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单元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4843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48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单元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单元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单元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单元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单元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单元练习.docx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单元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单元练习.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单元练习.docx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单元练习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

这说明当时(  )

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

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

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

2.有学者认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并指出划分农业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工具和技术特征。

据此判断,原始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分水岭应该是在(  )

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3.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

品种

原产地

传入欧洲时间

传入中国时间

产量

烟草

墨西哥

哥伦布航行后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番茄

秘鲁

16世纪20年代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二

花生

巴西、玻利维亚

16世纪初

16世纪30年代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向日葵

北美

1510年

16、17世纪之交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A.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C.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

4.1975年12月,华国锋指示:

第一,中央拿出150万元人民币支持杂交水稻推广,给广东购买15部解放牌汽车,装备一个车队,运输“南繁”种子;第二,由农业部主持立即在广州召开南方13省(区)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

这表明(  )

A.国家支持是科技发展的巨大动力

B.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科技发展水平

C.杂交水稻良种南优2号培育成功

D.中国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5.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

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国王的水果”。

该油画可以体现(  )

A.新航路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

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

6.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私有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氏族中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

这表明(  )

①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阶级和剥削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倒退

③私有制是社会阶级分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阶级分化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因素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7.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

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

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错误

8.《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9.中国古代关于“五谷”的说法主要有两种:

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

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水稻的栽培种植历史较晚

B.早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C.水稻的产量不及其他作物

D.民众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10.国家是人民通过社会契约而结成的,国家维护一切缔约者的自由、平等、生命财产,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这一观点(  )

A.指出了国家产生的实质

B.否认了国家的阶级性

C.否认了国家的民主性

D.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属性

11.《白虎通》记载: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种植经济的出现B.采集经济的出现

C.渔猎经济的出现D.畜牧经济的出现

12.原始人类在很长时间内过着流动生活,迁徙无常。

随着时间推移,人类逐渐定居且定居形式日益普遍,定居生活代替了流动生活,且定居时间越来越长,人类就有可能对周围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所了解,也有可能把捕到的动物看管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  )

A.原始人类的生活是反复无常的

B.定居生活使种植和饲养成为可能

C.原始人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

D.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13.当今欧洲的辣椒品种繁多,大的、小的、红的、黄的、长的、圆的,甚至还有像“玫瑰辣椒”这样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辣椒。

欧洲食用辣椒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

A.13世纪中期B.15世纪末

C.16世纪中期D.18世纪初

14.化肥、农药的使用,一方面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除此之外,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等,也严重危害着食品安全。

为此我们应该(  )

A.坚决不使用化肥和农药B.加强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C.严厉禁止使用食品添加剂D.听之任之

15.玉米很久以前就在美洲种植,15世纪末漂洋过海来到了欧洲,随后在意大利、法国等地较早地被引种,进入18世纪以后,在欧洲得以大面积种植。

玉米不仅可以作为人的粮食,而且还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

玉米得以在欧洲大面积种植的前提是(  )。

A.世界各地联系加强B.欧洲人的生活需要

C.玉米的价值与功用D.欧洲人开放的理念

16.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只有达官贵族方能享用。

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

对这一变化原因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B.人口增长粮食短缺

C.中外贸易不断扩大D.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17.“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

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

”由此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

A.狩猎和采集B.种植和饲养C.栽培和狩猎D.采集和饲养

18.“四合一”储粮技术在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它是指综合运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谷物冷却四项技术保管粮食的方法。

这种储粮技术(  )

A.得益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B.有效提升粮食安全储存和保鲜

C.体现了中国科技独立研发能力

D.说明粮食储备完全实现智能化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饲养家畜,制造陶器,他们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材料二 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他们饲养猪、狗等动物,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绘有奔鹿、游鱼等各种动物和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

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我国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2)半坡彩陶上的奔鹿、游鱼等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20.餐饮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不同时期不同文明餐饮的特征能体现人类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餐共饮,构筑起群体认同的纽带,一家人围坐在炉灶边的日常用餐,提升了亲密而持久的社会联系,巩固了家庭生活的基础。

同样,正式的宴会有益于将一种家庭亲密性因素传输到政治关系之中,巩固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关系。

不仅如此,相同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界定族裔认同。

《论语》描述了孔子对用餐的苛求: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孔子把精心准备的一餐饭与有道之邦联系了起来。

