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物化学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5374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答案.docx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生物化学习题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答案.docx

基础生物化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核酸化学答案:

、名词解释

1.碱基堆积力:

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对平面垂直于中心轴,层叠于双螺旋的内侧,相邻疏水性碱基在旋进中彼此堆积在一起相互吸引形成的作用力

2.DNA的熔解温度(Tm):

通常把加热变性DNA使增色效应达到最大增量一半时的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熔点或熔解温度,用Tm表示。

3•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DNA的变性是指DNA双螺旋区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

DNA的复性是指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又可使两条彼此分开的链重新缔合成为双螺旋结构。

4.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核酸从双链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在260nm处的吸光度增加,称“增色效应”;随着核酸复性即由单链变为双链时,在260nm处的吸光度降低的现象。

5.分子杂交:

不同的DNA片段之间,DNA片段与RNA片段之间,如果彼此间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互补也可以复性,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

这种按照互补碱基配对而使不完全互补的两条多核苷酸相互结合的过程称为分子杂交。

6.查格夫法则(Chargaff'srules):

所有DNA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A=T),

鸟嘌呤和胞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G=C),即嘌呤的总含量与嘧啶的总含量相等(A+G=T

+C)。

DNA的碱基组成具有种的特异性,但没有组织和器官的特异性。

另外生长发育阶段、

营养状态和环境的改变都不影响DNA的碱基组成。

7.反密码环:

反密码环位于tRNA三叶草形二级结构的下方,中间的3个碱基称为反密

码子,与mRNA上相应的三联体密码可形成碱基互补。

不同的tRNA有不同的反密码子,蛋白质生物合成时,靠反密码子来辨认mRNA上相应的三联体密码,将氨基酸正确的安放在合成的肽链上。

8.核酶:

指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即化学本质是核糖核酸(RNA),却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二、写出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

1.熔解温度2.5-甲基胞苷3.3',5’-环腺苷酸4.假尿苷

5.双链脱氧核糖核酸6.单链脱氧核糖核酸7.转运核糖核酸8.尿嘧啶

9.二氢尿苷=10.DNA-DNA杂交11.不均一核RNA12.环鸟苷酸

三、填空题

1.核苷酸碱基核糖

2.3',5'-磷酸二酯键共轭双键260

3.91糖苷键嘌呤核苷

4.103.4nm2nm

5.反向平行互补AT2GC3

6.GCTTAGTAGC

7.

氢键碱基堆积力磷酸基上的负电荷与金属阳离子或组蛋白的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选择题

1.A2.D3.A4.B5.A6.D7.B8.A9.A10.A11.C12.B

五、简答题

1.答:

细胞中的RNA,按其在蛋白质合成中所起的作用,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

核糖体RNA

(rRNA)、转运RNA(tRNA)、信使RNA(mRNA),此外还有多种小RNA。

tRNA约占全部RNA的15%,主要功能是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转运氨基酸。

结构特点:

①分子量在25kd左右,70~90b,沉降系数4S(沉降系数:

单位离心场中的沉降速度,以S

为单位,即10-13秒左右)。

②碱基组成中有较多稀有碱基。

③3/末端为…CpCpAOH,用

来接受活化的氨基酸,此末端称接受末端。

④5/末端大多为pG…或pC…,/⑤二级结构是

三叶草形。

mRNA是从DNA上转录而来的,其功能是依据DNA的遗传信息,指导各种蛋白质的生物合

成,每一种蛋白质都由一种相应的mRNA编码,细胞内mRNA种类很多,大小不一,每种

含量极低。

真核mRNA3'-端有一段约30~300核苷酸的polyA,5'-帽子帽子结构。

原核mRNA由先导区、插入序列、翻译区和末端序列组成。

没有5/帽子和3/polyA。

rRNA占总RNA的80%左右,与核糖体结合蛋白一起构成核糖体,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场所。

大肠杆菌中有三类rRNA(原核):

5SrRNA,16SrRNA,23SrRNA。

真核细胞有四类rRNA:

5SrRNA,5.8SrRNA,18SrRNA,28SrRNA。

2•答:

每个体细胞的DNA的总长度为:

6.4X109X0.34nm=2.176X109nm=2.176m,3•人体内所有体细胞的DNA的总长度为:

2.176mX1014=2.176X1011km这个长度与太阳-地球之间距离(2.2X109公里)相比为:

2.176X1011/2.2X109=99倍,每个核苷酸重1X10-18g/1000=10-21g,所以,总DNA6.4X1023X10-21=6.4X102=640g

3.答:

1)阳离子的存在可中和DNA中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减弱DNA链间的静电作用,

促进DNA的复性;

(2)低于Tm的温度可以促进DNA复性;(3)DNA链浓度增高可以加

快互补链随机碰撞的速度、机会,从而促进DNA复性。

4.答:

各种tRNA的一级结构互不相同,但它们的二级结构都呈三叶草形。

这种三叶草形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含有四个螺旋区、三个环和一个附加叉。

四个螺旋区构成四个臂,其中含

有3'末端的螺旋区称为氨基酸臂,因为此臂的3'-末端都是C-C-A-OH序列,可与氨基酸

连接。

三个环分别用I、H、川表示。

环I含有5,6二氢尿嘧啶,称为二氢尿嘧啶环(DHU环)。

环H顶端含有由三个碱基组成的反密码子,称为反密码环;反密码子可识别mRNA分

子上的密码子,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起重要的翻译作用。

环川含有胸苷(T)、假尿苷(“)、

胞苷(C),称为T"C环;此环可能与结合核糖体有关。

tRNA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折

叠成为倒“L”字母形的三级结构

5.答:

核糖体是蛋白质制造工厂,是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古细菌都具备的。

但是存在一

定区别,真核生物的核糖体为80s,由70到84种蛋白质构成。

原核生物的核糖体为70s,

由55种蛋白质构成。

6.答:

DNA的一级结构是4种脱氧核苷酸(dAMP、dGMP、dCMP、dTMP)通过3/5/-

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线形多聚体。

一般情况下DNA的二级结构是由两条反平行的多核苷

酸链绕同一中心轴相缠绕,形成右手双股螺旋。

RNA的一级结构是AMP、GMP、CMP、UMP通过3/5,磷酸二酯键形成的线形多聚体。

RNA的二级结构根据是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还是信使RNA(mRNA)有

所差异。

7.答:

用32P标记病毒时,同位素将渗入到核酸分子中,而用35S标记细胞时,同位素将

渗人到蛋白质中。

由于只有核酸而非蛋白质可以作为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出现于子代分子,因

此只有32P标记病毒时子代中才会检测到标记。

8.答: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是:

⑴DNA是一反向平行的双链结构,脱氧核糖基和

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接触。

腺嘌呤始终与胸腺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两个氢键(A=T),鸟嘌呤始终与胞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三

个氢键(G=C)。

碱基平面与线性分子结构的长轴相垂直。

一条链的走向是5't3',

另一条链的走向就一定是3't5'。

⑵DNA是一右手螺旋结构。

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

对碱基,每个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

螺距为3.4nm,每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

0.34nm。

DNA双螺旋分子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

⑶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横

向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

第二章蛋白质化学习题答案

1.名词解释

1.肽平面及二面角:

肽键的四个原子与之相连的两个a碳原子(Ca)都处在同一个刚性平面,

这个刚性平面称为肽单元(peptideunit)或肽平面(peptideplane)或酰胺平面(amideplane)。

肽链主链上只有Ca连接的两个键(Ca-N、Ca-C)是单键,它们可以旋转,绕(Ca-N)键旋转的角度称f角,绕(Ca-C)键旋转的角度称”角,这两个旋转角度称二面角

2.氨基酸残基:

肽链中的氨基酸在参加肽键形成时失去了1分子水,已经不是原来完整的

分子,称为氨基酸残基。

3.3-折叠:

b-折叠是由两条或多条几乎完全伸展的多肽链侧向通过氢键连接在一起,相邻两肽链以相同或相反方向平行排列成片状。

4.3-转角:

也称-b弯曲(-bbend)、回折(reverseturn)。

是指肽链出现180o回折,由弯曲处的第一个Aa残基的-C=O与第四个Aa残基-NH间形成氢键(4?

