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和实验工作回顾与思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9799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和实验工作回顾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和实验工作回顾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和实验工作回顾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和实验工作回顾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和实验工作回顾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和实验工作回顾与思考.docx

《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和实验工作回顾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和实验工作回顾与思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和实验工作回顾与思考.docx

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和实验工作回顾与思考

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和实验工作回顾与思考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势头之猛都是前所未有的。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以下简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于2001年第一批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立项审查,于2001年9月进入国家级实验区进行教学实验。

到2007年6月,小学阶段完成了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和实验使用过程中,我们依据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客观需要,着眼于数学科学自身的发展与变化,着眼于启发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富有个性地学,尽心竭力,扎实工作,积累了一些基本工作经验,也取得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这七年多来,参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验和研究的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我们一道共同经历了学习提高、研究探索和思考创新的过程,获得了一系列令人欣慰的成果。

尤其是各地的国家级实验区、省级实验区和我们一起探索与实践课程改革之路,饱尝了艰辛,更享受到了成功后的喜悦。

实验区七年来的探索历程和经验成果为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鼓舞,也是促使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基本动力之一。

一、教材的编写

教材作为实现课程目标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教学资源,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

教材的研制开发是极其严谨、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是将宏观的教育理念、课程理念物化成文本材料的艰苦过程。

这既需要对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关系进行宏观思考,也需要对课程内容的安排进行反复推敲和完善;既需要编写人员的辛勤劳动,更需要充分发挥广大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的聪明才智。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过程大致经历了启动、研制和修改完善等三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在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

1992年开始,江苏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经过六年多的努力,全套12册小学数学教材全部通过了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受到了省内外专家和广大教师的充分赞誉,影响越来越大。

江西、宁夏、新疆、山东、广西等地部分地区的使用,使教材成为不靠行政命令,使用面仅次于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

江苏省教委于1999年4月召开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验总结表彰大会,提出要积极进行面向21世纪数学新教材的研究与实验,争取经过十年时间的研究和实验,确立课程教材的新体系。

这次会议标志着江苏的小学数学教材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认真学习,领悟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

1999年4月,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在南京召开华东地区座谈会,使我们对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的大体工作思路、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目标有了初步了解。

为了使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更加及时、具体地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的信息,2000年1月,《数学课程标准》初稿刚刚形成之时,我们就请标准研制组负责人马复先生介绍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的主要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颁布不久,我们就举办了数学课程标准讲习会,请标准研制组的刘兼、孙晓天、张春莉等专家就数学课程改革及其基本理念、四个领域的内容安排等做了为期三天的学术报告,开阔了江苏省小学数学教研员和教师的眼界,也为教材的编写做了思想上和人员上的准备。

2.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研发队伍。

考虑到教材研发工作涉及面广、要求较高、周期较长,为了保证教材的质量,我们成立了以教材研发和实验工作为主要职责的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我们依据满足工作需要和确保研发质量的原则,在注意队伍的权威性、专业性的同时,还注意队伍的广泛代表性。

教材编写队伍中有小学数学优秀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有专业编写人员,有资深学科专家,有著名课程教材专家。

其中,优秀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主要提供各种创意和基本素材,专业编写人员依据教材总体构思以及基本素材完成文本初稿,资深学科教学专家进行反复推敲和论证,著名课程教材专家审核把关。

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层次研发人员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特长,又可以整合群体智慧,提高教材的质量。

3.分析、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传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与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各类教材一样,小学数学教材总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和需要密切相关。

我们认真分析、研究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传统、现状与发展趋势,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重新审视传统小学数学教材,充分挖掘其在内容选择、结构安排、技能训练、知识拓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吸纳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的精华,同时也正视其种种弊端,大胆改造其不合理的成分。

我们积极了解国际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动态,借鉴其有益的成功经验。

我们还十分重视研读数学课程理论、数学教学理论和数学学习理论,从中遴选出适合不同领域、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特点的主导性观点,通过适当整合,以求在保持其精神内核的同时,使之更加符合我国小学教育实际及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小学数学课程以及教材编制的发展趋势。

4.收集整理素材。

数学教材的素材,主要是指用以呈现基本数学事实的问题情境,用以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原始数据,用以巩固练习和拓展应用的数学习题,用以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方法、体验数学应用价值的实践活动和简单实验,用以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背景材料、数学游戏以及社会、自然、科学、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等等。

