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资本论》的科学性与历史创造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5978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后感《资本论》的科学性与历史创造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读后感《资本论》的科学性与历史创造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读后感《资本论》的科学性与历史创造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读后感《资本论》的科学性与历史创造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读后感《资本论》的科学性与历史创造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后感《资本论》的科学性与历史创造性.docx

《读后感《资本论》的科学性与历史创造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后感《资本论》的科学性与历史创造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后感《资本论》的科学性与历史创造性.docx

读后感《资本论》的科学性与历史创造性

《资本论》的科学性与历史创造性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从诞生到现在整整150年了。

150年来,它一直以其明确的研究对象、创新的研究方法、缜密的逻辑结构与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著称,其强大的逻辑震撼力与理论说服力令世人折服。

它不仅被全世界劳动者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而且也越来越为中外学术界与国家政要的普遍关注与青睐。

这150年来,尽管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的意识形态也有了巨大进步,学术论著堆积如山,但是,至今还没有哪一部像《资本论》一样能称得上是可科学说明与改变世界的书面世。

新世纪刚刚过去不到10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震撼整个西方的金融、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突然间跌入低谷,倒退了几十年。

就在这时,西方世界所有的经济学家束手无策,也几乎是所有的国家政要都无可奈何,于是他们又纷纷回到马克思那里,向《资本论》寻找良策,是《资本论》给他们提供了理解金融及经济危机的理论支撑。

这表明,《资本论》出版至今尽管过去了一个半世纪,但它仍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世界人民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当全世界都回到马克思,进入《资本论》热的时候,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014年出版了他的新作《21世纪资本论》一书,并向全球发行。

此书的出版发行,立即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轰动,受到学术界普遍重视,认为它“可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媲美”,是“21世纪新版的资本论”。

由于权威学者与媒体的热捧,该书迅速走红。

该书的中文版在我国也热得“达到了可以熔化钢铁的程度”。

有人说,皮凯蒂先生新作的出版,“攻破了现代经济学的资本堡垒,扭转了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是经济学回到马克思立场的一场革命”;还有的人说,皮凯蒂先生的书不仅向我们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问题,而且还“用实证的方式作出我们时代最有创见的回答”;甚至还有人面对皮凯蒂先生的新作,深觉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不禁惊呼:

“中国学者为何写不出当代《资本论》?

那么,《21世纪资本论》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是否真的就是“21世纪新版的资本论”,可“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媲美”?

该书的出版是否真的意味着马克思的《资本论》可以被取代了?

本文认为,非也!

二、在对资本诸问题的理解上,《21世纪资本论》与《资本论》风马牛不相及

皮凯蒂先生在该书的第一章指出:

资本,“这个问题正是本书研究的中心,我将在随后的章节中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1]46。

大概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所以,作者就刻意将该书冠以《21世纪资本论》之名。

该书虽冠以《21世纪资本论》之名,却与马克思的《资本论》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有许多原理与《资本论》根本相悖。

众所周知,马克思研究资本,著述《资本论》,首先对资本有一个科学而严谨的规定。

他认为,所谓资本,就是那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论它表现在何种形式上,其使命就是带来剩余价值或者利润,使价值得到增殖。

它榨取的剩余价值越多,其生命力就越旺盛。

否则,它就失去了资本的本性。

因此,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并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无数次与无限制。

所以,马克思还认为,资本还是一种运动,即无休止的运动。

他指出:

资本“是力图超越自己界限的一种无止境的和无限制的欲望。

任何一种界限都是而且必然是对资本的限制。

否则它就不再是资本”。

还指出:

“资本作为资本……它是力图创造更多剩余价值的不停的运动。

剩余价值的量的界限,在资本看来,只是一种它力图不断克服和不断超越的自然限制即必然性。

”[2]299另外,马克思更认为,资本,还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即对雇佣劳动的强制。

这种强制首先表现在它“对劳动,即对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或工人本身的指挥权”和“迫使工人阶级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狭隘范围而从事更多的劳动”[3]343,344。

其次,这种强制还表现在它对社会全部经济生活的控制与统治。

它一方面,用暴力手段清除了“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和一切与之相异的其它任何形式、尤其是代表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新生产方式;此外,它还到处奔走,“到处钻营,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4]469“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5]33它还实行殖民扩张,在全球范围推行他们的所谓文明,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总之,它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4]470,如此等等。

