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8118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61 大小:44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最新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最新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最新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1页
最新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x

《最新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x(1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名师优秀教案.docx

最新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1.等腰三角形

(一)

一、教学目标如:

1(知识目标:

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应用这些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

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及合情推理与演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难点:

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三、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

回顾旧知导出公理

请学生回忆并整理已经学过的8条基本事实。

其中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有以下三条:

.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在此基础上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另一判别条件:

1.(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并要求学生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公理进行证明;

2.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AD

已知:

如图,?

A=?

D,?

B=?

E,BC=EF.

求证:

?

ABC?

?

DEF.

BEFC证明:

?

?

A=?

D,?

B=?

E(已知),

又?

A+?

B+?

C=180?

,?

D+?

E+?

F=180?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

?

?

C=180?

-(?

A+?

B),

?

F=180?

-(?

D+?

E),

?

?

C=?

F(等量代换)。

又BC=EF(已知),?

?

ABC?

?

DEF(ASA)。

第二环节:

折纸活动探索新知

提问:

―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如何探索这些性质的,你能再次通过折纸活动验证这些性质吗,并根据

1

折纸过程,得到这些性质的证明吗,‖

第三环节:

明晰结论和证明过程

让学生明晰证明过程。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高三条线重合第四环节:

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四、教学反思

1.等腰三角形

(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1

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

?

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

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

?

在命题的变式中,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拓展命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

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

在图形的观察中,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

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经历―探索——发现一一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三、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

你能证明

你的结论吗?

例1证明: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2

已知:

如图,在?

ABC中,AB=AC,BD、CE是?

ABC的角平分线(

求证:

BD=CE(A

证明:

?

AB=AC,

?

?

ABC=?

ACB(等边对等角)(DE

11?

?

1=?

ABC,?

2=?

ABC,224321?

?

1=?

2(CB

在?

BDC和?

CEB中,

?

ACB=?

ABC,BC=CB,?

1=?

2(

?

?

BDC?

?

CEB(ASA)(

?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第三环节:

经典例题变式练习

活动内容:

提请学生思考,除了角平分线、中线、高等特殊的线段外,还可以有哪些线段相等,并在

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研究课本―议一议‖:

—4的等腰三角形ABC中,在课本图1

11

(1)如果?

ABD=?

ABC,?

ACE=?

ACB呢?

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34

1111

(2)如果AD=AC,AE=AB,那么BD=CE吗?

如果AD=AC,AE=AB呢?

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2233

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探索等边三角形性质

活动内容:

提请学生在上面等要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基础上,思考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质:

等边三角形

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

.

已知:

ΔABC中,AB=BC=AC(

求证:

?

A=?

B=?

C=60?

.

证明:

在ΔABC中,?

AB=AC,?

?

B=?

C(等边对等角)(

同理:

?

C=?

A,?

?

A=?

B=?

C(等量代换)(

又?

?

A+?

B+?

C,180?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A=?

B=?

C,60?

第五环节:

随堂练习及时巩固

第六环节:

探讨收获课时小结

课外作业

四、教学反思

3

1.等腰三角形(三)

一(教学目标:

1(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

3.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

4.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

复习引入

活动过程:

通过问题串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的思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交流。

问题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问题2.我们是如何证明上述定理的,

问题3.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么,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第二环节:

逆向思考,定理证明

A教师:

上面,我们改变问题条件,得出了很多类似的结论,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思考问题,这也是获得数学结论的一条途径(例如―等边对等角‖,反过来成立吗?

在?

ABC中,?

B=?

C,要想证明AB=AC,只要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使AB与AC成为对应边就可以了(你BC是怎样构造的,

第三环节:

巩固练习

例2已知:

如图,?

CAE是?

ABC的外角,AD?

BC且?

1=?

2(

1AD求证:

AB=AC(2

证明:

BC第四环节:

适时提问导出反证法

我们类比归纳获得一个数学结论,―反过来‖思考问题也获得了一个数学结论(如果否定命题的条件,是否也可获得一个数学结论吗?

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A

小明说,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

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

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

我们来看一位同学的想法:

BC

4

如图,在?

ABC中,已知?

B?

?

C,此时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

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定理可得?

C=?

B,但已知条件是?

B?

?

C(―?

C=?

B‖与已知条件―?

B?

?

C‖相矛盾,因此AB?

AC

你能理解他的推理过程吗?

再例如,我们要证明?

A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也可以采用这位同学的证法,假设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

A=90?

,?

B=90?

,可得?

A+?

B=180?

,但?

AB?

A+?

B+?

C=180?

―?

A+?

B=180?

‖与―?

A+?

B+?

C=180?

‖相矛盾,因此?

