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9045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新版语文版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字词。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4.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和能力,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学环境:

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

教学PPT。

课前预习: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把握诗词大意。

[教学过程]

《饮酒》

[幻灯片3:

课题]

教学目标:

(幻灯片4)

一、新课导入(幻灯片5)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作者介绍(幻灯片6)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

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诗可大略分为两类:

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

三、写作背景(幻灯片7)

《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四、字词释义(幻灯片8)

①喧:

吵闹的声音。

②君:

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

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

说明。

⑤忘言:

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五、诵读欣赏(幻灯片9)

1.学生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2.配乐范读。

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

六、精读课文(幻灯片10――13)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

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

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

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

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七、探究赏析(幻灯片14――17)

1.艺术特色鉴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

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

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然闲适的抬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

显示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截然不同。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

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

真意:

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辨:

辨别,说明。

忘言:

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2.小结(幻灯片18)

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

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干。

”(王士祯《古学千金谱》)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八、拓展延伸(幻灯片19――22)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

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4.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课堂总结:

(幻灯片23)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九、反馈练习:

(幻灯片24――26)

1.陶渊明是东晋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

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情。

2.《饮酒》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言是_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_。

3.找出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已忘言(辨别)

4.下列赏析《饮酒》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出仕。

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

D.诗中写飞鸟,喻指自己归隐,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次北固山下》

[幻灯片27:

课题]

教学目标:

(幻灯片28)

一、新课导入(幻灯片29)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30)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

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三、写作背景(幻灯片31)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行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四、字词检测:

(幻灯片32―33)

客路:

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潮平:

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风正:

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残夜:

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旧年:

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乡书:

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五、诵读欣赏(幻灯片34)

1.学生自由朗读。

2.配乐范读。

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

六、精读课文(幻灯片35―38)

师生互相交流探讨下列问题:

1.上联中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像。

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七、探究赏析(幻灯片39―40)

学生反复品读思考下列问题:

1.“风正一帆悬”中诗人为什么不用“风顺”而用“风正”?

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2.整体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句子的含义。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八、拓展延伸(幻灯片41――44)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

,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

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乡愁/于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

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教师小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九、反馈练习:

(幻灯片45――46)

1.解释词语:

潮平:

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风正:

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残夜:

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2.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

哪些句子属于写景?

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

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

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雁门太守行》

[幻灯片47:

课题]

教学目标:

(幻灯片48)

一、新课导入(幻灯片49)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二、作者介绍(幻灯片50)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写作背景(幻灯片51)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李贺是站在进步的政治思想的立场上,维护唐王朝的完整统一,反对割据和侵扰的。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这首诗既描写了唐朝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诗人渴望建立功业的爱国思想。

诗写得悲壮苍凉,但也流露出作者忠君思想的阶级局限。

四、检测字词(幻灯片52――53)

①黑云:

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角:

古代军中的号角。

角声满天,是描写战斗的激烈。

  ③燕脂:

即胭脂,指战士流的血象胭脂一样红。

这句说,塞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里和土壤凝结成紫色。

  ④半卷红旗:

红旗不能充分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

⑤君:

皇帝。

黄金台:

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

战国时,燕昭王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天下“贤能”。

⑥城:

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⑦易水:

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一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五、课文朗读(幻灯片54)

1.学生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

意正音。

2.配乐范读。

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

4.学生齐声诵读。

六、

课文分析(幻灯片55)

感知课文,把握含义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

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七、精读课文(幻灯片56――60)

首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乌云弥漫在城上,城郭似乎被催垮了,日光穿过云的缝隙,战士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次句: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在深秋的季节里吹响号角,长城附近的泥土在夕阳的掩映下更加凝重。

第三句: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

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

末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君王招纳贤才的厚爱,我宁愿手提利剑战死在沙场。

小结:

诗歌第一句运用洽切的比喻,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

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黑云压城城欲摧”。

第二句写出我军壮盛的军容,高昂的士气。

第三、四句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

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里凝成了紫色,可见战争的激烈残酷。

八、拓展延伸(幻灯片61)

说说李贺在诗中是如何运用色彩的?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

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

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九、反馈练习(幻灯片62――64)

1.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1)黑云压城城欲摧:

敌军犹如黑云翻卷过来似的,仿佛

要把城墙推倒。

(2)霜重鼓寒声不起:

由于秋夜寒冷,战鼓抹上一层严霜,鼓声低沉不畅,显得沉闷。

2.这首诗用浓重的笔里描绘了一幅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以死报国的英雄形象。

3.关于《雁门太守行》的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那一个是正确的(B)

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不负君恩。

B.孤城将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乘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乘夜而至。

《天净沙秋思》

[幻灯片65:

课题]

教学目标:

(幻灯片66)

一、新课导入(幻灯片67)

虽然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

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

秋思》。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68)

马致远:

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三、写作背景(幻灯片69――70)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

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

关于元曲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

剧曲:

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曲”分类

散套:

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散曲

小令:

只有一支曲子

四、字词检测(幻灯片71)

字音:

涯(yá)瘦(shòu)

词义:

昏:

黄昏,傍晚。

枯藤:

干枯的枝蔓。

断肠人:

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五、诵读欣赏(幻灯片72)

1.学生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2.配乐范读。

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轻声练习,

配乐诵读,自我欣赏。

4.学生齐声诵读。

六、课文分析(幻灯片73――77)

师生互相交流探讨整首曲子的含义。

这首曲子纯用白描勾勒出多幅图景,极具艺术特色。

曲的前三句只用了十八个字,便描绘了九种景物。

第一句的枯藤、老树和昏鸦,构成了一幅苍凉图画。

第二句写作者所见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幅画因为有人家而更有生气,流露出作者对此情此景的羡慕之情。

第三个画面是:

在西风劲吹的茫茫古道上,一头疲惫的瘦马在行进中。

与“小桥流水人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至此,作者把这三幅画面又巧妙地组织在了一个大的图画当中,就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郊野风情,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夕阳西下”,天之将黑,千里奔波的游子,家在何处?

作者没有说出,却只道“断肠人在天涯”,留给人无尽的想像。

前四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最后一句,作者直指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夕阳“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

“断肠”句直抒胸臆:

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

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小结: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七、探究赏析(幻灯片78――82)

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哪一句关键诗句体现出来的?

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

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因为他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

3.哪些景物可以表现作者的这种情感?

能否把它组成一个场景?

通过十二种景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

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

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

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