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学助我上清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486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学助我上清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巧学助我上清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巧学助我上清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巧学助我上清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巧学助我上清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巧学助我上清华.docx

《巧学助我上清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学助我上清华.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巧学助我上清华.docx

巧学助我上清华

巧学助我上清华

巧学助我上清华序

我争取言简意赅,围绕教育、成长、奋斗的话题,分享我的经历,谈谈什么造就了成绩优异的学生,什么造成了成绩的分层,我怎样克服障碍,最终名列前茅。

我提高成绩不靠延长学习时间,而是提高效率、增加睡眠时间;不靠心血来潮的“猛学”,是按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我克服了对考试和排名的过度重视,将考试拉到了日常的检测计划中,不计较平时考试的得失。

学习的核心要素是“学习力”和“学习关系”。

“学习力”是学习的能力,“学习关系”是学习习惯、学习心态及师—生、生—生关系的总和。

你会发现和政治课的内容一样,为了提高“学习力”,先要解放束缚“学习力”的“学习关系”,改善“学习关系”要培养好的高效的学习习惯,克服惰性。

我会结合奋斗经历,谈谈如何做到这一点。

整个过程的实质是验证“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理性:

下功夫+有心=不辜负。

两个条件只要满足,结果不会令人失望。

冲过了高考,面临的是大学四年。

我结合清华四年的学习、生活经历,谈谈如何面临大学突然没有压力的茫然、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

大学学习最需要的不是成绩的高低,而是对职业、事业、人生的整体规划,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大学期间,我对学习兴趣、学习目的、学习计划有了新的认识,第一次知道我为什么成绩好,对中学学习进行了反思。

***杜甫说的话很有道理: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我写得很顺,其实这本书不是写出来的,是我真正经历的,是客观存在的思想和行动,只不过我今天进行了整理归纳。

写作的感觉很好,往昔的记忆依然清晰。

曾经的苦闷、彷徨、坚韧、执著,随着文字流淌。

内心深处曾经的我,用文字讲述着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有些曾给很多人讲过,有些第一次讲:

日记中记录的奋斗往事,脑海里留存的些许印象,今天一并写了下来。

我直面剖析自己,大家看后会对很多想法产生共鸣,这些想法是我在“旁观生活”时,不经意间看到、体会到的,也从中认识了世界,认识了自己。

其实,我只是应试教育的缩影,或者说代表,我是一种制度比较正面的产物,是经过自身修正的产物,但还是带着制度的严重烙印,一生都抹不去。

整本书可以看成经验总结、回忆录或者随想录。

我希望和大家分享找到的苹果,还有很多我没有找到,或者找到但不全,希望大家建议批评。

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人,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老师。

谨以此书献给和我一样有着学习困惑、有着或曾经有着清华梦的学子们。

祝你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郁琉①详见2.2.15根据班情制定班级学习方案。

楔子洛杉矶的天空比想象的蓝,华人比想象的多,楼房比想象的矮;好莱坞大街没有王府井热闹,迪士尼排队的人比不上国内游乐场;大街上行人异常稀少,汽车主动让路,也不阻塞交通;地铁有自动售票机,却无人查票;火车车厢空荡荡,速度慢得惊人:

生活和想象的不一样。

课堂的气氛没有想象的活跃,老师抛出的问题和者寥寥。

美国同学比想象中在意分数:

每逢期末考试,街上就会出现大量穿内衣的学生跑步,声嘶力竭的喊声伴随着零点的钟声,好像蒙受了很大的冤情;讲评试卷,美国同学会直言不满,理直气壮的程度让我震惊;图书馆“平日不难找位置,考前爆满”的景象在美国亦然;自习到关门的往往是亚洲同学,考试分数保密,美国同学的分数无从得知,中国同学倒是普遍得A。

