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届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docx
《宁夏银川市届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市届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夏银川市届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
宁夏银川市2022届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羊群中的一只雁
艾平
①它虽然不幸,没能诞生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但是万幸,它诞生于一个草原母亲的手掌中。
它不知道自己是一只雁。
②它的旁边是一群来自春天的小羊羔,它们的母亲被放牧到远处觅食鲜嫩的牧草去了。
它们吃奶,也和它一样,以为葛根阿妈就是它们的母亲。
所以草原上有了一幅移动的画--葛根阿妈那紫色的身影后面,跟着一群雪球般滚动的小羊羔,还有一只浅褐色的小鸿雁。
③它不知道自己是一只雁,自己从哪里来。
④葛根阿妈说起小雁的来历,太阳就会从她眼角的皱纹里看见亮晶晶的眼泪。
⑤呼伦贝尔大草原,碧水回环,芳草萋萋。
雁群从遥远的南方飞来,在芦苇丛中做窝孵化,然后教练它们的孩子滑翔试飞。
到了秋高气爽的时节,雏雁长大,它们一起飞向温暖的南方。
⑥每天早上一推开蒙古包的门,阿妈就看到羊群云朵一样在草地上飘动,湖里布满奶牛的倒影,数不清的水鸟在芦苇中翩跹起落,鸿雁和天鹅走到岸边,旁若无人地穿过林立的马腿与牛腿,享受太阳的抚慰。
⑦阿妈把双手放在耳朵后面挡住风的呼啸,那湖中的鸟鸣顷刻变得雨点一般清晰嘹亮。
阿妈不但能分辨出各种鸟的声音,还能听出偷蛋的草孤狸,遇到了雁爸雁妈的猛烈反击。
阿妈最担心的是狗鱼,它会像潜水艇那样冲到芦苇根下,把雁窝顶翻,吞食蛋壳和胚胎。
她若发现狗鱼撼动芦苇,就会趴在马背上泅过去,用套马杆搅动湖水,狡猾的狗鱼一转眼就逃了。
⑧阿妈,草原的母亲,她却没有办法对付那些被贪欲迷了心窍的偷蛋人。
那一天,阿妈听得一声声叫得好不凄厉。
原来有人正从雁巢里掏蛋,孵卵的大雁被推到一旁,那白晃晃的雁蛋给筛网兜住,被粗野地递到轮胎船上,有的开裂,有的流出了蛋黄,几只刚出壳的雏雁被裹挟到水中。
阿妈急疯了,她翻身上马,泅渡到轮胎船边,大声喊着:
“你们坏啊,你们这么坏啊……”船上的人根本不理阿妈这个茬儿,阿妈不得已横马拦船,船上的偷蛋人一桶水泼在马头上。
马怕主人落水,紧闭着眼睛不敢动,装满雁蛋的轮胎船借机靠岸,把几筐雁蛋装上汽车,开走了,十多只大雁追着远去的汽车飞,天上地下都是哭声。
⑨阿妈上岸,看见满地都是破碎的蛋壳,很多里面已经有了血胎。
她细细查看,发现了一只沾满了羽毛的蛋没有破碎,似乎有一丝丝血脉在律动,其中分明孕育着一个鲜活的小生命!
这可怎么办?