即便在大部分问题上与儒家思想相背的严苛的法家,也赞同农业的高产对于国家安康的重要性。

中国的医生将道家的阴阳观念应用于食物,建议病人通过平衡“热性”食物和“寒性”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

材料二 食物在早期的传播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粮食产量和人口的增长,19世纪的工业化则彻底改变了食物的制作方式,甚至是食物的根本属性。

铁路和汽船跨越大陆和海洋将水果、蔬菜和肉类运到市场上,改变了世界各地的食物供应网络。

与此同时,工业技术不断地将烹饪从家里的厨房转移到遥远的工厂。

随着食物由铁路和汽船从世界各地运来,“健康卫生”的含义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肉的新鲜程度不再取决于牲口被宰杀的日期有多近,而是取决于它的包装和冷藏。

在19世纪之前,只有精英阶层才可以每天享用白面包和肉,随着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兴起,这两种食物和许多其他食物终于成为西方社会的日常主食。

——以上均摘编自[美]杰弗里·M.皮尔彻

《世界历史上的食物》

(1)根据材料一,分析餐饮在我国古代社会起到的社会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食物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

根据材料涉及的区域:

江苏、河南、山东、浙江等地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可得出水稻广泛种植,根据材料中“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可知当时水稻有了剩余,故D项正确。

2.B

解析:

根据材料“划分农业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工具和技术特征”,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主要利用木石农具,刀耕火种,而传统农业采用铁犁牛耕,实行小农一家一户生产,因此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分水岭应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时铁犁牛耕出现,选项B正确;选项A正处于原始农业阶段,排除;选项C、D传统农业已经出现,排除。

3.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哥伦布航行后”和时间信息来看,烟草、番茄等物种的传播,是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答案为B项。

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止对外贸易,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不可信,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后的生产状况,不是说明中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D项。

4.A

解析:

根据材料表述可知,国家大力支持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故选A项,不选B、D两项;南优2号培育成功是在1973年,不选C项。

5.A

解析:

题干中反映了原产于南美洲的菠萝传入并在英国成功种植,而油画时间是1675年,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洲际间的物种交流,A项正确;17世纪,南美洲主要是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地,B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6.B

解析:

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①正确。

阶级社会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排除②。

私有制的出现,为阶级的分化提供了基础,③正确。

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因素,排除④。

故①③符合题意,答案选B项。

7.B

解析:

根据“《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故B项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故A项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错误。

8.A

解析:

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

9.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麻主要在北方种植,而水稻则更适合南方的水田种植,因早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因此对水稻重视不够,但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水稻的地位超过了麻,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可排除。

10.B

解析:

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所以不会是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其本质是阶级性,所以材料中说法否认了国家的阶级性,故选B。

11.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是“神农氏”教百姓顺应农时耕作、使用农具的事迹,神农氏在古时被认为是农业的始祖。

“耒耜”是一种耕作工具,应用于种植业中,与采集、渔猎和畜牧无关。

故排除B、C、D三项,正确答案为A项。

12.B

解析:

 

掌握“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是原始种植业产生的前提,由“定居……人类就有可能对周围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所了解,也有可能把捕到的动物看管起来”可知,定居生活使原始的种植业及饲养业成为可能,故选B项。

13.B

解析:

 

15世纪末,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把辣椒带回了欧洲,辣椒由此传播到世界各地,故选B项。

14.B

解析:

 

目前,化肥和农药对于防治病虫害、提高粮食产量还有一定的作用,所以不能一棒子打死,但可以制定合理的标准,减轻其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故A项错误;在食品中放入适量的添加剂是法律所允许的,但法律不允许过量使用,故C项表述错误;D项的态度是消极的,故排除。

答案为B项。

15.A

解析:

 

据材料“15世纪末”“进入18世纪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各地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促使玉米出现在欧洲并被广泛种植,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6.B

解析:

材料中“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信息说明马铃薯已经成为民众主食,主要原因是清朝以后人口增加,食物减少,故B正确;A中等级观念淡化错误;C中贸易不属于国内贸易;D中崇尚西式生活不符合史实。

17.A

解析:

根据材料“旧石器时代”“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狩猎和采集,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18.B

解析:

“四合一”储粮技术有利于提升我国粮食的安全储存和长期保鲜,故B项正确。

“四合一”储粮技术中的机械通风技术和谷物冷却技术均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故A项错误;机械通风技术是美国人发明的,谷物冷却技术是德国人发明的,故C项错误;“四合一”储粮技术体现出储粮技术发展的方向是自动化和智能化,但未完全实现智能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9.

