KN/m2

F=γCH=25×1.2=30

对拉螺栓拉杆计算:

P=F.A——(3)式

F——混凝土侧压力(N/m2)

A——模板拉杆分担的受荷面积(m2)

P=F1.A=46.27×1000×0.45×0.9=18739.35N

P=F2.A=30×1000×0.45×0.9=12150N(而M12的螺栓的容许拉应力为12900N)

二者取较小值,12150N﹤12900N,故满足要求。

螺栓采用φ12圆钢,单向对拉螺栓长500mm,螺栓水平间距为900mm,竖向间距为450mm。

(二)钢筋连接、绑扎及固定措施:

1、设计要求,无论是暗梁或转换层Φ25钢筋都要连续通过,不得断开。

钢筋连接采用“剥肋滚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进行钢筋对接。

2、已同结构设计者提前沟通好,已解决了以下问题:

(1)二层柱顶纵向钢筋必须伸至转换层上皮;

(2)梁板内剪力墙、柱头部分箍筋(Φ12@100)的加设必须保证大支箍Φ12@100,小支加强箍每三道正常加设,其余小支箍现场加设确实有困难之处可设成拉钩,至少保证隔一拉一;

(3)主次梁相交处、次梁与转换层钢筋重叠处的钢筋制作,在保证转换层钢筋保护层的前提下,主次梁钢筋保护层可适当增大。

3、转换层最大暗梁的截面尺寸为1100mm×2100mm,箍筋直径较大且支数较密(Φ12@100),故钢筋绑扎难度较大,暗梁二排钢筋用Φ25钢筋间距2m架起(长度为梁宽减双面保护层),以保证设计间距。

4、由于暗梁、转换层钢筋上下主筋间距过大,钢筋自重又大,极易导致绑扎好的钢筋成品产生相对位移,必须采取钢筋整体固定措施,具体措施为:

(1)暗梁以Φ25做“X”型斜撑固定并对称焊接在暗梁两侧的主筋上,在梁的两侧面每跨各设一道斜撑,使暗梁形成一个整体;

(2)转换层采用Φ25钢筋支架来支撑钢筋网,Φ25通长钢筋平行

轴方向布置,间距1.5m(转换层上下排钢筋均设),长度为两暗梁间的距离,上下架设的Φ25钢筋中间也用Φ25钢筋立柱焊接为一整体,立柱在

轴段设置四道,沿

轴平行方向设置,相邻的Φ25通长钢筋在立柱位置用Φ25“X”型斜撑焊接固定(详见下图);

5、绑扎转换层中间钢筋网时,由于Φ12@150钢筋网跨度大整体刚度差,也利用转换层架设支撑钢筋来保证Φ12@150钢筋网的水平位置。

6、建立钢筋绑扎平台。

在周边一侧脚手架铺设“60板”,侧面挂安全网,内侧以二层顶板底模为操作平台,必要时搭设二层脚手架。

7、为使转换层以上钢筋定位准确,以保证转换层以上工程质量,所有竖向钢筋在定位准确后,焊接并固定在转换层主筋上(上、下都要求焊接),这样就避免了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定位筋及主筋偏移。

8、钢筋保护层为理石块,钢筋保护层室内厚15mm、室外厚25mm。

(三)混凝土技术措施:

1、受工期进度因素、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及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影响,二层梁板使用商品混凝土,其中竖向构件周围平面500mm范围内采用C50商品混凝土,不同混凝土标号同C30混凝土的分界为转换层加腋部位,即距转换层边缘650mm处为分界。

不同混凝土标号的分界采用φ1@15mm×15mm钢丝网片,对于转换层高度范围内C50和C40的分界采用绑扎φ8@100钢筋网加挂φ1@15mm×15mm钢丝网片,其余分界只采用φ1@15mm×15mm钢丝网片(详见下图)。

2、竖向构件在转换层高度范围内先浇筑C50商品混凝土,浇筑范围为竖向构件{剪力墙(含短肢部分)及柱头(含剪力墙柱)}周围平面500mm范围内,之后浇筑C40商品混凝土。

转换层采用掺有缓凝成份的C40商品混凝土,其余二层梁板采用C30早强商品混凝土。

混凝土整体浇筑为二次,第一次浇筑为先浇筑转换层至+8.950m标高处,再浇筑板厚180mm范围的梁板,在板厚180mm的梁板处埋设间距为0.8m的Φ25短钢筋(长300mm)做转换层侧模支撑用;待侧模加固好后进行第二次浇筑转换层。

