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4014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诊断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诊断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诊断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诊断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断学复习资料.docx

《诊断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诊断学复习资料.docx

诊断学复习资料

1.Kussmaul呼吸:

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此种深长的呼吸又称为Kussmaul呼吸。

2.桶状胸:

胸廓的前后径增加,与左右径几乎相等或超过左右径,呈圆桶状。

常见于肺气肿病人,亦可见于老年或矮胖体型者。

3.佝偻病时,沿胸骨两侧各肋软骨与肋骨交界处隆起,似串珠状,称佝偻病串珠。

4.鸡胸:

胸廓的上下径较短,前后径略长于左右径,胸骨下段前突,前侧肋骨凹陷。

5.漏斗胸:

胸骨下段剑突处明显向内凹陷,形状如漏斗。

6.肋膈沟:

胸部前下肋骨外翻,自胸骨剑突沿膈肌附着处向内凹陷,形成一带状沟。

7.胸膜摩擦感:

指当急性胸膜炎时,因纤维蛋白沉着于两层胸膜,使其表面变为粗糙,呼吸时脏层和壁层胸膜相互摩擦,可由检查者的手感觉到,称为胸膜摩擦感。

8.语音震颤:

为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源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又称为触觉语颤。

9.胸廓扩张度:

呼吸时,胸廓随之扩大和回缩,有一定的运动范围,即胸廓扩张度。

10.管样呼吸音:

如在正常肺泡呼吸音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则为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或称管样呼吸音。

11.支气管呼吸音是由口鼻吸入或呼出的气流,在声门、气管及支气管形成湍流所产生的声音,类似将舌抬高,呼气时所发出的“哈”音。

12.啰音是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

依据其性质的不同,分干啰音和湿啰音两种。

13.哨笛音又称高调干啰音,音调高似乐音,根据其性质常被描述为哮鸣音、飞箭音、咝咝音等。

因中等口径以下的支气管,尤其是细支气管狭窄或痉挛所致。

14.震颤:

为心前区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微细的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相似,故又称猫喘,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

15.奔马律:

是指舒张期额外心音出现在第二心音之后,与原有的第一、第二心音共同组成的韵律,犹如马蹄奔驰时的蹄声。

16.抬举性心尖搏动:

由于左心室肥大,心尖搏动强而有力且范围较大,用手指触诊时,可使指端抬起片刻,故称抬举性心尖搏动。

17.负性心尖搏动:

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正常向外凸起,如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向内陷者,称为负性心尖搏动。

18.大炮音:

是指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房室分离,当心房心室同时收缩时,产生极响亮的S1,称为“大炮音”。

19.二尖瓣开瓣音:

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压力升高,心室舒张时紧张的二尖瓣被强而有力的左房血流压向左室,弹性尚好的二尖瓣迅速开放后又突然受阻引起瓣叶振动所致的拍击样声音。

20.二联律:

期前收缩规律出现,可形成联律。

如每一次窦性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称二联律。

21.期前收缩:

在规律的心律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一次心室收缩,其后可有一较长间歇。

22.心音分裂:

左、右两侧心室活动不同步的时距较正常明显加大,组成S1、S2的两个主要成份的时距延长,听诊时出现一个心音分裂成两个声音的现象。

23.心脏杂音:

心音以外出现的一种具有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声音。

24.连续性杂音:

杂音连续出现于收缩期与舒张期。

常见于动脉导管未闭。

25.心包摩擦音:

指脏层与壁层心包由于生物或理化因素致纤维蛋白沉积而粗糙,以致在心脏搏动时产生摩擦而出现的声音。

26.肝-颈静脉回流征:

当右心衰竭引起肝脏瘀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也可见于渗出性或缩窄性心包炎。

27.额外心音:

在正常心音之外听到的维持时间较短的声音。

28.Austin—Flint杂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由于舒张期血流由主动脉反流入左心室,将二尖瓣前叶冲起,造成相对性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称为Austin-Flint杂音。

29.Graham—Steell杂音二尖瓣狭窄患者肺动脉压增高、肺动脉扩张引起肺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时,肺动脉瓣听诊区出现柔和的吹风样舒张期反流性杂音,称为Graham-Steell杂音。