我在这边学习生活很愉快,压力比国内小,条件比国内好,每月读博士的奖学金还有小额剩余,终于不用父母支付我的学费生活费了。

我打算攒些钱,请他们参加我几年后的博士毕业典礼。

他们一生辛劳节俭,为我付出和牺牲了太多。

我感受到了日常学习生活的幸福,学我想学的,做我想做的,关注每一个有意义的细节。

考试已经完全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中淡出了:

我不会考不及格,也不再将高分当作目的,考前甚至考试中都不紧张,对考后的假期也没有期待。

心情放松,我的幸福在此刻,不在未来。

有趣的是,在淡然的心态中,我两次考了满分,教授发邮件祝贺我,我却没有激动:

身经百战的我早已练成了应试高手,何况相关内容我在清华学习过,清华的本科基础很牢,考满分未必表明我的学习能力。

考试考查知识再现的能力,读博士是锻炼研究能力,我的研究能力还很弱。

我将消息告诉了身边人,“满分”短时间成了午饭的话题,我不回避,也不谦虚,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大学学过分数就高,没学过的那门分数就低,就这么简单。

不在意考试,才不背负好成绩的压力、坏成绩的苦恼,才不再做表面潇洒内心在意的人。

不在意,是跨越了在意的阶段,跨越是艰苦的挣扎换取未来的轻松。

我曾在求学路那么看重成绩排名,那么拥抱高考,付出了许多艰辛,没有那时的在意,恐怕难有今日的洒脱。

第1章高考:

初证“功夫不负有心人”

(1)

1.1我听不懂课

  每个班级都有听不懂课和听得懂课的学生。

将各班听得懂课程的学生集中到新班级,原先听懂课的人会听不懂。

为什么?

很简单,任何班级,老师都不会也不能照顾最慢的同学的进度,总要照顾大多数:

你名列前茅,听课当然如鱼得水;你在后面,讲课节奏自然比你的接受能力快。

集全国各省精英于清华北大,考试也有倒数第一,上课也有人听不懂。

听懂和听不懂课是普遍存在的。

分层次教学将学得差不多的学生集中上课,却造成了新的分层。

中国学生很多,班级人数多,总有后面的同学,总有人听不懂课。

在小学和初中,我一直是班里佼佼者,从未尝过听不懂课的滋味。

那时老师这么表扬我:

“你看郁琉,永远那么虚心,无论我讲多么简单的问题都不错眼珠地听,希望没听懂就说话的同学向他学习。

”其实听得懂的人不会说话,他会乐在其中,半懂不懂就自我膨胀的人愿意说话炫耀,真正听不懂的人可能开始几节课不说话,但是几年不说不太可能,听不懂的人很难每天傻坐在椅子上。

即使在清华,一门很多人听不懂的课,教室里也有嗡嗡声。

课堂噪声是教—学关系的反馈,它产生的原因需要关注,解决它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

我在高一第一次听不懂课,准确说是跟不上。

感觉老师的进度、作业的进度比我的接受能力快。

我习惯听老师慢条斯理地娓娓道来,前因后果说得非常清楚。

入学分到了好学生的班级,讲课速度快,难度深,我一时很不适应。

上课时很多题目还没有反应过来,其他同学已经和老师互动了,很快进入了下一个题目。

我不精通自学,需要老师耐心讲很多遍才能领悟。

高中的老师不喜欢重复,也不细致,很多内容需要课后自己做。

这对自学能力欠缺的我来说是挑战。

我第一次感受自己不再是课堂的主人,像看电影一样看着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精彩互动,第一次体会了局外人看热闹的心理:

这个课堂不是我的,我只是旁观者。

  1.1.1别人已经比我强

  “大家生来一样”即使是真理,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打下的基础也有牢疏之分,更何况强中自有强中手。

班级中基础比我牢固、思维比我灵敏的人很多,中考让好学生上了重点高中,等于优势力量的集中培养。

很快,我在入校的小考明显落后了,和我在初中年级第一的名次有很大差距。

不过,平心而论,当竞争的范围扩大,竞争的选手增多,遇到基础比我好的同学很自然,就像我来到清华后发现很多同学比我强。

中考让我有机会和全市的高材生做同窗,成绩好的学生分到了实验班。

第一次的自我介绍就很不一样,有的同学出口成章;有的同学机智幽默;有的同学多才多艺。

英语课上,有的同学娴熟地用英语和老师对话;数学课中,有的同学对新讲的定理如数家珍;物理课上,有的同学像是牛顿的老朋友;化学课下,有的同学已经拿着复杂的方程式和老师切磋……我一上课就有几件事想不明白。

他们为什么跟得上老师的思路、做题很快、能到讲台给我们讲?