从混凝土施工浇筑顺序上,应严格执行“先浇筑高标号混凝土,后浇筑低标号混凝土,即先浇筑C50剪力墙及短肢、柱头,后浇筑C40‘厚板’,最后浇筑C30梁板”,转换层从一侧分层循环浇筑。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除按一般混凝土施工前必须进行的物资准备、机具准备、技术准备和现场准备外,应根据其施工的特殊性,做好附属材料和辅助设备的准备工作,如测温设备等。

4、由于二层转换层的特殊性,要求整个转换层不允许有裂缝,如何有效控制裂缝的出现,成为整个工程的关键。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由于结构截面大,设计强度高,水泥用量相对较多,水泥水化所释放水化热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变化和收缩作用,为了有效地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必须从控制混凝土的水化升温、延缓降温速率、减少混凝土收缩、改善约束条件等方面全面考虑。

(四)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

1、温度应力与温度变形的影响:

首先为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根据以往资料及工程经验,水泥在水化过程中大约在1d~3d放出的热量是总热量的一半。

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多发生在浇筑后3~5d内,当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时,就会产生温度应力与温度变形。

当这种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内外的约束力时,就会产生裂缝。

其次,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与混凝土厚度及水泥用量有关,混凝土愈厚,水泥用量愈高内部温度愈高。

同时混凝土尺寸愈大,温度应力也愈大。

综上所述,这就是大体积混凝土容易产生裂缝的原因。

2、内外约束条件的影响:

首先,大体积混凝土因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形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限制其变形,因而产生约束应力。

大体积混凝土在早期温度上升时,其膨胀变形受到约束而形成压应力,混凝土弹性模量小,徐变和应力松弛度大。

温度降低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若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混凝土将出现垂直裂缝。

其次,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因水泥水化热而形成中心温度高,热膨胀大,而产生中心压应力,其表面则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自身抗拉强度和钢筋的约束作用时,将产生裂缝。

3、其他因素的影响:

实际施工阶段,混凝土内部温度是与水泥水化热的绝热温度、浇筑温度及混凝土的散热温度三者温度的叠加,入模温度比出罐温度平均高出1℃,这是由于泵送混凝土采用强大的压力通过管道输送,混凝土虽然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但仍然是一种“粗糙的流体”。

在运送过程中由于摩擦生热而使温度上升(与混凝土流动性,骨料粒径、种类、输送速率及输送距离等因素有关)。

另外,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体积变形、干燥收缩和混凝土的均质性也是造成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之一。

(五)混凝土的浇筑方法:

1、“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顺序,采用分段分层斜面浇筑法,为防止水化热的聚集,减少温度应力,应减少每次浇筑长度的蓄热量,每层浇筑300mm厚,混凝土从底层开始浇筑,由远及近,进行一定距离后回来浇筑第二层,随着混凝土浇筑,泵管及架子逐渐拆除,如此依次向前浇筑以上各分层;

2、浇筑原则:

从短边开始沿长边进行,分段浇筑时间不能超过先浇筑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从B1#楼的短边d轴开始,沿长边1轴方向进行;

3、设专人“模板看护”、“钢筋看护”工作,支模时拉通线检查,浇筑混凝土时小线不撤。

柱子及外墙钢筋沿轴线方向拉通长白线,浇筑混凝土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生变形移位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好。

4、混凝土的供应为保证输送混凝土的泵能连续工作,每台汽车泵边必须有一台以上罐车等待浇筑。

现场指挥人员根据现场罐车数量随时与搅拌站联系调整发车间隙时间;

5、混凝土运输车若运输或停滞时间过长,严禁向混凝土内直接加水,如有发现必须责令退场;

6、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避免水泥浆污染钢筋,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及浇筑过程中“看筋”人员要及时清理玷污在的钢筋上的混凝土颗粒。

(六)混凝土的振捣:

1、混凝土使用50插入式振捣棒要快插慢拔,插点呈梅花型布置,按顺序进行,不得遗漏。

移动间距不大于50cm(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25倍)。

振捣上一层时插入下一层混凝土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

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出现浮浆及不出现气泡、下沉为宜;

2、由于混凝土坍落度为180~20mm,根据泵送浇筑时,自然形成一个坡度的实际情况,上下层布置两道振捣点,前道振捣点布置在混凝土卸料点,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捣实,后道振捣点布置在底排钢筋处和混凝土坡脚处,确保下部混凝土密实;

3、为防止混凝土集中堆积,先振捣料口处混凝土,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然后全面振捣,为防止因混凝土沉落面出现的裂缝,尽量避免内部微裂,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采取二次振捣法。

混凝土二次振捣恰当时间是振捣棒拔出时,混凝土仍能自行闭合而不会在混凝土中留有孔洞,这时是施加二次振捣的合适时机;

4、振捣要采取快插慢拔的原则,防止先将上层混凝土振实,而下层混凝土气泡无法排出,且振捣棒略上下抽动,使振捣密实;

