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成语模拟.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成语模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成语模拟.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成语模拟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3成语模拟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都司空见惯了过马路“闯红灯”的现象。
②巴西地处湿热之地,西班牙和意大利队的后勤人员竭尽全力想办法尽量让球队少些折腾,以便为他们休息创造有利条件。
③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④当登上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时,人们都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种惧怕之感。
⑤那些人就喜欢做长篇大论的讲话,这既浪费自己的时间,又浪费别人的时间。
⑥别看他平时总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接触多了,才发现他其实品质卑劣。
A.①③⑤B.②⑤⑥
C.①④⑤D.④⑤⑥
答案:
B
解析:
“司空见惯”指经常看到,不足为奇。
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
“竭尽全力”指用尽全部的力量,形容作出最大努力。
此处运用正确。
“漠不关心”不能带宾语“人民疾苦”。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示小心、谨慎,不能修饰“惧怕”这一词语。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1949年4月23日,在长江边上的一个小村落里,新中国海军诞生了。
它的第一任司令员就是文韬武略的张爱萍将军。
②最近,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为好。
③这个人在就职演说时信誓旦旦,表示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是一登上官位,就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了。
④那天放学回家,肚子已经抗议地打着鼓了,正当我如饥似渴地寻找食物时,突然发现餐桌上放着一块面包,我高兴极了。
⑤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随着清朝王家覆灭,军阀又粉墨登场了。
⑥我们不能把这些看成永远适用的金科玉律,因为社会是发展的,总会有些改变。
A.①③⑤B.②⑤⑥
C.①④⑤D.③⑤⑥
答案:
D
解析:
“文韬武略”比喻用兵的谋略。
这里不能做“张爱萍将军”的定语。
“休养生息”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这里做“大家”的谓语,主谓搭配不当。
“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诚恳可信。
使用正确。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
这里不能做“寻找食物”的状语。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台风“海燕”以破竹之势来袭,菲律宾沿海地区损失惨重,联合国呼吁各国加大救灾援助力度,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②跑步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但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进行这项运动不仅不能获得益处,而且会诱发其他疾病。
③诗圣杜甫用诗歌记述了风云多变、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他在众多诗篇中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揭露可谓力透纸背。
④最近我们单位工作比较忙,今天加班加得我蒙头转向,做饭时他也不过来帮助,在一旁看热闹,真是冷若冰霜。
⑤别看他那副气势汹汹的样子,其实他色厉内荏,心里害怕极了。
⑥帝国主义者和殖民主义者在世界上为所欲为、称王称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A.①③⑤B.②⑤⑥
C.①④⑤D.③⑤⑥
答案:
D
解析:
“力透纸背”,①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
②指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符合语境。
“破竹之势”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不合语境。
“而且”是表示递进含义的词语,语境不合。
“冷若冰霜”,冷得像冰霜一样。
比喻①待人接物毫无感情,态度冷淡像冰霜一样。
②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春节回家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每到春运,许多人因急于回家或到达目的地,明知车辆超员却仍然选择乘坐,结果使得车厢里的所有乘客几乎都重足而立,东倒西歪。
②长期以来,市民对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
但市民在怨天尤人的同时,能否深刻反思自己是否有过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的行为。
③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中国人寿的一张宣传画上是一个鼎,其寓意是中国人寿一言九鼎,决不食言。
④沈从文以他的独特审美视角构建了一个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
翠翠是这个世界养育出的一个天真可爱、纯朴善良、玲珑剔透的小姑娘。
⑤这些人振振有词、扬扬得意,经常发号施令,在大小会上点名训人。
⑥对犯罪分子进行劳动改造,是为了使他们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A.①③⑤B.②⑤⑥
C.①④⑤D.④⑤⑥
答案:
D
解析:
“重足而立”意思是后脚紧挨着前脚,不敢迈步。
形容非常恐惧。
语境是说拥挤。
“不可理喻”,喻:
开导,晓谕。
没法跟他讲道理。
形容蛮横或固执。
语境不合。
“一言九鼎”,九鼎:
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
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语境是说中国人寿讲诚信。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工艺品和供赏玩的太湖石等)。
也形容人聪明伶俐。
双义两用。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欲通过借子弹给韩国维和部队,来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其危言危行必须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
②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改革的动力就能充分释放,改革的活力就能极大迸发,共同富裕就能计日程功。
③宁波的驴友在驱车穿越林地时迷失了方向,当时天色渐晚,路况不清,又难以求田问舍,所以被困在山上了。
④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上,八万余名青少年用花束组成了巨大的“国庆”字样。
曾几何时,为了这一天,多少志士仁人奔走呼号,殚精竭虑。
⑤他们俩经常一唱一和,给领导出难题,让群众看笑话。
⑥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A.①③⑤B.②⑤⑥
C.①④⑤D.④⑤⑥
答案:
B
解析:
“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指正直的言行。
不能用来形容安倍这个军国主义分子。
“计日程功”,计:
计算;程:
估量、考核;功,成效。
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成功指日可待。
“求田问舍”,本意是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房价。
用来比喻没有远大志向。
亦作问舍求田。
不合语境。
“曾几何时”,曾:
曾经;几何:
若干、多少。
才有多少时候。
指时间没过多久。
不合语境。
[能力提升]
6.(xx·山东济南一模)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雾霾骂市长”是地方民众的公共诉求,治理雾霾应该大而化之,强调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都能尽一份力。
②在对冲人民币汇率风险、国内股债市场缺乏趋势性机会、美元升值预期等因素的共同催动下,投资者开始着眼于资产的全球化配置,工银瑞信全球美元债应运而生。
③从假手机、假移动电源、假移动硬盘到假欧元硬币,淘宝上的假货可谓应有尽有,也难怪大家都称之为“万能的淘宝”。
④李白《赠汪伦》诗中的桃花潭位于青弋江上游,这里既古朴静谧,又有行云流水,吸引着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⑤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xx年年会。
⑥陈老先生长期致力于国内民俗学研究,如今他已80岁高龄,还亲临一线调查研究,苦心孤诣,这种精神令人感佩。
A.①②④B.②⑤⑥
C.③④⑤D.①④⑥
答案:
B
解析:
①不合语境。