(1)贡献: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劳动分工:

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纺织业等。

(2)这说明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打猎和捕鱼仍占有重要地位。

20.

(1)成为构筑家庭政治、族群关系认同的纽带,影响到礼法伦理和政治统治理念,提升农业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对中医健康治疗方法产生直接影响。

(2)变化:

食物的制作方式、运输供应方式、烹饪方式、卫生理念、群体消费食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因:

工业革命的发生,推动了食品生产方式的变化;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现代民主政治的构建,平等观念日益普及。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一、选择题

1.《管子·小匡》载:

“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旦夕从事于此,以此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

”由此可见(  )

A.家庭手工业中小农不辍劳作,仍食不果腹

B.私营手工业作坊规模宏大,工匠分工细密

C.官营手工业强制劳动,工匠职业世袭

D.官营手工业对随意传子技术的工匠进行严惩

2.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

A.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B.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C.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D.信息化贯穿全过程

3.机器大工业诞生后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对于这些“工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兴起于19世纪上半期 ②是特权贸易机构,负有政治、军事职责 ③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资本积累的进程 ④工业资本主义开始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④D.③④

4.从2017年8月14日起,北京地铁将刷手机乘车服务覆盖全部线路,用户只要开通“手机一卡通”,就可享受一部手机畅行北京地铁的便捷。

这说明(  )

A.科技影响人类生活B.政府主导经济发展

C.科技只有积极作用D.政府决定科技方向

5.阿萨·勃里格斯在《英国社会史》一书中说:

“无论是观察家还是工人本身,都知道工厂制度是非留下来不可了。

这种制度的维护者为它感到骄傲,宣称它是为未来的完全自动化开辟了可能性的一种革命制度。

”这反映了(  )

A.手工工场自此被历史彻底淘汰

B.现代工厂制适应了文明进步

C.大企业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D.经营者革命导致社会结构变迁

6.下图是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图。

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有效信息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发展相对疲软

B.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新经济的出现

C.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动力未发生根本变化

D.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较为迅猛

7.下列考古遗存中,可以反映石器时代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①烧骨②骨针③洞穴中的灰烬④陶纺轮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现代工厂制生产在早期呈现的显著特色是(  )

A.作坊式集中劳动   B.大机器集中生产

C.大企业聚合生产D.为垄断资本生产

9.有学者曾说:

“民族工业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该学者意在说明()

①近代民族工业趋向消亡②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

③人类开始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④生产与消费具有国际性特征

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印度自20世纪60至80年代相继进行了“绿色革命”(种植业)、“白色革命”(牛奶生产合作)、“蓝色革命”(水产养殖业)。

印度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及种植技术等各种信息。

上述信息反映了印度实现了粮食自给的主要经验是(  )

A.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农业

B.农业向商品化发展

C.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农业

D.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1.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4部汉代蜀锦织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一些部件上还残存着丝线和染料。

织机四周散落着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

这是第一次出土的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

下列相关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A.证明了当时成都纺织技术领先全国

B.不存在墓主是私营手工业者的可能

C.陶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

D.将我国丝织业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

12.据考古发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为礼器和兵器,北方出土的青铜农具比江淮出土的青铜农具要少。

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应该是(  )

A.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水平不高

B.商朝的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不重视

C.北方统治者重礼制和军事

D.江淮地区富含铜、锡、铅矿

13.XX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

“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

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说: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

”这说明(  )

A.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

B.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

C.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D.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

14.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此“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

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

作者的观点是(  )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15.马克思指出,“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以来,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手工工场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

B.工厂制度的实行突破了自然限制

C.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了社会生活

D.圈地运动冲击了农民的生活习惯

16.“其车之制,车身用板作槽,槽中架行道板一条。

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在上。

两边各带拐木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  )

A.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

B.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

C.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

D.是农业灌溉工具的重大改进

17.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

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私营手工业。

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私营手工业(  )

A.生产已经出现专业化

B.在手工业中处于从属地位

C.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

D.发展得益于抑商政策松动

18.“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

”诗中提及的灌溉工具是()

A.铁犁B.陶器C.翻车D.筒车

二、非选择题

19.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

耒、耜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据材料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20.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氏作,斲(zhuo)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易·系辞下》

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牛、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发现

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

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