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5669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教案.docx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教案.docx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目的:

通过对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的分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1、阐明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和历史发展,引导大学生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2、揭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3、阐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引导大学生在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过程中提高道德境界。

教学重点:

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教学难点: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教学热点:

1、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2、科技发展特别是生命科技发展的道德界限问题

3、如何用道德理论去评析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热点问题

实践方案:

1、开展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

2、开展“诚信考试调”主题教育活动

3、开展“信守诺言”活动

4、儿童福利院送温暖活动

5、开展“感动于心感恩于行”系列活动

教学课时:

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及其历史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导入】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这样说:

“这世界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

”现实生活中,道德几乎无处不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道德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一节的内容——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教材上说: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看出,道德的含义中包含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道德的作用形式是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比如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的话就会遭到很多人的指责和批评,这就是社会舆论的作用,或者一个人禁不住利益的诱惑偷窃了别人的东西,但是他的内心却是很痛苦,很煎熬,这就是他内心信念在起作用;第二,它的作用方式是对人们进行善恶评价;第三,它的存在形式是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

道德是行为的规矩和做人的根本,道德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吗?

道德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1、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中寻找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首先,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在原始社会中,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人类个体自身能力的限制,人们必然要结成群体一起劳动,在群体劳动中必然会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样也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等,刚才我们已经讲过了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是道德的存在形式,所以可以说劳动为道德的起源创造了第一个历史条件。

其次,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马克思说: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道德就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体现的是个体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只有人们有了社会关系才需要道德来调节和规范。

假如像鲁宾孙那样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荒岛上或者像报道中提到的生活在动物世界中的狼孩那样,也就不存在道德的问题。

同学们都知道,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分工,社会分工的出现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形成的主观条件。

因为当人们意识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时,就产生了调节利益关系的自觉要求和意识,这就产生了道德观念。

所以道德的起源并不是上帝的启示,也不是先天固有的良知和自然本能,而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相互交往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里有一个关于道德起源的趣闻,同学们欣赏一下,看一看这个故事讲得有没有道理呢?

【资料】猴子版的道德起源

把5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5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

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

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

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

结果,被其他4只猴子打了一顿。

因为其他4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

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这5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

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4只猴子又打了B一顿。

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得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得很惨,只好作罢。

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

但是它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资料点评】原先被关在笼子里的4只猴子和新放进来的猴子结成的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猴子有了偷香蕉被打的经历之后,形成了偷香蕉违背规范的意识,才产生了道德观念,所以自我意识的产生就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

所以猴子版道德起源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道德的起源。

刚刚我们明确了道德的含义,了解了道德的起源,那道德的本质是什么呢?

2、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曾说过: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所以,归根到底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道德体系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就有什么样的道德。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经济结构归根到底有两种基本形式: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结构,相应于这两种结构存在着两种道德:

体现全体人民意志的社会主义道德和体现阶级对立的阶级社会的道德。

其次,社会利益关系决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根源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而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所以道德在很大程度士是由一定的经济活动所表现的利益而决定的。

人们实际上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来吸取并总结自己的道德观念。

原始公有制社会产生了以氏族、部落整体利益为本位的道德规范;奴隶社会制定了体现奴隶主阶级利益和意志要求的道德规范;封建社会制定了保护封建地主、贵族利益的道德规范;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了代表着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道德体系。

社会主义社会制定代表着社会大多数人利益和意志的道德体系和社会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阶级性是道德的基本属性。

在阶级社会,道德具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中的一条基本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剥削阶级的理论家否认道德有阶级性,总是把道德说成是超阶级的、超时代的、永恒不变的。

他们宣传这种理论,是为了麻痹、欺骗被剥削阶级,使被剥削、被统治的阶级接受他们的思想统治和精神奴役。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决定着道德的变化,一旦旧的社会经济关系被新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取代时,旧的道德体系便会被新的道德取代,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下占统治地位的道德。

