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下数学教案.docx
《2下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下数学教案.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下数学教案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
(1)
【教学内容】
数据收集整理
(1)(教材第2页例1,第4~5页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2.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参与意识。
【重点难点】
1.认识统计表并能正确填写。
2.根据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衣服,选哪种颜色合适?
生1:
红色
生2:
黄色
生3:
蓝色
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们应该选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那么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这堂课将学习的内容。
【新课讲授】
师:
我们要怎么样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1:
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
生2:
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3:
可以先在班里调查。
师:
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在班里调查一下。
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的红色的请举手。
师: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全班同学对校服颜色的喜好,我们可以把它分成4个颜色整理,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根据刚才同学们举手的情况,我们可以整理出分别喜欢4种颜色的人数。
翻开课本第2页,有一个班上也有这么一个类似的统计。
如图:
师:
观察这个统计表,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生1:
现在全班同学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生2:
所有人数加在一起就是全班人数。
师: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很多东西。
喜欢红色的有9人,喜欢黄色的有6人,喜欢蓝色的有15人,喜欢白色的有9人,全班一共有38人。
那么,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什么颜色合适?
生:
蓝色。
师:
为什么呢?
生:
喜欢这个颜色的人最多。
师:
是的,通过我们刚才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我们可以更直观地分析出信息,从而得出结论。
喜欢蓝色的人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
师:
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选择校服颜色的问题,现在我们来一起统计下另一个问题。
师:
同学们都喜欢小动物吧!
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只小动物,想知道它们是谁吗?
教师逐个贴出:
小猫、小狗、小兔、小乌龟。
师:
现在老师非常想知道在这四种动物中,我们班的同学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数最多?
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数最少?
你们说该怎么办?
(把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统计出来)
小结:
1.讨论: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统计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
2.调查统计。
找四名同学亲自用自己想到的方法统计全班最喜欢哪种小动物的数据。
3.学生自主探究绘制统计表的新方法。
师:
通过刚才的统计,大家一起告诉我,我们班最喜欢小猫的有多少人,小狗、小兔、小乌龟呢?
出示数据统计结果。
师:
我们用统计的方法制成的表格就叫统计表。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举手自由回答。
2.师出示全班同学最喜欢课外小组统计图。
3.学生汇报统计结果。
展示个别学生的统计表,请全班同学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教学问题。
【课堂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统计表。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
(1)
统计红黄蓝白
记录96158
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
(2)
【教学内容】
数据收集整理
(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体验收集动态统计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画“正”字等统计数据的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统计表的统计及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下面是芳芳调查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记录。
动画片:
12人
电视剧:
10人
体育:
9人
新闻:
8人
(1)请你根据上面的记录填写下表,并回答问题。
(2)喜欢()节目的人数最多。
(3)芳芳共调查了()名同学。
(4)如果调查你,你最喜爱的电视节目是()。
(5)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2.导入课题
关于统计的简单知识,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今天,我们来具体实践和讨论一下统计的过程。
【新课讲授】
师:
翻开课本第3页例2,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我们班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我们要怎么选呢?
生1:
举手然后比一比。
生2:
把支持的人名字写下来投票。
师:
为了更准确公平地选出适合的同学,我们可以用投票的方法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师:
观察课本第3页图片,想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记录选票。
生1:
我可以一个个的数。
生2:
我是用打“√”的方法统计的。
生3:
我是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的。
生4:
我是画“○”的方法统计的。
师:
很不错,想出了这么多的统计方法。
把这些统计结果填入统计表中,我们就有了一份直观的统计表。
观察这份我们刚刚统计出来的统计表,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
组织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师: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应该选谁参加比赛?
生:
陈小菲
师: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
生:
无论他们选谁,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
参加比赛的肯定是陈小菲。
师: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精彩,下面我们就另一个问题一起讨论一下。
请大家看课本第3页“做一做”。
组织全班同学就“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统计,选几名同学在黑板上演示记录方法。
【课堂作业】
组织全班同学一起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的统计,并就此统计结果独立完成统计表及其分析问题。
【课堂小结】
提问: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结:
这节课我在熟悉统计表的基础上,体验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掌握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
(2)
常用的记录方法:
数数
画“√”
画“○”
画“正”
1.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平均分
(1)
【教学内容】
本教材第8~9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出示教材第7页准备参观科技园食品的情景图。
2.谈话。
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到了,我们准备去科技园春游,高兴吗?
