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3844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杜甫是盛唐诗歌的另一座高峰,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世人称之“李杜”。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动荡的时代大潮不仅洗去了盛唐的繁华,也洗去盛唐文风的锦绣。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的杜甫,目睹时代的巨变和底层群众无穷无尽的苦难,在巨大的悲怆中以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敏感之心,以积极的入世精神,紧握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墨汁般浓黑的悲哀”,去直面战乱和社会的残酷,将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融在了自己的笔下,铸成了“三吏”“三别”等如金铁所铸、让百代警耸的字句。

“诗旨不忘能救物”,从杜甫开始,唐诗终于摆脱了花前月下、山水田园和边塞离情的束缚,走向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现实,将时代动荡的主旋律悲歌吟唱给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

杜甫诗歌的风格为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受到理性的节制。

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杜甫的七律被评为:

“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亳芒,自是千秋鼻祖。

”其名篇《登高》以“拔山扛鼎”之气势,载誉千年,被推举为古今七律之冠。

本专题选取了杜甫的四首写于不同时期的、最能代表其风格的诗歌,让我们以现代人的视角,借文思泉涌的美文,再读杜甫,再读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

《兵车行》是杜甫诗歌沉郁风格的典范作品之一,他运用盛唐出现的新题歌行反映时事,高度概括的场面描写,以史诗般的大手笔展现了当时的唐王朝征伐作战、大肆征兵,致使民无宁日的社会背景。

《旅夜书怀》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

第三首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二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客至》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

杜甫的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母族的亲戚。

“明府”,是古时对县令的尊称。

“相过”,即探望、相访。

—————

————————

——————

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在诗歌的思想和艺术上对后世的影响。

2.把握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即他高度的爱国性和人民性。

陶冶自己的爱国情操,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3.鉴赏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体会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基本特点,领会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内涵。

1.在熟读乃至成诵的基础上加强鉴赏分析,讨论交流,从而切实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兵车行》一诗可从名句鉴赏入手,初步熟悉全诗大意后,重点记忆名句,再以名句为支撑联结全篇,这样易于理解和背诵。

3.《旅夜书怀》的学习,可从杜甫当时的生活情况入手进行鉴赏,通过分析景物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可在诵读中揣摩鉴赏,在分析昭君形象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体味诗中抒写的作者的情怀。

《客至》一诗应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由写作背景入手体味作者淡泊的风格。

《兵车行》

[常识·速览]

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言、七言古体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言、七言律诗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方面的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

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了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首叙事诗是讽世伤时之作。

用行人问答的方式,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本诗虽为七言诗,但间杂三言、五言,带来节奏的多变;用韵上全诗八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

朗读时注意体会上述两个特点。

全诗分三层,第一层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时的悲惨情景。

车辚辚,/马萧

,/行人/弓箭/各/在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

第二层:

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

第三层,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首叙事诗,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叙事之中。

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朗读时注意体会这个特点。

[文本·精析]

1.本诗开篇是如何描写悲惨的送别场面的?

在这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从视觉、听觉等角度,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揭露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的“开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为后文的倾诉做了渲染铺垫。

2.试分析“耶娘妻子走相送”中“走”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 “走”是“跑”的意思,刻画出亲人突然被抓去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亲属们追奔呼号,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

3.“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一句中的动作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试赏析。

                                

                                

                                

【答案】 “牵衣”表达出不舍之情,“顿足”表达出悲痛之情,“拦道”表达了焦急之情,“哭”表达了无奈和愁苦之情;连续的四个动作,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集中展现了上千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诗人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4.“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

请分析其理由。

                                

                                

                                

【答案】 

(1)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2)从一个征夫出征的场面,推及过去已经发生“多次”;(3)“点行频”的原因是“武皇开边意未已”,“点行频”的结果是田园荒废,民不聊生。

5.试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

                                

                                

                                

                                

【答案】 “海水”意指流血之多,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两句一果一因,并形成鲜明对比,把战争灾难写得极为真切,道破了苦难的根源,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强烈抨击朝廷意志造成的流血成海的荒谬。

6.在封建社会,人们往往重男轻女,可是本诗为什么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答案】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

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7.“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诗回答。

“租税从何出?

”与哪一句诗照应?

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 “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武皇开边意未已”。

“租税从何出?

”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

这样前后照应可以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说明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8.“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跟上文有什么联系?

                                

                                

                                

【答案】 

基本内容

联系

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从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千村万落生荆杞,田园荒芜,满目凋敝

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见闻,联想到全国的景象,由一点推及普遍,既扩大了诗的容量,又加深了表现的广度和力度

9.文章结尾写到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

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 哀怨的鬼哭与悲惨的人哭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也呼应开篇,首尾圆合,诗人饱满的激情得到充分发挥,唐王朝的罪恶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旅夜书怀》

[常识·速览]

“安史之乱”时,杜甫一度寄住在成都,靠朋友严武接济。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在成都无所依靠,杜甫决意携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

在经过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市忠县)时,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通过对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勾勒出一种孤独、凄冷、绝望的境界,抒发了诗人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悲愤心情。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该诗前两联写景,融情于景。

颔联境界阔大,但反衬出诗人的孤苦伶仃和凄怆心情。

后两联“书怀”,颈联为反语,表达诗人愤愤不平之情。

尾联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朗读时应注意把握这一感情基调以及韵脚字的低沉。

[文本·精析]

1.作者在诗中是怎样将壮阔的景色与凄冷的情怀结合起来的?