上述可见,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是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或社会生产方式。

当然,它也会表现为某种物,但是这只是它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已,其本质仍然是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对劳动的占有与剥削关系。

能在资本的各种物的形式上揭示出它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是马克思的经济学与其它所有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本质区别,也是马克思在经济学方面的一大建树。

这就是马克思对资本所作的规定。

马克思在对资本作了科学规定之后,对资本的生命过程作了全过程的考察与研究,深刻揭示了它的增殖秘密、运动规律及历史趋势,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流通与再生产理论、利润率平均化与生产价格理论等等,进而清晰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演化逻辑及最后结局,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

由此,马克思实现了经济学的伟大创新与革命,实现了对哲学、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实现了科学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

这就是马克思研究资本、著述《资本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然而,皮凯蒂先生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又是怎样的呢?

该书作者指出:

我的研究,就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资本?

它的局限是什么?

它以哪些形式呈现?

它的结构又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

”[1]46云云。

以下,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在这些方面到底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

首先,关于什么是资本的问题作者指出:

“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本书中提到的‘资本’均不包括经济学家们经常提及的(在我的印象中)‘人力资本’。

……在书中,资本指的是能够划分所有权、可在市场中交换的非人力资产的总和,不仅包括所有形式的不动产(含居民住宅),还包括公司和政府机构所使用的金融资本和专业资本(厂房、基础设施、机器、专利等等)。

”[1]46他还指出:

“为了简化文字,我这里使用的‘资本’与‘财富’的含义完全一样,两个词可以相互替换。

”[1]47不仅如此,作者还把“资本”与“资产”以及“资源”等连在一起,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

这就是作者告诉我们的资本。

作者对资本的界定,完全因袭了几个世纪前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关于资本就是货币、厂房、机器、工具,甚至是原始人手中用来砸野兽的石块等诸种形式的物的规定,这是马克思早就批判过了的陈词滥调。

在作者阐释什么是资本的同时,还对资本进行了划分,以回答他提出的所谓资本“以哪些形式呈现”的问题。

从资本的形式上看,他把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从资本的所有权性质上看,他把资本划分为“私有资本”、“公共资本”以及“法人资本”;从资本的空间存在形式上看,他把资本划分为“国内资本”与“海外资本”,如此等等。

作者的这些划分,无疑都是形式上的,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无法给读者一点儿新的收获或启示。

随后在书中,作者回答了他提出的所谓资本的“结构又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问题。

他指出:

“资本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至少在初期总是伴随着风险与企业家精神,但也总是在积累到足够大的数额后向租金的形式转化,那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的逻辑终点。

”[1]116那么,资本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是形式上的,还是某种性质上的变化?

作者指出:

较之18世纪,现在“资本的属性已有改变,过去大多是土地,今天则以住宅加上工业和金融资产为主”。

在这里,作者说的是所谓“属性”的变化,但结果还是形式上的,并且只有形式上的规定。

这就是作者给我们回答的所谓资本的结构变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对资本作过划分,同样也对资本的发展变化作过考察与研究。

但不论怎样,这种划分与研究都不只是形式上的,而是实质性意义上的。

比如,对资本的划分。

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个别资本又划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与银行资本或生息资本;产业资本又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并且在产业资本内部又作了若干职能形式的划分(如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与商品资本),如此等等。

在这些考察与研究中,马克思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对资本的价值增殖、价值实现、价值转形的分析,从而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进一步揭示出资本的本质、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与结局。

同样,马克思也对资本的发展变化作了考察。

他根据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现状,集中研究了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所有制的形式变化,如私人资本、股份资本,后来也初步涉及到了垄断资本以及国家资本,等等。

他的这种考察也不只是形式上的,而是实质性的。

他把资本的变化与整个社会、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赋予了资本以社会与时代的特色,使资本有了“自由资本”与“垄断资本”的划分,开辟、展现了经济学新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

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再看皮凯蒂先生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深感其干瘪平淡,阅之乏味,获益甚少。

因为皮凯蒂先生的书,无论读者怎么读,即使是将它背得滚瓜烂熟,也还是不明白资本是什么,关于资本的原理有哪些,它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又怎样,等等,全然不知。

这里,或许有人会说,作者在书中不是也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的两个“基本定律”吗?