二
(1)班的同学也高兴,为了搞好这次活动,昨天,他们去超市准备了春游的食品。
我们来看看,他们准备了哪些食品。
3.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新课讲授】
1.教学教材第8页例1,引出“平均分”。
师:
我们来帮助二
(1)班的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
请各组为二
(1)班的6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每种食品“每份应该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教师给出食品总数:
24颗糖果,12个果冻,18个橘子。
学生边分边口述操作过程,教师巡视。
(3)演示汇报,学生分组汇报分的结果。
生1:
把24颗糖果分成6份,每组得到4颗。
生2:
把12个果冻分成6份,每组得到2个。
生3:
把18个橘子分成6份,每组得到3个。
(4)提问:
看看你们组分得的每份有什么特点?
(同样多)
(5)讲解:
像这样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板书:
平均分
(6)让学生把自己组平均分的结果用语言表述出来。
如: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3个……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2)让学生用16张卡片代替枫叶,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
是不是平均分,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得的结果填空。
3.教学教材第9页例2,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1)师: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
请同学们按照例2的要求分组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到6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学生分组活动:
用实物图片或小圆片分一分。
(3)交流汇报。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
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出示教材第9页中做一做。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任务。
(2)同桌交流分的方法和结果。
(3)把10盒换成12盒、18盒酸奶实物图,仿上例进行活动。
让学生在多次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中,学会一些平均分的方法。
5.巩固应用——迎新年列队展示活动。
(1)让学生观看以往队列展示活动的照片。
(2)请同学们帮我们班设计一个最佳队形来参加这个活动。
要求:
每班18名学生参加,每行人数相等。
(3)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之后在卡纸上用18个小圆片贴出来。
(4)教师选择几张好的作品向大家展示,最后让全班同学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5)小结列队方法。
方法1:
222222222
方法2:
333333
方法3:
666
方法4:
99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中第1题。
(1)学生自己读题,弄清题意。
(2)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交流。
答案:
()(√)()
【课堂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均分”这个新的数学名词。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
希望大家下去多多练习、体会。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2课时平均分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重点难点】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春游时分配食物的问题。
大家都能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来分果冻,看看又出现了什么问题。
2.出示教材第10页例3分果冻情景图。
3.提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4.汇报、交流信息。
【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1)引导观察,提出问题。
师:
看到分果冻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
板书:
分几份?
(2)分组探讨解决“分几份?
”
提问:
根据你收集到的信息,能帮助他解决分果冻的问题吗?
你有什么办法?
小组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小结:
8个果冻,每2个一份,8里面包含4个2,能分成4份。
2.拓展应用。
师:
如果每4个一份,要怎么分?
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分一分,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小结:
如果每4个一份,8里面包含2个4,能分成2份。
【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1题。
首先让学生思考题目。
提问:
12根木棒,每2根一份,能怎么分?
每6根一份,能怎么分?
师:
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12里面有几个6。
【课堂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这节课我们运用所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我们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平均分
(2)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加强学生对平均分的了解。
2.激发以及培养学生对平均分的兴趣。
【重点难点】
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平均分,那我们是否会使用平均分解决问题了呢?
生:
不一定。
师:
那我们这节课就来用平均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练习讲授】
1.教学练习二第2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
,动手实践操作一下,往3条线上贴。
教师提示:
想怎么贴
就怎么贴。
(2)学生进行交流。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案。
(3)进行评价。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中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风车平均分的任务。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中第5题。
(1)出示分蜂蜜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2)提问:
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和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确立“把多少罐蜂蜜平均分给多少只小熊”,“按每只小熊几罐蜂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3)学生独立完成本题。
(4)提问:
如果每2罐蜂蜜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几只小熊呢?
蜂蜜的数量都是16个,为什么两次每只小熊分的数量不一样呢?
(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
总数相同平均分的每份越多分得的份数就越少,反之,则越多)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5)小组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2.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中第7题。
(1)学生独立操作。
有15个木块,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个长方体,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思考:
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课堂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学会用平均分解决问题。
第4课时除法
(1)
【教学内容】
除法的含义和读写法(教材第13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通过“熊猫分竹笋”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2.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
师:
小朋友们,谁知道我们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
大熊猫。
师:
对,真聪明!