在同一社会里,社会经济关系内部的变化也总会带来人们对利益关系的再认识,从而会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某些改变。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通过对道德本质的认识,我们了解到道德是一定时代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关系的反映,但是反过来,道德通过指导和调节人们的行为,也能够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

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道德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可以通过善恶观念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应尽的责任。

不管是现实生活道德楷模的言行,还是文艺作品所倡导的道德风尚,都具有道德感染力,都能教育我们正确认识利益关系,做出正确行为选择,成长为有德之人。

道德在个体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个体成长的导向和动力。

当然,道德绝不是万能的。

某人杀人劫财,如果不靠法律的强制手段加以制裁,仅仅凭借道德舆论的压力,让其承受良心的谴责,不仅起不到惩戒预防作用,甚至可能放纵犯罪,导致混乱。

2、道德的调节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命令、指导、激励、惩罚等方式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

社会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正确化解这些矛盾,社会才能协调发展。

如六个同学同住一个寝室,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矛盾在所难免。

如果大家具有较高的道德境界,能够相互体谅,相互尊重,以诚相待,矛盾冲突就会减少;如果大家道德意识淡漠,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就会矛盾丛生,关系难处。

除上述功能外,道德还有导向、激励、辩护、沟通等功能,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都是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之上。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后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法国的卢梭也曾经写到,“良心啊良心,你是圣洁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国的声音。

是你在妥妥当当地引导一个虽然是蒙昧无知,然而却聪明和自由的人,是你在不差不错地判断善恶,使人形同上帝!

是你使人的天性善良和行为合乎道德。

没有你,我就感觉不到我身上有任何优于禽兽的地方;没有你,我就只能按我没有条理的见解和没有准则的理智可悲地做一桩又一桩错事。

”这些论述都是对道德的社会作用的高度赞誉,概括讲来,道德具有以下几种社会作用。

①道德对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当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起来,并力图取代旧的社会经济关系时,代表这种新的经济关系的道德便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同旧道德进行顽强的抗争,向人们表明旧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恶的、不正义的,新的经济关系是善的、正义的,为新的经济关系取代旧的经济关系进行辩护、斗争。

当新的社会经济关系确立起来,并建立了相应的政治制度以后,与它相适应的道德便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发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和促进新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的作用。

当一种经济制度走向衰亡,并逐渐为新的经济关系所取代时,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便作为一种传统的心理和习惯,同新的道德进行抗争,以阻碍新的经济关系及其相应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重要影响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对政治和法律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定的道德总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它常常通过作用于人们的政治思想,影响着政治运动的兴衰进退。

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常常渗透到法律制度中,赋予法律以道德影响力和激发力。

执政者和执法者的道德面貌如何,常常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法律状况发挥一定的影响。

道德对宗教、文艺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中,道德常常通过广泛的社会影响,作用于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③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进行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人们的道德面貌如何,常常影响着他们在社会生产中作用的发挥。

因为人们的劳动和其他各种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支配下进行的,当一种道德观念为人们接受之后,必然对他们的劳动态度和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可以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

④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道德立足社会整体调节个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可以通过教育、示范、激励、指导、沟通和舆论评价,为人们提供“应当”和“不应当”的模式与标准,并以此来规范、约束、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调节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目标,化解个体之间的矛盾,增进个体之间的相互理解,营造和维护社会秩序。

⑤道德是个体发展、完善的内在动力

人不是低等动物,更不是机器,一个人仅仅具有知识能力是不够的。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仅有专业知识的人和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是没有区别的。

”道德素质的培养相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更重要的事情,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提高做人的境界,担当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在人格上成熟完善起来。

正如斯福所说,培育一个人的知性却没有培育他的德性,等于是给社会创造了一个威胁性的存在。

所以道德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⑥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在阶级社会里,每个阶级都通过道德宣传和教育,使体现本阶级根本利益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为本阶级的成员认识和接受,以约束本阶级成员的行为,使他们自觉地履行本阶级所要求的道德义务,从而达到调整阶级内部关系,维护阶级内部团结的目的。

