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简报第13期总第60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577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简报第13期总第60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简报第13期总第60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简报第13期总第60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简报第13期总第60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简报第13期总第60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简报第13期总第60期.docx

《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简报第13期总第60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简报第13期总第60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简报第13期总第60期.docx

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简报第13期总第60期

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简报

2012年第13期(总第60期)

导读:

“永川模式”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在重庆成功推广…………1

甘肃气象灾害影视发布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积极发挥作用……………4

华亭“村村响”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甘肃全省推广…………………6

辽宁加强部门合作携手服务“三农”……………………………8

“榆树模式”打造气象为农服务品牌………………………………10

德清积极推进和深化气象示范县建设………………………………11

湖南“市、县气象为农气象服务平台”投入业务试用……………13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2012年9月25日

“永川模式”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在重庆成功推广

自2011年11月在重庆永川召开“全国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交流研讨会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交流会”以来,“永川模式”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以下简称“预警平台”)在重庆市委市政府支持下迅速在全市推广建设,已经取得明显进展,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一、全市预警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一)建设方案和资金逐步得到批准落实

目前,重庆市39个区县中,三分之一的区县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三分之一的区县已批准建设方案并正在安排资金;另外三分之一的区县正在完善优化建设方案,其中无气象主管机构的六个行政区也已制定了建设方案。

全市区县预警平台建设总投资预计1.5亿元左右,已审批通过的建设资金达0.83亿元。

市级预警平台建设也按照“永川模式”进行了方案的深化和优化,完成了市民防办、市交委、市农委等15个部门建设方案的论证,建设资金预算为0.3亿元左右。

(二)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取得有效突破

目前,重庆市已有永川区、大足区、江津区、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彭水县等7个区县分别成立了自然灾害预警预防(管理)办公室(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地方副处级或正科级机构,共落实了41个地方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

市级预警平台的地方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已向市领导和市编办进行了专题汇报。

(三)气象监测和预警发布网络初具规模

一是部门联合的自然灾害综合监测网络逐步形成。

2011年新建130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和13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逐步整合和共享了全市农业、国土、水利、林业等部门的自然灾害基础信息和监测数据。

二是预警信息发布网络逐渐拓宽。

全市建设了563个乡村防灾应急工作站;建立了由10万名左右各级防灾应急处置人员组成的“直通式”预警信息发布对象群;建立了电子显示屏3745块,乡镇覆盖率达100%;实现了通过50316只农村大喇叭发布预警信息;实现了在5个电视频道和6个广播电台及时插播和滚动播出预警信息。

基本形成了手机短信、农村大喇叭、电子显示屏、专用预警终端、乡村防灾应急工作站、智能手机客户端、网站、电视、电台、语音电话、传真、报纸等12类权威畅通的发布渠道。

二、“永川模式”服务效益显著

“永川模式”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按照“边建设、边应用、边发挥效益”的要求,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是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国务院应急办、财政部、水利部和国家安监总局等13个国家级部门168人次,外省市60个单位780人次,重庆市46个单位557人次,共计119个部门单位1505人次考察调研了“永川模式”。

二是防灾减灾效益显著。

在2011年5月9日、5月20日、8月17日、8月22日、8月30日、9月1日等发生在南川区、武隆县、忠县、垫江县、荣昌县、永川区、巴南区的多次森林大火中,“预警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及时发布现场各类气象要素、火情发展信息、指挥处置命令和科普法律知识等,为林火扑救和森林防火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社会效益明显。

各地通过“预警平台”发布了大量招工、征兵、环保等政府综合信息,特别是在2011年3月17日的碘盐抢购突发事件中,及时发布政府权威信息辟谣,有效地稳定了局面。

四是经济效益良好。

各地“预警平台”及时向广大农村发布春耕春播气象信息、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技术服务信息等,使农民避免了灾害损失,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甘肃气象灾害影视发布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积极发挥作用

甘肃气象灾害影视发布系统(以下简称“影视发布系统”)是2008年中国气象局和甘肃省政府省部共建项目——甘肃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甘肃省气象局与省广电总局、广电网络中心达成一致协议后自建的一个公共气象服务平台,通过广电网络于2010年8月1日开始试播,2011年10月31日正式开播。

目前,该系统以图文形式24小时不间断播出,已经在全省11个地州市落地(全省共14个地州市),提供天气信息服务。

一、甘肃气象灾害影视发布系统基本情况

“影视发布系统”播出的内容包括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气象为农服务信息、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信息、气象科普知识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

