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必修2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8996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6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 必修2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 必修2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 必修2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 必修2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 必修2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 必修2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 必修2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 必修2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 必修2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3课囚绿记Word版含答案

第3课

*囚绿记

绿

1.春风吹拂着大地,万物复苏,带来绿色,带来了生机。

春天不能没有绿,春天放眼皆是绿。

在这个春风荡漾、桃花盛开的季节里,走出闹市,徜徉在田间小路上,扑入视野的是绿色无垠的麦田。

布谷鸟清脆的叫声在麦田上空和农田防护林里回荡,似一位舞蹈家在春的舞台上尽情表演。

麦苗正拔节长高,由嫩绿到翠绿到苍绿,在丰满,在成熟,在延续生命。

生活便在生命的延续里旋转起来,不断变幻着色彩,粉绿、苍绿……我知道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没有绿色就不会有生命,就没有梦想。

我感谢生命的绿色,是你博大的胸怀拥抱着整个大地,让生命的绿色在春天发芽。

2.伊人曰:

生命失去绿意,便是一派寂寞。

我想,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绿色希望的延续,纵使寂寞将至,那也只是绿的另一种形式罢了。

曾经,在一灯如画的幽静里,我写下:

生命有绿意,绿藤攀缘而上,便有无数的希望点缀其中,那份美丽,只能用花粉来形容。

信念之下,我似乎看见绿色的精灵扑打着她如纱的花翅,抚开了心泉的低语,在我的心灵深处植下了一颗微小却有着无数美丽的希望的种子。

于是我流着泪微笑,任凭窗外风声呼啸,因为我知道我重拾了曾经丢失的梦,那里荡漾着阳光与鲜草的交谈,弥散着嫦娥与桂树千年的企盼。

我想从那一刻起,我生命里绿的沉沦、绿的哀伤、绿的幽怨该是一去不复返了,我看见我的指缝甚至都流淌着温暖的绿意。

于是我想,我生命中的那份绿意该是何其珍贵,那份生命存在的高贵,该是无语言说的。

坚贞的爱国者——陆蠡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4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

1935年,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翌年返回出版社。

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

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

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小说有《覆巢》《秋稼》,译著有《罗亭》《鲁宾孙漂流记》等。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为“孤岛文学”。

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

《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散文中常见的线索:

(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2)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独特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镶嵌(xiāng)    

(2)孔隙(xì)

(3)瞥见(piē)(4)涸辙(hé)

(5)急不暇择(xiá)(6)揠苗助长(yà)

(7)婆娑(suō)(8)嫩绿(nèn)

(9)猗郁(yī)(10)蕈菌(xùn)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1)禁

 

(2)纤

(3)度

(4)累

2.一言辨异

(5)王老师常常提(tí)醒我要提(dī)防坏人。

(6)在广阔的绿(lǜ)洲上,大侠萧风邂逅了一位绿(lù)林好汉。

(7)这些字画虽非大家之作,但也不能这么折(zhē)腾,要知道你这么随手折(zhé)叠,会造成这些字画在外在观感上差一些。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安顿 安置

填一填

  今年第一场雪灾后,内蒙古自治区便出台了灾民安置办法,办法中强调要把百姓的生活安顿好。

辨一辨

“安顿”,作为动词,表示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侧重在有着落,一般用于人的衣食起居;除作动词外,还用作形容词,有“安稳”的意思。

“安置”,侧重指人或事物的处置各得其所,有适当的位置,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人,指人的职业或工作有着落,也可用于器物,指摆放;只能用作动词。

2.不必 未必

填一填

  这件事未必是件坏事,“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嘛,你不必着急。

辨一辨

“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

“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在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3.装饰 妆饰

填一填

  ①本报记者乘坐直达电梯来到广州国际金融会展大厅,看到装饰一新的办公区以银、白、黑、灰为主色调。

②职场女性可以牢记这两条健康法则,把匆匆前进的脚步放慢,保持午睡半小时;晚上11点入睡,以天然健康的方式入眠,相信即使不做妆饰,也会天天光彩照人。

辨一辨

  

“装饰”,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多用于物)

“妆饰”,指打扮而言,包括涂脂抹粉、梳头、戴首饰以及着装之类。

(多用于人)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揠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也说拔苗助长。

(2)涸辙之鲋:

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鲋鱼(小鱼)。

比喻处在困境中待援的人。

(3)急不暇择:

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4)偃旗息鼓:

放倒旗子,停止敲鼓。

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

现多指停止战斗或停止批评、攻击等。

2.辨析正误

在急不暇择的情况下,他通过快速阅读、大量训练,把成绩逐步提升了上去。

他这种揠苗助长的学习方式是成功的。

辨析: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与此处语境中“成功”不相符,且与“逐步提升”也不相符。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通过对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一、阅读第8~11段,完成后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8段,“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这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

引起下文,由前文对“绿”的热爱过渡到下文的“囚绿”。

 

2.第9段,“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怎样理解“生的欢喜”?