同时,每个阶级也都通过道德宣传和教育,对其他阶级的成员施加影响,力图把其他阶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纳入本阶级道德规范的轨道。

尤其是统治阶级,更是力图用本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约束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全体社会成员接受自己的道德标准,心甘情愿地服从自己的统治。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不是千古不变的,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道德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

1、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1)原始社会的道德

A道德原则:

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

B道德规范:

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平等民主,勇敢刚毅。

C道德缺陷:

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人之风。

(2)奴隶社会的道德

A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生依附。

B强调对奴隶主国家的绝对忠诚。

C鄙视劳动和劳动者。

D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

(3)封建社会道德

A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

B道德的政治化、宗教化、规范化、理论化是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重要特征。

C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规范。

“三纲”、“五常”的含义(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A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道德原则。

B自由、平等、博爱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C惟利是图是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

2、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2)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

3、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1)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完善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2)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3)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

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道德传统,这是它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道路的重要基础。

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果离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而难以更好地前进。

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因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社会经济更好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根。

它像是一块永不磨灭的“胎记”,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它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精神条件。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大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强调奉献精神。

“夙夜在公”(《诗经》)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贾谊《治安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孔子: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3、讲求谦逊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孔子: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孟子:

“恭敬之心,礼也。

”(《孟子·离娄下》)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冠义》)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不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5、追求精神境界,崇尚道德理想。

孔子推崇君子型人格,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内圣外王”的境界。

6、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修养。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论语·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因此,我们对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要采取扬弃的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时代局限或过时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的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内容。

2、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倾向

在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倾向。

(1)文化复古主义

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道德之所以滑坡,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

所以,道德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

(2)历史虚无主义

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过时,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

3、与吸收国外优秀道德文化相结合

(1)吸收国外优秀道德文化的必要性

A优秀的民族道德具有普世价值。

B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合,是道德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2)西方道德文化举要

A古希腊“四主德”:

智慧、勇敢、节制、公正

B美国流行的“五条基本道德原则”:

a生命价值原则

b善良原则

c公正原则

d诚实原则

e个人自由原则

(3)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

A中国

a中国人重整体

b中国人重义

c中国人重协调

d中国人重内省

B西方

A西方人重个体

B西方人重利

C西方人重进取

D西方人重外律

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与升华,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革命气概、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和弘扬中国革命传统道德对推进我们今天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为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有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一个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的重要任务。

1、市场经济的道德意蕴

(1)生产中的人本与非人本直接体现着人的价值与尊严。

(2)商品交换体现着交往主体的道德自觉。

(3)经济分配直接检验着社会公平。

(4)消费态度最直接地展示着消费主体的人格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的促进作用

(1)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

(2)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

(3)增强人们的效率意识。

(4)培养人们的开拓创新意识。

3、市场经济的道德弱点

(1)市场行为的趋利性容易引发拜金主义。

(2)市场行为的自发性容易引发人格缺陷。

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焦点

(1)竞争和协作

(2)自主和监督

(3)效率和公平

(4)先富与共富

(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A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每个人都是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劳动和工作----每个人都是服务对象同时又都为他人服务。

B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全体人民共同利益面前人人平等的关系----全体人民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益。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A市场经济----市场主体之间通过劳动、服务和产品的交换获得自身利益----市场经济不但不排斥为人民服务,而且必须在为社会和他人服务中才能实现和获得自身利益。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主体必须把自身特殊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没有什么样分别。

(3)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A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社会主义道德的利他本质和优越性的体现。

B私有制----社会道德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核心----私有制社会“先利己后利人”的利己本质的体现。

(4)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要求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对不同层次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A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

B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敬业、办事公道。

C同志间、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D热心公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