为了保证“影视发布系统”顺利播出,建设了节目制作和播出所需要的预报信息服务平台、演播室、非线性电视节目制作系统、节目播出系统,并配套了节目播出系统的备份系统,以保证节目播出的无事故性和连续性。

同时,还配备了高清的WeatherCentral气象影视系统(实时自动化气象图文制作播出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影视发布系统”节目的整体质量和可观赏性。

“影视发布系统”节目以20分钟为一个单元,每小时重复播出三次。

每天的节目分为早间档、中午下午档和晚间档三部分,节目内容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实时更新,节目主要内容包括兰州市三县五区每小时的天气实况、3小时预报、6小时预报、12小时预报、24小时预报、三天预报、七天预报及全省天气预报、全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新闻等,其中完成“影视发布系统”落地的市州收看到的节目为当地区县相关天气实况及预报等。

为了扩大“影视发布系统”的覆盖面,甘肃省气象局与中国联通甘肃分公司联合开发了手机3G版的“影视发布系统”,于2010年10月27日正式上线播出。

同时,与甘肃省广电网络公司共同开发了手持电视版的“影视发布系统”。

截止目前,酒泉、武威、平凉、定西已经完成了“影视发布系统”节目的本地化播出。

二、甘肃气象灾害影视发布系统社会效益

“影视发布系统”在2010年8月1日试播后,为全省的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产生活提供了全面、权威、专业的气象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2010年“8·8”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2010年“8·12”陇南特大暴洪灾害、2012年“5·10”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等多次重大气象灾害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至今,“影视发布系统”迅速、及时、准确发布暴雨预警、大风预警、高温预警、寒潮预警等各类预警信息共1816次,最大限度降低了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华亭“村村响”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甘肃全省推广

2011年5月,甘肃省气象局在平凉市华亭县进行试点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村村响)建设,试点工作依托原有广电系统的农村广播“村村响”网络,在县气象局建立插播系统。

经过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及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使得气象预警信息到达农村的时间更短、时效性更强,预警信息覆盖面大幅提高,防灾减灾效益显著,并正在全省积极推广建设。

一、华亭“村村响”建设基本情况

根据“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华亭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试点工作,文体广电局负责实施全县各级广播基础网络系统建设工作,气象局负责实施华亭县气象预警发布平台建设工作。

工程建设中依托广电系统资源,按照等级优先的原则,将气象预警设定为第一等级。

对广电部门建立的现有发布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气象信息优先发布。

在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安装调频接收机、50瓦功率放大器及高音喇叭,在自然村安装25瓦无人值守、定时播出的数控调频音柱。

在县气象局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制作发布平台,架通了华亭县气象局到电视台传输光缆,安装调试好了音频工作站,完成了非线性编辑系统、服务器、UPS等气象广播平台的建设工作;完成了华亭县广播电台播出系统的升级改造和等级优先工程的建设,在自然村安装调频音箱924个。

二、效益发挥

“村村响”的建成,惠及城乡群众。

县广电局每天早、中、晚三次播音6小时,转播中央、省、市节目和本县新闻、政策、文艺、科普信息等自办节目。

各乡镇广播站可增加乡镇新闻,召开全乡广播会议,公告,政策问答等自办节目。

行政村村委会专室专人管理,可以召开全村会议,发送通知、安排生产活动和相关信息,自然村只接收县、乡、村的全部节目。

县气象局除每天早8:

10发布未来72小时天气预报和晚21时发布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外,还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应急减灾信息、气象科普信息、农业综合信息等。

“村村响”广播的开通,扩大了农村应对和处置应急事件的信息覆盖面,提高了群众对气象灾害的知晓率和预防效果。

城乡群众不论在村旁路边、田间地头或足不出户就能收听新闻节目、气象信息。

“村村响”预警系统利用广播快捷方便、易于接受、不受文化和地域限制等特点,既丰富了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让群众的耳朵有听头、农闲有学头、生活有奔头,又给气象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找到了有效载体,让基层群众了解灾害信息有靠头,文明进步有盼头。

三、全省推广

华亭试点的成功,为全省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12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继续推广华亭“村村响”模式,要求各市、州借鉴华亭“村村响”试点经验,制定气象信息传播工作机制并选择1个县开展“村村响”建设。

