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8784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内容预览:

 

201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文化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

(一)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8题(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

 

行板如歌

 

王蒙

 

①柴可夫斯基好像一直生活在我的心里。

他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②他之容易接受,是由于他的流畅的旋律与洋溢的感情和才华。

他的一些舞曲与小品是那样行云流水,纯洁明丽而又如醉如痴,多彩多姿。

比如《花的圆舞曲》,比如《天鹅湖》,家喻户晓,浑然天成。

它们令人愉悦、热爱生命。

他是一个赋予生命以优美的旋律与节奏的作曲家。

没有他,人生将减少多少色彩与快乐!

 

③他的另一些更加令我倾倒的作品,则多了一层无奈的忧郁,美丽的痛苦,深邃的感叹。

他的伤感,多情,潇洒,无与伦比。

我总觉得他的沉重的叹息之中有一种特别的妩媚与舒展,这种风格像是--我只找到了--苏东坡。

他的乐曲--例如第六交响曲《悲怆》,开初使我想起李商隐,苍茫而又缠绵,绮丽而又幽深,温柔而又风流……再听下去,特别是第二乐章听下去,还是得回到苏轼那里去。

他能自解。

艺术就是永远的悲怆的解释,音乐就是无法摆脱的忧郁的摆脱。

对于一个绝对的艺术家来说,悲怆是一种深沉,更是一种极深沉的美。

而美是一种照耀着人生苦难的光明。

悲怆成全着美,美宣泄着却也抚慰着悲。

悲与美共生,悲与美冲撞,悲与美互补。

人生苦短,人生苦苦。

然而有美,有无法人为地寻找和制造的永恒的艺术普照人间。

于是软弱的人也感到了骄傲,至少是感到了安慰,感到了怡然。

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的哲学。

 

④在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既有同样的美丽的痛苦,又有一种才华的赤诚与迷醉,我觉得缔造着这样的音乐世界,呼吸着这样的乐曲,他也是满脸泪痕而又得意洋洋,烂漫天真而又矜持饱满。

他缔造的世界悲从中来而又圆满无缺。

你好像刚刚迎接到了黎明,重新看到了罪恶而又清爽、漫无边际而又栩栩如生的人世。

 

⑤这就是才华。

我坚信才华本身就是一种美,是一种酒,饮了它一切悲哀的体验都成就了诗的花朵,成就了美的云霞。

它是上苍给人类的,首先是给这个俄罗斯人的最珍贵的礼物。

是上苍给匆匆来去的男女的慰安。

拥有了这样的礼物,人们理应更加感激和平安。

柴可夫斯基教给人的是珍惜,珍惜生命,珍惜艺术,珍惜才华,珍惜美丽,珍惜光明。

珍惜的人才没有白活一辈子。

而这样的美谁也消灭不了,在火里不会燃烧,在水里也不会下沉。

 

⑥也许音乐都是抒情的。

但是贝多芬的雍容华贵里包含着够多的理性和谐的光辉。

莫扎特对于我来说则是青春的天籁。

马勒在绝妙的神奇之中令我感到的是某种华美的陌生……只有柴可夫斯基,他抒的是我的情,他勾勒的是我的梦,他的酒使我如【】。

他使我热爱生活热爱青春文学,他使我不相信人类总是像豺狼一样你吃掉我、我吃掉你。

我相信美的强大,柴可夫斯基的强大。

他是一个真正的催人泪下的作曲家。

我相信这与人类不可能完全灭绝的善良有关。

这与冥冥中的上苍的意旨有关。

 

⑦我喜欢--应该说是崇拜与沉醉这种风格。

特别是在我年轻的时候,只有在这种风格中,我才能体会到生活的滋味,爱情的滋味,痛苦的滋味,艺术的滋味。

 

⑧真正的深情是无价的。

虽然年华老去,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单纯,虽然我们不得不时时停下来舔一舔自己的伤口,虽然我们自己对自己感到愈来愈多的不满……又有什么办法!

