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研究方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8141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docx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扎根理论研究方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docx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課程: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專題         授課老師:

陳麗欣 老師

期末報告主題:

個案研究法          研究生:

路蓮婷

報告大綱

壹、前言………………………………………………………………………………2

貳、紮根理論研究法之內涵…………………………………………………………2

一、意義……………………………………………………………………………2

二、方法與策略……………………………………………………………………3

三、紮根理論的目標………………………………………………………………5

四、理論觸覺………………………………………………………………………5

參、紮根理論的歷史發展與哲學淵源………………………………………………6

一、歷史發展………………………………………………………………………6

二、紮根理論的哲學淵源…………………………………………………………6

肆、實施紮根理論研究之設計原則與程序…………………………………………7

一、設計原則………………………………………………………………………7

二、實施程序………………………………………………………………………7

伍、紮根理論研究法的特徵、限制與貢獻…………………………………………14

一、紮根理論研究法的特徵………………………………………………………14

二、紮根理論研究法的限制批評………………………………………..………14

三、紮根理論研究法的貢獻…………………………………………………..…15

陸、紮根理論研究的評估標準…………………………………………………..…15

一、從研究過程中來評估…………………………………………………..……15

二、從研究結果的經驗性基礎……………………………………………..……16

柒、結論……………………………………………………………………………..16

 

參考資料……………………………………………………………………………..17

 

紮根理論研究法

壹、前言

研究不只是對於「外在」現象的瞭解,它也反映了我們的先前理解;同時它讓我們反省我們原來是怎樣看世界的。

然而每一個研究,不只是在白紙上加了一些圖案,或是在檔案櫃裡增加一些資料而已,它是透過研究者使用的研究方法,並促使了研究者的自我學習與轉變。

本文以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就其內涵、歷史發展與哲學淵源、研究設計、評估標準、及其特徵、限制與貢獻等,做一全貌的探析。

除進一步對個人所感知的主觀世界,能有新的概念與詮釋外,並期對未來有興趣進行紮根理論研究者,有助於在實務上的運用。

貳、紮根理論研究法之內涵

1、意義

紮根理論乃由BarneyGlaser與AnselmStrauss兩位學者所創始,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於紮根理論的描述亦進行補充與修正,對其意義的詮釋亦有不同的見解臚述如下:

 Glaser&Strauss(1967:

1)對於紮根理論的定義是:

在於如何從資料中發展理論,而這就稱之為紮根理論。

亦即是紮根理論強調在社會研究中經由系統化的施行與分析以獲得理論。

  Strauss(1987:

5)對紮根理論的定義是:

紮根理論方法論的出現在質化資料上是朝向發展一個理論,無需要委託任何特別的資料,研究的管道。

紮根理論並非是一個特別的方法與技能,它是進行質化分析的一種方式,它包含了一些區分的特徵,例如理論性抽樣(theoreticalsampling);某種方法論的引導,例如持續的比較及使用一譯碼的典範(codingparadigm),確立一概念化發展。

  Strauss與Corbin(徐宗國譯,1997:

25)認為:

紮根理論是用歸納的方式,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結果。

換言之,紮根理論是經由系統化的資料蒐集與分析,而發掘、發展,並已暫時地驗證過的理論。

因此,資料的蒐集和分析,與理論的發展是彼此相關、彼此影響的。

發展紮理論的人,不是先有一個理論然後去證實它;而是他先有一個待研究的領域,然後自此領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論。

  吳芝儀、廖梅花(2002:

19)對Strauss與Corbin所談到的紮根理論亦另有一番解釋,認為他們指的紮根理論是透過系統的蒐集和分析資料的研究歷程之後,從資料所衍生而來的理論。

在此一方法中,資料的蒐集、分析和最後形成的理論,彼此具有密切的關係。

研究者在發展其研究案時,心中並不存在一個預先構想好的理論(除非他的目的是要推衍和擴充現有的理論);而是研究者從一個研究的領域開始,並允許理論逐漸從資料中浮現出來。