从教材编制的角度来说,素材愈丰富,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就愈能得到保障,个性化特点也就愈加鲜明。

对于构成素材的信息,我们着重从以下五个途径收集:

第一,从儿童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

这类来源于儿童身边的并为儿童所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并能使他们逐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第二,从小学其他学科中寻找。

这类素材有利于小学生从数学角度体会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

当然,这里必须十分注意理解相关信息的视角,以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第三,从社会、自然和科学现象中寻找。

这类素材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蕴含在不同学生个体身上的灵感与潜力,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第四,从报章、杂志、网络等传媒中寻找。

从这一途径获得的素材往往最新鲜、最生动,也最富有时代气息,但有的却存在着一定的时效性。

第五,在案例征集、观摩研讨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寻找。

教师针对某个具体内容进行的设计、教学、总结和反思是个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真实地反映小学数学教与学的实际情况。

从教师的教学中汲取营养,既能直接丰富素材,又能启发我们进一步打开收集素材的思路。

素材的整理主要是为了方便在后续的文本编写中检索、选择和加工。

进行素材的整理时,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按不同的内容领域合理进行分类。

当然,一个素材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地对应于某个内容领域,需要灵活地加以处理。

其次,适当考虑借助该素材可以展开哪些学习活动。

如果借助该素材展开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则应对该素材予以特别的关注。

再次,注意核实素材的真实性、可靠性。

特别是一些原始的数据、图片以及一些重要的结论,注意通过不同途径的重新搜集,或通过与权威资料的比对加以验证。

(二)编制阶段

在分析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传统、现状,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以及教材编制的发展趋势之后,我们首先明确教材的基本内容,设计相应的组织结构,选择和确定教材的叙述方式、沟通模型和图文风格。

确定内容时,我们充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考察、衡量数学的教育价值,选择能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内容。

具体来说,着重考虑了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内容的基础性。

选择的内容要涵盖数学学科知识系统中的基本事实和思想方法,具备构成学科知识系统顺序性所不可欠缺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形成必要的基本技能,并用以阐述新的事实、解决新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接触到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

第二,内容的可接受性。

选择的内容要与小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相适应,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适应。

第三,内容要有趣。

选择的内容要能引发众多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好奇与疑问,并有利于他们超越已有经验产生积极的探究心向。

第四,内容要具有适度的弹性。

选择的内容要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建构新的数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向其他领域迁移;选择的内容还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便于设计适合不同学生解决的问题层次,便于由不同层次的问题产生不同深度的理解等等。

内容组织结构的设计主要涉及两个问题:

一是不同领域的内容怎样安排和搭配;二是同一领域的内容又怎样合理划分其教学段落和单元。

对于不同领域的内容,我们一方面注意通过不同领域的交叉安排和合理搭配,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适当关联,以便于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注意提供合适的机会,沟通不同领域内容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促进不同数学能力的协同发展。

对于同一领域的内容,我们根据小学数学学科自身的组织结构,体现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方法,正确揭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同时,我们注意学生学习每一阶段数学知识时的前提条件,并适当考虑学生在其他学科中正在形成的学习经验,从而对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作出必要的调整。

选择和确定小学数学教材的叙述方式、沟通模型和图文风格,就是要把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出色地呈现给学生。

这就既要充分考虑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使教材有利于学生把日常生活中获得的零星、分散和无序的经验有序化、系统化,也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使教材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阅读、自主探索,并获得相应的理解。

通过反复比较和充分研究,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以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为主线,以代表教师形象的卡通作出应对情境的一系列提问和提示,以代表学生形象的卡通呈现从学生角度所作的思考、可能会遇到的困惑,以及对相应提问和提示的应答,从而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实现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领会贯穿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进一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心向。

第二,对一些居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概念、公式、规律和结论,则通过直接叙述予以揭示,使学生能方便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

第三,对于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以及发展数学思考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材料,则依据学习的不同阶段特点,分别以“试一试”“练一练”“想想做做”“练习”“复习”等形式呈现。

第四,教材的语言力求简单明了、亲切易懂,不加过分雕琢,尽可能避免超越学生发展阶段的陌生词汇和语句。

第五,合理配置图画、照片,注意充分利用图画、照片等强刺激的视觉材料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注意图文结合,避免不必要的理解上的混乱,启发学生把对外在形式的兴趣逐步转变为对数学内部原理和规律的兴趣。

在具体的编写过程中,我们着重关注了以下四个方面。

1.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学习无非是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迁移与扩充,与儿童已有知识经验脱节的材料,从原理上说是不可能成为学习对象的。