怎么老师话音一落他们就像事先知道答案似的举手回答?

一节课我还没听明白,怎么人家已经和老师互动了?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心高气傲的我第一次被挫了锐气,羡慕中略带一丝感伤。

同样是中考高分,他怎么读了那么多课外书?

她什么时候学的钢琴?

他去哪儿悟了那么多理化知识?

她如何提高的口语水平?

最重要的,我怎么不如他呢?

井底之蛙在外人来看孤芳自赏,它若跳了出来,还真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广阔的天空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既可能把握了更大的机会,也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蹶不振。

我初到高中和刚入清华遇到的最大困难都在此:

“鸡头”当惯了,突然变成了凤尾,心理有落差。

第1章高考:

初证“功夫不负有心人”

(2)

1.1.2别人效率比我高家人曾经告诉我,我不聪明,是笨鸟,飞得慢,要先飞才有希望第一个到达目的地。

很多年我都相信这句话,不耍小聪明,充分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复习。

笨鸟先飞的实质是我比别人先起飞。

中考后的暑假,我花了一部分精力预习高一的课程,本以为算笨鸟先飞了,可惜,其他同学在假期也没闲着,都提前进入状态,或是自学,或是报班上课。

相比之下,我算预习少的。

暑假的先飞没有实质的帮助。

开学后,所有人都在飞,经过中考筛选的同窗都是飞行健将,我的速度比别人慢。

我一天每科能做一本练习册,有的同学做两本;小测试卷子我一个小时答完,快的同学半小时就交卷了,成绩还比我高;背古文和英语课文,我要读很多遍才能记住,有的同学读两遍就会背了,我有时怀疑他以前就很熟悉这些课文;课上老师提问,我还没有思路,已经有人举手回答了,我在没有任何独立思考结果的时候听了别人的想法,无法快速判断对错,就进入下一个问题了。

新班级的课堂进度不会照顾我。

我在课堂上专注地听,希望靠全神贯注从老师的口中得到快速的理解,但是我失败了。

我眼睛盯着老师,脑子没有跟上。

一节课下来,我以前会的还是会,以前不会的,还是没学会。

课堂上的表现深刻地说明我无法短时间内掌握知识,进而导致完成课后作业复习非常困难。

试想,在课上老师讲都没有听懂,怎能指望课下一看就独立解决了?

预习时的问题课上没解决,回家再看一遍书就会了?

这不可能。

至少昨晚没懂的东西,不会今天一看就全懂了。

我看十几遍也许会懂,即使不懂也照葫芦画瓢知道怎么回事。

现实的残酷在于,我疲惫地忙着赶作业,像老牛拉车一样缓慢地前行,连当日事当日毕都实现不了,怎么看额外的十几遍?

怎么提前预习明天的内容,做到笨鸟先飞?

我今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否可以先放下,拿起书本预习明天的,相信明天跟得上老师的思路,开启新的生活。

我尝试过课上不错眼珠地盯着老师,强迫自己处于兴奋状态,结果还是越落越多。

无论怎么预习,也达不到和其他同学的思路同步。

过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所有的情况和那天具体的课上内容没有太大关系。

跟不上的根源是我的课堂效率没有别人高。

换句话说,我的课堂效率在以前的班级是最高的,在高手如云的高中新班级,我遇到了比我效率高的人,而且很多。

  1.1.3别人睡觉比我晚衡量高中生刻苦程度最常用的方法是看晚上几点睡觉、一天睡几个小时。

老师、家长、同学都倾向于认为,睡觉越晚的学生,学得越刻苦。

即使你成绩不理想,只要晚睡早起,大家多半会说“这孩子很刻苦,就是没找对方法”,或是说“这孩子用功,就是脑瓜不行”。

这些评价都肯定了一个前提:

睡得晚表明刻苦。

很长时间我也这么认为。

一个人晚上不看电视,不玩游戏,只学习,睡得很晚,除了刻苦还能说明什么呢?

