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寨横洞进正洞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8004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0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寨横洞进正洞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小寨横洞进正洞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小寨横洞进正洞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小寨横洞进正洞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小寨横洞进正洞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寨横洞进正洞施工方案.docx

《小寨横洞进正洞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寨横洞进正洞施工方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寨横洞进正洞施工方案.docx

小寨横洞进正洞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新建铁路云桂线云南段小寨隧道相关设计文件。

2、云桂铁路云南段管理文件汇编、标准化管理文件和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3、国家、铁道部颁发的现行设计规范、施工规范、技术规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验收办法。

4、国家、铁道部、地方政府有关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规则和条例等。

5、新建铁路云桂线云南段3标段(站前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6、本项目所在地区的水文、气象、地质资料及现场踏勘调查获得的资料。

7、我公司积累的成熟技术、科技成果、同类工程施工经验及可调用到本项目的各类资源。

二、编制原则

1、先加固后开挖的原则。

根据地质情况,保证横洞净空不被侵占的前提下,本着对交接10米范围初期支护加厚、加宽、加强的原则施作初期支护。

2、辅助坑道进入正洞的门洞采用I25a型型钢门架。

3、辅助坑道进入正洞后的挑顶施工,应从外向内逐步扩大,并始终保持逃生通道的畅通。

4、正洞向小里程方向首先用小导洞的方式进行开挖,小导洞开挖断面7(宽)*7(高)m,当小导洞拱顶标高与正洞拱顶相同时,开挖方式开始转变,开挖高度不变,宽度逐渐向正洞断面宽度递增,每50cm为一个断面(此处根据围岩的良好性适当的做调整)。

小导洞断面与正洞断面相同时,并继续开挖小里程正洞,开挖10米后,掌子面用混凝土进行封闭,然后向反方向进行挑顶施工,开挖至横洞与正洞交叉口时,进行小里程下台阶开挖,开挖至离掌子面20m处停止开挖。

然后向大里程方向开挖,大里程方向按上下台阶开挖法进行开挖。

5、小寨横洞与正洞交叉处10米(HDK0+010-HDK0+000),围岩为Ⅳ级围岩,设计上下台阶开挖,实际也按照上下台阶开挖。

三、工程概况

3.1工程概况

小寨隧道DK412+500左线线路中线左侧,与线路大里程方向夹角80°位置设1035m无轨双车道横洞一座(HDK0+000~HDK1+035),具体见下图:

图3.1小寨隧道及辅助导坑示意图

横洞与正洞交叉口处正洞按Ⅴ级围岩施作(DK412+495-DK412+505段),支护参数如下。

横洞进入正洞后所处里程段的围岩及设计支护参数见表1。

表1横洞进入正洞支护参数表

起始里程

终点里程

长度

(m)

衬砌类型

施工工法

超前支护

加强支护

DK412+440

DK412+490

50

Ⅴ级B型复合

台阶法加临时横撑

拱部Φ42小导管,环向间距0.4m,纵向间距3.2m,每环38根,每根长4.5m

全环I20b型钢钢架,间距0.8m

DK412+490

DK412+620

130

Ⅳ级B型复合

台阶法

拱部Φ42小导管,环向间距0.5m,纵向间距3m,每环31根,每根长4.5m

拱墙格栅钢架,间距1m

备注:

1.正洞DK412+500处围岩为泥质砂岩夹页岩、泥岩。

细粒泥质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岩石呈块状或角砾土状,属Ⅳ级软石。

2.白云质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泥质粉砂岩:

黄灰、深灰色,节理裂隙发育,溶蚀强烈,基岩露头多以石岩零星裸露,属强风化带,石牙间多充填红粘土、黏土夹碎石,强风化带岩体相对较完整,属Ⅴ级围岩。

3.老炭山1#逆断层穿过横洞和正洞的交叉位置,施工期间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并派专门人员对地表和洞内掌子面、初期支护进行观测。

4.横洞与正洞交叉处HDK0+000-HDK0+010围岩为泥砂砂岩,岩层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为Ⅳ级围岩。

3.2小寨隧道主要技术标准

表2小寨隧道主要技术标准

序号

项目

技术指标

1

铁路等级

Ⅰ级

2

设计坡度

+15.5‰

3

设计速度

200km/h客货共线,预留250km/h

4

曲线半径

最小曲线半径6000m、最大曲线半径9000m

5

活载

设计活载:

中-活载;检算活载:

ZK活载

6

轨道结构类型

隧道出口35m为有碴轨道,40m过渡段,其余为无碴轨道

四、施工方案

4.1总体方案

横洞与正洞交界里程DK412+500,横洞中线与正洞中线交角80°,施工至与正洞交界后,以半径R=10m圆缓曲线形式转体进入正洞,同时以坡度25%上坡开挖至正洞拱顶高程,开挖长度计算为17m。

随后继续沿相同方向扩挖临时支护15m后达到正洞上台阶标准断面,并继续开挖小里程正洞,支护上台阶10m;形成作业空间后,向反方向施工正洞上台阶。

至横洞口后,再由横洞口开始完成小里程下台阶开挖支护。

下台阶进尺20m后,采用台阶法开始大里程方向正洞开挖,上台阶完成20m后,开始下台阶开挖支护,完成施工转换。

主要施工工序见表3。

表3横洞与正洞相交处施工工序表

4.1.1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见下页图

4.2施工顺序

4.2.1横洞进入正洞前的施工

根据横洞与正洞相交角度,从HDK0+010-HDK0+000为Ⅳ级围岩,开挖方法为台阶法开挖,采用工14型钢钢架,间距每0.5米一榀,按扇形支撑支护,拱顶范围Ф42超前小导管超前支护,环向间距0.4m,每环20根,纵向间距3m,搭接长度1.5m,单根长4.5m,在横洞与正洞交叉范围内及时完成支护,加强监控量测,垂直于横洞中线到平行于正洞中线的过渡(如“图2横洞进正洞平面示意图”)

图2横洞进正洞平面示意图

4.2.2横洞进入正洞处的加固施工

横洞与正洞交叉口段架立I20b型锁口钢架,保证相交地段三维受力状态围岩的稳定。

在此型钢钢架上焊接2根并排I25a型钢横梁,并在横梁两端螺栓连接2根I25a型钢立柱,为正洞钢架提供落脚平台,正洞上台阶拱架拱脚与I25a型横梁螺栓连接,立柱脚底位置焊接两根I25a型型钢做横撑,横梁与横洞锁口钢架间空隙设置I20竖向立柱支撑,立柱与正洞拱架位置相对应,竖向支撑上面与横梁螺栓连接,下面焊接,且焊接要牢固,在初喷时为了防止螺栓孔被堵塞,用塑料布或其他东西把螺栓孔封闭裹好,到安装钢架时拆开。

见“图3横洞与正洞交叉口门架断面图”。

正洞在此处安装正洞钢架时,用直钢架代替正洞的B单元钢架,用横洞I25a型钢立柱代替正洞的C单元钢架,见图4所示及见图5“钢架接头螺栓连接大样图”。

施工步骤:

(1)在开挖横洞10m加强段时(HDK0+010-HDK0+000),每开挖一榀,及时进行加强支护,开挖至离正洞交接2m处(HDK0+002-HDK0+000),施作一环仰拱,深度为1m,宽度为9.419m。

(2)除交叉口锁口位置外,在开挖仰拱之前先施作拱架,等支护完成后再开挖仰拱,在交叉口锁口位置,除了锁口拱架,锁口拱架外侧还要立两榀I25a型门架,在原有开挖断面尺寸上面还要加宽0.7m。

(3)由于交叉口HDK0+000位置要立两榀门架,两榀门架的位置从横洞方向扩挖带来一定的难度,无法准确掌握尺寸,所以小导洞在进入正洞转向段5m左右时,或者满足凿岩机操作空间位置时,反方向扩挖门架的位置,在门架位置准确放线、测量定位,打炮眼时根据钢拱架需求断面深度进行打孔,不宜过深或者不到位,炮眼打好后装少量的乳化炸药进行弱爆破。

(4)当门架的位置满足尺寸要求时,先立门架拱架,然后立锁口钢架,门架拱顶位置与锁口拱架拱顶重合位置进行焊接,两侧打锁脚锚杆并进行焊接,门架底部立两榀永久横撑,锁口拱架底部落在门架横撑上面,底部进行焊接。