1.简述语音震颤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

语音震颤增强主要见于:

肺泡内有炎症浸润,如大叶性肺炎实变期和肺梗塞等;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如空洞型肺结核和肺脓肿等。

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主要见于:

肺泡内含气量过多,如肺气肿;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胸膜高度增厚捻连;胸壁皮下气肿等。

2.正常人支气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分布:

正常人在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颈椎至第2胸椎附近,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

在胸骨角附近、肩胛间区第3、4胸椎水平可听到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除上述支气管呼吸音和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部位外,其余肺部都可听到肺泡呼吸音。

3.管样呼吸音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在正常肺泡呼吸音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则为异常支气管呼吸音,或称为管样呼吸音。

常由下列因素引起:

(1)肺组织实变;

(2)肺内大空腔;压迫性肺不张。

4.干性啰音的发生机制和特点:

干啰音系由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所产生的声音。

呼吸道狭窄或不完全阻塞的病理基础有炎症引起的黏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管腔内肿瘤或异物阻塞;以及管壁被管外肿大的淋巴结或纵隔肿瘤压迫引起的管腔狭窄等。

其特点有:

(1)持续时间长;

(2)吸气及呼气时均可听见,以呼气相较明显;(3)强度、性质和部位的易变性大。

5.湿啰音产生机制:

①呼吸过程中,气体通过气管、支气管及细支气管腔内的稀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及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故又称水泡音;②小支气管及细支气管管壁因分泌物粘着而陷闭,吸气时突然被冲开,重新充气所产生的爆裂音。

6.气胸患者的胸部体征:

视诊:

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触诊:

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叩诊:

患侧鼓音;听诊:

患侧呼吸音和语音共振均减弱或消失。

7.肺实变体征:

视诊:

患侧呼吸运动减弱。

触诊:

语颤增强。

叩诊:

呈浊音,大面积肺实变可呈实音。

听诊:

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可听到病理性管状呼吸音、湿性啰音。

8.肺不张体征。

病侧胸廓下陷,肋间隙变窄,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

气管移向患侧,语颤减弱或消失。

叩诊浊音或实音。

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9.阻塞性肺气肿体征。

视诊:

桶状胸,肋间隙变宽,呼吸动度减弱;触觉:

语颤减弱;叩诊:

双肺呈过清音,心脏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和肺下界下移,肺下界活动度减小;听诊:

肺泡呼吸音减弱且呼气延长,心音遥远。

10.心脏瓣膜听诊区有哪些?

简述心脏听诊的基本顺序。

二尖瓣区(位于心尖部,即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肋间)、三尖瓣区(在胸骨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

心脏听诊的一般顺序是:

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三尖瓣区。

11.简述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

血液从正常的层流状态变为湍流,进而形成旋涡,撞击心壁、心瓣膜、腱索或大血管壁使之产生振动,在相应部位即可听到杂音。

主要见于:

①血流加速;②瓣膜口狭窄;③瓣膜关闭不全;④心腔及大血管异常通道;⑤心脏异常结构。

12.简述二尖瓣狭窄的体征。

视诊: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触诊:

心尖部可触及舒张期震颤;叩诊:

心浊音界可呈梨形;听诊:

局限于心尖区的低调、隆隆样、舒张中晚期递增型杂音,心尖区第一心音亢进,可闻及开瓣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和分裂等。

13.心脏听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心脏听诊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及心包摩擦音。

14.开瓣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开瓣音又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出现于心尖内侧第二心音之后0.07秒。

听诊特点为音调高、历时短促而响亮、清脆,呈拍击样。

见于二尖瓣狭窄而瓣膜尚柔软时。

开瓣音的存在是二尖瓣瓣叶弹性活动尚好的指标,也是二尖瓣分离术适应症的重要参考条件。

15.收缩期杂音分为6级。

1级:

最轻,仔细听才能听到;2级:

轻度,较易听到,杂音柔和;3级:

中度,杂音明显,较响亮;4级:

杂音响亮5级:

很响,杂音很强,向周围及背部传导6级:

最响,杂音极响,听诊器离开胸壁也能听到。

16.奇脉形成的原因?