1氢键)产生一种不很稳定的环形结构。

5.超二级结构:

超二级结构是多肽链内顺序上相互邻近的若干二级结构单元常在空间折叠中靠近,相互作用形成规则的结构组合体(combination),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

6.结构域:

结构域是存在于球状蛋白质分子中的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三维实体,每个由二级结构组合而成,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其间由单肽链连接。

7.蛋白质的等电点:

当溶液在某一pH值时,蛋白质所带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该蛋白质的等电点pI。

8.沉降系数:

一种颗粒在单位离心力场中沉降速率为恒定值,称为沉降系数(sedimentation

coefficient),用s表示.

9.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

天然蛋白质因受物理及化学因素的影响,使其分子原有的天然构

象发生变化(次级键破坏),导致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发生改变,称为变性(denaturation)。

复性(renaturation):

当变性因素去除后,有些变性蛋白质又可缓慢重新回复到天然构象。

10.亚基:

四级结构的蛋白质中的每一个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subunit)或亚

单位、单体(monomer)。

2.填空题

1.20,L,a

2.氢键,范德华力,盐键,疏水作用

3.增加,盐溶,降低,盐析

4.短,长,双键

5.酪氨酸(Tyr,Y),色氨酸(Trp,W),苯丙氨酸(Phe,F)

3.单项选择

1.C;2.B;3.B;4.B;5.D;6.B;7.C;8.D;9.B;10.D

四.是非题

V13.x14.x

五问答题

1.答:

根据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分为简单蛋白质和接合蛋白质,根据蛋白质的形状大小分为纤维状蛋白质和球状蛋白质,还有根据溶解度分类

2.答: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在二级和三级间还有两个层次分别为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

第三章酶学章节课后习题答案

二.选择题

1.C

2.A

3.B

4.B

5.D

6.A

7.B

8.D

9.D10.A

11.D

12.C

13.D

14.A

15.D

16.B

17.B

18.A

19.D

20.C

21.C

22.B

23.B

24.D

25.D

26.C

27.B

28.C

三.是非题

1.V

2.x

3.

V4.

V

5.x

6.

x7.

V8.x

9.V

10.x

11.

V12

x

第四章脂类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细胞识别:

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与胞外信号物质分子(配体)选择性地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2、协助扩散(促进扩散):

物质在特异膜蛋白的“协助”下,顺浓度或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特异蛋白的“协助”使物质的转运速率增加,转运特异性增强

3、协同运输:

通过消耗ATP间接提供能量,借助某种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为动力进行运输。

4、受体:

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地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当与配体结合后,

通过信号转导作用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化学或物理的信号,以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表现

为生物学效应。

5、第二信使:

细胞表面受体接受胞外信号后最早在胞内产生的信号分子。

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有:

cAMP、cGMP、DAG、IP3等。

第二信使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能够激活级联系统中酶的活性以及非酶蛋白的活性,也控制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生存,并参与基因转录的调节。

6、双信使系统:

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G蛋白偶联的受体结合后,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

C(PLQ,使质膜上的二磷酸磷脂酰肌醇分解成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G)两个第二信使,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信号,两个第二信使分别激动两个信号传递途径即IP3—

Ca+和DG—PKC途径,实现对胞外信号的应答,因此将这一信号系统称为“双信使系统”。

二、选择题

1.C;2.C;3、E;4、D;5、A;6、E;7、C;8、C;9、B;10、A;11、

D;12、C;13、B。

三、填空题

1.甘油磷脂类鞘氨醇磷脂类

2.胆碱,乙醇胺或胆胺

3.亚油酸亚麻酸

4.高级脂肪酸,脂肪醇或甾醇,酯

5.膜内在蛋白,?

-螺旋

6.流动镶嵌模型,磷脂

7.流动性,不对称性

8、磷脂、糖脂、胆固醇,磷脂

9、同向,反向

10、NO,舒张,心脏,心肌

四、判断题

1.X;2.X;3.X;4、X;5>V;6、l;7>V;8、X;9、l;

五、简答题

1、答: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

①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具有极性的头部

和非极性的尾部的脂分子在水相中具有自发形成封闭膜系统的性质,以非极性尾部相对,以

极性头部朝向水相。

这一结构特点为细胞和细胞器的生理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细胞与外界、细胞器与细胞器之间有了一个界面;②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其中或结合于表面,蛋白质的类型、数量的多少、蛋白质分布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脂分子的协同作用赋予生物膜不同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结构特征有利于物质的选择运输,提供细胞识别位点,为多种酶提供了结合位点,同时参与形成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结构特征。