即:

(1)资本收益α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等于资本收益率r与资本收入比β的乘积。

用公式表示,即α=r×β;

(2)资本收入比β等于储蓄率s与经济增长率g之比。

公式表示,即β=s/g。

这也算什么定律吗?

难道几个经济参数之间的简单关系也算得上是定律吗?

如果这也算是定律,那么,中国小学生的乘法口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不也算得上是定律了吗?

再说,作者连什么是资本都没搞清楚,还能揭示出所谓资本的定律吗?

对此,作者自己都觉得难以自圆其说。

关于基本定律一,他指出:

“这条定律,其实是一个纯粹的会计恒等式,根据该等式的构造,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成立。

我们其实可以将它视为关于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定义……而不是一条定律。

”关于基本定律二,作者指出:

“相比之下,第二定律则是对动态过程的描述,它代表着一种理论上的均衡状态,……但在现实中或许永远不可能达到这种完美状态。

”[1]172这就是作者自己的陈述,白纸黑字,清清楚楚,谁也没法否认。

可见,在读者心里,皮凯蒂先生的《21世纪资本论》是一部完全不知资本为何物与根本不研究资本的“资本论”,这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它“本质上是对事实的一种客观陈述”[1]2。

既然如此,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将该书冠以此名呢?

这到底是想借马克思来抬高自己,还是要以此来贬损马克思呢?

或许二者都有。

在笔者看来,皮凯蒂先生的书算不了什么,无法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提并论。

三、对分配不平等的所谓新发现,《21世纪资本论》比《资本论》晚了近一个半世纪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真正研究资本的科学巨著。

它以资本为直接研究对象,在揭示资本本质的基础上,还具体考察与研究了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以及生产的总过程,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与一系列客观规律。

这就是:

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价值增殖过程相统一的规律;资本主义积累是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向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转变,进而使财富与贫困分别在资本家与工人两极积累的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同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相统一的规律;企业资本运动必须是空间上的并存性、时间上的继起性与数量上的比例性相协调与相统一的规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与实物构成的划分及其相互适应与平衡是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规律;资本竞争与利润率平均化,推动资本在不同部门的流动与重组,在经济不断波动、乃至危机的破坏中实现各类资源按比例分配的规律,等等。

另外还有,资本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使企业内部生产的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同时并存且相互推动,使社会经济的内在矛盾不断加剧的规律;由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无限扩张与市场相对狭窄的矛盾的存在,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进而引发商业战争与殖民扩张的规律;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社会生产关系尤其是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仍然保留在原有性质的框框内,而必然引发社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总趋势与总规律。

马克思在揭示出上述规律的同时,也建立起了《资本论》的宏大理论体系。

这就是,除了商品货币理论之外的关于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全部理论。

具体说来,就是劳动力商品及工资理论,资本划分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剩余价值两种形式与劳资关系演化理论,剩余价值资本化与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社会资本流通与再生产的理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及利润率平均化理论,以及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的理论、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的理论、土地资本与地租理论,等等。

这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对经济学以及整个人类知识宝库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资本论》的这些贡献是光辉的、不朽的。

以下,我们再来看看皮凯蒂先生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它是否真的可以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媲美?

在笔者看来,《21世纪资本论》根本不谈资本,还有什么可与《资本论》相媲美的?

那么,皮凯蒂先生的《21世纪资本论》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它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作者告诉我们:

“财富分配已成为时下讨论和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一,但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其漫长的演进过程呢?

私有资本的不断积累真如卡尔·马克思在19世纪预言的那样,将导致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吗?

或者如西蒙·库兹涅茨在20世纪所设想的那样,增长、竞争与技术进步之间的不断博弈将会逐渐降低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程度,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地发展?

我们对财富和收入从18世纪演变至今又真正了解多少?

当下,我们从中又可以汲取怎样的经验?

以上问题我都将在书中一一进行解答。

”[1]1既然《21世纪资本论》是一部研究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书,那么,作者在其中又发现了些什么呢?

是否又可与《资本论》媲美呢?

