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03676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docx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docx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总5页)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

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特点。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表现:

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1.经济方面的特点: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片面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的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出现了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他们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正常展开: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和片面的理解,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既有成功法发展的一面,同时也具有封闭僵化的一面,存在严重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来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要协调,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还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又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令命管理经济;

2)经济建设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即制定政策时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3)发展市场经济,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

4)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5)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反对个人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

6)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尤其是要反对任意牺牲弱小国家民族的利益来满足大国的需要。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总是十分重视并善于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历史前进。

1956年,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又是国际上的多事之秋。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课题。

毛泽东在深刻总结国内、国际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果断地提出要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的任务,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

?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为寻求一条有别于苏联、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进行了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的指导思想

明确提出马列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苏联和别国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指出: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

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

又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的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对于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

这是毛泽东同志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冲破对苏联模式的迷信,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体现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要立足于本国,学习外国,中外结合,走自己的路的明确态度。

在更高的层面上提出了全方位借鉴学习别国的长处,更主要的是寻求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走自己的路的要求。

可见,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和探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路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

?

(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就明确指出: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他强调,在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中国共产党要实行土地改革,发展现代工业,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就已经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党的政策作用大小的标准。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指出,要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学会管理城市,在城市工作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56年1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随后在党的八大决议中又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57年2月,还提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以上这些基本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而且在实践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

?

(三)、提出了经济建设的一些基本方针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是明确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

这不是简单地把原来的重、轻、农的颠倒,而是突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既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也是实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重要步骤,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二是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

指出,“工业化道路,可以和苏联有些不同”同时坚持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并举,农、轻、重并举,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建设方针;三是在经济建设上,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四是在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问题上,毛泽东在1955年10月的七届六中全会上说,将来的趋势如何趋势就是:

大约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大约在50年到75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形成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雏形。

1964年1月,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

第一步,用十五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这就比较完整的概括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早在1957年3月,毛泽东还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没有多的生产就没有好的生活。

“要多少年呢我看大概要100年吧!

分几步走,大概有十几年要稍微好一点;有二三十年就更好一点;有个五十年可以勉强象个样子;有100年那就了不起了,那就和现在大不相同了”。

显然,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三步走”的概念,没有作为国家的大政方针确定下来,但“几步走”的发展战略设想成为邓小平同志的“100年不动摇”、“到下个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基础。

(四)、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一是针对斯大林在长时间里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观点。

但可以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部分加以解决。

这实质就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

二是针对当时高度集中的体制,地方和企业没有自主权的情况,提出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毛泽东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的统—领导的前提下,扩大点地方自主权利,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他们办更多的事情。

”只有中央一个积极性不行,要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而且强调要特别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多给企业点自主权。

三是提出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问题,提出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

四是提出了可以搞国营经济,也可以搞私营经济,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

针对八大以后国内自由市场活跃,个体工商户增加,既繁荣了市场,又满足了人民生活,对国家和个人都带来了利益和便利,但有些夫妻店,私营工厂出于政治上的压力,不敢公开经营的情况,毛泽东明确表示要让他们到地上来,合法化,而且可以雇工,开私营大厂,华侨可以投资,100年都不要没收。

五是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陈云总结出了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作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五)、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这也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

围绕这个方针,提出要处理好涉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十个方面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指出:

“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

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是把国内和国外的、党内和党外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指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的力量。

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

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一基本思想的依据就是紧紧抓住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十分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实际,为完成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

这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重要成果之一。

(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其它一些独创性的探索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意义重大。

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

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相联系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他主张商品经济要搞的长久一点好。

三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在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同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四是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问题。

五是初步提出了对外开发和一国两制的基本思想。

六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等等。

二、毛泽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这种指导和借鉴作用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历史条件,虽然已经和毛泽东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

要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成功地迎接各种挑战,就仍然需要学习毛泽东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敢于走自己的路。

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这是在什么时候都要坚持的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这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而群众路线则是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独立自主原则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

现在虽已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仍然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一旦离开这些根本原则,就必然会犯错误。

(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很多重要论述至今仍具活力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许多具体论述,虽然已经过时,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但也必须看到,还有很多重要论述至今仍具活力,我们能从中得到非常重要的启示。

例如,毛泽东关于必须正确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必须重视生产力发展、重视满足人民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理论,关于改善经济体制、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对农轻重统筹兼顾的理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统一战线和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科技教育和重视知识分子作用的理论,关于必须重视农民问题的理论等等,在今天和以后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四)、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的许多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例如,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提出的抓两头带中间、善于区别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在八届七中全会上提出的多谋善断、波浪式前进、与人通气等领导方法和艺术以及在其他着作中和会议上提出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形势抓机遇、统筹兼顾抓住中心、抓好典型解剖麻雀等等,都值得每个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在工作中活学活用。

(五)、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也包括错误的方面,即使在这些错误的理论中,也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成分特别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十年动乱中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等,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但同时又要看到,即使在这些错误的理论中,也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成分,例如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错误的,但其中关于反对腐败、反对官僚主义等方面的论述则包含着合理的成分。

对于这些合理的成分,我们应该把它从错误的理论中挖掘出来,作为现在和未来的借鉴。

总之,毛泽东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奠基人,而且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者、开创者。

在长达20年的艰辛探索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融入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和观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展,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仍然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共临沭县委党校糜娜)

参考文献:

[1]吴冷西:

《十年论战》(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中央文献研究室:

《邓小平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5]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

《36位著名学者纵论新中国发展6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