理論衍生於資料,比僅是依據經驗或透過推測(事情應如何如何)就將一系列的概念聚合在一起,更為接近「現實」(reality)。

由於紮根理論係從資料所建立起來的,更能提供洞察、促進理解,並對行動提供有意義的引導。

  綜上所觀,紮根理論簡單的可以歸納出是對質化研究資料進行比較、分析,進而形成理論。

但其主要的定義,乃以國內學者徐宗國(1997:

1)對紮根理論提出一綜合的觀點,認為紮根理論的意義在提供一套明確、有系統的程序與技術,以分析由田野中所獲取的龐大原始資料,並將之概念化,聯繫起來形成紮根於現實世界的理論。

二、方法與策略

  Strauss與Corbin認為紮根理論是從資料開始進而建立理論,並且經由歸納與演繹的循環,二者交替運行,直到把所蒐集到的龐大原始資料縮減、轉化、抽象化成為概念以致形成理論。

也就是將發現理論與驗證理論的工作同時來進行。

甚至在紮根理論研究中為形成理論,研究者有許多的假說驗證和決策擬定,是在一種非正式、隱晦的方式下形成的(徐宗國,1997:

3)。

因此,紮根理論研究方法的概念著重在於結合歸納與演繹,並持續的使用比較與分析的方法。

  紮根理論研究法最重要的部分乃在於重視研究策略的採行,而紮根理論的策略是一種運用系統化的程序,針對某一現象來發展並歸納式地導引出紮根理論的一種質性研究方法。

因此就其採行重要策略主要在重視「創意(新)」、資料的分析技術,茲分述如下:

(一)重視創意(新)

  創意是紮新理論研究方法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因為紮根理論研究法的一些程序會迫使研究者自假定(assumptions)中釋放,而能由老舊資料中建立出新秩序。

此一方法的「創意」部分,則表現在研究者有能力把所搜集到的資料經過概念化的過程予以命名;能自由聯想出一些足以令人深思的問題,以及能善用比較來幫助研究有新發現。

(二)關注資料分析

  紮根理論的研究法十分重視及關注資料分析部分,其分析是由三種主要的譯碼過程所組成:

開放性譯碼、主軸譯碼及選擇性譯碼,使得原始資料逐漸概念化、範疇化,再對原始資料的交叉檢驗與驗證,使得理論可以確實的建立,以下就此三種主要的譯碼程序先做一簡略的介紹,其進一步闡述將在介紹紮根理論實施程序時再做說明。

  1.開放性譯碼

開放性譯碼是將資料分解、檢視、比較、概念化,和範疇化的一種過程。

首先將原始資料經由分析、比較與檢視,分解成獨立事故、念頭等各個現象,再賦予個別可以代表這些現象的名字,此為概念化。

為減少概念的數量,同樣藉由分析,比較與檢視的步驟,將看似同一現象的概念聚攏成一類,這過程即稱為範疇化(胡幼慧主編,1996)。

開發一個範疇(category),首先要開發它的屬性(properties),再從屬性中區分出面向(dimensions)來。

屬性是一個範疇的諸多特質或特徵,而面向則代表一個性質在一個連續系統上所有的不同位置,開放性譯碼不但幫助我們發現範疇,也協助我們確認這些範疇的屬性和面向。

詳如圖一開放性譯碼歷程:

 

          圖一:

開放性譯碼歷程

  2.主軸譯碼

所謂的主軸譯碼,就是研究者藉由譯碼典範(codingparadingm),依照所分析現象的條件、脈絡、行動/互動的策略和結果把各範疇間聯繫起來,於是資料又被組合到一起的過程。

而這些條件、脈絡、行動的策略和結果的這些範疇(現象),都是與同一現象有關,故稱它們為副範疇(subcategories)。

在主軸譯碼時,藉聯繫每一個範疇和譯碼典範裡的單元而把範疇充分發展。

並藉典範模型中標明諸如因果條件、現象、脈絡、中介絛件(interveningconditions)、行動或互動策略以及結果,彼此間的關係,此一譯碼典範模型簡化如圖二。

十分重要的是在主軸譯碼時,其重點乃是要在屬性和面向以外,對所譯碼的一個範疇獲知的更多、更精準(徐宗國,1997:

109-131)。

 

 

           圖二:

主軸譯碼典範簡化模型

  3.選擇性譯碼

選擇性譯碼其主要工作是選擇核心範疇,把它有系統地和他範疇予以聯繫,驗證其間的關係,並把概念化尚未發展全備的範疇補充整齊的過程(胡幼慧主編,1996)。

因此,選擇性譯碼是統整和進一步精鍊理論的歷程,就統整工作而言,所有的範疇是以一個核心的解釋性概念組織起來的。

接著就組織起來的核心解釋性概念可勾勒出理論架構,此一理論可藉由和原始資料對照比較,或是呈現給參與者並請他們提供回饋來驗證(吳芝儀、廖梅花,2002:

167)。

三、紮根理論的目標

  紮根理論研究法的目標,是要去建立能忠實反映社會現象的理論(徐宗國,1997:

26)。

因為這是基於一種信念,即立基於社會實體的資料中所建立的理論,是一種有力的工具,可以用以理解外在世界,並發展可容對此外在世界稍做控制的行動策略(徐宗國:

1997:

9)。

另外Karen(1996)認為紮根理論當初寫作的目的是鼓勵研究者去使用智慧並創造發展理論,根據他的調查研究領域,並且建議使用紮根理論的方法,去發展理論的價值,不同於考驗的方法(引自翁懿涵等,2000)。

四、理論觸覺

  理論觸覺(theoreticalsensitivity),常與紮根理論一起出現的一個名詞,其意指是研究者的一種個人特質,一種能察覺資料內涵意義精妙之處的能力。

其實理論觸覺,就是指研究者有能力去賦予資料意義,能了解,能區分相關和無相關的事物,並且有洞察力。

以上這些特質,都是指研究者面對資料所施展出的一種概念化能力,而並非一定要面對現象本身。

理論觸覺讓我們能夠發展紮根的、濃密的、統合良好的理論,比沒有的人發展得更快(徐宗國,1997:

45-46)。

參、紮根理論的歷史發展與哲學淵源

一、歷史發展

  紮根理論研究方法的發展應是1964年BarneyGlaser與AnselmStrauss兩位學者,研究有關於臨終照護機構的研究(studyofdyinginhealthinstitution)所發出來的,並於1967年出版的「紮根理論的發現」(TheDiscoveryofGroundedTheory)一書,正式出現了紮根理論一詞(翁懿涵等,2000)。

紮根理論研究法是針對當時美國社會學界所流行缺乏充裕經驗性資料的巨型理論,以及只有變數分析的經驗性研究所做的一種反擊。

當時的社會背景,社會研究者大部分關心的是從理論去驗證假設。

大部分的社會學者在方法上關心的是真實的事實能如何被獲取,以及理論能如何更嚴謹的被考驗(Glaser&Strauss,1967:

1)。

紮根理論的內涵隨著Strauss不同的觀點約可分為三個時期,每個時期的內容分別如下(王敏順,1995):

(一)Glaser&Strauss(1967)初創階段:

Glaser與Strauss初步認為紮根理論只是一種歸納的研究方法,主旨在發展建構理論而不是在於驗證上,並且強調研究目的、科學性及現象之間的互動。

(二)Strauss(1987)完構階段:

  Strauss此時揭示紮根理論研究法的重要觀點,進而完成此方法的研究架構與程序,其主要論點:

  1.改變前階段所提紮根理論歸類為「歸納理論」的觀念及說法,詳述紮根理論的基本假設如建構理論,並認定每個研究階段的假設都是暫時性,並主張紮根理論乃為質化分析裡的一種作法取向,屬於方法,其重視分析資料。

  2.其服膺於符號互動論者的觀念,並認為實用主義乃紮根理論的重要學術淵源,實用主義強調行動在產生問題的情境中解決之道,並視現實現象是彼此互動的及重視研究的過程,即考量時間因素之下,強調研究過程中有不同階段及不同階段所因應的研究方式。

