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2部寒假补充作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990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2部寒假补充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八年级物理2部寒假补充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八年级物理2部寒假补充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八年级物理2部寒假补充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八年级物理2部寒假补充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2部寒假补充作业.docx

《八年级物理2部寒假补充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2部寒假补充作业.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2部寒假补充作业.docx

八年级物理2部寒假补充作业

第1课时 声现象

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停止,发声停止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    。

声音可以在    体、   体和   体中传播,但不能在    中传播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声波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声速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通常情况下,固体传声最   ,气体传声最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注意]“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声音的产生停止,但之前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并没有停止。

特性

概念

决定因素

举例

音调

 声音的   

 声源振动的    。

频率越

高,音调越     

 男低音、女高音

响度

 声音的   

 ①声源的    ,振幅越大,响

度越    ;②距声源的     

震耳欲聋、轻声细语

音色

 声音的品质

 声源的材料、结构等

 辨别不同的声源

考点二 乐音的特性

考点三 噪声及其控制

定义

 物理学角度

 声源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

 凡是干扰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等级

划分

 人们用声强级客观描述声音的强弱,单位:

分贝(符号为dB)。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dB以上的噪声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 

控制

途径

①在    处防止噪声产生,如在排气管上加消声器; 

②在    过程中阻断噪声传播,如加隔音设备以及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 

③在    处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如戴耳罩 

考点四 超声波和次声波

项目

超声波

次声波

定义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特点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

 次声波具有传播远、易于绕过障碍物、无孔不入的特点

应用

声呐、B超、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预报台风、地震等

第2课时 物态变化

考点一 温度及其测量

概念

 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摄氏

温度

单位:

摄氏度

(℃)

规定:

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    ℃,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    ℃,把它们之间划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    ℃。

 

某地气温-3.5℃,读作:

                   。

 

人的正常体温是    左右 

测量

工具:

温度计

原理

液体的       

测量液体温度时的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要做到“两观察”:

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②使用时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触到    或    ; 

要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不要在液柱上升过程中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    ,不要俯视或仰视读数(俯视:

读数偏高;仰视:

读数偏低) 

考点二 物态变化

1.六种物态变化

名称

物态变化

吸/放热

举例

汽化

  态→  态 

  热 

 出浴后发冷

液化

  态→  态 

  热 

 露珠的形成

凝固

  态→  态 

  热 

 河水结冰

熔化

  态→  态 

  热 

 冰雪熔化

升华

  态→  态 

  热 

 冰冻的衣服变干等

凝华

  态→  态 

  热 

 霜、窗花、雾凇的形成等

[点拨]

(1)汽化的方式有蒸发、沸腾;液化的方式有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2)对“白气”“白雾”的正确认识:

水蒸气是气态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凡是看得见的“白气”“白雾”都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珠。

2.蒸发与沸腾的比较

方式

蒸发

沸腾

发生部位

 液体    

 液体    和    同时发生 

发生条件

 在    温度下 

 达到    ,持续吸热 

剧烈程度

     汽化 

     汽化 

影响因素

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供热快慢、气压高低

3.晶体和非晶体

项目

晶体

非晶体

熔化时

 吸热、温度    

 吸热、温度    

凝固时

 放热、温度    

 放热、温度    

熔点、

凝固点

 有熔点及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举例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及各种金属等

 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

[注意]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不一定升高,放出热量时温度不一定降低(例如:

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规律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①是否有固定的熔点(凝固点);②在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上是否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

考点三 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在海洋水、陆地水及大气水之间循环,这种循环是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并且伴随着物质(水)的流动和能量的转移,即吸热和放热。

物态变化——三态六变图

 

重点实验

1 观察水的沸腾

1石棉网的作用:

使液体受热均匀;

②烧杯上加纸板的目的:

减少热量散失;

 ③缩短实验时间的方法:

可以减少烧杯中的水量或提高水的初温;

 ④气泡:

沸腾前由大变小,沸腾时由小变大;

 ⑤“白气”:

液化现象;⑥沸腾时特点:

吸热、温度不变

实验

装置

及图

图像

分析

 AB时间段内液体吸热、温度    ; 

 BC时间段内液体沸腾,温度    ; 

 BC时间段(水平线)对应的温度是该物质的    ; 

 沸点低于100℃是因为水面上的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 

实验结论

 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    

评估交流

 ①水沸腾的条件:

达到    ,持续    ; 

 ②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气压高沸点    ,气压低沸点     

2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命题点

 ①选择小固体颗粒的原因:

受热均匀;

 ②缩短实验时间的方法:

可以减少烧杯中的水量或提高水的初温;

 ③水浴加热的目的:

使物质受热均匀;

 ④熔点和凝固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判断:

