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9679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氓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氓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氓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氓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氓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氓教案设计.docx

《氓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氓教案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氓教案设计.docx

氓教案设计

氓教案设计

【篇一:

《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掌握比兴手法在文本中的运用。

(2)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并基本掌握《诗经》的章法、句法特征,通过词法、句法、章法的研究,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式样,分析人物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人物形象。

课时1

教学要点:

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

2.疏通文本大意,掌握诗歌所叙述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比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

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

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诗经》介绍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2.《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

(1)“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

(2)“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3)“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这些诗篇,就其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板书)

3.形式:

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板书)

4.《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1)“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往往“兴中有比,比

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

三.诵读课文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音读的方法来品读《氓》。

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3、集体再次朗读。

四.文本梳理

课时2

教学要点:

1.了解文本的故事经过,把握诗歌的情感线索;

2.了解《诗经》赋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分析文本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情感变化;

一.整体感知

1.问:

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

板书:

恋爱——婚变——决绝

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

(板书)

3.学习“恋爱”部分。

学生齐读(1—2章)

(1)提问:

在第一章最后的约期相别中,两人的性情已现端倪,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详细一下他们的婚姻生活。

明确:

“氓”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2)提问: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

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3)提问:

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第二章)明确:

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

“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

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提问: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

感情基调:

热情、幸福;性格:

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

(板书)

(6)提问:

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赋,平铺直叙,叙述事情的经过。

4.学习“婚变”部分。

(男生朗读)

(1)提问:

第三章在全文中的作用?

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

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

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2)提问:

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引导第四章)

明确: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3)提问: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

(讨论)

明确:

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4)提问:

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

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

明确:

“于嗟女兮?

?

”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5)提问:

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

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

感情基调:

怨恨、沉痛;性格:

任劳任怨。

(板书)

(6)这两节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比兴,以斑鸠与桑葚比喻女子与爱情的关系;先言斑鸠的故事,引起所吟咏的事物。

4、研习“决绝”部分。

(女生齐读)

(1)提问:

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

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

何处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

(讨论)

明确:

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

(板书)

(2)提问:

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

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3)提问:

纵观全文,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时和作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思考)

明确:

直接陈述,叙事的过程,也就是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五.课堂小结。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六、布置作业。

【篇二:

氓优秀教案】

《氓》教学设计

南召县第二高级中学张庆东2012-11-2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四、课前准备

教师:

制作相关幻灯片

学生:

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大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回忆《诗经》中熟悉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它们或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或表达爱情不可得惆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

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学习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诗篇——《氓》

(二)、关于《诗经》:

1、内容与名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2、组成: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铺陈);“比”者,“以彼物喻此物”(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

(三)、诵读

1、请学生个别读,边读边纠正读音。

(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

3、齐读课文。

4、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解决重点字词。

(四)、梳理情节。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力求表达完整,叙述完美。

贸丝——送子——复关——贿迁——桑寓——室劳——暴矣——静思——老使我怨——亦已焉哉

2、全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情节:

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悔恨、沉痛清醒、冷静

(五)、具体研习

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在这个悲剧故事中作者刻画了怎样一个女子的形象?

点拨:

大家自由发言,尽量用原文中的诗句来佐证我们的观点,学生讨论发言,可以说到勤劳,善良,温柔,忍让,刚强等

2、你最欣赏女主人公的哪一点?

可以进一步谈她的个性,有思想,对爱情有自己的追求

老师总结:

至此,诗人为我们成功塑造了一个有纯朴热情的少女,到忍辱负重的妻子,再到坚决决绝的弃妇的艺术典型。

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父系氏族公社成立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

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更为下贱,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了可以随便买卖的商品。

《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

她受到氓的遗弃决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

《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的刻画,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3、归纳主题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

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

”“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

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

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总结“比兴”手法的作用。

结构上:

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

比兴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增强了诗歌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

3、拓展延伸

a、《诗经》中其它诗句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比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b、现代流行歌曲以及陕北民歌中比兴手法的体现,比如: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东方红》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回延安》

打碗碗花儿就地开/你把你的白脸脸调过来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

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

度。

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

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读诗,就像是“泡茶”的过程。

希望大家能通过练习成为“茶道”高手

六、板书设计:

情节:

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悔恨、沉痛清醒、冷静

七、布置作业:

1.用现代文改写这首诗。

2.学过本课后你的素材收获是什么?

附文:

精彩运用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一曲《关雎》,唱出了多少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一曲《钗头凤》,又激起了多少离散爱侣别离时的感伤心情。

而“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相思之苦以及“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切肤之痛又表现的如此深切缠绵,淋漓尽致。

【篇三:

《诗经氓》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章几个重要字词的用法

2、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歌曲《在水一方》,询问学生歌词出处。

明确:

歌词出自《诗经》中的《蒹葭》

提问:

同学们对《诗经》了解多少,还接触过《诗经》中的哪些作品?

学生自由发言。

(2)陌生而又熟悉的瑰宝?

?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子衿》)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教师: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部作品。

(板书:

《诗经?

氓》)

二、《诗经》知识回顾(10分钟)

让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

教师补充总结。

明确:

(一)《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汉代儒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就称《诗经》。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二)《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1.《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160篇。

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歌词。

105篇。

它是朝廷的正统音乐。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40篇。

2.《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譬喻,对人或

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等各种句式,只有个别诗以杂言为主,如《伐檀》。

《诗经》常常采用叠层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之间,仅有个别字的改换,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

三、文章梳理(30分钟)

(一)正音

分组朗读课文,纠正易读错字音。

(课件展示)

(二)明义

四、合作探究(20分钟)

五、艺术特色(20分钟)

六、课堂小结(5分钟)

三、研读——明其意。

(一)思考:

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二)生概括:

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三)师做引导:

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

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

(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

(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

(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

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

(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

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

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

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讨论:

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

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

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

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引导:

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

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6、思考:

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反复诵读本

节诗,读出情感。

7、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

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8、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

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9、引导: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你认为

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

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0、

(1)生活贫困

(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

施暴。

11、思考:

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

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12、齐读最后一节。

13、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

所以要读

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

找生试读,师范读。

14、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15、美读——诵其文

16、学生齐背全诗。

17、质疑探究:

18、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

19、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

20、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

被休回家。

象征悲伤的泪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