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理解并吸纳新的信息,完成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形成更具价值的认识和判断。

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就成了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和研究的问题之一,也是制约教材质量的关键因素。

我们认真分析学生在相应阶段“应知”和“需知”的内容,设想他们面临某个新的数学现象或问题时可能产生的想法,并结合知识自身的逻辑顺序确定解决什么问题、揭示怎样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以及选择什么例子、设计怎样的提示。

我们还认真分析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心理,反复琢磨能使学生保持能动学习心态的方法。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依靠有趣现象、故事情节、操作材料或游戏活动来达到目的。

随着学生年龄的递增和学习心理的日趋成熟,则主要依靠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制造认知的矛盾和冲突、展示数学自身的惊奇和魅力来达到目的。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知识结构和方法体系。

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规律与数学学科体系客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冲突,诸如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阶段性之间、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数学知识的确定性与学生学习多样性等,小学数学教材作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凭借,必须着力缓解或调和这些矛盾。

我们不仅要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实现数学教材的编排顺序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合,把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设想恰当结合起来,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有效载体与工具。

为此,我们以数学知识的纵向螺旋式编排及横向跨领域交叉,并以数学思想方法为隐线整体贯穿其中,既符合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们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交叉编排,使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相互支持。

有时还将跨领域的内容结合起来编排,以凸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当数学知识自身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经验、思维水平产生矛盾时,就对数学知识的顺序进行适当重组,以顺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3.突出数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要建立良好的教材体系,必须处理好数学学科的结构,必须突出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我们按照基本概念之间和基本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小学生的可接受性,建立概念和规律性知识的系统。

对于每一部分知识,尽可能突出基本的、关键性的内容。

教材注意以基本规律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安排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突出基本规律。

教材注意加强知识的联系和对比,帮助学生分清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防止混淆,并到一定阶段整理一些有联系的概念或法则,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材还为学生提供了用不同方式表达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机会,并以合适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到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变式、适用范围以及有可能出现的例外等等。

教材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以现实有趣的问题为载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并学习诸如综合、分析、画图、列表、枚举、假设、转化等策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活动线索。

师生互动是我国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基本要求。

事实上,基于师生互动的教与学,有助于学习个体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并适时地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向,主动、高效地将学习活动不断持续下去。

设计活动线索时,我们首先着眼于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式,注意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选择主导性的学习方式,并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实实在在的启示。

有的先给出一些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有的先呈现一些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物体或现象,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归纳出相关的数学概念或规律;还有的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回顾与反思,让学生运用类推获得新的认识。

另一方面,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即使同一性质的内容,由于学习的先后顺序或场景不同,主导性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有所变化。

这不仅因为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成熟程度有所差异,而且是因为学生在不同场景中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所能调动的生活经验也不尽相同。

此外,我们还特别关注活动线索是否清晰和富有创意。

因为只有清晰,才便于操作;只有富有创意,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

5.重视数学应用,努力体现数学课程的综合性。

加强数学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还必须学会应用。

只有如此,才能使数学学习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我们主要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突出数学应用。

第一,注意联系实际生活背景,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小学数学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实际生活,学习数学是因为实际生活的客观需要。

第二,通过不同方式,呈现数学应用的一些典型例子,包括数学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一些重要科技工程中的应用,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

第三,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和机会。

除了在例题和习题中提供大量具有原始背景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答之外,还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实际调查、组织实践活动、开展小制作、小实验,以启发学生不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的综合性是由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所决定的。

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可以从数学内部、不同学科乃至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到应用数学的广阔途径,而且是因为数学应用本身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数学应用的过程需要许多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协同配合,是一个综合性的思维活动。

因此,重视数学应用,必定会体现出数学课程的综合性特征。

有计划、系统地编排“实践与综合应用”,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体会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是体现数学课程综合性的重要途径。

(三)修改完善阶段

一套有生命力的教材,必然处于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之中,需要不断进行修改。

2004年,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分析实验以来的期末测试情况、整理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教学的实际,修订第一学段的教材。

修订时,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调整内容安排。

教材内容的调整通常要在考虑全局的基础上,进行更为审慎的思考。

我们根据有些地区低年级每周只有四节数学课的实际,适当减少低年级的教学内容,降低教与学的难度。

例如,原来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穿插编排放在一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教学,目的是加强加减法的联系,并利用加法算减法。