  3.強調充分的利用資料及個人的經驗性資料,並未完全摒除個人的研究經驗,並指出現有文獻的有限性和研究者辨別力的重要性。

  4.對於科學研究的看法,應可容許研究過程中的變通方式,及研究方法不具神聖性的,而在研究的互動過程中應可被修正的。

  5.認為田野研究是一種不斷的來回互動蒐集的資料,即譯碼分析登錄反覆的進行,並採系統化的驗證以建構理論,其不同於一般量化或實證研究的單一線性方向式的研究形式。

(三)Glaser與Strauss彈性階段

  本階段主要目的在於強調彈性原則的重要性及理論的建構來自行動、妥協的結果,其重要論點如下:

  1.紮根理論乃是一種過程,即從事有意識、有目標的行動過程,它具有積極活動的角色。

而研究並不是由建立假說,蒐集資料到驗證假說的線性過程,而是一不斷的來回相互影響及比較的過程。

  2.保有方法論的彈性,而在方法學上採取一些妥協的策略以建構理論。

二、紮根理論的哲學淵源

  紮根理論的哲學淵源,主要有符號互動論及實用主義分別說明如下(徐宗國,1994):

(一)符號互動論

符號互動理論中有些觀點影響了紮根理論分別為:

一是行動者有自我,這個自我對外界事物予以指認,賦予意義;再基於此一意義有所行動;二是行動者與他人互動過程中,不斷賦予外界事物以意義,作為下一步行動的基礎;三是意義來自個人所存在的大社會;四是社會現象是不斷萌生的。

  因此,紮根理論遂有對理論定位與技巧上的方法;即一是、建構理論的研究工作本身是一個過程;因為社會現象不斷萌生,理論是暫時的,被不斷修正,而研究本身具有機動性,有研究者事先不知的新現象出現。

二是、因為社會現象不斷萌生,所謂的變數也在一直不斷的彼此影響中,所以紮根理論不是去瞭解一個所謂單一的因果關係的社會現象。

因此理論要反應這種複雜性,此種複雜性表現在紮根理論的二方面,其一是紮理論應含有許多概念與概念間的關係。

這些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也就是紮根理論是具有高度分析性歧異性。

其二是在建構理論過程中雖不可避免地將資料縮減、整理與刪除,但紮根理論本身除了應有抽象理論性探討外,仍有詳細的描述性資料,反應複雜的社會現象。

三是由於行動與互動的意義與基礎源自社會情境,所以紮根理論如同一般質化方法,是主張研究者進入社會情境裡研究。

四是對社會現象而言,紮根理論不止要反應社會結構與行動間的聯繫,也要捕捉這其間的詮釋過程。

(二)實用主義

紮根理論研究法可為一種應用實用主義到社會現象的研究過程。

實用主義對紮根理論的影響表現在:

一是紮根理論中的「開放性譯碼」(opencoding),就是把所觀察或訪問的資料以逐字、逐行分解;撰寫、整理備忘錄及寫作時,則是一種綜合回歸的工作。

二是在實用主義影響下,研究者研究題目的來源是日常生活,而不是理論的檢證或完全來自理論引導下的假設驗證,所以紮根法有顯著的實用性格。

三是至於理論,則被視為一種功用性的工具。

肆、實施紮根理論研究設計原則與程序

一、設計原則

此處所指設計原則是指在實施紮根理論研究時,研究者所應具有的思考方向,此一思考方向也就是研究者在資料探索蒐集、分析整合時,要特別注意之處,其主要可歸納三點(徐宗國,1994):

(一)運用科學的邏輯

  即歸納、演繹與假設驗證,此三者在紮根理論研究中,被周而復始不斷運用進行。

(二)譯碼典範

  即一種刺激思考的策略,包括四個部分為;1.事件之所以產生的情況(condition)、2.結果(consequences)、3.處理措施(copingmechanisms)與4.過程(processes)。

研究者可用「想像的比較」的方式來思考,這可以幫助研究者進行「理論性的抽樣」,蒐集完備的資料並賦予秩序。

依譯碼典範所作的「想像的比較」有兩個功能,一是使現有案例所屬的情況、結果、處理措施與過程的特徵明顯化;一是使不同案例間的情況,成為有待了解的對象,且從中思考其與現象間有關的假設,看看在不同的狀況下,是否有不同的結果、處理措施與過程。

