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设计定稿.docx
《《老王》教学设计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王》教学设计定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王》教学设计定稿
《老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把握老王人物形象的刻画。
过程与方法:
1、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又创造性的见解;
2、自由朗读,独立思考,问题探究等过程,学会运用诵读法、圈点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研习文本。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会“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如何刻画老王的人物形象,并且体会老王的“苦”与“善良”。
而本文的教学难点则是在于领会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渗透出来的爱的博大。
三、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启发评价法。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Ppt出示李长春诗歌《人力车夫》,并让学生朗诵。
2、导语设计:
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关注明星,因为他们有耀眼的光环;我们喜欢关注伟人,因为他们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我们喜欢关注亲人,因为我们知道血浓于水的意义,而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样的人群,他们处在了可能被我们遗忘的角落。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王》。
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师:
老王是一个普通人,而写《老王》的作家却不是一个普通人,那么,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作者简介ppt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
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
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2、背景介绍
《老王》作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
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3、基础知识ppt
伛(yǔ)荒僻(pì)攥(zuàn)塌败(tā)取缔(dì)
骷髅(kūlóu)滞笨(zhì)愧怍(zuò)惶恐(huáng)
(三)、走近老王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跳读课文——理解老王生活之苦
过渡:
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其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这样写到: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请跳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
老王有着怎样的不幸?
(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引导学生)
姓名 职业 家庭成员 外貌特征 居住条件
板书设计:
职业:
蹬三轮车:
谋生手段艰苦
生活艰苦身体:
半瞎子:
生理缺陷
老王是一个苦人居所:
塌败小屋:
居住条件恶劣
姓名:
老王(没名):
地位低微
精神凄苦老光棍:
孤独终老单干户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过渡:
“本文写于1984年,作者杨绛当时已是七十四岁高龄了,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她一直记着老王,仅仅只是因为老王生活得很苦吗?
”请用一个字回答。
明确:
善
3、师: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5-22段思考:
作者主要选取了老王与作者一家交往的哪几个生活片段来表现他的“善”呢?
”这些片段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
老王是个善人
带送冰快,车费减半忠厚老实,不贪钱
载病人看病,坚决不要钱,拿钱后还不大放心低声问我善良淳朴
给改装三轮装护栏,为客着想心地善良,一心为人着想
临死给我送来香油、大鸡蛋懂得感恩
老王性格特征:
忠厚老实心地善良知恩图报
Ppt小结“苦”、“善”
(四)课堂小结
老王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又善良的人。
病入膏肓的他送的香油和鸡蛋,温暖了杨绛苦难的岁月。
作者看似平淡简洁语言,字里行间却有着丰富的意蕴,悄悄地触动你我的心弦。
那下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去感悟文章丰富的意蕴,看能不能触动你我的心弦。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环节一:
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Ppt出示高尔基《海燕》的第一段让学生朗读
生: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师:
高傲的飞翔是一种很浪漫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向往。
但是同学们,生命有时候很遗憾,很无奈,很爱开玩笑,就像《老王》当中,个体的生命状态很多时候不是飞翔的状态。
而是这样的── [投影展示]
生读: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师:
这是老王的状态。
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
生:
活命。
师:
为什么?
生:
我们平常都拥有很多东西,而他就只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所以他生活很艰苦。
师:
活命意味着艰苦。
我们平时不是活命,是什么?
生:
生活。
师:
没错!
我们是过日子,我们是生活。
但是老王是──
生:
生存。
师:
对,生存状态上的生活。
活命。
什么是活命?
这就是活命──
[投影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
一个人以活命的状态走到生命的尽头就是这样的。
来,你来朗读。
注意那个很复杂的字“翳”是读“yì”。
我给你配点乐,慢点,你先酝酿感情。
(师打开音乐。
指示学生开始) (二生诵读)
师:
你的状态肯定不是“活命”,她的状态也肯定不是“活命”,因为你们都读笑了,你们还不理解文章啊。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活命”。
[投影展示]
“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
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
那是中国的一段荒唐的历史。
(学生浏览)
师:
我们先听一听老王自己的解说吧!
现在你们就是老王。
请把这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
讲给坐在他车上的杨绛听。
动脑子,王老师帮你开头。
唉!
[投影展示]
据老王自己讲:
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生:
唉!
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
师:
他?
生:
我!
我脑袋慢,就进不去了,我感叹自己
师:
他这样的倾诉对吗?
生:
不对。
生:
人老了,没用了。
师:
好。
请坐。
谁在他的基础上,把语言组织得更好一些?
唉!
开始……
生:
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啊,我脑袋太慢啦,就晚了一步,然后就进不去了。
人老了,就没用啦!