即使他没看懂知识,却一直试图看懂,不就是刻苦吗?

于是,班级中悄然有一种风气,相互比谁睡得晚。

互相有竞争的同学,特别想知道别人什么时候睡觉,生怕比别人少学了一个小时。

大家关注的硬性指标是“你每天晚上学到几点”。

回答大概是10点,11点,或者12点。

大部分人的回答比实际睡觉时间早一点,同时又会非常巧妙地回问一句“那你呢”。

用睡觉时间分析用功程度很快就有了相反的效果:

既然早睡觉代表不刻苦,早睡觉成绩还优秀,这人一定聪明。

脑子不聪明,凭什么少付出却多收获呢?

收获和努力不成正比,只好将多收获的部分归结为先天,认为天生聪慧注定今日成果。

到了后来,大家不以刻苦为荣,会以成绩好睡觉早为牛。

我每天22∶30睡觉,第二天6∶10起床,保证7小时40分钟的睡眠。

我问同学:

你什么时候睡觉?

回答大多是:

“我11点就睡了,太早了吧?

郁琉肯定比我睡得晚吧?

”或者说:

“我每天不一定,有时候11点半,有时候12点,看心情。

不过我肯定没有你学得刻苦。

”我就很惭愧,大家认为11点和11点半睡觉也是比较早的,实际的失眠时间会更晚。

我说:

“我10点半就睡觉了。

”大家不屑地说:

“谁信呢,别骗人了!

”这下糟糕了,别人普遍睡得比我晚。

睡得晚就能完成更多内容。

我很怀疑,那么晚睡第二天不困吗?

这样下去身体能行吗?

新闻上说,高中生大多不能满足7小时睡眠。

既然是中国的普遍情况,应该也没什么。

具体到我,我可以将睡眠时间向后推迟一点,但不能推迟很多,不然身体吃不消,第二天上课会犯困,得不偿失。

同学基础比我好,效率比我高,睡得比我晚。

效率×时间=工作总量,人家每天工作总量比我大!

换句话说,我不仅已经在后面,每天也都落在后面,而且会越落越远。

第1章高考:

初证“功夫不负有心人”(3)

1.1.4老师讲课比我快之前那些不是最严重的。

最要命的是老师的讲课速度超过我的接受速度,严重影响听课效果。

同学的基础好,自学能力强,老师提基本概念问题常常一呼百应,停留很短时间就继续往下讲。

结果出现这样的状况:

基本概念还没怎么讲就过去了,我的基础没打牢就跟着拔高,就听不懂了。

文理科的很多知识具有连贯性,前面的概念定理单词语法掌握得不扎实,很难理解后续内容。

英语老师用英语在课堂和大家对话,我忙着想每个单词的意思;数学老师让我去黑板做题,我很为难,连简单的都没弄懂,站了半天,也写不了一个等式。

久而久之我就被甩下去了。

还不如只听完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有时间再琢磨拔高内容。

理解有不同的层次,自学的理解只能算是整体的理解,很多细节说不清楚,背后很多深刻的道理挖掘不出来。

上课直接在大部分同学预习的基础上跳过基础概念的讲解不算节省时间。

课上最关键的是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深刻记忆,第一遍学习很重要。

自己看书和老师讲解的最大区别在于思路是否连贯。

老师循循善诱,将零散的知识串线,前因后果说得清楚。

自学的效果总没有老师穿的线牢固。

何况,高中阶段主要是打基础,不搞奥赛的话,掌握基础最重要。

本来先讲基础,由基础加深拔高。

这也是实验班有时并不适合我的原因,讲课实在太快了。

我理解速度很慢,我的朋友教我,教三四遍我才能明白,给我布置任务,我可能重复问你好几遍,你有的时候会觉得,清华的学生是这个素质啊?