如果夜阑人静,你谛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青年时代落过的泪水。

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

 

⑨于是你感谢柴可夫斯基。

 

(选自《20世纪中国散文精品赏读》,有删节)

 

1.文中“忧郁”一词,注音准确的一项是()

 

A.yóuyùB.yōuyùC.yǒuyǔD.yōuyǔ

 

2.文中【】处填入意思最准确一项是()

 

A.茅塞顿开B.豁然明朗C.恍然大悟D.醍醐灌顶

 

3.上文中“我坚信才华本身就是一种美,是一种酒,饮了它一切悲哀的体验都成就了诗的花朵,成就了美的云霞。

”这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B.比拟C.比喻D.借代

 

4.作者介绍柴可夫斯基的目的,是要让读者知道()

 

A.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就是无法摆脱的忧郁的摆脱。

 

B.自己对柴可夫斯基音乐的崇拜与沉醉。

 

C.听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软弱的人也感到了骄傲

 

D.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洋溢着深挚的感情,既有悲怆,又蕴涵着美,催人泪下。

 

5.“柴可夫斯基好像一直生活在我的心里。

他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一句中,对“一部分”理解准确而全面的一项是()

 

A.一段时间B.一段历史

 

C.不可缺少的部分D.可以缺少的部分

 

6.上文中“对于一个绝对的艺术家来说,悲怆是一种深沉,更是一种极深沉的美。

”一句,属于()关系的复句。

 

A.递进B.并列C.转折D.条件

 

7.上文中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

 

A.叙述描写议论B.叙述议论抒情

 

C.叙述描写抒情D.叙述说明抒情

 

8.对“柴可夫斯基好像一直生活在我的心里,他已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了”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以流畅优美的旋律给我的人生增添了色彩与欢乐。

 

B.他以洋溢着悲与美的感情给我以安慰,让我懂得自我解脱和超越。

 

C.他以珍贵的才华教我懂得欣赏和自己的自卑。

 

D.他使我在年轻时体会到生活、爱情、痛苦、艺术的滋味

 

1.结合前后文分析“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的哲学”及“我喜欢--应该说是崇拜与沉醉这种风格”两句话中加粗词的具体内涵。

(4分)

 

①“哲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种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

 

1.①悲怆成全着美,美宣泄着却也抚慰着悲。

或:

悲与美共生、冲撞、互补。

(意思相近即可。

要点全2分,只答一点1分。

 

②洋溢着深挚的感情,既有悲怆,又蕴涵着美,催人泪下。

(意思相近即可。

要点全2分,只答一点1分。

 

(二)文化常识完成第9-18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9.()写作了中国古代戏曲名作《窦娥冤》。

 

A.马致远B.关汉卿C.王实甫D.白朴

 

10.“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著名词人()的名句。

 

A.柳永B.李清照C.秦观D.陈亮

 

11.“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诗句出自下列()的典故。

 

A.吕布与貂蝉B.唐明皇与杨贵妃C.吴三桂与陈圆园D.乾隆帝与香妃

 

12.四大美女中为了汉匈友好作出了贡献的是()。

 

A.西施B.貂蝉C.王昭君D.杨玉环

 

13.以下对联歌颂的是哪几位名人?

 

①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②犹留正气参天地,永乘丹心照古今。

 

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④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A.文天祥、杜甫、蒲松龄、诸葛亮B.杜甫、文天祥、蒲松龄、诸葛亮

 

C.杜甫、文天祥、诸葛亮、蒲松龄D.杜甫、蒲松龄、文天祥、诸葛亮

 

14.《麦琪的礼物》是美国作家()的作品。

 

A.马克?

吐温B.毛姆C.欧?

亨利D.乔伊斯

 

15.《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的名著。

 

A.小仲马B.雨果C.莫里哀D.拉封丹

 

16.描写特洛伊战争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B.但丁C.荷马D.狄更斯

 

17.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为“双璧”的一篇是《孔雀东南飞》,另一篇是()

 

A.木兰诗B.胡笳十八拍C.琵琶行D.离骚

 

18.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

 

A.李白B.李贺C.白居易D.杜甫

 

(三)名句默写完成第19-28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9.,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20.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

 

21.,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2.,不亦君子乎?