“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语境的意思是将治理雾霾之事细化。
②使用正确。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
③褒贬失当。
“应有尽有”指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该成语具有一定的褒义性,假货不是“该有的”,用在此句中不恰当。
④望文生义。
“行云流水”指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
⑤使用正确。
“纷至沓来”指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⑥使用正确。
“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
知识拓展:
容易褒贬失当的成语
①易误用的褒义成语:
拭目以待、胸无城府、名不虚传、凤毛麟角、洋洋大观、苦心孤诣、别有天地、别出机杼、蔚然成风。
②易误用的贬义成语:
八面玲珑、满城风雨、趋之若鹜、大言不惭、明目张胆、忘乎所以、高谈阔论、始作俑者、好高骛远、邯郸学步、一丘之貉、咄咄逼人、别有用心、巧言令色、天花乱坠、巧舌如簧。
7.(xx·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
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调查研究,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A.①②⑥B.①③⑤
C.②③④D.④⑤⑥
答案:
A
解析:
①张冠李戴。
“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该成语不能用于形容自然景色。
②望文生义。
“望尘莫及”指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
此处可改为“望而却步”。
③使用正确。
“博学审问”指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
④使用正确。
“充耳不闻”指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⑤使用正确。
“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
⑥张冠李戴。
“温文尔雅”指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该成语多用于形容人物,不能用来形容电视节目。
8.(xx·吉林延边仿真考试)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一带一路”的提出到现在只有短短3年的时光,但它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史册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
②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分析称:
从数据看来,外贸企业整体积重难返,出口跌幅太大,短期内难有实质性好转。
③一直以来,市立中学高度注重学生品德养成与成才教育的紧密结合,教育效果显著,教育成绩罄竹难书。
④公安部呼吁全社会共同抵制包括网络赌博在内的各类赌博活动,群众的踊跃举报无疑有助于公安部门的“斩草除根”,让赌博活动没有机会韬光养晦。
⑤这里的大型百货店、百年老铺、各种小店铺鳞次栉比,流行时装、药妆、首饰、箱包、食品等应有尽有,很适合旅游购物。
⑥作者笔下的文字靓丽挺拔,在不同题材的文字中,我们总能读到他对美轮美奂事物的捍卫、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③④⑥D.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①使用正确。
“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
注意句中的“发展史册”,切勿误判为“张冠李戴”。
②使用正确。
“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
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
在此句中取第二种意思。
③褒贬失当。
“罄竹难书”形容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该成语用来说明教育成绩不当,可改为“硕果累累”。
④不合语境。
“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⑤使用正确。
“鳞次栉比”指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
⑥张冠李戴。
“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该成语只能形容新屋、装饰、布置等,不能形容所有美好的事物。
9.(xx·广东揭阳一模)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人传统上是安土重迁的,因为长期的封建自然经济使人们对故土产生了一种依赖和爱恋的情感,到了哪里都不忘落叶归根。
②调查显示,有192所学校的校训都是“四词八字”的口号式,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没有灵魂的校训不足为训。
③普通员工看重工资的高低,在身无长物的前提下,没有想过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职业技能;优秀员工更看重宝贵的工作经验和业务技能。
④武汉一大四女学生一年发200万元微信红包,因此欠下高利贷,而该女生的父亲为帮其还高利贷卖掉了爱车,可依旧杯水车薪。
⑤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展开,一些企业从中看到了商机,于是在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七零八落的情况下,争先恐后地去做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
⑥如果只靠以往的生活经验或在网络上搜索资料,用闭门造车的方式去进行创作,这样写出的作品必然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
A.②④⑤B.①④⑥
C.①③⑤D.②③⑤
答案:
D
解析:
①使用正确。
“安土重迁”指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
②望文生义。
“不足为训”指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此成语的使用前提是事物本身是好的,仍有可取之处,只是还尚且“不足”,语境中的校训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的,不适宜用此成语。
③望文生义。
“身无长物”指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或俭朴。
此处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④使用正确。
“杯水车薪”指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⑤不合语境。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凌乱的样子,形容破败的样子,形容稀少的样子,形容凋零飘落的样子。
⑥使用正确。
“闭门造车”指关上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
知识拓展:
容易不合语境的成语
下列成对的成语,很容易在同一语境中被误用,要特别注意:
望其项背—望尘莫及;身临其境—设身处地;
耳濡目染—耳闻目睹;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东山再起—死灰复燃;一见如故—一见钟情;
乐不思蜀—乐不可支;不以为然—不以为意;
首当其冲—当务之急;形影相吊—形影不离;
置若罔闻—置之度外;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10.(xx·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一模)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暂时的失利,比暂时的胜利好得多。
”黎巴嫩散文家阿卜·日·法拉兹的这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启发。
②藏羚羊是中国重要珍稀物种之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藏羚羊绒巨大的市场需求及其昂贵的价格让盗猎分子前赴后继,给藏羚羊带来了灭顶之灾。
③关于公司的改革方向,大家多次开会讨论,虽议论了很长时间,但都讳莫如深,最终也没有得出结论。
④法布尔的《昆虫记》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趣味性,平易近人,受到很多中学生的青睐。
⑤《朗读者》中,无论是主持人、表演艺术家还是普通人,朗读技巧都可谓炉火纯青,让听众心潮澎湃,深受震撼。
⑥虽司空见惯了为利益不择手段,他却始终能够保持初心,淡泊名利,被称为商界“清流”。
A.①②⑥B.②④⑤
C.①④⑤D.②③⑥
答案:
D
解析:
①使用正确。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在此句中取第二种意思。
②褒贬失当。
“前赴后继”指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
该成语用来形容盗猎分子,感情色彩不当。
③不合语境。
“讳莫如深”指紧紧隐瞒。
④使用正确。
“平易近人”指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在此句中取第二种意思。
⑤使用正确。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⑥搭配不当。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该成语不能带宾语。
