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6087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探究物质变化的几个实验总结:

(1)、

(2)有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状或者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3)、

(4)共同特征是在变化中生成了新物质。

2、列表法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常见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的出现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

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实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水滴石穿”、木柴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酿酒(醋)、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中毒、生米煮成熟饭等都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光现象),遥看瀑布挂前川”、“冰雪融化”、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铁锅、蜡烛受热熔化,木已成舟、日光灯通电发光等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列表法比较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不溶……)、挥发

可燃性、助燃性、不助(阻)燃性、氧

化性、还原性、稳定性、不稳定性(受

性、导电性、有……光泽、导电性、延展性、导磁性、吸附性等

热、见光或者高温条件下易分解)、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着火点等

区别

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2、说明:

物质的性质不一定非得通过物质发生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例如:

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物理变化定义中“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应该理解为2层意思:

①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蔗糖易溶于水,碘易溶于酒精等;②物质不需要发生变化,直接由感觉器官感知的如,直接能看出来水是无色、透明、液体。

3、描述物质的时候要注明条件,常见描述性质的词语有:

“(具)有”、“是”、“会”、“易”、“能”、“会”、“可以”及相应的反义词,等等。

4、实验1-2需要注意的内容a、闻气体气味的正确做法b、氧气(O2)与二氧化碳(CO2)的比较——色、味、态【物理性质】;助燃性(O2)与阻燃

性(CO2)【化学性质,要学会与可燃性区别】;O2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检验O2的存在】、CO2能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检验CO2的存在】

5、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请举例说明。

 

三、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通过寻找是否有描述性质的特征词语来进行区别

2、联系——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

【例】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

酒精易燃烧,因此,常被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中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

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先在灯芯上汽化;随即燃烧,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请体会上述中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或者其他?

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

1.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n+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

A.m=nB.m=n+xC.m=n﹣xD.m=x﹣n

2.氧化铜是一种黑色固体,可溶于稀硫酸,某同学想知道是稀硫酸中的哪种粒子(H2O、H+、S

)能使氧化铜溶解。

请你和他一起通过图中Ⅰ、Ⅱ、Ⅲ三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做实验Ⅰ也能说明H2O不能使CuO溶解

B.在Ⅲ中应该加入盐酸

C.此实验说明稀硝酸也能溶解氧化铜

D.可以提出的假设溶液中的H+使CuO溶解

3.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区别的是()

A.铁制品的生锈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C.石油的分馏D.水的电解

4.澳大利亚科研人员发现维生素P能封住病毒的侵占途径,从而有效地抵抗病毒。

已知维生素P的化学式为C27H30O16,关于维生素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维生素P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②维生素P是由27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和16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维生素P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7:

30:

16

④将维生素P放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为CO2和H2O。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5.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混合物:

纯净的空气,冰水混合物,合金B.化合物:

盐酸,硫酸,氧化铁

C.氧化物:

五氧化二磷,二氧化锰,冰水混合物D.单质:

氧气,氮气,酒精

6.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下列成语中没有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釜底抽薪B.破釜沉舟C.百炼成钢D.星火燎原

7.下列物质按混合物、化合物。

氧化物、单质的顺序排列的是()

A.石油铝合金干冰石墨

B.汽水煤二氧化碳金刚石

C.空气碳酸钙蒸馏水液氧

D.天然气石灰石氧化铜锌

8.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缓慢氧化,放出热量,供给人们所需能量,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若R代表葡萄糖,所发生的氧化反应为R+6O2=6CO2+6H2O,则葡萄糖的分子式为(  )

A.C6H12B.C6H10OC.C5H6O2D.C6H12O6

9.小铭同学对玻璃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玻璃雕刻过程中需要用到氢氟酸,发生的反应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X的化学式为

C.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

2

D.反应前后各物质中的元素化合价均没有改变

10.A、B、C三只小烧杯内分别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下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氨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B.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浓氨水易挥发,氨气易溶于水

11.据《易经》记载:

“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泽”是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描述的是某气体在湖泊池沼表面起火的现象。

该气体是指()

A.COB.H2C.CH4D.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12.下列实验现象的预测或分析中,错误的是()

A.实验甲:

试管中出现红褐色沉淀

B.实验乙:

系于细线下原来保持水平的粗铜丝经过加热、冷却后a端略下降

C.实验丙:

放置很长一段时间后,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析出少量蓝色晶体

D.实验丁:

出现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消失,则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1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4.ClO2是新一代饮用水的消毒剂,可以用来代替Cl2进行自来水的消毒。

制取ClO2的反应过程示意图如下:

(其中,

表示钠原子,

表示氯原子,

表示氧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A由四个原子构成

B.生成C和D的分子个数比为2:

1

C.A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D.图中的A和D都属于氧化物

15.已知:

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将Y 、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氧化物的化学式只能表示为XOB.Y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Z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X>Y>Z

二、多选题

16.鉴别下列物品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鉴别的物质

鉴别的方法

A

水和澄清石灰水

室温(20℃)放置,过一段观察是否有痕渍

B

水和双氧水

加二氧化锰,观察是否有气泡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闻气味

D

二氧化锰和氧化铜

观察颜色

A.AB.BC.CD.D

17.取一定量某可燃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22g二氧化碳和18g水,下列关于该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气体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一定没有氧元素

B.该气体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

1

C.该气体中碳、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

3

D.该气体可能是混合物

18.实验室中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用正确的试剂成功探究出了在空气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溶液可以选择Ca(OH)2溶液或CaC12溶液(查阅资料得知:

CaC12溶液显中性)

B.若Ⅱ、Ⅲ均有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部分变质

C.D物质可能是气体,也可能是沉淀

D.溶液B中的溶质至少有两种

19.为保证实验安全,取得预期实验效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我们应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并遵循化学实验的安全规则,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试管与带导管的橡胶塞连接好后,应先把导管放到水中,然后再双手握住试管外壁从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他人,试管内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一半

C.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先加热氧化铁粉末至红热再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D.过滤液体时,漏斗里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E.为了便于观察,可用手接触药品,直接闻药品气味,但严禁品尝药品

F.切忌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也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20.2017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113号、115号、117号及118号四种元素的中文名称,其中115号镆元素的“镆”取自古代剑名“镆铘”,其中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元素说法错误的是(  )

A.镆原子的质量为288gB.原子核内有115个质子

C.是金属元素D.镆原子的核内有171个中子

三、填空题

21.如图是密闭体系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

(1)请写出一个符合下图所表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从下列六项中选出,用序号填空)

①原子种类②原子数目③分子种类④分子数目⑤元素种类⑥物质种类

22.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引起空气污染的有害气体较多,请你举一例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2)目前有些城市的出租车已改用压缩天然气(CNG)作然料,以减少对空气污染。

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请你举一例在日常生活中符合“低碳生活”的做法______。

四、推断题

23.A-K为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

已知G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K的名称________。

(2)分别写出①和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②的基本反应类是_____________。

(3)生产、生活中为了防止C→H发生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

(4)实验室中I的验满方法是____________。

五、流程题

24.利用太阳能可以推进节能减排。

晶体硅是制造太阳能电池的重要原料。

如图是工业上以石英砂(

)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硅的一种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备注:

粗硅中的主要成分是硅,单质硅的化学式为Si)。

(1)写出流程中一种氧化物的名称______。

(2)写出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步骤②要隔绝空气,因

混合高温下可能发生燃烧而引起爆炸,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副产品CO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工业上可以将之回收用来______。

六、实验题

25.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仪器 a 的名称是______;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用E装置收集 

 的原因是

______;检验 

 集满的方法是

______;

现将15g 氯酸钾与3g 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 质量为

,计算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g;

用亚硫酸钠固体与稀硫酸混合可制得二氧化硫

气体,图中可用于制取这种气体的 发生装置是______。

七、计算题

26.在牙膏和一些补钙的药品中,常用轻质碳酸钙粉末作填充剂或载体。

碳酸钙也是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请你计算:

(1)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__;

(2)碳酸钙中钙、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_;(最简整数比)

(3)___________克的碳酸钙中含有3克碳元素;

(4)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

八、科学探究题

27.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条件。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60℃,烟煤的着火点为550℃

【提出猜想】

猜想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想2:

物质需要与氧气接触

猜想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连接装置,打开弹簧夹,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装药品

③点燃酒精灯,对准石灰石部位加热

右侧红磷燃烧,石灰石不燃烧

猜想1成立

④待右边红磷(足量)熄灭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2成立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侧红磷燃烧,烟煤不燃烧

猜想3成立

【反思交流】

(1)实验过程中右侧注射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本实验中石灰石是多余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C

