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大自然的语言》1+X拓展阅读解析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5057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5《大自然的语言》1+X拓展阅读解析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05《大自然的语言》1+X拓展阅读解析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05《大自然的语言》1+X拓展阅读解析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05《大自然的语言》1+X拓展阅读解析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05《大自然的语言》1+X拓展阅读解析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5《大自然的语言》1+X拓展阅读解析板.docx

《05《大自然的语言》1+X拓展阅读解析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5《大自然的语言》1+X拓展阅读解析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5《大自然的语言》1+X拓展阅读解析板.docx

05《大自然的语言》1+X拓展阅读解析板

05《大自然的语言》(1+X拓展阅读)(解析板)

【课内阅读】

(一)2020·江西八年级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阅读第①~③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请找出第④段“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代的内容。

3.第⑤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4.下列各句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请简要解析其作用。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5.选文第⑥段使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请具体解析。

【答案】

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3.不能删去。

“可能”表示推测、估计。

这个词语准确地说明了如果能根据物候延迟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则有可能避免损失,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如果删去,则变成了一定能避免损失,这与事实不符,这个词语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

(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

(2)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962年山桃等各种花的花期与1961年进行比较,并列出具体天数,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在不同的年份中是会发生变化的。

5.逻辑顺序。

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第①段作者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

虽然还没有提出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里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提出物候的概念做铺垫。

第②段中“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是中心句,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第③段首先说明“物候”就是种种自然现象,从而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2.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对象的理解。

代词指代的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

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结合前文内容来理解,“这”指的是前一句所说的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解析。

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再说明用了该词后句子的意思,进而解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本句中的“可能”意思是“大约”,表示推测、估计,说明了如果能根据物候延迟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则有可能避免损失。

如果删去,则表示如果能根据物候延迟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则一定可以避免损失,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

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本题考查解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题要根据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判断文段内容,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根据这些来表达其作用。

第一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表明运用的是举例子。

对举例子说明方法作用的解析可采用“列举了……的例子,具体准确的说明了……”的句式来表述;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通过举这些实例,具体准确的说明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

第二句,根据“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表明运用的是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对列数字说明方法作用的解析可采用“列举了……的数字,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句式来表述;对作比较说明方法作用的解析可采用“将……和……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的句式来表述。

故答案为: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962年山桃等各种花的花期与1961年进行比较,并列举出具体天数,准确突出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在不同的年份中是会发生变化的。

5.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说明文有三种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结合文章,第⑥段主要说明物候研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物候资料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来说明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故第⑥段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即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

【课外阅读】

(二)(2020·湖南常德市·八年级月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1.简要说说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

2.“人间四月芳菲尽”为什么“山寺桃花始盛开”,结合选文解释这种自然现象。

3.选文第二段运用哪些说明方法?

4.选文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

B.由空间到时间

C.由时间到空间

D.由时间到空间、由主要到次要

【答案】

1.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

2.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

3.举例子,作比较。

4.A

【解析】

1.考查信息的提取和概括。

解答此题,找到文中体现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的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结合“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可概括处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是:

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是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人间”和“山寺”存在高低的差异,因此需结合第三段的内容加以解析。

结合第三段中的“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可知,四月是春季,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山寺”比“人间”高,故山寺上的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比人间要晚,所以就出现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

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3.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

第二段把近海的地方与同纬度的内陆进行比较,故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第二段还列举了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的例子,故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作者按照四个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要到次要依次说明了纬度影响,经度影响;前三个是从空间来说明,最后一个是从时间来说明;

故选A。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 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

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

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

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

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须熏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

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

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

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

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大减弱。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

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

“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

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

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

但最重要的,是“水”。

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

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

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

正因为如此,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至于有所伤耗。

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

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

1.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请简要概括。

2.文章多处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本文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4.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

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作简要解析。

(1)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2)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

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5.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个加以介绍。

【答案】

1.①小满的时间;②小满的含义;③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④小满时的气候特点;⑤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

2.文章多处引用农谚说明了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3.逻辑顺序。

4.