并将该项工作作为省政府对各市、州政府的目标考核项目之一,在年底考核中由甘肃省气象局直接考核市州政府,再反馈省政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目前,平凉市华亭县已建成“村村响”1040套,并已在汛期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灵台县建成“村村响”2894个调频音柱、368个高音喇叭,并已完成试运行;崇信拟建设920个调频音柱,目前已完成县乡级广播站和调频发射机建设,正在开展村社级调频音柱建设;崆峒区拟建设1633个调频音柱,计划今年先建设650套,其余工程明年完成。

辽宁加强部门合作携手服务“三农”

为加快推进辽宁省现代农业十大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发挥科技对服务“三农”的支撑作用,辽宁省气象局与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积极合作,并于2012年8月21日在沈阳举行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双方紧密合作旨在充分发挥气象、农业部门的行业优势,将气象与农业部门的科技创新活动、农技推广能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气象与农业部门的全面合作,共同为“三农”做好服务。

根据合作协议规定,双方将在六个方面开展部门合作。

一是联合建设农业气象试验基地。

双方将联合在沈阳、盘锦、铁岭、朝阳、阜新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田作物(玉米、水稻)、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气象试验基地。

通过观测试验,研究确定各类作物生长发育适宜的气象条件指标、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指标和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完善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为服务农业生产提供气象科技支撑。

二是联合开展教育培训。

双方互通每年的教育培训计划,在各级农业部门举办的面向村长、农技推广员、村级信息员、种养殖大户以及广大农民的培训班上邀请气象专家讲授气象灾害防御等内容;在各级气象部门举办的面向气象信息员、乡镇气象助理和协理员、农业气象业务人员的培训班上邀请农业专家讲授农业防灾减灾、增产增效适用技术等内容。

三是共享农业气象信息。

辽宁省农委向辽宁省气象局提供种植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服务对象信息,每年更新一次。

辽宁省气象局负责向服务对象发送农用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等服务短信。

双方建立“辽宁金农网”、“辽宁兴农网”信息共享机制,互通气象预报、气象灾害预警及农情、农产品市场价格等信息。

四是联合发布农业生产服务产品。

省级气象和农业部门按照《〈气象与农事信息〉刊物制发方案》,继续联合编发《气象与农事信息》刊物;市级气象和农业部门参照省级制定的联合制发方案制定符合本地农业气象工作实际的联合发布方案。

县级气象和农业部门按照《辽宁省县级气象部门与农技推广部门联合制作发布农用天气预报试点建设方案》,以大洼、喀左、昌图县为试点开展联合制作发布农用天气预报试点工作,并逐步在全省所有县级开展。

五是共享信息发布设备。

双方互通各自掌握的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等信息发布设备的情况和信息发布联系人,共同使用信息发布设备向农民发布各类服务信息。

六是联合开展“一站多用”、“多员合一”工作。

双方互通各自掌握的基层农技推广站、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员、气象协理员等联系信息,力争多部门的全面合作,将科技创新活动、农技推广能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融入式发展。

“榆树模式”打造为农服务品牌

吉林省榆树市素有“天下第一粮仓”的美誉,2011年粮食产量突破63.1亿斤,获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市“八连冠”。

作为国家级农气试验站和全国乡村气象服务试点的榆树市气象局积极谋划,开拓创新,积极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一、政府支持,主动作为抓特色

榆树市气象部门立足本地实际,主动寻求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在每个乡镇都建设了气象信息服务站,建立了乡村气象服务网络平台,安装了气象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展挂板和气象科普墙板。

建立在“三资”大厅的服务站中的触摸屏设备中还安装了气象信息服务接收软件,订有《中国气象报》、《气象知识》等科普报刊。

为更好地发挥服务站的“抓手”作用,榆树市气象局坚持文化高、懂网络、有责任的原则选配高素质的气象协理员,制定详细的协理员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职责和补助标准,充分调动协理员的积极性,在全市的425名气象协理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生村官。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气象部门利用平安之声大喇叭开展“平安气象”服务,全市的2065组大喇叭每天都会滚动播报天气预报、农事指导,灾害预警,雨情、旱情、汛情通报,防灾常识,百科知识,科普宣传,应急避险等方面的气象信息。

二、有的放矢,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

榆树市气象局以为农服务为中心,积极开展全方位、多视角的“直通车”服务,直通政府部门、田间地头、农户及合作社,直通百姓生活,真正做到气象信息详实、针对性强、发布途径广。