阿妈把这个雁蛋放在蒙古袍的胸襟里暖着,一夜未眠。
她想把这个雁蛋送进某个雁窝里,谁知第二天早上,阿妈捧着这颗雁蛋来到湖边时,追蛋的雁群虽然已经回来,却变成了残败的落叶,一片片漂浮在水面上,肚子又鼓又硬,双目圆睁。
湿地里的夏天犹如结冰的深秋一般寂静,只剩下几只水雉和野鸭在弱弱地叫着。
⑩阿妈在蒙古包的毯子上用干草做了一个窝,又盖上了一件又轻又暖的羽绒服,雏雁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诞生了,它来到了一双轻轻捧着的手掌里,那手掌芳香温暖。
⑪从春到夏,小雁长高了,肩上油汪汪的羽毛,竟长成了草茎般挺立的雁翎。
那天,阿妈冲着河流一扬手,小雁果然像一只雁那样张开了翅膀,可是又很快又像一只耗尽电池的玩具飞机跌落下来。
阿妈把它放在蒙古包顶上,推着它往下飞,它吓得咕咕叫,一动也不动。
⑫秋天了,有一队大雁正飞过,一齐发出低低的叫声,它竟然忽地一下,飞上了平常要阿妈举着才能上去的蒙古包,冲着天上的雁队又是扇翅膀,又是伸直了脖子大声叫。
不一会儿,从中落下来两只健壮的雁。
阿妈赶忙躲进牛粪垛的影子里,恐怕惊扰了这天赐的良机。
只见那两只雁围着这只雁转了好几圈,留下几声哀鸣便离开了。
⑬千里冰封的季节开始了,终日哆哆嗦嗦、战战兢兢的它,胡乱扑腾,一会儿推倒了奶捅,一会打碎了灯泡,还差一点被烧得红通通的铁炉子烫着,阿妈用软皮绳把它拴在蒙古包的门边上,它看到门外的天,是那样蔚蓝明亮,大概想象出那以往的自由,便一次次发起飞翔的冲击,结果一次次被绳子拽回来。
阿妈只好用羊毛剪子剪掉了雁翎。
⑭蒙古包里终于安静了。
阿妈喂它的时候总是说,吃好,喝好,你就能熬过这个冬天。
(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鸿雁“不知道自己是一只雁”,让我们看到了鸿雁的悲凉命运,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妈拯救雁的高大光明。
B.第②段描写“草原上有了一幅移动的画”通过色彩的渲染,烘托草原上美丽和谐的氛围,为文章主旨的表达作了铺垫。
C.第⑤自然段运用比喻和比拟的修辞,表现出草原的美丽和谐,与下文“狗鱼”及“偷蛋人”盗取雁蛋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D.小雁的命运让人叹息,“熬过这个冬天”,一个“熬”表明小雁生不如死的状态,即使“熬过”,也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2)请概括阿妈的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3)文章详写阿妈略写小雁,为什么不以“阿妈”为标题,而以“羊群中的一只雁”为标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金庸作品特别值得琢磨的一个特征是:
它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却没有旧式武侠小说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相反,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
武侠小说是娱乐的,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一般的娱乐品,而是一种有思想的娱乐品。
如金庸自己所说:
“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
金庸将武侠写出新经典,这说明,题材、类型是限制不了作家的,真正杰出的作家、有文化素养的作家完全可以在某种固定的题材里写出了不起的作品来。
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因为面向大众、形式通俗,就自降格调。
通俗不等于庸俗,更不等于媚俗。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作家之大者,未尝不如此。
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写作,真正热爱我们的国家、民族和百姓,端正立场,负责任、有见识,对时代和现实不回避,这一点我们应该向金庸学习。
(摘编自《金庸作品的魅力和文学养分思想淬炼与境界提升》人民日报2018年11月06日)
材料二:
下图数据来源:
《关于“文学阅读与当代生活”的问卷调查》
注:
1、此处小说指14部长篇武侠小说;2、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2月
材料三:
“今天看金庸的小说,如同当年的《水浒传》,基本看来还是通俗的作品,但是逐渐,时间会把它经典化。
”陈洪认为,通俗文学经过经典化之后,尤其是像金庸作品这样的登峰造极之作,是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绕不过去的现场,“随着经典化,更加显示出价值。
现在写文学史,不可避免要写到金庸了”。
陈洪认为,金庸小说的高度、可读性和内涵,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圆融的知识涵盖、厚重的历史感、对传统血脉的继承,“金庸的作品是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的成功范例”。
陈洪提到,“庄禅”与“孔孟”是金庸塑造“武侠英雄”之理想人格的两个重要思想资源。
“庄禅意识”是如何体现的?