师:
你这个老王,精气神还挺足。
不像老王,像小王。
我很怀疑老王有没有你那样的精气神。
再读,你来。
生:
唉!
唉!
师:
这丫头很有创意啊。
她做了创造性地提炼。
她把所有文字都变成了“唉”。
服!
其实这段文字所蕴含的就是生命的无数个“唉”。
这就是什么?
活命啊!
首先被社会抛弃。
其次呢,比较第一段末尾,读一读,他的家庭状况如何。
看看老师大屏幕上的表达可以么?
比较!
[投影展示]
改文:
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原文:
有个哥哥,
死了,
有两个侄儿,
“没出息”,
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生:
我觉得不如原文中写得好啊。
师:
原文为什么好?
生:
原文中想表达的就是他没有什么亲人。
然而下面他直接阐述有一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儿。
但是他说他有一个哥哥,有两个侄儿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他还有一点依靠。
师:
你看书很不仔细,你还没有真正地读书,还没有进行比较仔细地比较。
你来试试!
生:
原文是“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儿。
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而大屏幕上是“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师:
哪点不一样?
生:
就是说,前一个显得平淡一些,而后面则更加强调“死了,没出息,就没有”。
师:
好,强调!
听出差距来了吗?
词语换了顺序就起到了强调作用。
他发现的玄妙你没有发现。
他读书比你仔细。
向他学习。
来,我们配合一下。
你现在是老王,我是杨绛,你慢一点儿啊,我们来对话。
师:
老王啊,你老伴还好吗?
生:
还好…… (众反对)
师:
结合前后文想想。
生:
哎,我没有老伴……
师:
老王啊,你孩子都长大了吧?
生:
哪有孩子啊……
师:
哎哟,老王啊,你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呐?
生:
唉,有个哥哥
师:
哎呦,有哥哥真好啊。
生:
可是死啦。
师:
怎么就死了呢?
那还有什么亲人吗?
生:
还有两个侄儿。
师;那两个侄儿也能够经常走动走动帮衬帮衬你吧?
生:
但是,没出息。
师:
那还有其他可以照顾你的亲人吗?
生:
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生鼓掌)
师:
孩子们,这就叫做“活命”啊!
没有家庭。
没有亲人。
再读大屏幕上第一句,预备,起!
[投影展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生读)
师:
停!
如果王老师只有一只眼,你们会同情我么?
(环视大家。
孩子们故意淘气,说不)
师:
都不?
唉,世道人心哟。
王老师只有一只眼,你们不同情。
那如果老王只有一只眼,周围的人是怎么样对他指指点点呢。
我想起鲁迅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中国人有很多……
生:
看客!
师:
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看客是如何对老王指指点点的。
[投影展示]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师:
你,你来。
我看你喜笑颜开的,挺会幸灾乐祸。
你来说。
生:
你这老光棍,太不老实了,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活该!
师:
他把大家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
活该!
造孽。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同学们,这就叫做,读!
生:
活命。
师:
好,我们继续读书。
现在我是杨绛,你们都是老王啊。
看看如果我是杨绛你们怎么回答我啊?
[投影展示]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
老王啊,那个地方是不是就是你的家啊?
生:
住那儿很多年了。
师:
发现了问题没有?
生:
发现了。
师:
你说。
生:
他没说他的家在那儿,那就是一个房子。
家是一个有亲人有温暖的地方。
但是他住的地方没有家庭的温暖。
师:
好的。
只有他的破败的小屋。
没有家。
这就是什么?
读?
生:
活命。
师:
这就是活命的状态!
再读大屏幕上的文字。
预备齐!
[投影展示]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生读)
师:
好多同学曾问,为什么不准人拉三轮,现在很多城市还有人拉三轮呢。
因为那个时候说拉三轮的是无产阶级,坐三轮的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不能够在劳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
所以说,不准拉三轮。
这就是那个有些荒唐的时代啊!
这个句子中哪一个词语最心酸地写出了老王的活命状态?
生:
只好。
师:
只好!
来,我们把这个句子读好。
你来试试。
生:
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师:
你读得喜笑颜开啊。
你家里苹果电脑就八台,你哪里就能体会到这一点。
你家大奔驰就三个,当然不知道“活命”是什么状态。
同学们,一起来,预备起!
生读:
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师:
同学们啊,老王生命当中除了这些“只”以外,可以说一无所有。
读啊,每个“只”都要重读。
他靠着活命的~
[投影展示]
?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
他只有一只眼
?
他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
他只说:
我不吃。
……
(生读)
师:
不能读成这个丫头刚才这样。
太雄壮了,太有真气神了,像每天都吃鱼肝油一样。
老王一辈子可只吃了一回鱼肝油啊!