正常人吸气时由于胸腔负压增大,回心血量增多、肺循环血量也增多,因而左心搏出量无明显影响,脉搏强弱无变化。

当心脏压塞或心包缩窄时,吸气时右心舒张受限,回心血量减少继而影响右心排出量,致使肺静脉回流入左心房血量减少,因而左室排血减少,形成脉搏减弱,甚至不能扪及。

17.简述Korotkoff5期法的具体内容?

听到动脉搏动声第一响时的血压值为收缩压(第1期),随后声音逐渐加强为第2期,继而出现柔和吹风样杂音为第3期,再后音调突然变钝为第4期,最后声音消失即达第5期。

声音消失时的血压值即舒张压。

18.怎样诊断高血压、高血压分级标准是什么?

采用标准测量方法,至少3次非同日血压值达到或超过140/90mmHg,或仅舒张压达到标准,即可认为有高血压。

1级高血压:

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

2级高血压:

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

3级高血压:

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如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不在一个级别中,按其中较高的级别分类。

19.简述脉压改变的临床意义?

当脉压>40mmHg,为脉压增大。

见于甲亢、气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当脉压<30mmHg,则为脉压减少,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心包积液及严重衰竭病人。

20.周围血管征包括水冲脉、血管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严重贫血、动脉导管未闭等。

2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常见体征:

视诊:

颜面苍白,点动运动,musset氏征,颈动脉搏动增强,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毛细血管搏动;触诊: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有水冲脉;叩诊:

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腰凹陷,呈靴型;听诊:

心尖区S1减弱,主动脉瓣区A2减弱,主动脉瓣听可听到舒张期叹气样杂音,有相对二尖瓣狭窄时,心尖部出现Austin-Flint杂音,可有枪击音和杜氏二重杂音。

22。

鉴别要点第一心音第二心音

音调较低钝较高而脆

强度较响较S1弱

时限历时较长,持续约0.1秒历时较短,约0.08秒

最响部位心尖部心底部

与心尖搏动的关系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心尖搏动后出现

与心动周期的关系S1与S2之间的间隔(收缩期)较短S2到下一心动周期S1的间隔(舒张期)较长

23.器质性与功能性收缩期杂音鉴别要点如下:

鉴别要点功能性收缩期杂音器质性收缩期杂音

年龄儿童、青少年多见不定

部位肺动脉瓣或心尖区不定

性质柔和吹风样粗糙吹风样,常呈高调

持续时间短促较长,常为全收缩期

强度一般为3/6级以下常在3/6级以上

震颤无3/6级常伴有

传导局限,传导不远沿血流方向传导较远而广

 

1.症状:

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2.体征:

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3.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4.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5.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间歇后,体温又突然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6.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7.指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8.牵涉痛:

来自内脏的痛觉冲动直接激发脊髓体表感觉神经元,引起相应体表区域的痛感,称牵涉痛。

9.咳痰是通过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病态现象。

10.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从口腔排体外。

11.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煽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12.严重的吸气性呼吸困难,呼吸肌极度紧张,胸腔负压增大,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称为“三凹征”。

13.急性左心衰竭时,夜间出现极度呼吸困难,气喘.紫绀.躁动不安.大汗淋漓.两肺哮鸣音.咳粉红色泡沫痰.心率加快,称为“心源性哮喘”。

14.发绀:

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出现异常血红蛋白衍化物而使皮肤粘膜呈现青紫色的现象。

15.肠源性紫绀:

进食大量含有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产生的紫绀。

16.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觉或心慌感。

当心率加快时感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搏动有力。

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律失常。

发生的机制认为与心动过速.每次心搏出量大和心律失常有关。

17.呕吐是胃或部分小肠的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18.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19.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亚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又称为柏油便。

20.腹泻:

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21.黄疸:

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22.隐性黄疸:

是指血清胆红素在17.1~34.2umol/L之间,临床上不易觉察的黄疸者。

23.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小部分尿胆原在肠内被吸收,经肝门静脉回到肝内,其中的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

又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24.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有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

25.膀胱刺激征:

尿频.尿急.尿痛的合称,见于尿路炎症.结石等。

26.水肿:

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27.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28.意识障碍:

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

29.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性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作出各种反应,但去除刺激后很快又再入睡。

30.谵妄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

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1.有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常见的有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非感染性发热的病因有:

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大手术后;②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③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④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皮炎;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中暑.脑出血;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2.心绞痛的临床特点:

心绞痛多在心前区与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与小指,亦可放射至左颈部与面颊部,呈压榨性并有重压窒息感,发作时间短暂,常在劳累.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时诱发,休息.含服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醇酯可缓解。

3.急性腹痛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变化快.病情重.先腹痛后发热等特点,大多属外科范围。

常见的疾病有急性胃肠穿孔.肠梗阻.急性阑尾炎.肝破裂.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等。

慢性腹痛具有起病缓.病程长.时轻时重等特点,大多属内科范围。

常见的疾病有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肝炎.肝脓肿.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慢性细菌性痢疾等。

4.答: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见下表: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咯血:

出血基本病因:

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症.心脏病等。

出血先兆:

喉部痒.咳嗽.胸闷等。

出血方式,咯出。

出血颜色:

多鲜红。

血液内混有物:

气泡.痰。

酸碱反应:

碱性。

出血后情况:

痰中有血,无黑便。

呕血:

出血基本病因: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胃粘膜病变.胃癌等。

出血先兆:

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

呕出。

出血颜色:

多棕黑.暗红,有时鲜红。

血液内混有物:

食物残渣.胃液。

酸碱反应:

酸性。

出血后情况:

伴有黑便,痰中无血

5.吸气性呼吸困难:

临床表现为吸气特别费力,严重者出现“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锁骨下窝在吸气时明显凹陷,可伴有干咳及高调的吸气性喉鸣。

呼气性呼吸困难:

临床表现为呼气特别费力.呼气延长而缓慢或双呼气,常伴有干啰音。

6.1中心性发绀:

是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降低引起。

特点为发绀呈全身性,除四肢和颜面外,还累及粘膜和躯干的皮肤;发绀的部位温暖;局部虽经加温和按摩,发绀仍不消退。

2周围性发绀:

是由于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

发绀为局部性,常见于肢体的末梢部位和下垂部分,如肢端.耳垂.口唇;发绀部位的皮肤冰冷;局部经加温和按摩后,发绀即可消退。

7.①分泌性腹泻:

肠粘膜分泌增多;②渗透性腹泻:

肠腔内渗透压升高;;③吸收不良性腹泻:

肠粘膜吸收障碍;④渗出性腹泻:

肠粘膜渗出过多;⑤动力性腹泻:

肠蠕动过快。

8.答: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三者的鉴别见下表:

项目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

TB增加增加增加

CB正常增加明显增加

CB/TB<15~20%>30~40%>50~60%

尿胆红素-+++

尿胆原增加轻度增加减少或缺如

ALT.AST正常明显增高可增高

ALP.GGT正常增高明显增高

PT正常延长延长

对VitK反应无差好

胆固醇正常轻度增加或降低明显增加

血浆蛋白正常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正常

9.答:

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见下表:

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

开始部位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从眼睑.面部开始延及全身

发展快慢发展比较缓慢发展常较迅速

水肿性质比较坚实,移动性小软而移动性大

伴随症状心脏增大.心脏杂音.肝大.静脉压升高等。

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10.根据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

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和谵妄。

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性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作出各种反应,但去除刺激后很快又再入睡。

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

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发生障碍。

昏睡是较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

虽在强烈刺激下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

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按其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轻度昏迷:

对疼痛刺激有痛苦表情或躲避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吞咽反射.眼球运动尚存在;②中度昏迷:

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尚可出现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③深度昏迷:

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肌肉松弛,深.浅反射消失。

谵妄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

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1.问诊:

是医生通过对患者及有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等资料的过程。

2.主诉:

是病人感觉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及经过时间,也是本次就诊的主要原因。

3.现病史:

是病史中最重要的部分,记录患者从开始发病到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及诊治的全过程,。

4.既往史:

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包括各种传染病)、外伤手术、预防注射、过敏等,特别是与现病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5.病历:

是临床医疗工作过程的全面记录,它反映了病人发病、病情演变、转归和诊疗的情况。

1.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1)以礼节性的交谈开始;

(2)问诊一般由主诉开始,逐步深入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3)避免暗示性提问及逼问;(4)避免重复提问;(5)避免使用特定意义的医学术语;(6)注意及时核实患者陈述中不确切或有疑问的情况。

2.问诊内容包括:

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及生育史、家族史等。

3.现病史内容:

(1)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

(2)主要症状的特点;(3)病因与诱因;(4)病情的发展与演变;(5)伴随症状;(6)诊治经过;(7)病程中一般情况。

4.临床诊断的内容和顺序包括:

(1)主要疾病诊断:

①病因诊断:

为致病原因和本质;②病理解剖诊断:

对病变部位、性质、结构变化的判断;③病理生理诊断:

是疾病引起的机体功能变化,可以据此作出预后判断及劳动力的鉴定。

(2)并发症诊断:

与原发病在发病机制上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3)伴发病的诊断:

与主要疾病无关,但与其同时存在的疾病。

5.住院病历的书写应注意:

(1)完整、准确的收集病史,规范、正确的进行体格检查;

(2)仔细分析、归纳,提炼出主诉;(3)现病史要全面、概括;(4)内容要真实,格式要规范,描述要精练,用词要恰当,书写要全面。

 

1.体格检查:

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诊断工具来检查患者身体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2.视诊:

是医师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3.叩诊:

是手指叩击身体表面部位使之振动产生声音,并根据声音的特性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

4.嗅诊:

是以嗅觉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关系的一种诊断方法。

5.深部滑行触诊法:

嘱病人张口平静呼吸医生以并拢的二,三,四指末端逐渐压向腹后壁脏器或包块,在被触及的脏器或包块上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如为肠管或索条状包块:

则应作与长轴相垂。

6.双手触诊法:

用两手进行触诊,右手按滑行触诊法进行,而左手将被检查的部位或脏器托起推向右手,以便能清楚地触及检查脏器,必要时可嘱病人侧卧。

此法常用于检查肾脏、脾及肝脏。

1.深部触诊法包括:

(1)深部滑行触诊法:

嘱病人张口平静呼吸医生以并拢的二,三,四指末端逐渐压向腹后壁脏器或包块,在被触及的脏器或包块上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如为肠管或索条状包块,则应作与长轴相垂直。

此法常用于检查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的触诊。

(2)双手触诊法:

用两手进行触诊,右手按滑行触诊法进行,而左手将被检查的部位或脏器托起推向右手,以便能清楚地触及检查脏器,必要时可嘱病人侧卧。

此法常用于检查肾脏、脾及肝脏(主要用于轻度肝脾肿大的患者)。

(3)深压触诊法:

以一个或两、三个手指,逐渐按压以明确压痛的部位,如阑尾压痛点,胆囊压痛点等。

(4)冲击触诊法:

此法仅适用于大量腹水,肿大的肝脾或肿块难于触及时才采用,方法即用右手,以三、四个并拢的手指,取几乎垂直的角度,置放于腹壁上相应的部位,作数次急速而较有力的冲击动作,在冲击时即会触及腹腔内脏器或肿块在指端沉浮。

注意此法应避免用力过猛,否则使病人不适。

2.间接叩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叩诊板为左手中指第1和第2指节,将其紧贴放在被叩部位,勿加重压,其余四指稍微抬起,以免影响被叩组织震动。

用右手中指指端,叩打于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

叩打的方向应与被叩打的部位的表面垂直,要用腕关节及掌指关节的运动进行叩打(避免肘或肩关节参加运动),要有节奏、灵活、短促且富于弹性,叩击后右手指应立即抬起,在同一部位只需连续均匀的叩2下(必要时可重复),这样才能较正确判断叩诊音的性质及变化。

1.自主体位:

患者可以自由活动而不受限制。

2.被动体位:

患者不能自已调整或变换肢体的位置。

3.强迫体位:

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患者被迫采取的体位。

4.蹒跚步态:

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似鸭状步态,见于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及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

5.慌张步态:

起步后小步急速趋行,身体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