陈洪总结,在价值追求上,这些人物不仅蔑视俗世的富贵,而且对江湖的荣誉、权力也没有兴趣;在行为方式上,大多不拘小节,不顾毁誉,率性而为;在情感状态上,往往看似游戏人生,实则内心肝肠如火,一往情深。
“孔孟”的思想因子,也深深埋藏在金庸塑造的一个个灵魂中。
陈洪指出,“见义不为,无勇也。
”金庸小说中处处体现“义”字。
伟大,是陈洪给金庸作品的评价。
“因为金庸,是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的因子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激活再生。
以他的文学的生花妙笔,活生生的形象、抓人的情节,激活再生的成功典范”。
(摘自陈洪《寻找金庸小说的传统文化风骨》中国青年报2018年11月19日)
材料四:
在空间距离最近的香港读者眼中,金庸先生有两支笔:
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世界第一健笔”。
《明报》之所以能在香港报纸中独树一帜,除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还与他的社评分不开。
“我必须要写好社评后才能放心吃饭”。
金庸有意识地让社论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国际形势和重大新闻更是金庸社评的主要话题。
1964年,金庸在一篇题为《世界粮食分配不均》的社评中谈到粮食安全,“纵然有一半以上人口从事耕作,拉丁美洲仍然有数百万人陷于饥馑;非洲方面,每一个农民所生产的粮食只够他本人及家庭成员吃”。
他以日本作示范,认为其农业制度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
除了对国计民生的关切,面对复杂变幻的时局,金庸也总是强调人民性。
“凡是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赞扬之,有害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反对之。
”因此《明报》得到市民群体的广泛支持。
(摘编自《环球人物》杂志2018年11月1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金庸的作品产生在香港这样的商业环境中,但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非特想象神奇、故事迷人,而且格调高雅、思想深邃。
B.武侠小说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体现在金庸可以在固定的题材里写出有思想的娱乐品。
C.金庸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用“庄禅”意识与“孔孟”思想塑造“武侠英雄”的理想人格,因此被陈洪评价为“伟大”。
D.《明报》得到市民群体的广泛支持,是因为金庸社评总是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表达对国计民生的关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图表显示,占比27%的原因——精妙的构思和奇特的想象,说明武侠小说是通俗文学,金庸小说也不例外。
B.材料二图表显示的被调查者喜欢金庸小说的原因,可以印证材料三中陈洪认为金庸小说经典化的观点。
C.材料二图表显示,17.1%的被调查者喜欢金庸小说是因为:
崇拜武功高强的英雄。
此处英雄的内涵与材料三陈洪所认为的“武侠英雄”的内涵不尽相同。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阐释了金庸小说作为通俗作品的独特价值,材料一突出其思想价值,材料三强调其对传统血脉的继承。
3)材料一评价金庸: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作家之大者,未尝不如此。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作家金庸“为国为民”的表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地(节选)
贾平凹
男人叫刘诚,河南人。
正赤身趴在沙地上做俯卧撑,三伏天的太阳很焦,沙烫得像炒了一样,他浑身泛着汗油,黑黝黝地放光,撑起来,腔子陷下一个大瓢坑,卧下去,满身就隆起了黑肉疙瘩,如此功夫了半个时辰,末了瘫在那里,像一条掠上滩的鲸鱼,懒懒地向远处看起来。
冷不丁,他安静下来,死眼盯着前边一丛草下的一群蚂蚁,黑乎乎地爬在一只软虫的身上,虫在挣扎着,百般扭动,却被蚂蚁驮着慢慢往前去了。
他扑了近去,用手捏死了蚂蚁,将那软虫儿放在手里;吹着气,走了回来,放在一丛毛柳里去了,还作起那么一个笑。
笑得十分生动。
有五分是小孩的纯真,那五分则是做大人的可笑了。
他这种秉性,列湾人见得多了,却都猜摸不透。
一半年前,他领着女儿叶叶,卖艺来到列湾村,手脚上麻利,口舌上话大,亏得女儿又十分人才,生意很红,可是,叶叶却得了暴病,突如其来地死了。
他大哭了一场,掩埋了女儿,也再不去流浪,想从此在这儿落脚入户,守叶叶的一颗孤魂。
列湾村有两个队长,一个姓李,一个姓谢。
他备了一席酒菜,将老李老谢请到一起,两人满脸酒红,哈哈一笑:
“这是好事嘛,何况你这么一身本事,我们是同意了!
可一个大村,百人百心,我们再开个社员会,给社员做做工作吧。
”一月一月过去,社员会却迟迟不开。
刚进门,有人大声喊他了:
“河南旦!
河南旦!
”
村里人一向是这么叫他的,那里边意味着一种鄙夷,他没有恼过,也没有改正过自己的真名实姓。
当下走了出来,看见是列湾村的来举,来举身上的衣服已经破了,满脸的血道,气喘着说:
“队长叫你哩!
”
“是落户的事吗?
”他边跑边问。
“叫你去打架!
”来举说。
“打架?
”他愣了。
“南村又来欺负我们了,我们赶去说理,两厢就打起来了。
”
当下他不走了;他知道列湾和南村的矛盾,他是不好去参与的。
来举见他不走,就说:
“快去呀,用得上你的拳脚了!
”
“是叫我去行凶吗?
”他吼叫起来,“我又不是列湾人,我打人家什么的?
”
来举说:
“你这‘河南旦’,你要打赢了,列湾能不让你入户吗?
难道光让你入户种我们的地,吃我们的粮?
!
