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苏宿迁市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7787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江苏宿迁市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江苏宿迁市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江苏宿迁市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江苏宿迁市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江苏宿迁市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江苏宿迁市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docx

《最新江苏宿迁市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江苏宿迁市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江苏宿迁市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docx

最新江苏宿迁市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

江苏宿迁市2018-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卷(选择题共36分)

一.(每小题目3分,计15分)

1.下列黑体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面颊(xiá) 栖(qī)身  应(yīng)届呱呱(gū)坠地

B.唠(láo)叨 剖(pò)析 采撷(xié) 喁喁(yú)私语

C.瘐(yú)毙 憎(zēng)恶 模(mú)样 汗涔涔(cén)

D.坤角(jué) 隽(juàn)永 沏(qī)茶 呕(ǒu)心沥血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今宵 恢谐 走头无路 颠沛流离

B.严竣 防碍 举按齐眉 遗风易俗

C.厮守 寒暄 力透纸背 咄咄逼人

D.渲泄 喝彩 大巧若绌 委屈求全

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他专制的程度也随着吝啬而与日俱增;妻子死了,要把财产放手一部分,

是极小极小的一部分,他管不着,他觉得逆情背理。

A、如果哪怕因为所以B、因为只要只有就

C、如果哪怕只要就D、因为只要只有才

4.下列各句中黑体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样的事情居然可以现场直播,我们的媒体敢想敢干,连西方人也要望其项背。

B.本书共收录了十篇著名童话故事,其中《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

C.魏明伦真是妙手回春,她改编的《潘金莲》将传统小说中一个荡妇,变成一个追求妇女个性解放的新形象。

D.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损公肥私等腐败现象在文艺界虽不能说一应俱全,但问题不少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生产管理不好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使这个玩具厂濒临倒闭。

B.文艺工作上有一点成绩的人在“文革”时期都挨过整,受过迫害,这总不能不说不是一场百年难逢的浩劫吧。

C.调查显示,建设工程、公检法、医疗、教育和组织人事,是比较严重的群众心目中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几个领域。

D.巴姆古城蜿蜒于山脊,颇具气势,不少好莱坞电影曾到此取景,为居民带来了丰厚的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收效。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7题。

(6分,每小题3分)

世贸大厦是被撞倒的吗

资料显示,大厦内外双层钢结构的设计已经考虑到了大厦遭外来恐怖袭击的可能性。

而事实上,大厦在遭受巨大的冲击力(撞击北楼的飞机重156吨,速度约为每小时1000米)后,晃动了近1小时也未倾倒,这说明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都不存在致命的缺陷。

所以,外来直接的撞击力不是大楼塌陷的根本原因。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灾难的呢?

研究表明,火灾以及由火灾引起的钢材软化和钢材失稳才是大楼倒塌的根本原因。

什么是“钢材软化”和“钢材失稳”呢?

1.钢材软化

钢结构作为一种建筑体系,尤其在超高层建筑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但耐火性能差是其自身致命的缺陷。

实验表明:

低碳钢(一种常见的建筑钢材)在200℃以下性能变化不大;在200℃以上,随温度升高其弹性下降,钢材的屈服强度、极限强度显著下降,变形系数增大;500℃时,弹性模量(标记弹性的度量)为常温的50%;600℃时基本失去承载能力。

本次撞击北楼的波音767飞机装载51吨燃油,撞击南楼的波音757飞机装载35吨燃油,尽管世贸中心大楼钢结构采用了防火涂料等防护物,但在如此罕见的大火面前根本无济于事(事故分析表明大火中温度超过了1000℃),高温导致的钢材软化、承载能力下降最终引发了这场灾难。

2.钢材失稳

钢材失稳是除钢材构件强度、刚度外导致世贸大厦倒塌的重要因素。

在针对单独的钢材构件时,失稳问题主要发生在构件比较细长、截面相对较小时,钢材构件往往在远没有达到其强度决定的极限承载力时就发生了破坏。

我们可以拿一根细长的塑料尺做一个简单的试验:

当给塑料尺两端施加压力时,虽然此时的力非常小,在偶然的干扰外力的作用下,可以观察到尺子中部已经发生了变形,如果进一步加大所施加的力,同样的干扰外力下变形也进一步增大,最终导致塑料尺脆断,这种实验结果称之为整体失稳。