门架底部拱脚要落在坚硬岩层或者用钢板垫底,然后进行初喷。

当支护完成后进行施作仰拱。

横洞仰拱顶面与坑道底标高相同(1174.5m)。

(5)门架永久横撑靠正洞方向内侧及上部用木板或者塑料布包住,等浇注完横洞仰拱混凝土后凿开,连接正洞仰拱钢拱架,此位置要求焊接,焊接密实,牢固。

 

图3

 

图4

 

图5横洞与正洞接头连接图

4.2.3交叉口处横洞模筑衬砌

在爬坡导坑进入正洞一段距离后(形成交叉口横洞模筑衬砌空间后),及时对横洞交叉口往横洞口方向10米范围内施作二次衬砌,厚度0.35m,交叉口段与线路中线平行,紧贴加强环关堵头模板,二次衬砌达到设计强度后拆模,形成对交叉口处围岩受力的有效支护。

4.2.4横洞进入正洞内的导洞施工

(1)转向段与过渡段导洞支护参数选定

拱架:

I14型钢钢架,转向段钢架间距0.8m,过渡段钢架间距0.5m。

锚杆:

Φ22砂浆锚杆,长度3.0m,间距1.0×1.0m,梅花型布置.

钢筋网:

φ6钢筋网,网格间距0.2×0.2m.

喷射砼:

C20砼,厚度20cm.

支护施工中要严格按施工要求操作,保证锁脚锚杆和纵向连接筋的施工质量。

(2)爬坡道的坡度设计

横洞HDK0+000处坑底面高程与正洞DK412+500处中心水沟底高程一致。

正洞V级围岩拱顶开挖面至中心水沟底高度为11.27m,进入正洞内的导洞开挖高度为7m,即导洞需爬坡高度为4.27m;为加快爬坡导坑施工进度,尽快开挖到正洞拱顶,减少不安全因素,根据拟定的进入正洞圆曲线半径为10m与导洞旋转角度80o,反算爬坡坡度为25%。

(如“图6横洞进入正洞爬坡导坑示意图”)

图6横洞进入正洞爬坡导坑示意图

(3)过渡段施工

完成爬坡后,扩大断面继续向前开挖过渡段,每循环进尺0.5m,支护参数与转向段相同。

开挖过渡段时横洞开挖轮廓线与正洞开挖轮廓线拱顶重合,横向断面较正洞小7.68m,按每循环扩大50cm计算,过渡段施工15m后,达到正洞上台阶设计断面。

4.2.5小里程方向正洞施工

达到设计断面后,按照台阶法开挖支护10m,支护参数按照设计施作。

正洞小里程桩号为DK412+480-470段开挖轮廓线需考虑日后拼装二衬台车所需的作业空间,开挖断面加宽至初定为0.6-0.8m,加宽开挖断面的长度为3米。

加宽范围需要加强支护,此段围岩为Ⅴ级,岩层白云质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泥质粉砂岩。

根据围岩和施工需要,加宽段施作∮25砂浆锚杆,长度为8-9米,根据二衬台车单块模板宽度,在加宽范围内施作砂浆锚杆时,在锚杆一头制作一个直径为10cm的钩,用于挂滑轮便于吊装二衬台车模板。

有弯钩的四根锚杆靠垂直焊接在型钢钢架上,然后喷射混凝土,留四个弯钩在外面。

在拼装二衬台车的位置,仰拱提前施做,等仰拱达到100%的强度后在仰拱面上铺设轨道进行二衬台车的拼装。

小里程方向正洞施工10米后,喷砼封闭掌子面,考虑到开挖小里程正洞时的作业空间,过渡段与转向段正洞先完成上台阶初期支护,每循环立上部钢架后,再拆除导洞钢架(在挑顶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高度加工一个简易式移动台车,主要为凿岩机和施工人员提供一个工作作业空间);上台阶支护完成后,再由横洞口开始,施作正洞小里程下台阶初期支护,待小里程下台阶初支完成20m后,停止小里程方向开挖,开始施工大里程正洞上台阶,按设计上下台阶进行开挖。

(如“图7正洞开挖示意图”)

 