看图像中有无水平线

晶体熔化

实验装置

及图像

图像

分析

 ①有水平线说明该物质为晶体;

 ②AB时间段内物质处于    ; 

 ③BC时间段内物质处于       ; 

 ④CD时间段内物质处于    ; 

 ⑤水平线对应的温度是物质的    

结论

 晶体(如海波)在熔化的过程中,    热量,温度    ;

非晶体(如石蜡)在熔化的过程中,    热量,温度     

交流

 晶体熔化的条件:

达到   ,持续   热 

特点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第3课时 光现象

考点一 光源

      的物体叫光源。

光源可以分为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

如:

太阳、恒星等是    光源,点燃的蜡烛等是人造光源。

考点二光的色散 物体的颜色

1.光的色散

让一束白光(太阳光是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时,光在玻璃和空气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发生折射,被分解为              等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

最早通过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    。

 

[说明]大自然中彩虹、霓、晕、华等现象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

2.物体的颜色

(1)光的三原色:

      。

 

(2)颜料的三原色:

      。

考点三 人眼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与紫外线的比较

特性

应用

红外线

 有    效应(可以让物体的温度升高)、穿透云雾能力强 

 ①诊断疾病;②红外线夜视仪,可以用在步枪的瞄准器上;③红外线还可以用来进行机器控制(遥控器)

紫外线

 荧光效应、消毒杀菌、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等

 ①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②手术室、病房用紫外线灯来灭菌;③紫外线能使    物质发光(验钞机) 

[说明]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考点四 光的传播

1.光的传播

光在      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说明]

(1)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

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激光准直、射击瞄准(三点一线)、排队等。

2.光线与光速

(1)用来表示光的传播和的直线叫光线

[说明]光线是为了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画出的直线,实际上并不存在。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模型法。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真空中的光速V=m/s

考点五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等大

 像与物体大小    

等距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对称

 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虚像

 平面镜所形成的像是    

 

[注意]凭人的直觉容易误认为人走近平面镜时,人的像变大了。

实际上是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变小,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变小,从而产生了像变大的错觉,但实际像的大小不变。

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是观察者看到的像的大小与其看像的视角有关,视角越小,看到的像感觉越小。

2.平面镜成像作图

(1)光的反射定律法。

 

[说明]①光射到平面镜上时会发生反射;

②人眼确定物体的位置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

③虚像:

由光的反向延长线形成,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④虚像在镜后。

(2)对称法:

作出对称图形,即根据物与平面镜所成的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的原理,作出物点的对称点,将对称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像。

考点六 光的反射

光的

反射

定律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

在       (三线共面);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

法线    (两线分居); 

③反射角    入射角(两角相等) 

类型

 镜面反射

 漫反射

图示

不同

 反射面是      的,平行光束反射后仍是    的 

 反射面是    的,平行光束反射后射向       

共同点

 每条光线都遵循      定律,并且光路是    的 

应用

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发生了   反射,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表面发生了   反射 

考点七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    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向    方向偏折。

 

2.光的折射规律

(1)三线共面:

      、      和    在同一平面内。

 

(2)两线分居:

      和      分居法线两侧。

 

(3)空气中角大:

不管是光从空气进入水(或玻璃)中,还是从水(或玻璃)进入空气中,在空气中的角总是大一些。

(光线垂直入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都等于0)

(4)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    。

[说明]发生光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自然现象

(1)透过透明的介质看物体时,我们看到的是由于光的折射所成的物体的虚像。

(2)在岸上看水中的鱼所在的位置比实际鱼的位置浅、在水中看岸上的树木的高度比实际树木的高度高、看到水中的筷子“变弯”等都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

(3)海市蜃楼、星星“眨眼”等现象都是由于折射使光的传播路径发生了弯曲。

重点实验

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命题点

 ①选择较暗的环境的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②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玻璃板透明,易于确定像的位置;

 ③选择薄玻璃板是因为厚玻璃板前后表面都会成像,会造成重影;

 ④选用完全相同的棋子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实验过程

 ①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②玻璃板要与水平桌面    ; 

 ③方格纸的用途:

便于比较           ; 

 ④在像的位置放置白卡片是为了验证像是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与物体大小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2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

装置

实验

过程

 ①实验中纸板的作用:

显示光的     ,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是否        ,显示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 

②如何验证三线是否共面:

将光屏折转一定角度,看能否观察到反射光线;

③让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入射到镜面上,观察此时反射光线是否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

反射

定律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内(三线共面); 

 ②反射角    入射角(两角相等); 

 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    (法线居中); 

 ④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光路可逆) 

 