当灾难发生时,火灾的作用使大厦撞击面部分的钢材软化,失去了承载力,此时撞击面以上的部分以巨大的竖向冲击力砸向大厦的中下部。

这种巨大的冲击力是最初的设计人员无法预料的,是它导致了大厦下部失稳,失去了承载上部巨大负重的能力。

而随着失稳的楼层增多,失稳的楼层和上部的负重一起压在下面的楼层上,负重一层一层加大,最终导致了整栋大厦垂直塌落的灾难性后果。

6、.关于“钢材软化”一部分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钢材承载力与弹性、屈服强度等有关。

B.低碳钢的弹性与温度成反比。

C.600℃以上时,低碳钢的屈服强度基本为零。

D.常温下钢材的弹性模量比500℃时大一倍。

7.关于“钢材失稳”,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钢材失稳基本上与钢材构件的刚度无关。

B.钢材失稳与压力有直接关系。

C.构件比较细长的钢材,容易导致失稳。

D.钢材失稳只有在承载力达到极限时才会发生。

三.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完成9-13题。

(共15分)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

始为郡吏。

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

黄初末,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

太和中,迁敦煌太守。

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

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

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

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

先是属城狱讼众猥,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

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

胡常怨望,慈皆劳之。

欲诣洛者,为封①过所②,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

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

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六》)

注:

①封:

颁发②过所:

当时官府发给行路人的一种凭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和中,迁敦煌太守迁:

升任

B.循故而已 循:

依照、沿袭

C.先是属城狱讼众猥 猥:

众多

D.胡常怨望   望:

希望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B.大姓雄张,遂以为俗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

C.又为立祠

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D.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抚恤贫羸

B.稍稍使毕其本直

C.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

D.图画其形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是直接说明仓慈治政“清约有方”的一组是

①抑挫权右,抚恤贫羸 ②县不能决,多集治下 ③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 ④使吏民护送道路 ⑤既与贸迁,欺诈侮易 ⑥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⑤⑥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仓慈因为治政“清约有方”,深得黎民爱戴,职位迅速提升,由郡吏到都尉,再由长安令到敦煌太守。

B.敦煌郡的前任太守,大多因循守旧,仓慈一到任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深得民心。

C.仓慈办理诉讼案件,注重调查研究,量刑适度,情法并举,只要不是死罪,都不予处罚。

D.胡人到敦煌做生意,诸豪族都采用拒之门外的做法,而仓慈则大力支持,或为他们主持公道,或为他们提供方便,或为他们保驾护航,大大促进当时敦煌经济的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共23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

(2)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                 

(3)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                 

14、阅读下列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注: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失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这一传统节日。

从本诗、等词语可以看出。

(3分)

(2)“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5分)

15、.在横线上填写文句(6分)(任选三题回答)

(1)苏子卿曰:

“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

”子美曰: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庾信曰: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王勃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简文曰:

“湿花枝觉重,宿鸟羽飞迟。

”韦苏州曰: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三者虽有所祖,然青愈于蓝矣。

(2)诗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花鸟本悦情之物,而诗人情动于中,花可溅泪,鸟复惊心。

杜牧喜,故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句;而崔女(注:

崔莺莺)悲,故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之叹。

夫枫树何欣戚之有哉?

(3)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苏轼《赤壁赋》)

(4)子曰:

“,。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共14分)

论旅行

(日)三木清

人们总因各式各样的理由踏上旅途。

有人因为买卖、有人因为视察、有人因为疗养、有人因为探视不幸的亲人、有人因为祝贺朋友结婚……就像人生是各式各样的,旅行也是各式各样的。

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环境,从平时所习惯的关系中解放出来,旅行的喜悦就是这种被解放的喜悦。

也有人是以逃避人生为目的而进行旅行的。

这种解放乃至逃避的感觉往往伴随着其他感觉,也就是说,或多或少地抱有一种漂泊感。

解放是漂泊,逃避也是漂泊。

漂泊感中有着旅行的感伤。

旅行之心是遥远的。

这种遥远感与可以用多少公里来计算的距离没有关系。

每天,即使从很远的地方乘火车去事务所上班的人,也不会有这种遥远感,但是,如果他外出旅行一天,而且比上班的地方还近些,他却会体味到这种遥远感。

旅行往往在遥远的同时,又是很近的,这意味着旅行是过程。

出发点不是旅行,目的地也不是旅行。

只以到达目的地为目标而不体味旅途的人,不可能真正地懂得旅行的情趣。

为什么旅行是遥远的呢?