那我也没有办法,我就是这个素质。

如果老师参照我的理解速度安排课程进度,一节课的内容会减少,很多优秀的同学会不满意,讲的知识却能被我消化。

可是,班级还有无法快速消化的我,需要从头慢慢理顺,老师快速过去的结果是我的思维体系不连贯,记忆不深刻,理解不透彻。

这个也是我认为大家慎重选择进实验班的原因,但是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去试一试,能不能适应这个环境,如果不行的话,马上出来也可以,一定不能放弃对自己的希望,还是要进去,然后再说可不可以,

  1.2我的办法

  1.2.1综合分析——否定延长学习时间方案我意识到问题的严峻,不甘落在别人后面,积极寻找对策。

要制定符合实际的方案,先要了解自己。

我聪明吗?

没有人测过我的智商,家人说我不聪明,小学老师、初中老师(以及后来的高中老师)都认为我不聪明,说我依靠踏踏实实的努力取得的成绩,我就想当然地认为我不聪明。

很早就流传一种说法“到了高中光靠苦学不行”,智力因素起很大作用。

我现在的困境是不是证明了,我一直靠勤学苦练闯关到高中,到了需要智力的时候就顿失光彩?

很多人说“高中的数理化不是想学就能学懂的”。

别人学得懂,我为什么学不懂?

我以前一直学得很懂,没有道理突然学不懂。

有句谚语叫“勤能补拙”。

我若能比以前更勤奋,不就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吗?

问题是,我已经很认真听课,很认真自习,很认真做作业,课堂效率还是低,导致家庭作业效率也比别人低,我完成正常的作业就花很多时间,哪里来的其他时间补“拙”呢?

当然,我可以晚睡,将现在11点睡觉推迟到12点,延长学习时间多完成任务,这也是我分析并否决的第一个方案。

延长时间未经过实践从逻辑分析就被否决了,根本原因是我的睡眠时间已经达到底线,再缩减就会透支第二天的精力,影响听课,得不偿失。

延后的一个小时头脑不清醒,效率也低,对身体和心理都是煎熬。

我的困难不是没有时间完成会做的题目,是干脆卡在了基本题目上,再弄多久也不会。

我不相信困得头昏眼花会突发灵感,将一直没看明白的例题、定理、语法都看明白;也不认为背诵多遍都默写不下来的古文和单词随着我脑袋一晕,就倒背如流了。

即使我经过调整,通过延长时间实现成绩的复苏,也是过早将弦绷紧,缺乏后劲。

到了高三,所有人都会自动缩减睡眠、增加学习时间,那时我就成挤干的海绵怎么也弄不出水了。

我果断否定了该方案。

第1章高考:

初证“功夫不负有心人”(4)

1.2.2初步尝试——否定心血来潮速胜方案我是怎么落下的?

别人发言说答案,我在思考问题;别人做作业,我在回忆课上的讲解。

看来,谁成为班级的领军人物,谁就手握课堂进度权。

我能否通过强势复出,重新掌握课堂主动权,进而像他们甩开我一样甩开他们呢?