”
他突然大动肝火,一把揪住了来举的领口,提起来,叫道:
“你也敢说这话吗?
你再说一句!
”
来举吓得变了嘴脸。
他手却松下来了,一扭头,独自走了。
走了五步外,回过头来,来举还待在那里,他叫道:
“你这个窝囊坯子!
还等着列湾人都被放了血吗?
!
”
南村人很厉害,追逼了过来,列湾人心不齐,终有两个人被围住,打得趴在地上了。
他一时看得火起,当下将两个拳头提在腰间,一阵风卷了过去。
“盐里没你,醋里没你!
”南村人说。
“我抱打不平!
”他黑着脸说。
“你个野猫子种,快滚开!
”
“要不滚呢?
”
一个小伙子扑了上来,他只扬手一推,仰八叉倒在水里;他便哈哈大笑了。
南村一伙人扑上来,压住了他。
列湾人一见,就又哗哗后逃。
突然,他手脚四边一蹬,一扬,立即有四个人飞出了一丈来远,还未爬得起来,他早反身一弹,跳出了二尺远近;剥了褂子,圆睁双眼,叫道:
“好啊,有本事的都上来!
”
老李老谢跑过来,喜欢地说:
“你应该再卸掉他们几条胳膊啊!
”
他却恼了:
“你让我去蹲牢房?
!
”
他捡起褂子,斜披在身上,向一个还倒在地上呻吟的受伤者走去;站住了,冷冷地看着,末了,从兜里掏出一个小瓶来,丢在怀里,说:
“拿回去温了,敷敷,那个青块就会下去的。
”
南村人吃了大亏,老实起来。
他声名便抖开来,很快入了列湾户籍。
从此,他不是个流浪人,村里人却依然不大叫他的名字,老小还叫着“河南旦”。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刘诚赤身趴在沙地上做俯卧撑,又营救软虫儿,为后文他替列湾人抱打不平埋下了伏笔。
B.列湾村民来举以入户要挟刘诚,要他跟自己去和南村人打架,刘诚恼羞成怒,但为了落户不得不去。
C.小说描写生动形象,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简单描摹,活画出列湾村两位队长自私狡黠的形象。
D.小说结尾,列湾村里人依然叫刘诚“河南旦”,虽然称呼没变,但其中的情感已有了微妙的变化。
2)小说中的刘诚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3)贾平凹在小说创作中特别讲究语词的精(简洁)、准(准确)、狠(独到,有力度),请结合文中画线语段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
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
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远涉椒②板。
有土坧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升望海墩,东向凝睇。
是时云光黯甚,这浸一色,莫辨瀛海。
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想。
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齦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
侧足延伫,不忍舍去。
边山僧,更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
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泊,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因惫而归。
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嗌嘻!
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
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呜呼!
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删改)
(注)①榜人:
船夫。
②椒:
山顶。
1)下列文字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B.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C.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D.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B.天干地支纪年法,源于中国。
中国自古便有十二天干与十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文中的“辛丑”“壬子”,即为干支纪年法。
C.古汉语中,第一人称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文中的“余”便是其中之一,属于敬辞。
D.中国古代往往把一月分为上旬、中旬、下旬,一旬十日,文中“连旬”便指的连续多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乘船途经虞山下,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一直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长庚,字西岩,福建同安人。
乾隆五十二年,署福建海坛镇总兵,罄家财募乡勇,捕获巨盗。
自乾隆季年,匪艇始犯福建三澎,长庚击走之。
嘉庆五年,擢福建水师提督,寻调浙江。
未几,艇匪皆为漳盗蔡牵所并。
牵,奸猾善用众,既得匪艇,遂猖獗。
巡抚阮元与长庚议匪艇高大,战舰不能制,乃集捐十余万金付长庚,造大舰三十,名曰霆船。
连败牵等于海上,军威大振。
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间修船扬帆去浙师追击于三沙,毁其船六。
牵畏霆船,贿闽商造大艇。
渡横洋,连劫台湾米。
诏逮治玉德,以阿林保代。
既至福建,诸文武吏以未协剿,未断岸奸接济,惧得罪,咸谮长庚。
阿林保密劾其逗留,章三上,诏密询巡抚清安泰。
清安泰疏言:
“长庚熟海岛形势、风云沙线,每战自持舵,老于操舟者不及。
两年在军,过门不入。
以捐造船械,倾其家资。
所俘获尽以赏功,士争效死。
实水师诸将之冠。
”时同战诸镇,亦交章言长庚实非逗留。
仁宗震怒,切责阿林保并饬造大梭船三十。
长庚闻之,益感奋。
后阿林保置酒款长庚,谓曰;“海外事无左证,公但斩一酋,以牵首报,我飞章告捷,以余贼归善后办理。
公受上赏,我亦邀次动,孰与穷年冒风涛侥幸万一哉?