A

C

B

C

D

D

A

C

D

C

C

D

二、多选题

题号

16

17

18

19

20

答案

CD

BD

BD

BCE

AD

三、填空题

21._SKIPIF1<0__①②⑤

解析:

①②⑤

22.CO(_SKIPIF1<0__或_SKIPIF1<0__)_SKIPIF1<0__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解析:

CO(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四、推断题

23.二氧化锰2H2O2

2H2O+O2↑,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置换反应隔绝氧气(刷漆等)、保持金属表面洁净干燥、改变金属的组成和结构(制成合金);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经集满二氧化碳。

五、流程题

24.二氧化硅(或一氧化碳)

冶炼金属(或气体燃料)

六、实验题

25.导管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3.2D

七、计算题

26.10:

3:

122540%

八、科学探究题

27.物质具有可燃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向右推动左边注射器左边注射器移动相同的距离加热硬质玻璃管左侧的红磷红磷不燃烧打开弹簧夹,推入注射器内的氧气防止冲塞对比右侧红磷燃烧与玻璃管不燃烧

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

1.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1

20

15

2

反应后质量/g

m

29

0

8

A.m的值是1

B.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是29:

8

2.图X表示M、N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M、N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将t1℃时M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液的质量分数增大

C.在t1℃时,M、N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将M、Nt2℃时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中均析出晶体

3.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质量一定和反应前煤的质量相等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铁丝质量大

C.100g水与100g酒精混合后,质量等于200g,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1g氢气在9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10g水

4.人体摄入铁不足会引起缺铁性贫血,乳酸亚铁胶囊可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已知乳酸亚铁的化学式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乳酸亚铁中含有6个碳原子B.铁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C.

属于氧化物D.

中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3.9%

5.活动小组为比较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把两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如图乙),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充分反应后过滤,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可能的组成有()

①Mg2+②Mg2+和Fe2+

③Mg2+和Cu2+④Mg2+、Fe2+和Cu2+

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

6.实验安全操作很重要,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7.对下列事实解释不正确的是

事实

解释

A

搜救犬搜索到幸存者

分子是运动的

B

双氧水能杀菌消毒而水不能

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C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

分子很小

D

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A.AB.BC.CD.D

8.如图是元素周期表提供的铱元素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铱原子核内中子数为77B.铱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

C.铱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2.2gD.铱属于非金属元素

9.下列混合物遇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氢气和空气B.混有面粉的空气

C.二氧化碳和空气D.甲烷和氧气

10.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芒果汁B.牛奶C.玉米粥D.矿泉水

11.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金属饮料罐属于(  )

A.

可回收物B.

有害垃圾C.

厨余垃圾D.

其他垃圾

12.2013年3月,浙江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了世界上最轻的材料——“碳海绵”。

“碳海绵”具备高弹性和疏松多孔的结构,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

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B.具有吸附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D.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

13.下列装置图不能用于检查气密性的是(  )

A.

B.

C.

D.

14.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

A.

B.

C.

D.

15.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仅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B.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C.CO2的固体(干冰)可作制冷剂

D.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说明其具有还原性

二、多选题

1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

常温下向pH=10的NaOH溶液中不断加入水稀释

B.

向等质量的Mg和MgO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C.

向稀盐酸与Mg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D.

相同质量表面积相同的镁、锌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

17.抗癌新药紫杉醇的化学式为C47H51NO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紫杉醇属于氧化物

B.紫杉醇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

C.紫杉醇是由47个碳原子、51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4个氧原子构成

D.紫杉醇相对分子质量为693

18.学习完“原子的构成”之后,小明同学形成了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A.离核越远的电子能量越低

B.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

C.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质量相差不大

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

19.分解水制氢的一种原理如图。

下列关于该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化合价改变的元素有H、O、S、I

B.涉及的反应类型有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C.理论上,每生成16gO2,就能得到2gH2

D.理论上,每分解18gH2O,就需向体系内再补充32gSO2

20.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烟雾

三、填空题

21.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资料信息:

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①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______。

②烧杯中水的作用一方面是______,另一方面是______。

③结论:

物质燃烧的条件为:

a.物质要具有可燃性;b.______;c.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为了防止失火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加油站等场所常贴有图2图标,其中表示“严禁烟火”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22.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其灭火的原理是_____。

四、推断题

23.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甲、乙、丙均为非金属单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