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江省选考学考十校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4526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浙江省选考学考十校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浙江省选考学考十校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浙江省选考学考十校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浙江省选考学考十校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浙江省选考学考十校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浙江省选考学考十校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

《届浙江省选考学考十校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江省选考学考十校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浙江省选考学考十校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x

届浙江省选考学考十校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浙江省选考(学考)十校联盟2018年10月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题卷

命题:

柯桥中学桑盛、苏宜波审题:

海宁市高级中学朱洪俊校稿:

李爱飞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诗经·文王》: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有周不显,帝命不时。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旧邦新造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D.等级秩序十分严格

【答案】B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其中“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指的是

A.重农抑商的实施

B.牛耕推广到全国

C.铁制农具的使用

D.刀耕火种的消失

【答案】C

3.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庄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

这表明当时

A.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B.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C.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D.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答案】D

4.《盐铁论·力耕》中描述: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臻(聚集),万物之所殖者。

材料中的“京师”最有可能是

A.秦朝的咸阳

B.汉代的长安

C.北宋的东京

D.元代的大都

【答案】B

5.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很多思想家借助神权来表达自己的人权。

下列各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B.王夫之的“天地之化日新”

C.朱熹的“理先于气”

D.王守仁的“灵明就是本心”

【答案】A

6.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写道:

“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

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

”这说明唐朝

A.权力中心转移到了政事堂

B.三省之间扯皮的现象被杜绝

C.皇帝的决策失误彻底消失

D.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答案】D

7.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下列各项不属于他的成就的是

A.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

B.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C.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

D.“宋四家”之一、以行书名世

【答案】A

8.下图是近代中国北京某地的局部示意图,造成图中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D

9.“此自然规律应用到当前形势,使人们对国家存亡竞争之严重性更加认识。

尤其中日战争的失败,并联想到中国民族正面临存亡的危险关键,亡国灭种大祸,可能不免于降临,使他们立刻警惕觉醒。

”阐述此“自然规律”的著作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C.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D.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答案】D

10.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创办人,大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基本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这种状况

A.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C.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D.直接导致了民族工业的长期萧条

【答案】C

11.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

“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

”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

这一现象表明

A.电车首入中国阻力重重

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

C.交通近代化的艰难曲折

D.商会比较关注民众利益

【答案】C

12.20世纪30年代中共某一次会议上指出:

“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这种形势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该怎么办的问题。

因此,党的策略任务就在于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

”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A.嘉兴南湖

B.陕北瓦窑堡

C.贵州遵义

D.江西瑞金

【答案】B

13.照片是真实反映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在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十年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B

【解析】

14.“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中国取得这一医学成就是在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B

15.20世纪80年代台湾的老兵发动了“返乡运动”,他们发传单、集会抗议,只为回大陆看望三十几年没见的父母亲人。

两岸有利于他们愿望实现的举措有

①《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②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提出

③“九二共识”的达成

④台湾当局开放赴大陆探亲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995年世界经济增长了3.5%,但是大多数增长都是在欧洲之外实现的:

美国和欧洲的增长率在2.6%和3.0%之间,……,而中国为10.2%,韩国为9.7%,越南为9%。

”下列有助于中国在90年代高速发展的因素有

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④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17.梭伦曾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赞誉为“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他

A.不再以出身划分公民等级

B.彻底化解了雅典社会矛盾

C.向所有公民开放各级官职

D.按照地域选出五百人会议

【答案】A

18.1493年一位航海家在一封信中说:

“离开卡迪兹之后的第33天,我进入了印度海,在那里我发现了居住着不计其数的居民的岛屿。

我通过发布公开声明和展示国王旗帜的办法替我们最富有的国王占领了所有这些岛屿。

”信中所提到的岛屿属于

A.美洲

B.印度

C.非洲

D.亚洲

【答案】A

19.学界在评价一文艺复兴时期巨著时写道:

该作不再一味沉湎于人文主义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是对当时私欲泛滥和社会混乱的审美观照。

该作是

A.《神曲》

B.《十日谈》

C.《哈姆雷特》

D.《哲学通信》

【答案】C

20.阿尔弗雷德韦伯《文化社会学视域的文化史》:

“自然科学引发对世界的新解释,这种新解释与新形成的国家关系和观念巧妙的结合起来。

”这种“结合”引发了欧洲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答案】C

21.下图所示的是某一些时期女话务员工作的场景,这现象不早于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7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初

【答案】B

22.有同学认为,用“至暗时刻”来形容1940年的世界形势最为贴切不过,可以用作支持该观点的史实包括

①德意日三国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②法国投降和贝当傀儡政权建立

③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④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23.罗斯福新政时期,有一部法律“向雇主强征失业保险费,1936年开始时为全体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一,1937年以后上升,长期保持在百分之三的水平。

”这部法律应该是

A.《社会保险法》

B.《全国劳工关系法》

C.《公平劳动标准法》

D.《全国工业复兴法》

【答案】A

24.有学者指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调企业进行高积累。

”材料中的“我国”指的是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答案】D

25.冷战结束后,有些政治评论员对冷战时期的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态度由批评转为赞扬,称赞它们具有控制军事冲突升级的能力。

据此可知冷战结束后

A.冷战思维继续贻害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世界和平面临挑战

D.大国对抗的风险已不存在

【答案】C

26.【加试题】“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

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这是<旧唐书》中唐太宗的形象。

而在王夫之的笔下,唐太宗形象变成了:

“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

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这反映出

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

C.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答案】C

27.【加试题】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创办白话文刊物的潮流,以下是部分白话文刊物情况简表。

创刊名称

创办时间地点

报刊宗旨

《绍兴白话报》

1903绍兴

“唤起民众爱国和开通地方风气”

《宁波白话报》

1903宁波

主张实业救国,倡导文明,移风易俗

《白话杂志》

1904东京

“旨在开通妇女界,鼓吹革命”

《吉林白话报》

1907吉林

“宣上德,通民隐,开通风气,改良社会,使一般人咸具普通之知识,以预备立宪国民之资格”

 

据此表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新文化运动促进“文学革命”

B.白话文刊物主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清末朝廷舆论管控能力丧失

D.白话文刊物希冀开启民智改良社会

【答案】D

28.【加试题】1878年俾斯麦先后颁布了四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

这一措施

①推动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②意在维持专制保守的政治统治局面

③适应了当时工业社会的发展需要

④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29.【加试题】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

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

B.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

D.调动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A

30.【加试题】他多才多艺,兼雕塑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特别是他的雕塑,代表欧洲文艺复兴雕塑艺术最高峰。

下列各项属于“他”的作品的有

①《创世纪》

②《哀悼基督》

③《最后的晚餐》

④圣彼得大教堂的大圆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

戊戍维新以前,中西文化绾接于“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之中,戊戍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

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折衷、融合的意识。

自此以后,新与旧、中与西能否调和,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和主要形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我们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4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所反映的方针内容及其意义,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发展中国文化的认识。

【答案】

(1)特点:

在西方文化冲击影响下,出现新旧、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局面;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带有阶段性和递进性。

(2)内容:

双百方针,即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意义:

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新与旧的调和);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中与西的调和);推动文化多元并进。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5世纪末以来,英国人口有了较快增长,旧有的耕作制度已不能满足人口日益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

地理大发现后随着羊毛价格上涨和养羊业的刺激以及工业增长和城市发展对农产品需求的扩大,圈地运动迅速兴起,这是一场消灭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农业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获得畅通无限的立法权,议会不断颁布新法令,加速了圈地运动的发展。

这样,英国新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到18世纪上半期,采用雇佣劳动的农场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中逐步居于统治地位……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圈地运动使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

圈地运动开始后居住在1万人以上的城镇居民占英国人口的比例从3.1%上升到8.8%。

……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产量。

……世纪后半期,经济领域一场更大规模的革命在英国悄悄酝酿。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5世纪末到18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农业革命”的含义,并分析这场“农业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写出“经济领域一场更大规模的革命”的名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的“农业革命”对它的推动作用。

【答案】

(1)含义:

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被废除,新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从农民家庭经营到采用雇佣劳动的农场经营。

(农业生产力提高这一角度的答案不给分)

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养羊利润的刺激;英国人口增长以及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立法加速了圈地运动的发展。

(3点任选2点即可)

(2)名称:

工业革命

作用: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来源;提高农产品产量,满足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产品的需求;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还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

(4点任选3点即可)

33.【加试题】徽商是中国最成功的商人群体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徽商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

途经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十一月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

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书“万世师表”。

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大运河和淮扬河工,接见参与疏泄工程的徽商代表,汪铨等人在扬州陈家湾得到亲见皇帝龙颜,闻其声的荣耀。

更者,康熙初期为了镇压三藩动乱和郑成功势力,大量动用了国家财政,这样的状况就促成了有关河工方面徽商的活跃。

康熙帝抵达浙江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

——摘编自曹永宪《康熙帝与徽商的遭遇》

材料二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

徽州古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这是纯粹的农业聚落所没有的,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

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巩固汉族地区统治的措施。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他亲自接见徽商代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徽州古民居的布局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徽商群体的特质。

【答案】

(1)措施:

多次南巡;崇尚儒家文化和尊重汉族文化;重视河工治理,改善民生;武力平叛。

(4点任选3点即可)

原因:

解决淮扬河工和大运河疏浚的财源问题的需要;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的需要。

(2)特点:

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民宅与园林结合;体现儒家封建礼制思想和徽商文化。

特质:

贾而好儒;社会责任意识;良好的创业眼光;依附封建专制势力。

(4点任选2点即可)

34.【加试题】美国政府的政策中经常出现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交织的现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参加第一世界大战、放弃孤立主义外交方针,却是在威尔逊的利他主义的旗帜下实现的。

号召美国参战时他不提自私的国家利益,而是表明美国别无所求,只是为维护原则而战。

而此前,西奥多·罗斯福以维护美国国家利益为旗帜,号召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却没能奏效。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二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大体上有两种评价。

①理想主义认为它是高瞻远瞩的国际合作的结果,并指向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复苏和增长;②而现实主义则认为它是美国利用债权国优势地位和英国频临破产的局面来确立美国经济霸权的工具。

——本·斯泰尔《布雷顿森林货币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威尔逊打着“利他主义的旗帜”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您更支持哪一种评价,并说明理由。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

(1)原因:

①理想主义在美国政府的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②孤立主义传统根深蒂固;

③战前美德关系已经趋于紧张;④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⑤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⑥为捞取战利品和谋求战后的世界霸权。

(③到⑥4点任选3点即可)

(2)侧重①:

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推动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推动了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的复苏、发展。

侧重②:

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基础之上;美元获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大小与认缴股金份额成正比,因此美国有着很大影响力;它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