提示:

表达了“我”面对常春藤蓬勃的生机所产生的喜悦和对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

3.第10段,“绿友”这个称呼说明了什么?

常春藤的“固执”表现了它怎样的精神品质?

提示:

(1)由“绿影”到“绿友”,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

(2)“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

这表现了常春藤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4.第11段,怎样理解这种“魔念”?

提示:

“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偏执和较为阴暗的心理。

这是爱的偏执与异化。

二、阅读第12~14段,完成后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

―→

  

―→

―→

―→

(二)解读文本精要

5.第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

点明了文章写作的背景、作者活动的社会背景以及绿枝条生存的背景。

6.第13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作者的行为蕴涵着哪些深意?

提示:

“珍重地开释”其实是对常春藤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肯定和默认;“不屈服于黑暗”,既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7.第14段,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提示:

运用拟人,抒发作者的思念之情;运用问句,含蓄隽永,令人深省。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一)宏观结构把握

(二)整体综合解读

8.作者为什么喜欢“绿”?

“囚绿”以后为什么又“放绿”?

“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

提示:

(1)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

这也暗示了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借绿来表达希望。

(2)作者“囚绿”一是想与当时的绿枝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死掉,于是“放绿”。

(3)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的不屈服于压迫的北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

1.象征手法的运用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平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后,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

 

2.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排比如: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比喻如: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反复如:

“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拟人如:

“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

”等。

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3.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文章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

满怀爱国激情的作者,正是从忧虑祖国大好河山的沦亡,而联想起那被“幽囚”的常春藤。

因此,他写下本文,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他的眷恋,他的感叹,他的祈祝,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怀念里,熔铸在层次分明、波澜起伏的记述当中。

在写作中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能从生活中细小之事、微小之物中挖掘出其不寻常的内涵。

或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蕴涵深刻的哲理,或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或传达一定的社会意义。

“以小”是为了“见大”。

“小”既是具体的事例,又是典型的事例;“大”是文章的主题。

“以小见大”就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一些细小的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

其特征是细小的形象和故事,具有深邃隽永的意义,发挥思想教育作用,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

生活中,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少有的,环绕我们的多是平凡小事。

但我们却能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亮点”,悟出道理,揭示主题。

把“以小见大”引入写人技巧之中,有助于我们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人物的“亮点”,激发我们用真情实感写人,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得感情表达得深厚、细腻、感人,更能通过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小事突出人物性格,从而揭示意想不到的主题,让主题达到深化的效果。

1.小处选材

重大的主题从平常小事中体现。

选材唯其“小”,才便于精雕细刻,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也才能更深入挖掘,从而把主题表现得较为充分。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的细节进行具体生动、细致逼真的描绘。

细节虽小,它的作用不小。

它既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又可以深化作品主题。

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描绘得惟妙惟肖,突出人物性格,有以小见大的效果。

如习作《珍爱无声》中对父亲的几处细节描写,“默默地抽着烟”“静静地翻着我的相册”“父亲胖胖的身躯,变得有些弯驼。

如血的斜阳投在他寂寞的身影,拉长,拉长”……使父亲的一颗挚爱孩子的灼热的心跃然纸上。

3.选取典型

在众多材料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主题的事例。

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反映出来的。

所以写人一定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的品质的典型事例来写。

俗话说: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典型事例能突出人物性格,体现主题。

如果没有典型,文章就平淡无奇,主题就浅显。

塑造典型的目的是说明一种事理,所以,在塑造典型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不能无中生有,捕风捉影。

如以“珍爱无声”为题,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

“我”强烈要求住校,父亲接电话,父亲来宿舍看“我”。

从事例中可以看出父亲的爱,在行动上、语言上,把那无声的父爱浓缩在字里行间。

老师布置了一个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作的题目“越来越好”,同学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是讨论实录,请你补充一下你的思路。

邹尧:

我会用三代人的日记来表现。

他们分别是:

爷爷的日记、爸爸的日记、我的日记。

通过日记来反映家里的生活变化,例如:

搬了三次房子、购买的电器、饭桌上的生活等。

我要歌颂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巨大变化,用以表达对党的感恩。

涂邦源:

我会通过父子两代邮递员的亲身经历来表现。

父亲作为老一代邮递员,他用走路的方式来回于村落与邮局之间,“我”作为新一代的邮递员,二十年前用自行车送,现在用的是面包车,在送的过程中侧重写路、环境、速度、送的准确性的变化。

易继欢:

我会通过照片来反映。

我与爷爷的相册中有三张我们县政府大楼的相片,我会针对这三张相片中的政府大楼的变化来写。

第一张相片里的政府大楼是瓦房,第二张里的是平房,第三张里的是现在的大楼。

我的思路:

 

参考答案:

我的姑妈给我八十岁的爷爷买了一部手机,可爷爷不会用,由此回忆起六十年来通信工具的变化,由叫人捎信,到写信,到手拨固定电话,到现在可视手机电话,从而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散文的行文布局

考点对接

散文的行文布局:

常见的包括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以及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引经据典、巧譬善喻、过渡衔接、铺垫伏笔、首尾照应等。

(1)文眼句:

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

(2)总起句:

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

(3)总结句: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发人深思。

(4)点睛句:

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以《囚绿记》为例,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只用了一句话——“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这是“总起句”,结合文章内容在分析其作用时,就要考虑到这是用时间来引起下文。

最后一段,“离开北平一年了”与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相照应,自然可以从“照应上文”分析。

又如第5自然段,“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从文章整体上来看,能体现行文脉络,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这又是文眼句。

文章第13自然段,把“绿”拟人化,说她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则是点睛句。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沙漠玫瑰的开放

龙应台  

①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

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滥了。

我不太会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②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

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作沙漠玫瑰。

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

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

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

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地干掉,枯干如沙。

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

这就是沙漠玫瑰。

③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

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

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明显;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

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

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

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④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的一个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

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三个疯狂地大叫出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⑤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

⑥我愣住了。

⑦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

你说,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

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

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⑧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

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

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

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⑨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

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

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以判断它的未来?

⑩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1.“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请谈谈此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解析:

分析这句话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它与开头、结尾的关系,二是分析它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

①照应开头“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

②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沙漠玫瑰的故事;领起下文,由记叙转入议论,应历史地看待事物,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2.有人说去掉第⑩段对文章理解也无太大影响,你是如何看待的?

请说明理由。

答:

解析:

这句处在结尾部分,要看其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否与前文有呼应,是否有总结上文的作用。

还要从文章整体上来理解,如本文就像《囚绿记》一样,也有“以小见大”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不能删去。

①结构上:

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点明、深化中心——历史告诉你,应历史地看待事物,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鉴往知来。

③运用“以小见大”手法,构思巧妙。

由沙漠玫瑰的开放推及应历史地看待事物的深刻哲理。

技法汇总

一、考查特点

该类试题的题型模式有:

1.本文开头(“文中”或“结尾”)一段,对文章结构的安排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2.本文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文章所写的对象是×××,而在开头却写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始终的?

有什么作用?

6.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用×××这一句话来收束全文有什么好处。

7.如果将文章的某一段删去,好不好?

为什么?

二、应试技巧

1.认真审读题目,充分把握题目的特点和命题意图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有具体特点,隐含不同的命题意图。

总的来讲,题目设计的特点可概括为两点:

(1)题目的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

如“分析某一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其特点就是对文中关键语句(中心句、过渡句等)的理解和把握,它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关键句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又如,判定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这类试题主要指向于对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的整体把握,重在考查考生全面了解文章结构特点和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

(2)题目的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命题者设计的每一个题目,所考查的不仅仅是一两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倾向于综合性题目的设计,让考生在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联系全文综合分析。

如“分析整篇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就不能单纯地从其中的结构方面进行分析,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表现手法、情感、立意等方面总体考虑。

2.解题思路及模式

(1)“文中某一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如下:

一是先要确认指定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再联系上下文综合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的方向,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剖析。

答题模式:

这个句子(段落)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结构上……,内容上……。

(2)判定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行文线索,然后对号入座。

对其作用的分析,要结合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活动、作者情感的变化等方面来进行。

答题模式:

文章以……为线索,使得文章脉络……,结构……。

(3)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我们可以结合文章的线索来把握,在明确线索的基础上,按文章的写作顺序依次梳理。

答题模式:

文章以……为线索。

开头写了……,中间写……,结尾写……,这样,文章的思路……,结构……。

(4)分析整篇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

解答这类问题,先整体了解文章总的结构特点,然后抓住其独特的特点进行重点分析,不可面面俱到。

答题模式:

文章采用了……的结构方式,有利于文章……。

特别是文章的……段,在结构上呈现出……的特点,在文章的表达方面起到了……的作用。

3.答题应注意的事项

解答时,我们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揣摩文题的含意,明确它所起的作用。

(3)善于抓住关键性语句,并仔细推敲,特别是文章的首尾句、过渡句、单独成段的句子,比喻句、反问句、设问句、抒情议论句等,它们往往隐含了文章的主旨,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识别文中能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和段落衔接的一些标志性的语句,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行文思路。

(5)对每一个问题,切忌胡乱拼凑概念术语,要真正理解到位,并且要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阐述。

另外,考生最好认真揣摩和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以便使自己的答题趋于规范。

课内素材

陆蠡巧妙地借爱恋绿色,抒写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还展示了人心灵中最永恒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宁、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