因为旅行是面向未知的旅途。

假如,旅行中的一切事先已一清二楚,那么,从本质上说来,这旅行就不成其为旅行了。

旅行是从习惯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能够或多或少带着新奇的目光观察事物,这样,也就能够或多或少地在各种事物中发现新颖之处。

平时见惯的事物,往往在旅行时会感到耳目一新。

旅行的益处不单单在于初次见到从未见过的事物,还在于思考平时自明的、已知的事理,从中感到惊异,进而产生新的见解。

说旅行是经验、是教育,也是由此而来的。

常言说:

“人生是旅行。

”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何处到何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也是人生最本质之谜。

在人生中我们到底要向何处去呢?

我们并不知道。

人生,是向着未知旅途的漂泊。

反过来问,就是来自何方。

漂泊的旅行常常伴随着很难捕捉的乡愁。

人生遥远,然而人生匆匆,人生的道路遥遥无期而又近在咫尺,因为死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脚下。

但是,只有在这样的人生中,人们才会不断地梦想。

我们顺从我们的想象而度过人生,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是理想主义的。

在旅行时脱离了日常的事物而沉浸于纯粹的静观之中,旅行使我们体味人生。

即使在大自然中旅行,我们也总是反观自身。

旅行正是人生的缩影。

也许,旅行的确能够使人获得解放吧。

但是,如果认为旅行能够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那就错了。

旅行使我们的好奇心活跃起来。

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情绪波动,反复无常,容易心血来潮,冲动一时。

不过,反复无常并非真正的自由,好奇的心理绝不同于真正的研究欲望和求知欲望。

它不愿停留在一个地方认真观察,而是不断地转移。

不停止在任何一个地方,不深入到任何一件事物之中,又怎么可能真正地了解一件事物呢?

此外,旅行使人伤感。

但如果在旅行时只一味地陷入伤感情绪中,就不会有任何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

真正的自由是就事理来说的自由。

能够真正体味旅行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旅行使贤者更贤,愚者更愚。

人生实际上就是旅行,各自不同的、形形色色的旅行,。

16.作者逐层深入地阐释了“旅行”的含义,请分四点简要概括。

(每点不超过10字)(5分)

答:

①旅行是□□□□□□□□□□

②旅行是□□□□□□□□□□

③旅行是□□□□□□□□□□

④旅行是□□□□□□□□□□

17.作者认为“旅行能使人获得解放”,同时又认为旅行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是为什么呢?

请依据原文作答。

(4分)

答:

18.文中先后出现“人生是旅行”,“旅行正是人生的缩影”,“人生实际上就是旅行”等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分条回答(4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在文中不仅旗帜鲜明地批评了逃避人生的旅行,更热情赞扬了能够坦然面对生命      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的“真正自由的人”。

B.开头两段中作者分析阐发了“漂泊感”“遥远感”这些人人都有却不易察觉的心理感受,引导读者从特殊的视角去透视人生。

C.作者把人生比作“向着未知旅途的漂泊”,又说“死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脚下”,目的不是宣扬消极悲观的思想,而是激励人们珍惜时间,努力建功立业。

D.“旅行使贤者更贤,愚者更愚。

”作者以鲜明的对比,强调旅行者只有真正懂得体味旅行,才能获得人生的自由。

E.本文以习见的旅行为话题,将深邃的人生感悟熔铸在文中,语言凝练而耐人寻味,富有思维的张力,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20、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意思。

(4分)

我们要有远大的高尚的理想,这自然是很好的。

可是任何远大的理想,假如没有许多切实细小的工作来充实它,那么它只能是一个空洞的理想。

巍峨的宫殿,是由无数小石块建筑起来的。

,一切伟大发现,都不知要经过多少麻烦琐细的工作。

要完成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大业,更是非有无数的人来做无数细小的事情不可的。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21、阅读下面的一段短文,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入两个词(只允许四个字)。

(4分)

为人师表是对教师职业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个平易近人、知识渊博、理解和爱护学生的教师必然会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

但如果教师衣冠不整或是浓妆艳抹,也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不满或使学生敬而远之。

反之,一个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或姿容靓丽的教师,讲台上的功夫却不尽如人意,甚至误人子弟,那也很难得到学生的肯定和赞赏。

随着学生对知识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他们在和方面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仿照给出的文句的意思,续写两句话。

(6分)

听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励人的斗志,抚慰受伤的心灵。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直到由中国设计的上海地铁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由德国人设计的一号线有那么多的细节被我们轻易忽略了。

譬如,德国设计师在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了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会停在安全线以内;而二号线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瓷砖,乘客很难意识到已经靠近了轨道,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恰恰是诸如此类的细节,决定了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一号线近乎完美的设计,正是基于德国设计人员细心的观察,科学的计算,周密的推理,尤其是对于细节与全局关系准确把握的一种理性和自觉,最终才能从大处着眼,从细节着手。

生活中,你注意过一些细节吗?