市气象局专门聘请了4名农业专家,并充分发挥专家联盟的作用,让专家的技术与气象条件有机结合,使得为各级领导和部门提供的《榆树气象信息》的“含金量”更高。

同时,专职农气人员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及时为农民提供科学的指导服务。

作为全省最大的冬季蔬菜生产基地,榆树市气象局以弓棚十三号村建设科技示范园区为试点,安装农气设施,带领蔬菜专家深入棚户开展“直通式”服务。

同时,在全市15000个种粮大户、378个农业合作社挑选重点开展“直通式”服务,为其建网、发信息、现场征询需求,并创新性地把三部农田小气候仪安装在大棚内,将显示屏安装在棚外,将气象仪器的效益发挥最大化。

另外,榆树市气象局充分利用电视媒体,开辟了“每周气象谈”节目,坚持每周播出一期,为全市百万农民提供气象服务。

三、深度绸缪,服务效果更显著

榆树既是粮食主产区,也是气象灾害多发区,干旱、冰雹灾害尤为突出,给粮食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榆树市气象局紧紧围绕全市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以防灾减灾为目标大力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同时,积极开展示范校、示范村建设,设立了“警示牌”,印发了“二卡三书”,将气象服务的成果深入推广,惠及更多的农民朋友。

德清积极推进和深化气象示范县建设

2011年以来,德清县气象局积极推进和深化气象示范县建设,重点抓好为农服务“两个体系”长效机制、预警信息全覆盖县建设、农业“两区”气象服务、气象综合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科技支撑等工作,成效显著。

一、加强气象为农“两个体系”建设。

积极推动政府部署气象工作常态化,实现了政府每年召开会议、专题调研、综合考核、培训教育、财政保障等“五项落实”;形成了多部门联席会议、应急会商、项目共建、合作演练等“四项制度”;建立了多部门参与的信息共享、应急联动、防灾资源共享等“三大平台”;以气象防灾减灾标准村镇和气象应急准备认证为抓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注重发挥协理员、信息员的重要作用。

二、积极推进“预警信息全覆盖县”建设。

加强气象预警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推进气象预警信息全覆盖。

建成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实现预警信息“分类、分区、分级”发布。

重点抓好短信、农村“大喇叭”、电子屏、网络、电视等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主渠道建设。

截止8月底,德清县每日天气、公众预警、决策服务三个气象短信发布平台用户数33.7万人,预警传播覆盖面达全县户籍人口的78%;建成农村预警“大喇叭”系统72套,村镇覆盖率达48%;建成村镇气象信息LCD直通系统168套,村镇覆盖率达100%;气象网站等网络平台日均点击率达3万余次。

三、强化农业“两区”气象服务保障。

将气象为农服务联系卡制度延伸到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进一步完善了互动式的气象为农服务模式,提高了为农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

先后设立“两区”气象监测站,筹建“两区”气象实验室,建设园区气象预警收发设施和科普长廊,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提供农业生产全过程、立体式、个性化的气象保障服务。

同时,深化局校合作,推进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建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3S集成与应用实习基地,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展粮食作物星地同步观测试验。

四、提升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积极争取将气象纳入地方发展总体规划,推进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防御规划的实施,在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中统筹考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建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31个部门组成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机构、职能、编制三落实的气象应急处置与公共服务中心。

研发了气象灾害“数字预案”与应急平台,促进多部门基础数据交互、防灾设施共享、突发信息汇集、应急处置联动等工作。

五、狠抓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观测自动化、预报精准化、服务均等化、保障标准化、气象数字化”,统筹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建设。

以县级精细化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试点为契机,按照“精准化预报”和“精细化服务”的思路,推进精细化监测预报业务服务系统、精细化监测预警预报产品加工平台、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分发平台建设。

以开展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为重点,启动和实施气象综合观测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湖南“市、县气象为农气象服务平台”投入业务试用

2012年8月24-25日,湖南省“市、县气象为农气象服务平台”推广培训会议在长沙召开,“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试点县和所在市(州)局的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

湖南省“市、县气象为农气象服务平台”由省气象局委托长沙市气象局开发研制,以长沙市气象为农服务平台为基础,经过一年来的调试、运行、完善,形成了适应全省各市、县气象为农服务的通用版本。

各地只需按数据结构要求形成本地化数据库,即可投入业务运行,大大提高了气象为农服务业务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平台涵盖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农情信息等七大功能模块,集资料收集、产品制作、预警服务、管理互动于一体,业务服务自动化程度高、功能强,操作简捷,易于推广应用。

 

报:

中国气象局领导

送:

中国气象局各内设机构,各直属单位,各省(区、市)气象局

共印(100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