                                

                                

【答案】 

(1)一、二句写近景,“细草”“独夜舟”都是作者自比。

“细草”说明自己地位低下,孤苦无依。

“独夜舟”则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2)三、四句写远景,用衬托的手法,用寂寞空旷的境界衬托出自己的孤独。

(3)七、八句又运用比喻手法来抒发流离生活的孤独感受。

(4)总之诗人通过比喻和衬托,将自己置于雄浑辽阔的环境之下,以壮阔的景色来展示自己的渺小和孤独。

2.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答案】 “垂”为低垂,“涌”为涌动。

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流动,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

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唯其“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

“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什么意思?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诗人认为一个人闻名于世不能靠诗写得好,应该靠为国为民的政绩。

做官应到老年体弱多病才退休,而不应该因受排挤而离职。

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无法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的悲愤之情。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常识·速览]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重庆云阳)到达夔州(今重庆奉节东),一住就是两年。

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内写出了四百三十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长篇。

从总体上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其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显逊色,但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上还是在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五首》即是一例。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咏怀明妃王昭君,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本诗塑造了王昭君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她有山川一样坚强的性格,有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的爱国之情,有对昏庸的统治者的怨恨之情,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

写昭君的怨恨之情其实是寄托了作者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群山/万壑/赴/荆

,生长/明妃/尚/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怨恨”是本诗的诗眼,也是本诗的感情基调,它既有昭君之怨,更有作者之怨。

读时要用低沉的语调读出怨恨的感情。

[文本·精析]

1.这首诗开篇没有直接写人物,而是描绘了“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一幅画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交代主人公的出生地,引出歌咏对象或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烘托昭君为了祖国远嫁异域的悲壮和伟大。

2.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请结合诗歌的颈联简要分析。

                                

                                

【答案】 诗歌的颈联交代了造成昭君人生悲剧的原因,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3.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答案】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

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在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

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

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客 至》

[常识·速览]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

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充满了乐趣。

春意盎然的一天,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了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叙事诗,表现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是一首洋溢着生活气息的叙事诗。

诗人匠心独运,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字里行间充满了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喜欢与邻居相通的融洽气氛。

读时要注意把握这一特点。

[文本·精析]

1.《客至》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叙事诗,试分析各联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进而总结全诗的感情基调、主题、艺术手法及特点。

诗句

分析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内容

户外景色

__①__

宴客就餐

__②__

感情

__③__

佳客临门的喜悦

手法

__④__

选取典型场景、细节

主题

__⑤__

基调

特点

__⑥__

【答案】 

诗句

分析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内容

户外景色

扫径开门

宴客就餐

邀邻助兴

感情

闲居江村的寂寞

佳客临门的喜悦

手法

寓情于景

选取典型场景、细节

主题

表现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基调

特点

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2.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这样是不是离题了?

                                

                                

【答案】 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利用这种民间常用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

我家来了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

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将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素材一 

杜甫的政治忧患,根源于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根源于“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杜甫面临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一切不合理的现状,都进入了他忧患的视野。

而国家民族的衰微,则是他忧患的核心。

杜甫的政治忧患反映了一种社会良知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忧患意识”“社会良知”“责任”“遭受冷遇”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

以天下为己任的杜甫,怀着“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国家民族的衰微,自然成为他忧患的核心。

他的忧患反映了他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虽因多种原因并没有得到执政者的重视,但仍是入世者的楷模。

素材二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热爱人民,关心民众生活,为他们的不幸而忧患重重。

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乏关心民生的诗人,那些伟大的或优秀的诗人们,常常都表现出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之情。

但是,像杜甫这样,由感同身受而引发的对人民苦难的深切了解和关心的却并不多见。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关心民生”“理解”“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等相关作文的写作中。

杜甫博大的胸怀,关注的是社稷苍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的是穷苦百姓;“安得广厦千万间”念的是天下寒士;“剑外忽传收蓟北”盼的是战乱尽平。

素材三 

安史之乱,民不聊生,诗人避乱蜀地,草堂三间,枣树一株,不设樊篱,任邻家老妇打枣充饥,后杜甫离去,亲戚便设了围墙,不让老妇进入。

杜甫给亲戚写信道: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人格”“善良”“悲天悯人”“人文精神”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儒家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

“穷”也兼济苍生。

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辗转漂泊,却对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无食无儿”的老妇人如此同情体恤,这是何等高尚的人格!

这是何等善良淳厚的赤子之心!

素材四 

杜甫始终不忘自己是儒家的信徒,“儒冠多误身”“乾坤一腐儒”,他反复这样强调。

他可能够不上政治家,但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穷尽了杜甫的一生。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备受后人赏爱,可是又有谁知道,那每一个字都是他眼中的泪呢?

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己再怎么穷途潦倒,也要为百姓的疾苦呼吁,当人们都在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离死别洒下同情的泪水时,杜甫却看到了石壕村里这对老夫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