通读全书,我们注意到,作者通过大量历史数据资料的研究,发现美国早年经济学会主席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理论是错误的,得出了除个别例外,一般的情况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积累与收入分配具有越来越不平等的发展态势的结论。

这就是作者的所谓新发现。

实际上,作者的这个发现并不新鲜,人类的思想家、理论家,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早就在自己的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中有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他指出:

“一切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就是积累的方法,而积累的每一次扩大又反过来成为发展这些方法的手段。

由此可见,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

最后,使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同积累的规模和能力始终保持平衡的规律把工人钉在资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罗米修斯钉在岩石上钉得还要牢。

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

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3]708这里,我们不得不告诉皮凯蒂先生,你的发现太晚了,比起马克思的发现晚了100多年。

马克思不仅发现了这样的一种事实或现象,而且还作为一种规律抽象出来、确定下来,成了百年经典,至今无人敢说“不”。

皮凯蒂先生的进步不过在于他认可了他的同仁不愿、且不敢承认的几百年来资本主义世界一直存在的分配不平等的那个基本事实。

虽然皮凯蒂先生承认并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分配不平等的现实,但是在解释和如何消除不平等问题上却与马克思有着完全不同或根本对立的意见与主张。

财富与收入的分配为什么越来越不平等?

马克思认为,关键出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尤其是它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为资本家所垄断,而劳动者两手空空,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什么也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总是居于经济活动的主导与支配的地位,而穷人总是处于从属与被支配的地位,财富与收入如何分配完全由资本家主导的社会来决定的。

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在单个的个人面前,分配自然表现为一种社会规律,这种规律决定他在生产中的地位,他在这个地位上生产,而分配先于生产。

这个个人一开始就没有资本,也没有地产。

他一出生就由社会分配指定专门从事雇佣劳动。

但是这种指定本身是资本和地产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存在的结果。

”他还指出:

“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

(1)生产工具的分配,

(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

”[6]33

那么,资本主义社会又是如何具体实现财富与收入的分配的呢?

它又是如何使这种分配越来越不平等的呢?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与分析。

具体来说就是:

职能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参与剩余价值瓜分,以获得平均利润(或企业主收入、利息);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参与对剩余价值的瓜分,获得地租,即一个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不论利润或利润的任一转化形式(企业主收入、利息及地租等),都是剩余价值的变种,都是工人无酬劳动的凝结。

随着生产过程的累进展开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短,而无酬劳动时间越来越长,因而资本家占有的财富就越来越多。

资本家的财富越多,用于积累的资本也就越来越多,其规模效应就越显著,于是财富就会以更大规模与更高速度增长。

另外,由于市场竞争规律的作用与资本致富欲的冲动,再加上信用机构的支持,又会使资产阶级内部不断发生“大鱼吃小鱼”,这样,又会导致财富和资本向着更小的范围集中。

而另外一方,穷人总归是穷人,他的劳动所得永远只能够养家糊口,不可能有任何个人财富的积累。

即使是在现代西方世界,尽管不少工人持有股票,那也只不过是资本家将他们有限的收入拿来扩大自己的资本,以在更大的规模上和更高的程度上剥削工人的一种最妙的做法。

工人有了股票,只能使他们的收入多一些,生活稍微过得好一些,但绝对不可能让工人也变成资本家。

因此,不论怎样,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仅凭出卖劳动力过活的人,他们作为社会的一个阶级,是永远不可能跳出资本给他们规定的那个被剥削与受穷的境地。

可见,导致分配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以及由此所决定的那种独特的社会生产方式。

因此,马克思的一系列分析研究使我们懂得:

要消灭剥削,消除不平等,就得首先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整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就是马克思对问题所作的科学阐释。

以下,我们再来看看皮凯蒂先生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皮凯蒂先生的书中是否有可称得上与《资本论》媲美的科学见解呢?