(《论语》)

 

23.,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24.金樽清酒斗十千,。

(《行路难》)

 

25.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26.,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27.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

 

28.,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四)诗歌鉴赏完成第29-34题(10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

惊醒。

②故山:

即家乡。

 

29.词作者陆游的号是。

(1分)

 

30.从体裁看,这是一首词,“鹊桥仙”是,“夜闻杜鹃”是标题。

(1分)

 

31.与本词作者处于同一时期的词作者是()(2分)

 

A.王维B.苏轼C.辛弃疾D.马致远

 

32.“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晓连江风雨”是()的一种景象。

(2分)

 

A.安静、昏暗、滂沱大雨

 

B.乡村、夜深、春雨淅沥

 

C.宁静、夜深、春日拂晓

 

D.寂静、昏暗、风雨凄迷

 

33.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感情是()(2分)

 

A.表达了词人壮志在胸、事业有成的无限感慨。

 

B.表达了词人在半世岁月中一直旅游在山水之中的思想感情。

 

C.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D.表达了词人虽然热爱家乡,但不得不四处飘流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34.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2分)

 

(五)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35-40题(18分)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据(今海南语州)北归,卜①居阳羡(今江苏宜兴)。

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②,坡倾囊仅能偿之。

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徒倚听之,曰:

“异哉,何其悲也!

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

吾将问之。

”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

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

“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

而吾之不肖,遂举以售诸人。

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

此吾之所以泣也。

”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

“妪之旧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坡自是遂还毗陵,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注释】①卜:

通过卜卦来选择。

②缗:

古代货币单位。

 

35.“东坡”是宋代文学家的号,他的字是。

《念奴娇·》是他的名篇,其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填六个字)”等句寄托了他建功立业的理想。

(4分)

 

36.解释加点的词:

(4分)

 

坡倾囊()仅能偿之保守()不敢动

 

遂举以售诸()人宁()不痛心

 

37.把上文中“竟不索其直”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38.下列各句与例句“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D.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39.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虚词

 

卜居()阳羡(2分)

 

40.本文表现了东坡的哪些美德?

 

二70分

 

(六)写作题(70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人或事所感动;感动是善良心灵涌动出来的一种美好情感。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B2.D.3.C.4.D.5.C6.A7.B.8.C9.B

 

10.B11.C12.C13.B14.C15.B16.C17.A

 

18.B

 

19.会当凌绝顶

 

20.归雁入胡天

 

21.枯藤老树昏鸦

 

22.人不知而不愠

 

23.苔痕上阶绿

 

24.玉盘珍羞直万钱

 

25.悠然见南山

 

26.何当共剪西窗烛

 

27.月有阴晴圆缺

 

28.不畏浮云遮望眼

 

29.放翁

 

30.词牌

 

31.C

 

32.D

 

33.C

 

34.运用起兴手法,以啼声凄厉的杜鹃起兴,勾起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

运用衬托手法,以“林莺巢燕总无声”衬托杜鹃的悲鸣声,更突出杜鹃啼鸣的悲凉,从而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以“人静”“无声”的氛围,山林的幽邃深远,映衬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

 

35.苏轼子瞻赤壁怀古樯橹灰飞烟灭

 

36.囊:

口袋保守:

保护,看守诸:

之于宁:

岂,难道

 

37.最终不要她的钱。

 

38.D

 

39.于

 

40.苏东坡询问老妪为何哭泣后,“坡亦为之怆然”并“坡因再三慰抚”,说明理解同情别人,后来“今当以是屋还妪……竟不索其直”说明对人豁达大度。

 

写作题:

 

从是什么(选取打动自己内心的事件)、为什么(分析为什么这个事件能打动人)、怎么办(如何从这个事件得到启示,学习如何能让这样的事件经常出现)这样的结构入手,确定能打动人的事件一定是善良的,一切要从善良出发这个主题,进而选择材料、选择名言来写好文章。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