2、答:

①运输方向不同:

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被动运输:

顺浓度梯度或电

化学梯度;②是否需要载体的参与:

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参与,被动运输方式中,简单扩散不需要载体参与,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参与;③是否需要细胞直接提供能量:

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④被动运输是减少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差别,而主动

运输则是努力创造差别,维持生命的活力。

六、论述题

答:

(1)结构:

由两个亚单位构成:

一个大的多次跨膜的催化亚单位(a亚基)和一个小的

单次跨膜具组织特异性的糖蛋白(B亚基)。

前者对Na+和ATP的结合位点在细胞质面,对

K+的结合位点在膜的外表面。

(2)机制:

在细胞内侧,a亚基与Na+相结合促进ATP水解,a亚基上的一个天门冬氨酸残基磷酸化引起a亚基的构象发生变化,将Na+泵出细胞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与a亚基的另

一个位点结合,使其去磷酸化,a亚基构象再度发生变化将K+泵进细胞,完成整个循环。

Na+依赖的磷酸化和K+依赖的去磷酸化引起构象变化有序交替发生。

每个循环消耗一个ATP

分子,泵出3个Na+和泵进2个K+。

第五章糖代谢参考答案

一、写出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

1.糖酵解

2.三羧酸循环

3.磷酸戊糖途径

4.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5.磷酸果糖激酶

6.焦磷酸硫胺素

7.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8.辅酶A

9.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

10.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二、填空题

1、a-1,4糖苷键;a-1,6糖苷键;B-1,4糖苷键

2、细胞质;线粒体;组织匀浆

3、磷酸果糖激酶;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4、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5、TPP;FAD;NAD+硫酸锌;CoA;Mg2+

6、4,2

7、异柠檬酸脱氢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NAD+;Mg2+;琥珀酸硫激酶;ATP

9、NADPH

10、2;葡萄糖的直接氧化脱羧;非氧化的分子重排;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NAD+

三、判断题

12、X3、x4>V5>V6>V7、X8、x9、X10、"

四、选择题

1、C2、D3、A4、C5、C6、C7、A8、B9、D10、D

五、简答题

1、答:

底物水平磷酸化:

BPGA3PGA;PEPPyr关键的调控步骤:

GG6P;F6PFBP;PEPPyr

2、答:

C3或C4。

3、答:

CH3COSCoA+3NAD++FAD+GDP+Pi+2H2O2CO2+3NADH+FADH2+GTP+CoASH+3H+三羧酸循环生物学意义:

1、三羧酸循环与糖酵解相连构成糖的有氧氧化途径。

此途径产生的能量最多,是机体利用糖和其他物质氧化获得能量的最有效方式。

2、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蛋白质等物质代谢和转化的枢纽。

3、在植物体内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如柠檬酸、苹果酸既是生物氧化基质又是一定生长发育时期一定器官中的积累物质。

六、实验设计题(10分)

a-淀粉酶不耐酸,在pH3.6以下迅速钝化;B-淀粉酶不耐热,在70C15min钝化。

淀粉酶水解淀粉生成的还原糖可将棕黄色的3,5-二硝基水杨酸还原,生成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

加热钝化a-淀粉酶后,测B-淀粉酶活力;直接测定为(a+B)淀粉酶总活力。

七、思考题

秸秆、红薯等酶解处理后,经EMP转变为丙酮酸,丙酮酸厌氧发酵生成乙醇。

第六章生物氧化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有机物、氧化、二氧化碳和水

2、水解时释放较多自由能、ATP通货

3、线粒体、线粒体内膜上

4、Fe2+~Fe3+、1个

5、氧化还原电位低、氧化还原电位高

6、NADHtCoQ、CytbfCytC1、Cytaa3^1/2O2

7、NADH脱氢酶、铁硫蛋白、含Fe3+的细胞色素、含Cu2+细胞色素C氧化酶

二、选择题

1、A2、C3、A4、D5、B6、C7、A8、D9、C10、C

三、是非题

1、X2、X3、x4、V5、V

四、问答题

1、答:

燃烧生物氧化

反应条件高温下燃烧体温、常压、中性的体液中催化剂无需催化剂在一系列酶催化下进行氧化方式直接与O2剧烈反应通过逐步脱氢、加水、脱羧和电子传递

能量利用以光、热形式释放部分能量被偶联的氧化磷酸化用于ATP合成

最终产物CO2和H20CO2和H20

△GO'£86kcal?

mol-1£86kcal?

mol-1

对02的需要需02需02

2、答:

氰化物可与Cytaa3(Fe3+)结合,阻断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因此具有剧毒。

体内含铁卟啉辅基的蛋白质最多的是血红蛋白,其次是肌红蛋白。

亚硝酸盐可把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和高铁肌红蛋白,它们也与氰化物结合。

这样,在不妨碍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输O2功能的情况下,可以形成比Cytaa3(Fe3+)总量多得多的Hb(Fe3+)、Mb(Fe3+),与Cytaa3(Fe3+)竞争氰化物,从而达到抢救中毒的目的。

3、答:

要点如下:

1)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体在线粒体内膜中有着特定的不对称分布,递氢

体和电子传递体是间隔交替排列的。

催化反应是定向的。

2)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复合物I、

川和"中的传递体起质子泵的作用,将H+从线粒体内膜基质侧定向的泵至内膜外侧空间而

将电子传给其后的电子传递体。

3)线粒体内膜对质子是不透性的,泵到内膜外侧H+不能

自由返回,这样就能在电子传递过程在内膜两侧建立起质子梯度。

形成膜电位。

这种跨膜的

质子电化学梯度就是推动ATP合成的原动力,成为质子推动力。

4)线粒体F1—FO-ATPase

复合物能利用ATP水解能量将质子泵出内膜,但当存在足够高的质子电化学梯度时,强大的

质子流通过F1-FO-ATPase进入线粒体基质时,释放的自由能推动ATP合成。

4、答:

2,4-二硝基酚不抑制电子传递过程,但它可以使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解偶联。

使

电子传递产生的能量不能合成ATP而是以热的形式耗散,因此会导致动物体温升高。

第七章糖的生物合成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

1:

在光合作用中水中的电子经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体的传递,最后到达NADP+。

这些传递体在类囊体膜上有序的排列,成为光合电子传递链,又叫做Z链。

2:

叶绿体利用光能使ADP和Pi生成ATP的反应。

3:

由非糖前体如丙酮酸、草酰乙酸等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2填空题

1.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2•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大部分叶绿素a少数叶绿素a分子

3.psiPsn

4.H2ONADPH+H+

5.维管束鞘细胞

6.UDPG

3选择题

1.D2.A3.D

4判断题

1V2X3X

5简答题

1•答:

作用中心至少包括一个作用中心色素分子(P),一个原初电子受体(A),一个原初

电子供体(D)。

发生光化学反应时,作用中心色素P接受光能被激发成激发态P*,此时P*

的一个电子被激发处于高能轨道,极易失去。

P*把1个电子传给原初电子受体A,使A变成

A~,P*失去电子后回到基态变成P+,P+对电子有极大的吸引力,再从原初电子供体D得到

一个电子,本身恢复成P而D变成D+,实现了电荷的分离。

D+可以从另一电子供体吸收电

子,其最终电子供体是H2O。

A把电子供给下一个电子受体,其最终电子受体是NADP+。

NADP+得到两个电子和H+形成NADPH。

2.答:

它是存在于某些起源于热带的植物如甘蔗、玉米等在光合作用中存在另一种途径。

它形成的光合作用最初产物不是C3化合物,而是四碳二羧酸,因此称之为C4途径。

它的

作用是固定、转运和集中C02到C3途径所在的维管束鞘细胞中,使其中C02浓度升高,从

而提高了光合速率。

第八章脂类代谢习题习题解答

一.名词解释:

1.必需脂肪酸:

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

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2.a-氧化:

a-氧化作用是以具有3-18碳原子的游离脂肪酸作为底物,有分子氧间接参与,

经脂肪酸过氧化物酶催化作用,由a碳原子开始氧化,氧化产物是D-a-羟脂肪酸或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