追求成功的心如此急迫,我渴望成绩短时间上升到班级前几名。

我决定刻意紧张学习,拿出考前突击的状态,集中优势力量寻找突破口。

在强势科目上,通过仔细预习,课前充分消化,在课上快速抢答,做课堂的“主宰”;对弱势科目刻意集中注意力听讲,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发言;强化对语文和外语的记忆,处处刻意主动。

这就是集中突破方案。

方案实施头一周,我积极主动在课上发言,努力充当领军人物。

我发言时确有一点自鸣得意:

我第一个发言,题目在你们反应前就过去了,你们就像我之前的处境,会被甩下去,我就走在前面了。

几次小考下来,我渐渐发现判断有误:

大家的成绩还在我前面,我仍在班级中游,被我抢占发言的人依然高分,成绩没有任何变化。

我的成绩也没有根本提升。

我意识到,课上发言只表明积极,刻意抢答在形式上走到大家前面,不表明实际跟得上。

大家跟得上自然地发言,我刻意发言不代表跟得上。

我刻意抢答的内容,都是已经会的,我不会的,没有因发言而弄懂。

刻意的紧张让我身心俱疲却无所得。

我曾经有几次试探大家的接受能力到底怎么样。

我特地预习了比较难的题目,课上老师一说就抢答,老师见我都会做,就过去了,大家也没说什么。

在我看来,大家没有时间反应。

但很快,那节课后半段老师出了类似的题目,仍然有那么多人举手算对了。

看来,我和前面同学的差距比想象的大,大家的快速反应超过了我的自然接受速度,我的快速反应却仍在大家的接受速度之内。

我低估了大家的实力,大家不依靠上课听讲才弄懂,可能预习就弄明白了。

这个差距,是我始料不及的。

  1.2.3逆向思维——否定龟兔赛跑长期方案心血来潮速胜方案宣告失败,我深深地陷入了痛苦中,我和别人的差距是绝对的,短期内无法跨越。

那么,长期坚持能跨越吗?

细致的分析再一次让我失望。

“龟兔赛跑”的乌龟取得胜利,不仅因为乌龟持之以恒,希望渺茫却坚持到了最后,更重要的前提是有一只“骄傲的傻兔子”。

兔子若没有放松,乌龟没有取胜机会。

我确实见过一些人,资质聪慧却主动放弃了,比如基础很好的人迷恋游戏不上学了,或者自鸣得意自我放松被超越了。

然而,在这所重点高中的实验班,没有一个人这么“傻”,大家都很谦虚,很勤奋,不自傲,不自夸,恨不得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学习,没有人停下来等我。

我确实是乌龟,前面的人也确实是兔子,只是乌龟一样地慢,兔子却不是傻兔子。

在长跑中兔子不太关注落在后面的乌龟,他们关心跑在更前面的兔子。

“龟兔赛跑”式的最终胜利也只是幻想。

现在似乎到了死胡同,没法继续前进了。

试想,别人的学习时间比我长,学习效率比我高,基础比我好,不会犯傻兔子的错误停下来等我,我无法短期集中突破,不敢延长学习时间,连听课都费力,除了一天天被甩下,还有别的结果吗?

我有什么机会吗?

这么多方案行不通,归根结底是这座城市的中考强者实力在我之上,不犯低级错误。

他们的梦想是清华北大,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心态,在学习和娱乐间有平衡点。

我尝试的几种方法在一般的班级说不定会奏效。

在这个班级,它们行不通。

行不通说明一点:

我还没有找对方法。

心血来潮速胜论和“龟兔赛跑”长期论并不构成可行性集合的全部,任何事情总有解决方法,我不相信世界上的事是上天注定的,没有改变的机会。

这个世界不会让人用尽全力也枉然,努力应该有回报,况且我和大家的差距不会在智力上,一定有方法迎头赶上。

前几个方案仅停在“术”的范畴内,太急功近利,新方案要突破之前的所有想法和认识,在“道”的层面上有所改变。

表象迷惑双眼,功利阻碍智慧。

我还没有认清所处的环境,就乱分析;没有诊断自己的问题,就随意开药方。

解决问题先要看清问题。

我决定从当局者抽身而出,后退一步,从急着竞争的选手退到观众席上,躲在事件后面仔细观察,就像《尘埃落定》中超然物外的“我”,既生活其中,又欣赏着自己主演的电影。

我躲在大叶子下面,阳光打在生活舞台上,我看别人的一举一动,也感受我的一喜一悲,却不希望他们发现我。

我带着轻松的心,看看世界到底怎么回事。

第1章高考:

