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8679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学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学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学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学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docx

《中学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docx

中学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中学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怎样理解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平台?

答: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首先,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要。

(2分)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

(2分)再次,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2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答: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3简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答: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1分)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1分)

(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1分)

(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1分)

(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1分)

4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答:

(1)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人的规格,所以当我们考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时,必须深刻地把握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与要求。

(3分)

(2)教育结构通常指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如不同级别、类型学校的比例关系,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2分)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

其代表人物是谁?

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

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三种观点: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观点:

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分)

(2)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

观点:

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

典型言论: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亦或是乞丐、盗贼。

”(2分)

(3)二因素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

观点:

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施太伦曾假设遗传是长,环境是宽,发展就是长乘以宽。

(1分)

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及对教育的要求。

答: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3结合实践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答:

(1)顺序性:

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2)阶段性:

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

所谓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这个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不平衡性:

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互补性:

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个别差异性:

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其次,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

另外,还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

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目的

1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答: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1分)其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

(1分)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分)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分)

2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答: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2分)

“五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

(1)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分)

(2)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1分)

(3)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

(1分)

(4)美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分)

(5)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1分)

“五育”的联系表现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与统帅作用。

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

(2分)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智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

(1分)

(3)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体质,发展运动技能。

体育可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质和充沛的精力,也可以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德,还可以塑造健美体态和美好心灵。

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1分)

(4)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

美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至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2分)

(5)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生产技术和技能。

劳动技术教育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2分)

3如何正确理解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答:

要正确理解素质教育,要搞清楚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分)

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出现的误区: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2分)

(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2分)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学生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2分)

(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2分)(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2分)

(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1分)(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4简述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答: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分)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1分)

5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答: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3分)

(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分)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

答:

(1)善于学习。

作为教师通过学习可以了解教育教学的要求,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明确教师自身的角色和定位。

(4分)

(2)恒于研究。

通过科研,我们可以发现规律,根据规律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4分)

(3)勤于反思。

反思是人类个体或群体以自身为对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积极的和仔细的审视与思考的活动。

通过反思,既可以总结经验、坚定信念,也可以发现问题、完善自己。

不仅要反思自己的言语、行动,而且要反思自己的经验和思想。

(4分)(4)勇于实践。

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有实践意识和勇气,及时捕捉机会,将自己新颖的想法转化为实践的行动;其次要讲实践的方法,对新想法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行动方案,然后进行实践。

(3分)

2简述教师的作用。

答: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主要传递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将前人的文化遗产、人类的文化精华刻画在年轻一代的身上,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与丰富。

(2分)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青少年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加里宁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分)

(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教育对人类自身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教师可以创造条件使人潜在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2分)

3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素养?

答:

(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能力;(2分)

(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2分)(3)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2分)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2分)(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2分)

(6)较高的教育机智;(2分)(7)教育科研能力。

(1分)(若能适当联系实际,酌情再给1—2分)

4试述师生关系的主要观点,并谈谈应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答:

教育发展史上对待师生关系,主要有两种对立观点:

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

“学生的成长完全依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

儿童中心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杜威,主要观点是: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

(3分)

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

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分)

正确的观点是师生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分)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分)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

(3分)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一人”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3分)

第六章课程

1什么是教材?

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答: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是主体。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具体来看:

(1分)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1分)

(2)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1分)(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1分)

(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①教材编写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②可以通过使用教材不断检验完善教材和课程标准。

(1分)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分)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分)(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1分)

3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答:

(1)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2分)

(2)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该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1分)

(3)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新的态度都是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同时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条件。

因此,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程资源。

(2分)

4试述课程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答:

古代就有对课程的认识和课程研究,但是零散没有系统;系统的课程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课程理论的萌芽

我国周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方古希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我国古代《学记》对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有详细记载;西方教育名著《论演说家的教育》也有相关论述;我国最早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

(3分)

(2)课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学者博比特对系统课程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为课程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提出研究课程的“活动分析法”,他提倡通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分析来发现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

(3分)

拉尔夫•泰勒对课程理论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泰勒l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他提出课程编制应考虑的四个问题即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步骤: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又称“目标模式”。

(3分)

(3)现代课程理论

现代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课程的基本内容是人类文化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课程的设置原则是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布鲁纳和课程理论专家施瓦布。

(2分)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为基础来编制课程,具体分三个流派:

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杜威为代表的儿童经验主义、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

(2分)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以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弗莱雷。

(2分)

5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答:

(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分)

(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

(1分)(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1分)(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62010真题

答:

(1)改变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分)

(2)“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也要看到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潜力,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2分)

(3)我国实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

素质教育强调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这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

所以,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社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都不能只把关注的眼光放在少数优等生身上,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3分)

(4)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式。

不能把学习成绩当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变将学生学业成绩当做评定教师业绩唯一标准的方式。

(2

(5)教师对于后进生,要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而不是对后进生采取忽视的态度。

(2分)

总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既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又需要社会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

(2分)

第七章教学

1什么是教学方法?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答: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1分)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1分)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0.5分)(3)学生年龄特征。

(0.5分)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1分)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分)

2谈谈上好一堂课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

现代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以及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对上课这一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课的总体要求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适当运用教学方法。

(3分)

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是:

目标明确,即教师要明确每一堂课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成的目标并接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

(2分)

内容正确,教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注意概念和原理的正确、表达的规范条理,同时注意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教育性。

(2分)

方法得当,教师要力争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和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2分)

组织有效,整个教学能够按照课程计划的设计展开,课堂上秩序井然,气氛活跃,学生思考深入,教师要密切关注教学的进程及时处理偶发性事件。

(2分)

体验积极,既应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作用,师生都处在积极的状态,双方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2分)

教师要在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切实贯彻教学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使教学活动取得最好的效果。

(2分)

3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答: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即三备。

(3分)

(2)写好三种计划:

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

(2分)

4什么是班级授课制?

其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

班级授课制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集体教学形式,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的能力与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分)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2分)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1分)

(1)难以因材施教。

(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缺乏灵活性。

5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1分)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1分)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1分)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2分)

6简要说明对“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这一规律的认识。

答: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一般教学活动中:

(1分)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分)

(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2分)

7课本例子阿基米德原理(160页)

答:

(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第八章德育

1怎样理解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交往的过程?

答: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3分)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接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能够理解、体验和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只有符合教育目的和学生特点的教育活动,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

(4分)

(2)德育的形成过程要善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3分)

首先,要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