(三)「互動地」思考

  紮根理論十分著重在不斷比較,掌握在不斷比較的原則下,研究者除了要進行同一分析層次的比較思考外,也要在研究中呈現出社會現象之間的互動關係,思考在社會結構層之上屬微觀與宏觀不同層次間的互動情況,外在環境與現象間相互作用的關係;並且紮根理論將社會現象視為一個發展中、變遷中的現象。

因此,研究者藉案例在時間過程中的發展情況,體察到社會現象的變異性,而採集到「過程」方面的資料,比較在不同時間點之下的差異狀況。

二、實施程序

(一)找出研究問題的來源

  在採行紮根理論研究法首先會面臨到的課題,即是如何找出適於研究的問題的來源,其主要有以下三種來源(徐宗國譯,1997:

38-40)

1.別人建議或被指派的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的來源之一就是去問某一研究領域的教授有何建議?

再者是源自同僚或某一領域的行家一些不經意的提示;以及從事一些有計劃補肋的研究計劃,也是可行的來源之道。

  2.專業文獻

專業文獻對於研究工作可以是一種刺激;有時,這些文獻指向一些尚未開拓的領域或建議,一個待深入發展的題目。

另外某些領域的文獻也可能會顯示出,一個即使已被多方研究過的老問題,但當中仍有某些難以捉摸之處出現時,研究者亦可採取另一種切入角度的思考方式進行研究,或可對問題中的難解結,做進一步的採討。

3.來自個人與專業上的經驗

個人與專業上的經驗往往是研究問題的來源,由於自身的經歷,或許他思考別人是如何走過的,或者有人在其專業的領域或工作場域中遇到了無法解決的難題時,就可能會考慮作個研究來解決這些難題。

如我們從個人經驗出發所做的研究,或許是我們會研究成功的重要指標。

(二)提出研究題目

  研究題目是一個引子,同時也是一個催化劑,幫助研究者著手並維持整個研究計畫的焦點。

有些題目用某一種方法是會比用其他方法較為適合,而研究者也應該有所執著。

因此決定研究題目時,題目的範圍也是另一個應妥予考慮的重要方面。

就紮根理論研究法而言,其目的主要還是在發現,此外在研擬題目時,研究者並不需要寫出某個變數與依變數間可能有什麼關係的句子,因為對紮根理論而言是不需要的,研究者並不是要驗證某個假設。

紮根理論研究法裡的題目是確認所要研究之現象的一種陳述,在此一陳述裏,透露了研究特別要了解那些現象;而紮根理論研究法所研究的題目通常有關現象的行動和過程(徐宗國,1997:

40-44)。

(三)使用文獻

文獻可分為技術性文獻與非技術文獻,這兩種不同性質文獻在紮根理論中分別演著不同,但卻十分重要的角色(Strauss&Corbin,1990:

48;徐宗國譯,1997:

53-62)。

1.技術性文獻

  技術性文獻是符合專業和各學術領域寫法的研究報告及理論和哲學性的文章,研究者可以用之為背景資料,與紮根理論研究的發現做比較,其功用:

  

(1)提昇研究者的理論觸覺

(2)作為二手資料的來源

(3)幫助研究者設計理論性抽樣

(4)做輔助性的佐證

2.非技術性文獻

非技術性文獻包括私人信函、日記、傳記、政府公報、機構所出的報告、報紙和錄音帶等,其作用是作為原始資料或是補充訪問的資料。

在一般以訪問或觀察為資料主題的作品裡,這些非技術性資料可以用來輔助主體資料。

但如果以非技術性文獻為主要資料來源,要注意的是非技術性文獻是較不易查證的,因此研究者要利用其他資料,如訪談及觀來做輔助,來辨別資料的真偽。

(四)資料的蒐集

紮根理論研究中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的步驟應該是緊密交織的過程,必須更迭進行,因為分析可以引導資料的取樣,藉著分析資料,研究者才知道那些資料待蒐集;而再藉著資料蒐集,研究者才知道那些理論可以發展來增加對現象的洞察,並逐漸掌握理論發展的重心(Strauss&Corbin,1990)。

雖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是同時進行的,為了使說明能清晰,將兩者分開說明之(翁懿涵等,2000)。