在书中,作者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有过许多说法,但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资本收益率(r)高于经济增长率(g)(r>g),二是财产赠予与继承,三是大批首习执行官(CEO)凭借掌握的大量股权和期权所获得的资本收入越来越多,等等。

对此,作者在自己那厚得像砖头一样的大部头里虽然费了不少笔墨,并且运用了数十个国家几百年的历史数据作了冗长的说明,但就是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把根本的东西给丢了。

第一,资本收益率之所以总会高于经济增长率,是因为资本的收益率是在资本家贪欲的刺激与资本竞争的压力推动下,具有稳定上升的趋势。

而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却往往要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有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自然的以及国际环境,如此等等。

所以,经济增长率总是处在很低的水平上。

这样,资本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r>g)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然而,从真正科学的意义上讲,之所以造成财富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从根本上来说并不直接来自资本收益率比经济增长率高(r>g)这一点,而主要是来自对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

因为如果社会并不存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也不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那么,无论资本收益率比经济增长率高(r>g)多少,也不会发生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相反,只要是还存在着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即使资本收益率与经济增长率处于均衡状态(r=g),那么,同样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复阐述过的一条基本原理。

在《资本论》中,为了衡量和计算资本的价值增长率,马克思使用了一个利润率的范畴,而没有用资本收益率这样的概念。

但在笔者看来,利润率与资本收益率有某种相近之处,不过,利润率较之资本收益率更为科学准确。

马克思认为,利润率不过就是利润或剩余价值与全部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即:

P'=M/C。

利润率的高低决定于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剩余价值的多少又决定于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和资本量的大小;而资本量的大小又决定于剩余价值的多少及积累率的高低,剩余价值越多、积累率越高,转化为资本的量也就越大。

所以,归根结底,利润率的高低最终归结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可见,造成财富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根本的、直接的原因并不在于资本收益率比经济增长率高这一因素,而在于资本家对雇佣工人最大限度与无节制的剥削。

第二,对资本家来说,不论财产或资本,它们都是工人创造的,是他们无酬劳动的凝结。

如果资本家不剥削工人,没有剩余价值的不断资本化,他会有多余的财富来赠予或被他的后人继承吗?

不会。

不仅如此,而且连他自己原来的老本也会花得一干二净,不剩一个价值原子,最后也不得不沦落到与工人一样成为专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的悲惨境地。

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描写的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的基本事实。

第三,大批CEO之所以能凭借自己掌握的大量股权和期权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本收入,是因为他们依仗资本家及其所赋予的权力,有权力规定自己的薪酬与奖金。

这些CEO,不过是《资本论》中所说的那种为资本家效劳的“特种的雇佣工人”,[3]369是资本家企业的代理人和利益实现者。

他们所得到的薪酬与奖金也都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如果没有工人的劳动,没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他们将什么都得不到,更不可能有越来越多的资本收入。

上述这些都是《资本论》中的一些基本原理,说来既简单又深刻。

然而,《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却不这么看,而是用他自己发明的所谓资本主义第一基本法则即r>g来说明。

其实,这正如笔者在前面所说的,这并不能解释任何实质性的问题。

皮凯蒂这么做,就是为了掩盖剩余价值的生产,不让人去触及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四、在消除分配不平等的政策主张上,《21世纪资本论》与《资本论》有着天壤之别

既然如此,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在关于如何对待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政策主张上,皮凯蒂自然就离马克思更远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告诉我们,既然导致分配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以及由此所决定的那种独特的社会生产方式,那么,要想消除这种不平等,首先就得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21世纪资本论》一书中,面对此问题,作者根本不提“消除”、“消灭”、“改变”,而是只提“抑制”、“控制”,充其量也只是一个“遏制”而已。

那么,作者在“抑制”、“控制”或“遏制”方面,又有什么高招呢?

在书中,皮凯蒂首先提出了对资本进行“有效管理”,使分配不平等“避免无限制的螺旋式上升”的主张。

为此,他建议对资本实行高额累进税,抑制其过快增长。

首先在国内,实行高额所得税与遗产税。

所谓高额资本所得税与遗产税,就是按照资本规模的大小分别按50%、60%,乃至80%的税率向富人征税。

这可能吗?

笔者认为,这根本做不到,简直就是乌托邦。

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实行的是“金钱政治”,政策制定,包括税收政策的制定,富人个个都有话语权。

他们不仅可以直接参政,并且还拥有上层代理和一批御用文人,如果政策对他们真有不利,必然会予以强烈反对与抵制,使之流产,或者实在不得已时还会大量转移资产,或者干脆移民他国,逃之夭夭。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一点也不难理解。

即使是《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本人也是清楚明白的。

他在书中不止一次地说道:

“20世纪在税收方面的一个重要创新是累进所得税的产生和发展。

这一制度在消弭收入不平等上起到重要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