(众笑)重来……他靠着活命的,预备起!
(生再次动情读)
师:
王老师一直以为啊,在现代汉语当中,最走投无路、最孤苦无依的一个汉字就是这个“只”字了。
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别如选择,这就叫做什么──活命。
那你现在再来读老王临死前的这段文字,不会再像刚才读那样边读边笑了吧!
[投影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
大家先酝酿一下感情。
音乐响起老师示意再开始读。
慢点啊。
这是他临死前的,是他活命状态的最集中表现。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预备,起!
(生读)
师:
同学们,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不是像海燕那样处于飞翔的状态,而是杨绛笔下的老王这样的“活命”的状态。
所以,有同学说这文章一看没什么可看的,太平淡了。
这就是杨绛作品的典型的特色。
[投影展示]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的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实则在经过了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
师:
读她的文字我们只有沉入词语里,你才能够感受到平淡文字底下的、背后的、深藏着的一些东西。
[投影展示]
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里。
──南帆
师:
其实刚才我们在分析老王的时候,用了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
[投影展示]
文本细读方法小结
?
咬文嚼字
?
深情朗读
?
重现情景
?
发现空白
?
探究疑点
……
第二部分:
感受杨绛的“活命”状态
师:
老王有幸的是,他遇到了杨绛,杨绛,何许人也?
读作者。
[投影展示]
杨绛,生于1911年
她是清华学者 一代才女
他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
他们夫妇
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
可悲的是
他们遭遇了中国最荒唐的年代──文革
在那些长夜漫漫的日子里
他们经受了非人的苦痛折磨
(生读)
师:
这个女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美丽、最迷人的女子之一。
你看,她不会对着拉三轮车的那位老人说“这老家伙”,她叫他什么,读出来!
[投影展示]
老王
(教生反复读)
师:
当你听杨绛叫他“老王”的时候,你感觉出来杨绛心中什么样的情怀?
生:
我感觉应该是亲切、博大的情怀。
师:
博大,包容他,亲切,真好!
你感觉呢?
生:
我感觉就是街坊邻居,像一家人一样。
师:
街坊邻居,就像一家人一样,是吧?
你呢?
生:
特别的亲切,特别地包容。
师:
对。
当你们叫我“老王”的时候,老师也会感觉到亲切温暖呢。
杨绛这一代才女对活命的老王,很温暖很亲切。
但是,还有其他的复杂情怀。
看,文章的开头。
[投影展示]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
我们说,杨绛的文字,特别简洁,但是这个文字好像特别不简洁。
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预备,起!
生读: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
这段话中哪几个字完全可以不要?
生:
他蹬,我坐。
师:
对。
你说杨绛她怎么了,她惜墨如金,为什么还要写个“他蹬,我坐”?
这难道还需要说么?
你从“他蹬,我坐”当中感觉到了什么?
生:
感觉是对老王的一种感谢之情。
师:
他拉着我,他在使劲儿,很劳累不是?
很感激你,请坐。
有没有其他的感觉。
他蹬着,我坐着。
生:
我感觉好像每次就杨绛一人坐老王的车。
而且一个“蹬”字,就显出老王特别费劲。
师:
独特!
还有其他的感觉么?
他蹬,我坐,我坐在高处,他在下边蹬,我们之间……
生:
有一种身份地位的差距。
生:
杨绛好像不安……
师:
哟,她说她读出一种不安。
有同学说有身份地位的差距。
很矛盾。
一方面,和老王很亲密,另一方面又在着意地表现这种差距。
玄妙在哪儿?
慢慢体会。
老王后来去世了,杨绛写了这篇文章。
那么杨绛内心的情感是什么呢?
读第一句,预备,齐!
[投影展示]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都不是。
(生读)
师:
她的感觉是什么?
不安?
为什么,孩子们?
接下来请再快速地把全文浏览一遍,努力地用老师平时和今天讲到的一些方法,我们从第三者角度思考一下,你来评价老王和杨绛交往的点点滴滴的那些小事,老王已去了,杨绛可不可以心安?
好,请静静看书!
[投影展示]
请默读全文,尝试用“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景、发现空白、探究疑点”等文本细读的方法研读思考老王和杨绛之间发生的那些事,然后进行课堂争鸣:
老王去世了,杨绛的心“不安”,你认为呢?
她该不该“心安”?
(生读书)
师:
好。
停。
现在我们是站在第三者立场上来看待他们交往的故事。
请举手告诉王老师你的观点。
(生各自举手)
师:
好,请你说你的观点。
生:
应该心安。
因为我觉得她已经为老王做了很多。
首先她给老王钱,只要用三轮车的时候一直叫老王的车。
师:
给钱没有?