有过对各种细节的感悟吗?

有没有思考过诸如“细节与全局的关系”等问题呢?

请以“细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班级________姓名学号______得分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考试答卷纸

卷选择题36分一、1——5题;二、6——7题;三、8——12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共36分

每小题3分

卷非选择题114分

四.(共23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3)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

(4)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                 

(3)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                 

14、阅读下列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1)这首诗写了这一传统节日。

从本诗、等词语可以看出。

(3分)

(2)“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5分)

15、.在横线上填写文句(6分)(任选三题)

(1)王勃:

,。

(2)崔女:

,。

(3),。

(苏轼《赤壁赋》)

(4),。

(《论语·雍也》)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共17分)

16.作者逐层深入地阐释了“旅行”的含义,请分四点简要概括。

(每点不超过10字)(5分)

答:

①旅行是□□□□□□□□□□

②旅行是□□□□□□□□□□

③旅行是□□□□□□□□□□

④旅行是□□□□□□□□□□

17.作者认为“旅行能使人获得解放”,同时又认为旅行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是为什么呢?

请依据原文作答。

(4分)

答:

18.文中先后出现“人生是旅行”,“旅行正是人生的缩影”,“人生实际上就是旅行”等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分条回答(4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20、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意思。

(4分)

21、阅读下面的一段短文,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入两个词(只允许四个字)。

(4分)

……他们在和方面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仿照给出的文句的意思,续写两句话。

(6分)

听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励人的斗志,抚慰受伤的心灵。

仿写:

(1)

(2)

23、作文(60分)

题目: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考试答卷纸

卷选择题36分一、1——5题;二、6——7题;三、8——12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共36分

选项

D

B

C

B

D

B

D

D

D

A

B

B

每小题3分

卷非选择题114分

四、四.(共23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5)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

译:

仓慈到任后,压制打击权贵豪强,安抚救助贫困羸弱的人,治理很好。

(6)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 译:

一年里判死罪的还不满十人。

(3)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 译:

几年之后他死在任上,官吏百姓悲伤得像失去了亲人。

14、阅读下列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1)这首诗写了重阳这一传统节日。

从本诗九日、登高、饮酒、菊(回答任意两个词语即可)等词语可以看出。

(3分)

(2)“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5分)

A、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B、一是直接抒情,遥怜直接表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担忧。

二是想象。

作者通过想象的手法描写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花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形象地表达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国事的忧虑。

15、.在横线上填写文句(6分)(任选三题)

(1)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崔女: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3)如怨如慕,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

(4)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论语·雍也》)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共17分)

16.作者逐层深入地阐释了“旅行”的含义,请分四点简要概括。

(每点不超过10字)(5分)

答:

(1)解放,也是逃避。

(2)过程

(3)经验、是教育。

(4)人生

17.作者认为“旅行能使人获得解放”,同时又认为旅行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是为什么呢?

请依据原文作答。

(4分)

答:

(1)作者之所以说旅行能使人获得解放,是因为旅行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环境,从平时所习惯的关系中解放出来(2分)

(2)认为旅行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是因为旅行中的好奇心使我们不能深入事物,了解事物;旅行的伤感使我们不会有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感受。

(2分)

18.文中先后出现“人生是旅行”,“旅行正是人生的缩影”,“人生实际上就是旅行”等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分条回答(4分)

答:

(1)把旅行当作人生来剖析,引导读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旅行,从而对旅行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2)用旅行作类比来阐述人生道理,更具体,便于理解和接受;

(3)结构上,前后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

(答出任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A)(C)

20、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意思。

(4分)

“为大于其细。

”或者,“成大事必从小事做起。

”“成大事更要重细节”意思对即可

21、阅读下面的一段短文,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入两个词(只允许四个字)。

(4分)

……他们在为人(内涵)(师道)和师表(仪表)方面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仿照给出的文句的意思,续写两句话。

(6分)

听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励人的斗志,抚慰受伤的心灵。

仿写:

(1)读健康的书刊,能够积累你的知识,开阔你的视野,提高精神的境界。

(2)交有益的朋友,可以纠正人的缺点,陶冶人的性情,建立纯粹的友谊。

……

23\作文(60分)

题目:

按高考标准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