图7正洞开挖示意图

4.2.6反向上台阶开挖支护

反向开挖按正洞IV级围岩台阶法施工,先超前支护,再开挖上台阶,待上台阶进尺20m后,下台阶开挖支护及时跟进。

正洞落底后要及时进行正洞仰拱施工,以便初期支护与仰拱尽早成环,确保施工安全。

4.2.7正洞二衬施工

在DK412+480-500和DK412+500-520段底板施工完成后及时拼装二衬台车、防水板台车、开挖台车,开始挂DK412+488-500防排水、接地钢筋及时将该环二衬衬砌混凝土灌注完成,在混凝土强度达到80%后,脱模移动台车向大里程方向施工,做DK412+500-512处的防水、接地钢筋,及时施作二衬。

(如“图8交叉口正洞二衬施工平面图”)

施工步骤:

1.当正洞向小里程方向开挖完成上下台阶后,及时开挖仰拱浇注仰拱混凝土,等仰拱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在仰拱上面铺设二衬台车轨道,拼装二衬台车模板。

2.在拼装二衬台车同时开挖大里程方向上下台阶,等下台阶开挖至20-30米后,开挖仰拱,交叉口段仰拱与大里程方向的仰拱同时施作。

3.在施作交叉口段仰拱时,设计为Ⅳ级围岩,实际施工时按Ⅴ级围岩进行施工,架立I20型仰拱拱架,靠近横洞口这侧拱架与门架的永久横撑相连接。

绑扎仰拱钢筋浇注混凝土。

4.小里程方向二衬浇注完成后及时浇注大里程方向二衬混凝土。

5.当仰拱施作完成后,在正洞与横洞交叉口中心水沟影响车辆运行的地方,在上面铺设12mm的钢板。

6.在交叉口段正洞二衬施工时,先搭接横洞一半的位置,另一半留作运输混凝土等机械通道,等搭接二衬混凝土强度达到80%后,拆除二衬模板,进行另一半二衬施作,原先的另一半留作运输通道。

4.2.8施工要点

正洞与横洞相交地段处于复杂的三维受力状态,为保证正洞安全挑顶施工的完成,正洞初期支护必须座落于一个牢固的落脚平台,同时应加强该段正洞初期支护的锁脚锚管施工,防止拱架下沉。

(1)横洞变断面段施工,应加强初期支护,设计参数应比正常断面相应提高。

交叉口段里程HDK0+010开始,支护参数按上面4.2.4-1要求进行施工。

并加强该段径向锚杆施工。

(2)由于正洞开挖断面较大,为确保扩顶段正洞施工安全,在横洞与正洞交接处设置型钢锁口,锁口由两榀I20型钢架连续组成,钢架间采用直径∮22钢筋连接,C25混凝土覆盖钢架。

并要求及早施作横洞二次衬砌。

导坑进入正洞施工一定距离后(约3-5米)反向挑顶开挖至拱顶,施作锁口矩形拱架,加立正洞斜梁型钢,并找锚杆锁死,然后喷混凝土覆盖。

在锁口开挖之前,按照上述参数对加强环位置进行临时支护。

(3)反向挑顶开挖,在正洞与横洞拱顶交界里程处,沿正洞方向设置拱顶纵向横梁,横梁两端下设置I25a型钢立柱,紧贴横洞锁口钢架,横梁采用I25a型型钢,牢固焊接与横洞锁口钢架拱顶,横梁与横洞锁口钢架间空隙设置I20型钢竖向立柱,立柱与正洞上台阶拱架位置相对应,竖向支撑与横梁螺栓连接,与锁口钢架焊接。

并喷射C25混凝土回填密实。

(4)加密设置交叉口段正洞初期支护锁脚锚杆,每榀钢架单侧不少于4根锁脚锚管,锚管长4.5米,锁脚锚管施工方向平行于正洞方向,直径∮42mm,注水泥砂浆,锁脚锚管与钢架牢固焊接,防止拱架下沉。