给了,一分都不少。
生:
这应该算帮助他,因为其他人不敢坐老王的三轮。
还有一个,我觉得就是老王这样子,还是因为当时社会底层太艰苦了。
她也救不了。
师:
是,有时候我们不能救大海里所有被冲上海滩的小鱼,甚至连一条你也救不了。
但我们还是要救啊。
你认为杨绛已经做得够多了,是吧?
好。
其他同学意见,来!
你先说。
生:
我认为她是不应该心安的。
因为她麻烦老王那么多,她明知道老王有那么多的病,是为了活命硬撑着来做这件事情。
但是她还是烦老王。
她基本上每次都是麻烦老王,帮她去做事情,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不安的地方。
师:
你认为她一直在“麻烦”老王。
她内心里边内疚是吧?
这是你站在杨绛的角度去体会她的情怀,是吧?
好,请坐。
好,其他同学,你说!
生:
我是站在外人的角度来看的,开始几个月,他都是经常到我们家,以后都是让老李来传话,我觉得这话有留白。
也就是说,老王来找她,但是杨绛好像并没有去找过老王。
就是说,如果我们关系很好的话,你有生病了,我肯定会去看你的,但是她没有提到去看老王,所以说她应该是不安的。
师:
你看,她就运用了老师教学的方法,留白,她抓住了空白,她发现其实他们的交往当中特别主动的是老王,杨绛显得要勉强一些。
师:
在你们初读提的问题中,有很多同学问,为什么老王都这个样了,他还要去送香油和鸡蛋。
两个班的同学都提这个问题。
你怎么看,他为什么要去送?
生:
老王觉得杨绛平时对他比别人好,所以他要回报杨绛。
师:
孩子们,你们喜欢吃鸡蛋么?
我知道你们看不懂这个细节在于,包括我儿子在内的大部分小孩现在一提到要吃鸡蛋了就要被吓得逃跑。
但同学们,你们要知道啊,在老王那个年代,鸡蛋是什么?
极其珍贵的东西。
王老师那个时候,一年只有在生日的时候,才能够吃两枚鸡蛋。
从来没有把鸡蛋吃够过。
香油呢,太油腻了哦是不是?
同学们,在那个年代,香油是最珍贵的东西啊!
在临死之前,连活命都艰难的老王把香油和鸡蛋送到杨绛的家里,他是在表达什么,表达深深的谢意啊!
我们看一个细节。
最后老王死了,杨绛还不知道。
前面的浏览,最后一句读!
预备,起!
[投影展示]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我问:
“老王怎么了?
好些没有?
”
“早埋了。
”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
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也不懂,没多问。
(没兴趣多问?
没忍心多问?
没敢多问?
没脸多问?
没功夫多问?
没心情多问?
没勇气多问……)
(生读)
师:
我要问的是,他们是那么关系亲近的朋友,为什么“我”居然不问?
你认为是怎么没多问?
生(小声地):
没敢多问。
师:
你怎么看的?
你认为是没敢多问?
请起来说。
生:
我之所以觉得没敢多问,可能是因为别人看着他们像朋友,就是……(生说不下去了)
师:
再组织一下语言,请坐。
好,你说的是没想多问,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
生:
我觉得从文章的多个角度看,都是老王更关心作者一些。
从这个角度讲,是没想多问。
师:
好,你认为是她本来就没有那么关心老王。
其他同学呢,你说你的观点。
生:
想想。
师:
好。
你说吧。
你认为?
生:
我觉得是没有心情多问。
因为杨绛听说老王第二天就死了,她心情肯定很坏。
回家又看到老王送她的香油和鸡蛋,心情更坏,所以她没心情多问。
师:
没有心情,好,你在努力触摸杨绛的内心深处。
请坐。
你说呢?
生:
我觉得是没有勇气去问。
因为老王死了,他不想接受这个事实。
活生生一个人,他怎么会突然死了呢。
老王死了,她可能回想认识老王以后,让他做的事情,很不安。
首先就是当时的那个阶级不同,老王蹬,她坐着。
她想着我要帮助老王,但是她不想伤害他的自尊心。
他知道老王是知道的,但是老王没有说破。
师:
你的意思是说觉得杨绛没有勇气问,啊?
很深刻了。
生:
对。
师:
好。
请坐。
我们看当时的背景。
当时的杨绛是个什么状态?
他们生活的时代,是个疯狂的时代。
杨绛作为一代才女,过的是什么日子呢?
[投影展示]
“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
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
(学生浏览)
师:
下面的文字是杨绛回顾文革岁月,你来,帮大家读一读。
老师给你配点乐。
[投影展示]
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的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
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
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
我偷眼看见同伙帽子上都标着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
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
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