A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

引导学生思考:

上一道面的证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引出反证法。

都是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推导出了与已知或公理或已证明过的定理相矛盾,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也是证明命题的一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反证法(

第五环节:

拓展延伸

现有等腰三角形纸片,如果能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将原纸片一次剪开成两块等腰三角形纸片,问此时的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

第六环节:

课堂小结

课外作业

教学反思:

1.等腰三角形(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及其证明,理解含有30º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证明,并能利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

?

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

?

经历实际操作,探索含有30º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推理证明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

含30?

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5

教学难点:

含30?

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三、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

提问问题,引入新课

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

等边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呢,又如何判别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从而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

自主探索

活动内容:

学生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并交流各自的结论,教师适时要求学生给出相对规范的证明,概括出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下表:

性质判定的条件

等腰三角形(含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

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即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有一角是60?

边上的中线、高互相重合

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且每个角都是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

60?

第三环节:

实际操作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用含30?

角的两个三角尺,你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

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

在你所拼得的等边三角形中,有哪些线段存在相等关系,有哪些线段存在倍数关系,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说说你的理由(

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已知:

如图,在Rt?

ABC中,?

C=90?

,?

BAC=30?

1求证:

BC=AB(2

A证明:

在?

ABC中,?

ACB=90?

,?

BAC=30?

?

B=60?

.

延长BC至D,使CD=BC,连接AD(如图所示)(

?

?

ACB=90?

?

?

ACB=90?

?

AC=AC,?

?

ABC?

?

ADC(SAS)(

B?

AB=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DC

?

?

ABD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

形)(

D11?

BC=BD=AB(22A

第四环节:

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BC6

[例题]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

,腰长为2a,求腰上的高CD的长.

解:

?

?

ABC=?

ACB=15?

?

?

DAC=?

ABC+?

ACB=15?

+15?

=30?

11?

CD=AC=×2a=a(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22

半)(

第五环节:

畅谈收获课时小结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四、教学反思

2(直角三角形

(一)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

(2)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经历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

维(

(2)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了解逆命题的概念,识别两个互逆命题(

难点: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二、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8,阅读―读一读‖,了解一下利用教科书给出的公理和推导出的定理,证明勾股

定理的方法(

2:

讲述新课

阅读完毕后,针对―读一读‖中使用的两种证明方法,着重讨论第一种,第二种方法请有兴趣的同学课

7

后阅读(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反过来,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当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时,我们曾用度量的方法得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结论(你能证明此结论吗?

222已知:

如图:

在?

ABC中,AB+AC,BC

求证:

?

ABC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

作Rt?

A′B′C′,使?

A′,90?

,A′B′,AB,A′C′、AC(如图),

22则A′B′,A′C′.(勾股定理)(

'222A?

AB,AC,BC,A′B′,AB,A′C′

22?

BC,B′C′

?

BC,B′C′'B'C

?

?

ABC?

?

A′B′C′(SSS)

?

?

A,?

A′,90?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ABC是直角三角形(因此,?

勾股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

观察上面两个命题,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

上面两个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了位置,即勾股定理的条件是第二个定理的结论,结论是第二个定理的条件(

3:

议一议:

观察下面三组命题:

: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小明患了肺炎,那么他一定发烧(如果小明发烧,那么他一定患了肺炎(

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不难发现,每组第二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一个命题的结论,第二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一个命题的条件(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相对于逆命题来说,另一个就为原命题(

请同学们判断每组原命题的真假(逆命题呢?

在第一组中,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是假命题(在第二组中,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是假命题(在第三组中,原命题和逆命题都是真命题(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8

4:

想一想

请学生写出―如果两个有理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的逆命题吗?

它们都是真命题吗,

5:

随堂练习

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每对命题的真假;

(1)四边形是多边形;

(2)两直线平行,内旁内角互补;6:

课时小结

7:

课后作业

四、教学反思

2(直角三角形

(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

利用―HL’’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

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二、教学过程分析

1:

复习提问

1.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2.已知一条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

想一想,怎么画,同学们相互交流。

3、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呢,请证明你的

结论。

2:

引入新课

(1)(―HL‖定理(由师生共析完成

已知:

在Rt?

ABC和Rt?

A′B′C′中,?

C=?

C′=90?

,AB=A′B′,

'AABC=B′C′(

求证:

Rt?

ABC?

Rt?

A′B′C′

22证明:

在Rt?

ABC中,AC=AB一BC(勾股定理)(

22又?

在Rt?

A'B'C'中,A'C'=A'C'=A'B'一B'C'(勾股定理)(

'B'CBCAB=A'B',BC=B'C',AC=A'C'(

?

Rt?

ABC?

Rt?

A'B'C'(SSS)(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9

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地用―斜边、直角边‖或―HL‖表示(3:

例题学习

如图,在?

ABC?

?

A'B'C'中,CD,C'D'分别分别是

C'C高,并且AC,A'C',CD=C'D'(?

ACB=?

A'C'B'(

求证:

?

ABC?

?