(5)横洞以圆缓曲线转体进入正洞施工时,严格控制开挖进尺,且导坑开挖期间,应严格按照设计围岩参数进行支护,确保围岩稳定。

(6)交叉口段正洞径向锚杆施工到位,与正洞型钢焊接牢固构成一个完成支护体系。

(7)交叉口段施工加强监控量测。

及时掌握围岩变化情况,指导施工。

4.3正洞排水方案

(1)横洞区排水

横洞HDK0+000~HDK0+1035出洞为下坡,顺坡排水,洞内Ⅳ、Ⅴ级围岩为25cm厚C20底板浇筑后,右侧水沟及时跟进,并保证排水沟的畅通。

(2)正洞排水

参考《小寨隧道设计图》(第四册),DK412+150~DK412+700段涌水量1590m3/d,水量较大,为保证排水畅通,正洞排水应顺接横洞排水侧沟,横洞底板铺设完毕后,侧沟紧跟,为正洞排水提供通道。

正洞DK412+500往大里程方向坡度为15.5‰,上坡;往小里程方向坡度为15.5‰,下坡。

因此,施工小里程段时,由于随着掌子面的跟进设置一集水坑,等集水坑满时,用抽水机抽到横洞侧沟进行排水;施工大里程段时,正洞内集水通过边墙设置流水槽的方式,引至横洞侧沟。

4.4监控量测要求

在横洞转入正洞期间开展监控量测,将监控量测作为关键工序列入现场组织,并对支护体系的稳定性进行判别。

监控量测必测项目包括横洞HDK0+000~HDK0+010和DK415+490~DK412+510,以保证交叉口段在施工期间的安全。

4.4.1洞内观察

洞内观察的内容有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支护地段观察两方面,工作方法是通过人工目测,对围岩的变化、稳定及初支的工作状态做一定的初步判定,其目的了解和记录掘进过程中掌子面围岩的变化情况和支护的稳定变化情况。

开挖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放炮后进行一次,观察并记录开挖面地质、岩性、节理裂隙发育程度方向,涌水量及出水点位置,核对围岩级别,有无坍塌,观察后应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并进行数码成像。

对已支护地段的观察应每天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的工作状态,有无锚杆拔出、钢架变形、喷层剥落裂缝等现象。

在观察中,发现地质条件与初期支护恶化时,应立即通知施工人员采取相应措施。

4.4.2拱顶下沉、净空变化

(1)断面及测点布置

隧道内壁面两点连线方向的相对位移称为周边收敛。

收敛值为两次量测的距离之差,它能反映洞室的工作状态和受力性状。

隧道拱顶内壁的绝对下沉量称为拱顶下沉值。

对于埋深较浅、固结程度低的地层,水平成层的隧道,这项量测比收敛量测更为重要,其量测数据是确认围岩的稳定性、判断支护效果、指导施工工序、预防拱顶坍塌、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的最基本资料。

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量测起始读数宜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起始读数,最迟不得大于24h,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

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注意保护,严禁爆破损坏。

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上,监控量测断面按5m一个布置。

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布置在拱顶。

本隧道段按台阶法施工,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按表4.5-1布置。

表4.4.3-1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

地段开挖方法

一般地段

特殊地段

台阶法

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

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两条斜测线

拱顶下沉量测、净空变化量测的测线布置示意如图4.5-1

图4.4.3-1拱顶下沉量测、拱脚沉降和净空变化量测的测线布置示意图

净空变化、拱顶下沉、拱脚沉降均采用全站仪按非接触法进行观测,预埋测点由钢筋加工而成,采用冲击电锤或风钻钻孔,埋入钢筋采用直径不小于20mm的螺纹钢,前端外露钢筋与埋入钢筋焊接,直径不小于6mm,加工成三角形钩。

测点用快凝水泥或锚固剂与围岩锚固稳定,埋入围岩深度不小于20cm,若围岩破碎松软,应适当增加测点埋入深度。

测点应采用膜片式回复反射器作为测点标靶,靶标粘附在预埋件上。

量测方法包括自由设站和固定设站两种。

使用的反射片是一种具有反射性能的反射膜片,反射膜片由丙烯酸脂制成,背部为不干胶,厚度为0.28mm,呈银灰色,大小根据测距选择。

其测点样式见图4.4.3-2。

图4.4.3-2测点样式

(2)量测频率

必测项目的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位移速度和距开挖工作面距离分别按照下表4.5-4、表4.5-5确定,由变形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距开挖工作面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原则上选择较高的一个量测频率。

表4.4.4-1按距开挖工作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表

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

量测频率

(0~1)B

2次/d

(1~2)B

1次/d

(2~5)B

1次/2~3d

>5B

1次/7d

注:

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d表示时间天

表4.4.4-2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表

位移速率(mm/d)

量测频率

≥5

2次/d

1~5

1次/d

0.5~1

1次/2~3d

0.2~0.5

1次/3d

<0.2

1次/7d

4.4.3控制基准

(1)位移控制标准

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下表4.5-6要求确定。

表4.4.5-1位移控制标准表

类别

距开挖面1B(U1B)

距开挖面2B(U2B)

距开挖面较远

允许值

0.65U0

0.90U0

U0

注:

B为隧道开挖高度,U0为极限相对位移值

根据位移控制标准,分为三个管理等级

表4.4.5-2位移管理等级表

管理等级

距开挖面距离1B

距开挖面距离2B

U<U1B/3

U<U2B/3

U1B/3≤U≤2U1B/3

U2B/3≤U≤2U2B/3

U>2U1B/3

U>2U2B/3

注:

U为实测位移值

4.4.4数据分析及信息反馈

(1)数据分析处理

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包括数据校核、数据整理及数据分析。

同时应注明开挖方法和施工工序以及开挖面距监控量测点距离等信息。

(1)数据校核

量测数据校核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排除各种误差影响,保证量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每次观测后应立即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和整理,包括对观测数据的计算、填表制图、误差处理等,如有异常应及时补测。

(2)数据整理

量测数据整理包括各种物理量计算和图表制作,打印相关监控量测报表,并根据数据绘制位移时态曲线图或散点图,以便于分析监控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3)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通常采用比较法、作图法和数值计算等,一般采用散点图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监控量测物理量值大小、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终值及影响范围,评估安全状况。

绘制时间-位移和距离-位移散点图,根据散点图的数据分布状况,选择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对最大值(最终值)进行预测,并与控制基准值进行比较,结合施工工况综合分析围岩和支护结构和工作状态。

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①根据量测值绘制时态曲线;

②选择回归曲线,预测最终值,并与控制基准进行比较;

③对支护及围岩状态、工法、工序进行评价;

④及时反馈评价结论,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建议。

2)信息反馈及工程对策

(1)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应根据量测数据分析结果,对工程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与建议,目前以经验方法为主。

(2)信息反馈应以位移反馈为主,主要依据时态曲线的形态对围岩稳定性、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判定,验证和优化设计参数,指导施工。

由于施工的连续性和循环进行,施工中应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确保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监控量测反馈程序应贯穿于整个施工全过程,可按下图规定的程序进行。

(3)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控量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和阶段分析。

实时分析:

每天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发现安全隐患应分析原因并提交异常报告,及时采取措施,一般采用日报表形式。

阶段分析:

按周、月进行阶段分析,总结监控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价,提交阶段分析报告,指导后续施工,一般采用周报、月报形式。

(4)工程安全性评价应根据位移管理等级分三级进行,并采用相应的工程对策,见表4.4.6-1。

当监控量测位移管理达到Ⅲ级时,应上报监控量测组长、技术主管和现场监理工程师;当达到Ⅱ级时,上报分部工程部长、总工程师和现场施工负责人,同时总工程师根据综合情况上报设计单位、业主单位和监理单位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当达到Ⅰ级时,立即暂停施工,上报各方,请业主单位召集各方分析原因,研究工程对策。

分部应对位移管理等级根据每个隧道情况进行量化指标,以便于现场监控量测人员操作和汇报。

(5)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图见下图4.4.6-2。

根据工程安全性评价的结果,需要变更设计时,应根据有关铁路工程变更管理办法及时进行变更设计。

 

图4.4.6-1监控量测与信息反馈程序图

表4.4.6-1工程安全性评价分级及相应应对措施

管理等级

管理位移

应对措施

U<UB/3

正常施工

UB/3≤U≤2UB/3

报警,减小开挖进尺,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采取相应工程措施

U>2UB/3

暂停施工,采取相应工程对策

注:

U为实测位移值;UB为位移控制标准

工程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一般措施

①稳定开挖面措施

②调整开挖方法

③调整初期支护强度和刚度,并及时支护

④降低爆破震动影响

⑤围岩与支护结构间回填注浆

(2)辅助施工措施

①、超前支护。

包括超前锚杆(管)、管棚、水平高压旋喷法。

 

不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