初证“功夫不负有心人”(5)

1.2.4找到突破——放长线,钓大鱼,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我躲在大叶子下面观察生活,静心感受世界,感受身边发生的事情,像看电影般观看眼前的一幕幕,有点置身于事外,也有点冷眼旁观。

这种出世的心态是看清眼前难题的唯一办法。

带着疑惑看生活中最现实的电影,最先看清楚自己的内心。

我表面说同学间互相帮助,并身体力行着,其实心底十分渴望超过大家成为年级第一。

都说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论怎么说,彼此都有很强的竞争关系,至少在我心中,竞争是最核心的问题。

一次上课,我听一位同学在讲台上讲题,讲得非常好,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我在他讲题的时候,不如听老师讲题时虚心,心里有点不服气,又带着点自卑。

听两句就开始低头自己演算,我想:

“凭什么每次都是你讲?

发言的为什么不是我呢?

”第一次感受爱慕虚荣的真实自我,我渴望证实自己、赢得赞赏。

别人讲解我不懂的题目本来是好事,是我提升的机会,我不认真听反而生气,限制了我从别人那里得到提升的机会。

我要前进,必须克制虚荣心和表现欲。

那位讲题的同学呢?

他回到座位,刚才的激动还没有平静,紧接着的题目就不那么专注,红着脸低头转笔。

我反思自身,我上讲台解释清楚一道题心里也会激动,一激动一沉浸就耽误了后续听课。

下午上课,一部分人昏昏欲睡,甚至趴桌子,好在大家都困,就不认为此时效率低,心想“困是在所难免的”,“困是熬夜下功夫的必然”,都是放松的借口;晚饭前的最后一节课的最后十分钟,能听到收拾文具、收拾书包的杂乱声音,偶尔还有嗡嗡声,是心不在焉的表现;期中期末考试前,大家忙着备考复习,拼命看之前做错的题目,恶补没背的单词和古文。

考试当天,大家表面谈笑风生,实际故意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骨子里却异常在乎。

考试结束,耳畔传来最多的话是“终于考完了”,考生们长舒一口气,连日的紧张顿时烟消云散,筹划着回家好饭好菜好觉。

回家做什么我无从考证,只感觉状态和考前有变化,主动寻求放松,效率会降低,不会继续拼命复习。

讲评试卷,大家关心分数,不希望错很多题。

争论最多的声音是为什么某种答法不给分,很少有人说老师出题好,出到了我们薄弱项,检查出了问题,所以很高兴。

大家听试卷没有平时听课认真,总好像尘埃落定,成绩已出改之无动力。

这些日常的图景,经过高中磨炼的同学都不陌生。

我置身其中,没感觉这说明什么、蕴含什么;我抽身出来,在一旁观看,猛然发现,世界和我想的不一样,它没有我想的完美,没有我想的纯粹。

只不过置身其中,我和别人一样经历着不纯粹,习以为常失去了察觉。

习惯的未必是合理的。

旁观让我惊讶不少:

原来生活有这么多瑕疵,特别是生活于其中的我。

我看到了巨大的提升空间。

生活中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因为大家行动一致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以前,我脑海里对于别人的印象大多出自对好学生的理想的抽象,拿不出具体事例。

我说不清楚成绩好的学生为什么好,更看不出他们哪里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既不知己,也不知彼。

在高中阶段,知己就是知彼,看出别人的所思所感,也就看懂了自己的所思所感,高中生的奋斗目标、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考试方式太一致,导致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趋同。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在高中最适用,大家很像,别人的问题往往也是自己的问题。

无论多么好的学生,也只是人,不是神,也会为考试而烦恼。

成绩好的人有保持好成绩的压力,成绩不好的人有对考试的畏惧,大家的心情都会随考试的到来和离去而变化,这很正常,就像高考前夜很多人睡不香。

大家会在考前突击复习,考后暂时放松,神经绷紧一段时间,就有必要在事情结束后松弛。

伴随平时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