A'B'C'(

AB''证明:

?

CD、C'D'分别是?

ABC?

A'B'C'的高(已知),'DABD

?

?

ADC=?

A'D'C'=90?

在Rt?

ADC和Rt?

A'D'C'中,

AC=A'C'(已知),

CD=C'D'(已知),

?

Rt?

ADC?

Rt?

A'D'C'(HL)(

?

A=?

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在?

ABC和?

A'B'C'中,

?

A=?

A'(已证),

AC=A'C'(已知),

?

ACB=?

A'C'B'(已知),

?

?

ABC?

?

A'B'C'(ASA)(

6:

课时小结

7:

课后作业

四、教学反思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一)

一、教学目标:

1.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里和判定定理(2(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能力(丰富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通过小组活动,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运用几何符号语言证明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命题。

难点是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实

际问题中的运用。

10

三、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

性质探索与证明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已知:

如图,直线MN?

AB,垂足是C,且AC=BC,P是MN上的点(

求证:

PA=PB(

M证明:

?

MN?

AB,

P?

?

PCA=?

PCB=90?

?

AC=BC,PC=PC,

ACB?

?

PCA?

?

PCB(SAS)(;N

?

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第三环节:

逆向思维,探索判定

你能写出上面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

它是真命题吗?

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已知:

线段AB,点P是平面内一点且PA=PB(

P求证:

P点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

过点P作已知线段AB的垂线PC,PA=PB,PC=PC,

?

Rt?

PAC?

Rt?

PBC(HL定理)(ACB

?

AC=BC,

即P点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第四环节:

巩固应用

例1已知:

如图1-18,在?

ABC中,AB=AC,O是?

ABC内一点,且OB=OC.

求证:

直线AO垂直平分线段BC。

证明:

?

AB=AC,

?

点A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同理,点O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

?

直线AO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第五环节:

随堂练习课本P23;习题1.7:

第1、2题

第六环节: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困惑,第七环节:

课后作业

四、教学反思

11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二)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证明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

2.经历猜想、探索,能够作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

3.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能够证明与线段垂直平分线相关的结论(

?

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能利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

难点:

证明三线共点。

三、教学过程分析

1:

求证: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已知:

在?

ABC中,设AB、BC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P,连接AP,A

CP(BP,

求证:

P点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O

证明:

?

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

PA=PB(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CB

同理PB=PC(

?

PA=PC(

?

P点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AB、BC、A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

2.引申拓展

(1)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这条边上的高,你能作出三角形吗?

如果能,能

M作几个?

所作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吗?

能A作几个?

3例题学习

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

已知:

线段a、hDBC

N12

求作:

?

ABC,使AB=AC,BC=a,高AD=h

作法:

1(作BC=a;

2(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N交BC于D点;

3(以D为圆心,h长为半径作弧交MN于A点;

4(连接AB、AC

?

?

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如图所示)(

3.动手操作

(1):

已知直线l和l上一点P,用尺规作l的垂线,使它经过点P.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然后交流:

说出做法并解释作图的理由。

(2)拓展:

如果点P是直线l外一点,那么怎样用尺规作l的垂线,使它经过点P呢,说说你的作法,并与同伴交流.

5.随堂练习:

:

习题1.8第1、2题。

6.课时小结

本节课通过推理证明了―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的点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及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的结论,并能根据此结论―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和底边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

7.课后作业

四、教学反思

(角平分线

(一)

一、教学目标:

1.会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能力(

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使学生掌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3

二.教学难点:

正确地表述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及其证明。

三、教学过程分析

1:

情境引入

提问:

还记得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性质吗,你是怎样得到的,

即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你能证明它吗?

2:

探究新知

(1)定理: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已知:

如图,OC是?

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D

?

OA,PE?

OB,垂足分别为D、E(A

D求证:

PD=PE(

证明:

?

?

1=?

2,OP=OP,P1O2C?

PDO=?

PEO=90?

?

?

PDO?

?

PEO(AAS)(

E

?

PD=P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B2)你能写出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

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

它是真命题吗?

你能证明它吗?

已知:

在么AOB内部有一点P,且PD上OA,PE?

OB,D、E为垂足且PD=PE,

求证:

点P在么AOB的角平分线上(

证明:

PD?

OA,PE?

OB,

?

?

PDO=?

PEO=90?

在Rt?

ODP和Rt?

OEP中

OP=OP,PD=PE,?

Rt?

ODP?

Rt?

OEP(HL定理)(

?

?

1=?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逆命题利用公理和我们已证过的定理证明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个逆命题叫做原定理的逆定理(我们就把它叫做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3)用直尺和圆规画已知角的平方线及作图的依据讨论。

3.巩固练习

例题:

在?

ABC中,?

BAC=60?

,点D在BC上,AD=10,DE?

AB,DF?

AC,垂足分别为E,

14

F,且DE=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