所謂資料的蒐集就是研究者發現、聚集或是產生所要分析的資料。

以下就資料來源與資料蒐集技術、資料的抽樣、資料蒐集的「理論性飽和」來分別說明紮根理論中的資料蒐集。

  1.資料的來源與資料蒐集技術

紮根理論研究中,主要的資料蒐集技術為訪談與觀察(王敏順,1995:

35),因此資料來源可以是訪談、參與觀察、或是田野觀察所得到的資料。

此外,圖書館的檔案資料、出版文件(傳記、政府公報、報紙等),或未出版的文件(信件或日記),都可以作為資料的來源(Creswell,1998)。

2.資料的抽樣-理論性抽樣

Strauss&Corbin(1990)認為不論資料來源是觀察、訪問或文件,都可以使用「理論性抽樣」來完成資料的蒐集。

採用理論性抽樣,可以使概念間的理論性特質越完整,概念間的理論性關聯越清楚。

抽樣的程序,則根據研究者當時所做的譯碼類型而有所不同(吳芝儀、廖梅花,2002:

210-216;徐宗國譯,1997:

197-214;Strauss&Corbin,1990:

176-193):

(1)開放性譯碼裡的抽樣-開放性抽樣

  開放性譯碼的目的是發現現象、給予命名、以及依據現象的屬性和面向進行分類,所以在這個階段,資料蒐集的目的是保持一個高度開放、容許所有可能性蒐集歷程。

任何能夠提供發現的絕佳機會,不論是個人、場所或是情境,都是抽樣的對象。

  

(2)主軸譯碼裡的抽樣-關係性及歧異性抽樣

  主軸性譯碼的目的,是把開放性抽樣及譯碼所發現的範疇及其副範疇,更明確的聯合到一起,並在其間尋找變異過程的證據。

所以此一階段的關係及歧異性抽樣,可以是有系統或特意安排下的抽樣,抽樣的目的是想擴大在面向層次上發現到的差異。

  (3)選擇性譯碼裡的抽樣-區別性抽樣

選擇性譯碼的目標在於把資料中的範疇,依面向層次統合成一個理論,因此抽樣是有方向且明確的區別性抽樣,精心選擇所要抽樣的人及事,以便驗證、補強未發展的範疇,或是範疇間的關係,此階段的重點在於驗證。

  3.資料蒐集的「理論性飽和(theoreticalsaturation)」

  一個經常會被提出的問題是:

抽樣究竟要持續多久?

當研究者的目的在建立理論時,一般性的原則是持續蒐集資料直到每個範疇都達到飽和,而此種稱為「理論性飽和」。

理論性飽和是指

(1)再也沒有關於該範疇的新資料或相關資料顯現出來;

(2)以該範疇的屬性和面向所呈現出的歧異性而言,該範疇已充分發展;(3)範疇之間的關係建立起來,且經過驗證。

就紮根理論而言,理論性的飽和是極端重要的,不然研究者的理論便不會完備。

(五)資料分析

  在紮根理論研究法中,其資料分析Strauss與Corbin對資料譯碼發展了一組分析程序,來協助研究者建立理論。

因此,並非所有質性研究都用固定的資料譯碼系統(胡幼慧,1996:

151)。

然而紮根理論中的譯碼是指把蒐集到的資料加以概念化,再以新的方式將資料重新放在一起的操作化程序。

而此一程序前曾述及是由「開放性譯碼」、「主軸譯碼」、「選擇性譯碼」所組成,對紮根理論研究而言,為了能達成其目的,資料分析過程中對各譯碼過程中就必須不斷保持創造性、嚴謹性、持續性、及理論觸覺此四者間之平衡。

而紮根理論的資料分析程序之目的在於:

一是要在建立而不只是驗證理論;二是利用譯碼嚴謹的過程建立「好」的科學;三是協助研究者突破研究前帶入的或研究中出現的偏見或假定;四是藉由譯碼過程,研究者可以建立接近實際世界、內容豐富、統合完整、具解釋力的理論(徐宗國,1997:

57)。

以下僅就紮根理論三種資料分析程序做更進一步的說明:

1.開放性譯碼

在紮根理論中,開放性譯碼是所有譯碼型式的基礎,因此,經由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等方式蒐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