出示教材第13页例4情景图。
师:
这只熊猫叫欢欢。
这只可爱的熊猫十分好客,今天它要请朋友们来它家做客。
于是一大早,欢欢就起床去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它要把这美味的竹笋分给它的朋友们吃,每个朋友分一盘。
瞧!
它的朋友华华、盼盼、亮亮和晶晶来了。
【新课讲授】
1.自主探究(教学教材第13页例4)。
师: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
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
对,咱们班的小朋友真棒!
你愿意帮小欢欢分一分吗?
学生活动:
分一分,说一说。
(1)用小棒代替竹笋,请分一分。
(2)让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指名汇报。
演示:
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
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
(提问2名学生)。
小结:
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
每个盘子里放的都是3个。
板书: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2.引入除法。
(1)师: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小欢欢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我可以告诉大家,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除法)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师: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的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生:
是。
师:
对,那么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师:
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
“÷”叫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师:
除号我们已经会写了,那么要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
首先,我们先看分几个竹笋?
生:
12个。
师:
那么,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前面。
分成了几份?
生:
4份。
师:
我们就把“4”写在除号后面。
师:
每盘放几个?
生:
3个。
师:
最后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
12÷4=3。
师:
这个除法算式读作:
12除以4等于3。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
(3)想一想。
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
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先动手分一分,再想一想怎样列式。
【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
提问: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有什么收获?
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地学习除法,希望大家能够像今天一样表现出色!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5课时除法
(2)
【教学内容】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材第14页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谈话: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知识。
2.动手操作。
出示6个圆片。
提问:
要把这6个小圆片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呢?
学生动手分一分,边分边叙述分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演示:
教师先把小圆片拿2个分给第一个同学,然后拿出2个圆片分给另外一个同学,最后拿出2个圆片分给第3个同学,也就是每2个圆片分给一位同学。
提问:
分给了几个同学?
生:
3个。
小结:
把6个圆片,每2个分给一个同学,可以分给3个同学,正好分完。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14页例5熊猫分竹笋情景图。
(1)指导观察,弄清题意。
师:
图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
能放几盘。
师:
熊猫妈妈是怎样分的?
生:
每4个放一盘。
师:
能放几盘呢?
生:
放5盘。
师:
你是怎么想的?
生:
因为20里面有5个4,所以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分一分,说一说。
(1)用小棒代替竹笋,请分一分。
(2)指名汇报。
(3)演示: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4)提问:
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
分的结果是怎样?
(5)小结:
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
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做用除法来计算。
3.指导除法算式的写法。
(1)师:
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
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
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
20÷4=5
(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4.指导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我们学习过加法、减法、乘法,它们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师: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你知道吗?
“20÷4=5”中,20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5叫做商。
学生自由读一读,记一记。
5.想一想。
师:
20个竹笋还可以怎样分?
用除法算式怎样表示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总结。
【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
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
每份几个小圆片?
可以分成几份?
(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
(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份2个,除号后面写2;可以分成6份,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12除以2等于6)再说一说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把12按照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6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跟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课堂小结】
提问: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还有哪些体会?
小结: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同时学习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名称记牢。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
第5课时除法
(2)
第6课时练习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7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1.复习除法的相关知识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重点难点】
除法运算。
【复习导入】
1.我们今天来复习除法的相关知识。
2.看图演练。
看第15页练习三的第2题。
师:
每只小熊分得一样多是什么意思?
生:
就是平均分。
师:
对。
那有几个苹果?
生:
6个。
师:
对!
那谁会列式子了吗?
小结:
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练习讲授】
1.复习除法的读写。
例:
8÷4=2读作8除以4等于2。
引导学生读出除法等式,可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联系活动中掌握知识。
可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
2.除法的应用。
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中第3题。
引导学生看图讨论并得出式子,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等式。
【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和第16页第5题。
呈现实物图。
让学生用圆圈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填写算式。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3.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7题。
让学生在独立写出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4.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的第8题。
(1)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图。
(2)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一说图意。
(3)让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4)全班交流。
【课堂小结】
提问: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怎么读除法式子以及运用除法式子。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1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
【教学内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第18页例1,19页例2、“做一做”及第20~21页练习四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点难点】
1.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