5、每点振捣时间一般以20~30s为宜,但还应视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

6、除了钢筋稠密处,采用斜向振捣外,其它部位均采用垂直振捣,振捣点的距离为300~400mm,插点距模板不大于200mm,要防止振动模板,并应尽量避免碰撞钢筋、管道、预埋件等;

7、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为了使上下层不产生冷缝,上层混凝土振实,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且振捣棒下插5cm。

(七)混凝土的表面处理:

由于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在浇筑后要进行处理,当混凝土浇筑到设计标高时用长刮杠刮平,然后用木搓板反复搓压数遍,使其表面密实,在初凝前再用木抹子打磨压实,扫毛,这样既较好控制了混凝土表面龟裂,减少混凝土表面水分散发,促进养护。

(八)混凝土的泌水处理:

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为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要及时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泌水,因为泵送混凝土的水灰比一般比较大,泌水现象也比较严重。

不及时清除,将会降低结构混凝土的质量。

混凝土在浇筑,振捣过程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顺混凝土坡面下流到坑底,通过侧模底部开孔将泌水排出。

(九)转换层混凝土保温、降温及养护方法:

1、提前收听天气预报,为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和防止雨水对混凝土的冲刷,将在转换层上以“五彩布”为材料,组织搭设“遮阳、遮雨棚”。

大棚沿纵向设一道500mm宽“纵向逢”。

这样,在大风天气的环境下,不至于将大棚倾覆,具体做法见下图:

2、混凝土的养护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为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造成温度应力大于同期混凝土抗拉强度产生裂缝,综合当时的施工情况及环境气温,采用“毛毡(或塑料布)湿水法”进行混凝土的养护。

具体做法如下:

(1)转换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小时以内加以覆盖保温养护,采用在混凝土转换层上表面铺一层塑料薄膜,上加两层阻燃草帘覆盖的方法对浇筑完的混凝土进行养护、保温。

塑料薄膜能阻断水分蒸发,对混凝土养护起一定作用;

(2)加强测温和温度监测与管理,以便随时控制混凝土内的温度变化,使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根据测温结果及时调整保温材料的厚度及养护措施,水质要求为自来水,但要进行水温测试。

这样即节约了成本又起到了良好的降温、养护效果。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要适当使混凝土保持一定湿度。

(十)混凝土的测温:

(1)在转换层平面布置测温孔,按每100m2设置三孔的原则,孔深分别为转换层下20cm、转换层中、转换层上20cm,孔管25mm钢管,下口焊3mm钢板封死,管内少量加水,以保证管内温度稳定;

(2)测温采用普通温度计,从混凝土浇筑12小时后每天每隔4小时同时测量转换层表面、中部和底部的温度及大气气温,并做好记录,若发现内外温差接近于25℃,应增加保温覆盖;

(3)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施工中,除应进行水泥水化热的测试外,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还应进行混凝土浇筑温度的监测,在养护过程中还应进行混凝土浇筑块体升降温、里外温差、降温速度及环境温度的监测。

四、质量措施:

(一)商混生产供应质量控制措施:

  

(1)混凝土的质量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

(2)做好混凝土的开盘鉴定,严格按配合比进行投料生产,保证累计计量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3)经常测定砂石含水量,严格控制混凝土出机坍落度;

(4)搅拌运输车装料前必须将搅拌罐内的积水倒净,施工现场混凝土如需调整坍落度,应由现场技术人员按有关规定调整,严禁向搅拌车内任意加水调整坍落度;

(5)搅拌车在运输途中始终保持低速转动,卸料前快速搅拌,保证混凝土搅拌均匀方可卸料;

(6)施工现场设现场工长,负责指挥和掌握施工现场混凝土的浇筑情况,按规定对坍落度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进行调整,及时反馈现场质量信息,控制发车间距,保证压车不能超过两辆,不断车,保证混凝土的供应顺畅及时;

(7)设专业人员负责试块的制作、养护及试验管理工作,做到试验真实有效。

(二)施工现场质量控制:

(1)商品混凝土要有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商品混凝土准用证及出厂合格证,混凝土所用的水泥、骨料、外加剂等必须符合规范及有关规定,使用前检查出厂合格证及有关试验报告;

(2)混凝土的养护和施工缝处理必须符合施工规范规定及本方案的要求;

(3)混凝土强度的试块取样、制作、养护和试验要符合规定;

(4)混凝土振捣密实,不得有蜂窝、孔洞、露筋、缝隙、夹渣等缺陷;

(5)钢筋、模板工长跟班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设专人“看护钢筋”、“看护模板”,“看护钢筋”人员做到竖向钢筋不移位、排距准确,“看护模板”人员要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当发现有变形时及时修正处理;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