第4课时透镜 凸透镜成像

考点一 凸透镜和凹透镜

项目

凸透镜

凹透镜

特点

 中间厚、边缘薄

 中间薄、边缘厚

性质

 对光线有    作用 

 对光线有   作用 

光心

透镜主光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点:

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    ,这个点叫光心O 

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即为实焦点(F)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凹透镜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即为虚焦点(F)

焦距

 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f)

三条特殊光线

[点拨]透镜对光的作用是会聚还是发散,不是看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是否相交,而是看光线经过透镜后与原来的传播方向相比是相互“靠近”还是相互“远离”了。

 

考点二 眼睛和视力矫正

项目

近视眼

远视眼

外形

晶状体折射光线的本领

 比正常眼要强些,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比正常眼要弱些,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矫正方法

 戴用   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 

 戴用   透镜制成的远视眼镜 

考点三 显微镜和望远镜

通常的简易望远镜(或显微镜)可看作由两个透镜组成的。

重点实验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命题点

 ①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对调物体与光屏的位置,光屏上还能成像,说明光路可逆;

 ②用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光屏上的像只会暗些,但还是一个完整的像

实验装置

实验准备

 蜡烛和光屏分居在凸透镜    ,点燃蜡烛前调节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烛焰中心大致在    ,目的是使像呈现在       

成像

规律

物距u

像距v

像的情况

应用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f

照相机

u=2f

v=2f

测焦距

f

v>2f

投影仪

u=f

无穷远

不成像

测焦距

u

v>u

放大镜

实验

评估

 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均得不到像的原因可能是

 ①光屏的中心、烛焰的焰心不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②物体在一倍焦距内或物体在焦点上

【规律总结】

(1)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2)物近像远像变大,物像异侧,物像同向移动(成实像时);

(3)物远像远像变大,物像同侧,物像同向移动(成虚像时);

(4)换大焦透镜后要增大像距;换小焦透镜后要减小像距。

 

第5课时 物体的运动

考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长度单位

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纳米(nm)等

测量工具

 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测量

方法

 选择刻度尺时要观察它的     、     和      

刻度尺要沿着所测的长度方向放置,使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不要使用有磨损的刻度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由    和    组成 

[易错点]“光年”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指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所通过的距离。

2.时间的测量

时间

单位

基本单位

     (符号:

    ) 

常用单位及换算

 常用单位有:

小时(h)、分(min);1h=    min=    s 

3.误差

定义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减小方法

 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与错误的区别

 误差是    避免的,错误是    避免的 

考点二 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

(1)定义: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改变的过程叫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时间相同比    ; ②路程相同比   ; ③比较      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

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    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物体在      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

 v=    

换算关系

 1m/s=    km/h 

常见值

①人步行的速度:

约1.1m/s;②骑自行车的速度:

约5m/s;③真空中的光速:

3.0×108m/s

测量方法

 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出物体运动的时间,利用公式v=    求得物体的速度 

[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否则没有意义。

2.参照物:

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    的。

 

[说明]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

第6课时 物质的物理属性

考点一 质量

1.物体的质量

定义

 物体所含      ,用字母  表示 

性质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如一杯水结冰后,状态改变,质量不变;宇航员将签字笔从地球带到月球上,位置改变,质量不变

单位

基本单位:

   ; 换算关系:

1kg=  g,1mg=   g=    kg,1t=   kg 

常见物体

的质量

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枚一元硬币约6g;一只鸡蛋约50g;一本物理课本约100g;一个苹果约150g;一只鸡约2kg;一头大象约6t

2.质量的测量

托盘天平的使用:

(1)“看”:

观察天平的          以及标尺的     。

 

(2)“放”:

把天平放在     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      处。

 

(3)“调”:

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        ,这时横梁平衡。

 

(4)“称”:

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    里,用镊子向    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        。

 

(5)“记”:

被测物体的质量=        的总 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注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测量值;使用时应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考点二 密度及体积测量

1.密度

定义

 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    与它的    之比,用符号    表示 

公式

 ρ=    

单位

基本单位:

    ;  常用单位:

    ; 换算关系:

1g/cm3=  kg/m3 

基本

性质

特性: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形状、质量、体积无关;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可变性:

同一种物质的密度会随物体的温度、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2.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名称

 量筒、量杯

注意

 单位换算:

1毫升(mL)=1厘米3(cm3)

 量筒里的液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液面的底部相平;仰视偏小,俯视偏大

考点三 密度的应用

1、用公式ρ=求密度,用密度鉴别物质。

2、用公式m=求质量。

3、用公式v=求体积。

4、判断空心、实心,鉴别物质。

 

第7课时 测量物质的密度

考点一 测量固体的密度

 

考点二 测量液体的密度

 

 

[总结]

实验步骤的合理安排:

首先用调好的天平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把烧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再称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m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