修订时将进位加和退位减分开编排,并把退位减后移到一年级(下册)教学。

原来将表内乘法的一部分安排在一年级(下册),目的是让学生在一年级只学习口算,不涉及笔算,也使不同学期的学习内容相对丰富一些,有利于调节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一年级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有一定难度,一部分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大。

修订时将表内乘法全部安排在二年级(上册)教学。

再如,把原来在三年级(上册)开始集中编排的探索规律的单元顺次后移了一个学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2.适当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本数学概念、公式、计算方法和数量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仅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高低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挥。

通过对实验区反馈意见以及相关测试数据的分析研究,我们觉察到在课程改革的最初阶段,一些地区和教师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不够,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呈现不合理下降态势,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积累也不够充分。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

一是适当加大基本计算的练习量。

例如,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以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的量都有了增加,练习的重点更加突出,层次更加分明,形式更加活泼多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

二是进一步明晰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思路,并将一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由三个学期延长到四个学期。

一年级(上册)侧重教学直接依据加、减法的含义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积累对部分与整体数量关系的认识;一年级(下册)除了进一步拓展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认识,侧重于教学间接应用加、减法的含义,解决简单的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二年级(上册)主要结合表内乘、除法的内容,教学直接应用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二年级(下册)教学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丰富对加、减运算的理解,同时认识倍的概念,教学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是适当加强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除了在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上册)分两次集中安排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之外,还在三年级(上册)教学用两步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在三年级(下册)教学用两步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3.灵活调整教学活动线索。

教材安排的活动线索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

合适的活动线索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规律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活动线索的调整应切实有助于学生展开学习活动。

比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原来教材一开始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摆在课桌上,希望出现1捆(10根)带2根的摆法来认识计数单位“十”。

但实际教学时学生摆成1捆带2根的很少,而且摆法又多种多样,虽然花费了很多教学时间,但却冲淡了学生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

因此,修改后的教材先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让学生看出捆前是10个一,捆后是1个十,从而形成计数单位“十”的表象。

再如,教学“认识线段”时,原来教材只安排了把桌上毛线拉直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这一特征。

但这一活动不能帮助学生体验线段还是有长短的。

于是,修改后的教材增加了一个折长方形纸的操作活动。

先让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知道折痕也可以看作一条线段;然后要求学生折出比这条折痕长(或短)的另一条折痕,以体会线段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即线段是有长短的。

4.重视对教材细节的完善。

细节彰显品质,细节凸显质量。

重视对细节的完善,就是不放过教材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可能存在的疏漏,细致到一幅插图内容左右顺序的调整,一句提示语的表达,一个词语的表述……二年级(上册)“比一比”,原来教材安排的内容关注了比较的结果,修改后的教材更突出了比较方法的探讨;“认位置”中的认左右,原来教材呈现的情境有的较复杂,修改后的教材只选择位置关系十分明显的情境,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年级(上册)“量一量”中的实践活动,原本安排了想办法量出篮球架的高这一问题,但实际上二年级的学生无法操作。

修改时将这一活动改为要求学生量出自己走10步的长度,量出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的长度,让学生从比较中体会各种测量方法的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已进行了几年,基本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建议都有一定的调整。

根据这一情况,近两年我们对教材又进行了研究和反思,并着手对教材进行修改,待课程标准修订后重新送审。

这次修订,除了根据要求进行理念、内容的适度调整,将进一步加强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加强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同时适当降低解决问题策略和探索规律的难度,减少实践活动的次数。

二、教材的实验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2001年秋季进入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山西省曲沃县、青海省湟中县、江西省大余县、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无锡市惠山区等6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

江苏省昆山市、大仓市、金湖县,无锡市的部分乡镇和学校,南京市、南通市的部分学校自愿参加了实验。

2002年秋季,江苏、安徽、福建、甘肃、广东、广西、河南、湖南、青海、山西、陕西等地有多个省级实验区加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实验,海南、河北、黑龙江、湖北、山东、云南、内蒙古等地各有2个实验区加入,贵州、江西、宁夏各有1个实验区进入实验,四川、重庆、新疆各有部分学校进行实验。

在教材实验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扎实有效的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工作在实验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只有做好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材实验才有可能顺利开展。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我们从实验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抓好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为目标,分层次、滚动式地开展培训,将教师培训工作贯穿于教材实验的全过程。

培训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领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增强实施课程改革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二是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把握数学学科的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掌握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