知识拓展:
容易搭配不当的成语
活蹦乱跳:
形容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
此成语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拭目以待:
擦亮眼睛等待着。
此成语不能直接带宾语。
求全责备:
“求全”和“责备”都是动宾短语,不能带宾语。
扺掌而谈:
形容谈话十分投机。
此成语不能带宾语。
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
此成语不能带宾语。
畅所欲言:
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
一般直接用作谓语,后面不带宾语。
含英咀华:
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此成语易误用作形容词。
猝不及防:
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多用于使动结构中。
望其项背: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多用于否定式。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40论述性文本阅读专练能力提升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
陆羽《茶经》是中国最早的茶学著作,书中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关系。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
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
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
晚唐人刘贞亮《茶十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的句子,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
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
茶文化中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
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
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
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
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而非有意造作所致。
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掺以香料。
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
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
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
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
茶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
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
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
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醒脑的作用,使茶成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
《晋书》中记载,东晋敦煌人单道开,在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苏”来提神防睡。
“茶苏”是一种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
虽然这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坐禅修行。
唐宋时,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热,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
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佛家视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
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保持高尚的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释道的思想和茶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营造的是一种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选自《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最早的茶学著作是《茶经》,其内容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
B.礼仪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中国的茶文化也体现出礼仪的观念。
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开始成为普遍的风俗。
C.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掺以香料,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D.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不仅体现在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还体现在饮茶的量也要适度等方面。
答案:
B
解析:
B项,混淆时间。
“开始成为普遍的风俗”错误,选项对应的语句是“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说明至少在唐代的时候“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经成为普遍风俗,而不是选项中的“开始成为普遍的风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的饮茶已不是解渴、提神、解乏等生理的需要,而是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B.因为茶叶中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同时还符合佛教规诫,因此茶成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
C.茶文化有道家养生的精神,这和作为本草的茶有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消除心中烦恼的药草特性有很大关系。
D.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与佛结下了缘分,但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坐禅修行。
答案:
A
解析:
“不是……而是”错误,这是并列关系,选项对应的原文是“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即诗人们饮茶除了生理需要外,更看重心灵感受等,原文是递进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它与茶学的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也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
从儒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和”的最高境界,从道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和养生乐生的精神。
C.佛家把悟得茶道视作修身的过程,只要保持高尚的情操,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就可以统一起来。
D.茶之为饮,既可以营造出和谐稳定、和睦相处的空间,也可以营造出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
答案:
C
解析:
原文说“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保持高尚的情操”,意思是茶道与佛教的统一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但选项中的“只要……就”说法绝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
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
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
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
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
对汉学家来说,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
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