(1)准确地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

(2)“渐次”是“逐渐”的意思,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示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民族扫墓节。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解析】

1.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可以抓住每段的中心句进行概括。

如第1段写的是小满的时间;第2段写的是小满的含义;第3段写的是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第4段写的是小满时的气候特点;第5段写的是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

层次非常清晰。

2.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析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等。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征,然后结合文段内容来解析说明方法,最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解析作用即可。

3.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顺序的能力。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通常使用逻辑顺序。

4.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这一特点来解析。

“5月20日22时36分”属于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

“渐次”是“逐渐”的意思,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

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点睛: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简洁性。

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二、准确性。

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

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三、科学性。

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四、严密性。

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五、条理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六、逻辑性。

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七、趣味性。

叶圣陶先生说:

“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5.试题解析:

考查对我国历法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根据自己掌握的节气知识,选定一个节气,然后说明此节气的意义即可。

例: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

“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中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

“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四)(2020·武城县第四中学八年级月考)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北极昆虫的绝技

①在北极地区,由于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的种类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螨、蠓、蜘蛛等。

其中,苍蝇和蚊子的数量最多,占昆虫总数的60%—70%。

②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

那么,它们怎样才能度过北极严酷的冬季呢?

实际上,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生存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物质冻在一起。

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如果昆虫的身体结晶的话,就有可能扭断它的脉管从而破坏其肌体。

为了防止这一点,北极的昆虫们演化出了一种绝技,就是它们能够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避免结晶。

还有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可怕的寄生昆虫,它将卵下在驯鹿的绒毛里,孵化出来之后即钻进驯鹿体内,顺着血管周游全身,长大之后又回到驯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没而居,而且开了一个天窗,以便呼吸新鲜空气,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进行新的一轮繁衍生殖。

按理说,小驯鹿细嫩鲜美,又无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

因为如果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

小小的牛蝇,竟早在人类数十万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奥的道理,不得不引起人类去深思。

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下卵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一头驯鹿身上下卵过多。

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

而如果在同一头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其死亡,或者由于体弱而被天敌吃掉。

这样,它们的后代也就会随之同归于尽了。

③生活在北极的昆虫,还面临着另外一种特殊的困难。

毕竟北极地广人稀,连动物也很稀少,昆虫怎样才能找到自己进攻的对象呢?

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种非常先进的红外线探测器,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准确无误地遥感到人和动物身上发射出来的红外线,从而顺藤摸瓜,群起而攻之。

而人类所用的红外线探测器,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不仅庞大笨重,而且所显示出的图像还模模糊糊。

若与小小的蚊子相比,人类落后了不知有多少个世纪。

至于那些蛾子和蝴蝶们,是怎样相距遥遥就能谈情说爱,就更使生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了。

④在北极的陆地上进行野外工作,最可怕的东西是黑蝇。

它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老远就能闻到人的气味,便立刻成群结队地飞来,“嗡嗡”叫着,轰炸机似的,使人心惊肉跳。

因为即使你穿再厚的衣服也没有用,它们那钢针一般的嘴,连脚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进你的肉里,吸食你的血液。

与此同时,还吐出一种毒液。

被叮咬之处,凸起一个大泡,肿胀疼痛,甚至溃烂,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

⑤在北极,昆虫的世界就是这样奇妙。

1.

(1)生活在北极的大多数昆虫遇到了哪些困难?

(2)它们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2.

(1)第②段中“如此深奥的道理”指的是什么?

(2)这一点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3.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

请举一个例子说明。

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介绍的北极昆虫的绝技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条什么自然规律?

【答案】

1.

(1)北极严寒;昆虫找不到自己进攻的对象(或:

昆虫找不到赖以生存的食物)。

 

(2)它们自动降低细胞中的水分,避免结晶;用红外线探测器或用敏锐的嗅觉来寻找食物的来源(或:

寻找进攻的对象)。

2.

(1)牛蝇不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是因为这样做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难以生存下去。

 

(2)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3.示例:

举例子。

举牛蝇的例子说明昆虫如何抵御北极的寒冷;举蚊子的例子说明北极昆虫如何寻找进攻的对象。

(举出一例即可)

4.适者生存(或:

只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就能生存下去。

或:

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练就适应变化的绝技,才能生存下去)。

【解析】

1、这是对说明文说明内容的考查。

主要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从具体文中具体语句中选用词语或组织句子。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这里学生表述出北极昆虫克服哪些困难即可。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也需要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启示只要围绕“人和环境的关系”,表述观点合理即可。

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此处列举合理即可。

4、这是有关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迁移训练。

在说明文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

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

从解题方法来看,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从材料出发,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能用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并能做到个性化、富有创新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森林的功能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尤其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更是功劳卓著。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

据专家测算,一片面积10万亩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

这正如农谚所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A)森林因这种特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