”长庚谢曰:
“吾何能为此?
久视海船如庐舍,誓与贼同死,不与同生!
”长庚缄所落齿寄其妻,志以身殉国。
是年秋,击贼受伤。
十二月,追牵至黑水洋。
牵仅存三艇,皆百战之寇,以死拒。
长庚自以火攻船挂其艇尾,欲跃登,忽炮中喉,移时而损。
上震悼,褒恤,初拟俟寇平赐以伯爵,乃追封三等壮烈伯,谥忠毅,于原籍建专祠。
(节选自《清史稿》卷三百五十·列传一百三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间修船扬帆去/
B.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间修船扬帆去/
C.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间修船扬帆去/
D.八年/牵窜定海/长庚掩至牵/仅以身免/穷追至闽洋/贼船粮尽帆坏伪/乞降于总督玉德/玉德遽檄浙师收港/牵得以其间修船扬帆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乾隆”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B.古时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作次序,季是最小的,在时间上,“季”亦指最末的,如文中的“季年”。
C.“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在中国清代是地方军政大员,主管一省军攻、民政,又称抚台、抚军。
D.“专祠”指古代朝廷专门为有大功于民者敕封神号而立的祠庙,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也可以在立功地建立专祠。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长庚一心灭贼,毁家纾难。
为了杀贼保国,他拿出家中财产招募乡勇,捕获大盗;后又倾尽家资捐款置办船只器械。
B.李长庚忠诚为国,信念坚定。
官场的险恶没有动摇他杀贼报国的决心,即使受到上司阿林保的迫害与威胁,他也没有畏惧退缩。
C.李长庚大公无私,以诚待兵。
他把在战斗中得的战利品全都拿来奖赏有功之士,因此手下将士们都愿以死报效。
D.李长庚英勇无畏,身先士卒,每次战斗他亲自掌舵驾船,带头冲锋陷阵;他还曾寄落齿给妻子表明为国捐躯之意。
4)把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文武吏以未协剿,未断岸奸接济,惧得罪,咸谮长庚。
(2)“吾何能为此?
久视海船如庐舍,誓与贼同死,不与同生!
三、选择题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处暑一过,受暖湿气流和高空槽影响,气温竟然直降至12℃,华北、黄淮等地骤然降温,人们早晨出门突然发现冷气逼人,一寒如此。
②最近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这部电视剧里有一对“夫妻搭档”,他们戏里戏外都是夫妻,并且已经相濡以沫30年了。
③《我们时代的中庸——<中庸>解读》是魏承思先生继承先师南怀瑾衣钵所著之书,书中鞭辟入里地对《中庸》进行了分析。
④我们欣赏一切完美的作品时,往往忽略它的生成问题,只是怡悦于眼前的作品,认为完美的作品就应该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的。
⑤在一年中暑热和湿热最集中的日子里,毒虫纷纷出巢,一男子遭蚊虫叮咬不以为然,未料深夜高烧发展为丹毒。
⑥宁阳蟋蟀强悍善斗,号称“天下第一虫”,在这次北京举办的“长城杯”的大赛中,宁阳虫又折冲樽俎,独占鳌头。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②④⑥
7.下列文化知识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向坐”即坐西朝东。
古人室内坐席以东向为尊,应让宾客坐,其次南向、北向、西向。
《鸿门宴》中项王这样安排,有故意简慢以示威势之意。
B.孝廉,指在孝敬父母和保持操守方面表现突出的人。
汉代开始命令州郡考察当地人物,每年察举孝廉、秀才。
魏晋以后沿用,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C.美人,旧时借指内心思慕、向往的人。
古人作品中常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斗牛,星宿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D.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它对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李白的《蜀道难》就是属于近体诗。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所学校的全体教师本着团结向上、求实创新为原则,积极深化教育改革,成果喜人。
B.《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奇缺》这篇报道,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目前农村师资不仅数量严重缺乏,而且结构极为不均匀。
C.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D.《见证》是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部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纪录片,旨在通过镜头为大家展示改革开放40年以来社会的变迁。
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昨天接到您的宴会请柬,我和内人都感到分外荣幸。
感谢您的盛情邀请,我们一定会拨冗莅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