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市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3283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巴市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内蒙古巴市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内蒙古巴市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内蒙古巴市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内蒙古巴市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巴市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docx

《内蒙古巴市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巴市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巴市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docx

内蒙古巴市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

2012-2013学年高二12月月考

语文

第I卷阅读题(72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

”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

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后来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

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滩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

”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云:

“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

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

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

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

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

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

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的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1.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

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化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

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

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悼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

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

在整个唐代,朝廷还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B.古代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泽卒,杜充代之,飞居故职。

杜充将还建康,飞曰:

“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

”充不听,遂与俱归。

时命充守建康,金人与成合寇乌江,充闭门不出。

飞泣谏请视师,充竟不出。

金人遂由马家渡渡江,充遣飞等迎战,王燮先遁,诸将皆溃,独飞力战。

会充已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

兀术趋杭州,飞要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俘叛军首领四十余。

察其可用者,结以恩遣还,令夜斫营纵火,飞乘乱纵击,大败之。

驻军钟村,军无见粮,将士忍饥,不敢扰民。

金所籍兵相谓曰:

“此岳爷爷军。

”争来降附。

飞数见帝,论恢复之略。

飞方图大举,会秦桧主和。

时和议既决,桧患飞异己,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

桧遣使捕飞父子。

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

初,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

“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世忠曰: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初,桧恶岳州同飞姓,改为纯州,至是仍旧。

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

建庙于鄂,号忠烈。

淳熙六年,谥武穆。

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五子:

云、雷、霖、震、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徇:

“殉”,为某种目的而死B.古良将不能过过:

超过

C.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梗:

阻挠D.岁暮,狱不成狱:

监狱

5.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现岳飞智勇双全的一组是(3分)()

①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②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③飞上书数千言,欲复中原④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纛而舞

⑤中原地尺寸不可弃⑥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

A.①③⑥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⑤⑥

6.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岳飞家世代为农,父亲岳和心底善良,经常节衣缩食来救济贫困饥饿的人。

岳飞出生的时候,黄河内黄处决堤溃坝,洪水虽将岳飞连同他的母亲冲走,但未淹死,人们也惊异于此。

B.岳飞年少时很是愿意学习兵法,而且还用心向周同学习射箭的本领。

师傅周同去世后,岳飞每个月都要祭拜师傅两次,岳和认为儿子很是仁义。

C.岳飞在侯兆川与金兵作战的时候,率先垂范,冲锋陷阵,身受多处创伤,打败金兵,可是王彦不给军粮,岳飞被迫又投奔了宗泽将军。

D.秦桧十分厌恶岳飞,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而且把与岳飞姓氏有相同之处的岳州改为纯州,可见一斑。

最终朝廷为岳飞洗去冤屈,并为岳飞建造“忠烈祠”。

7.翻译下列句子。

(10分)

(1)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2)以铁骑三百往李固渡尝敌,败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5分)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只是朱颜改。

(2)歌台暖响,;舞殿冷袖,。

(3),千金散尽还复来。

(4)几世几年,,倚叠如山。

(5)映阶碧草自春色,。

(6)熊咆龙吟殷岩泉,。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乙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能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全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作答时请在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内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5分)

九公

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九公是全村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地数也数不清。

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

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子乎者也”十分反感。

先生也不喜欢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

一天在讲曹植七岁成诗时,九公却和周公秘密会谈去了。

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

九公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索,遂以《雨》成诗。

盆泼也

瓢倒也

一滴雨

一个大豆也

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

“扫盲”的那几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

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人”字,九公再次拜会周公,呼呼大睡。

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他。

“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人’,二人为‘从’,是说两人在一起,三人为‘众’,是说很多人的意思——多形象!

多生动!

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人,人连人,念什么字?

”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人”字。

老师有点生气。

“这不是字!

“不是字?

”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一位镇定自若的将军。

“这个字念—一堆人!

从去年入冬以来,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庄稼开始枯黄。

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

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

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时,九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来到河边求雨。

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他年轻时曾见过有人在这里求雨,当天就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方圆几里、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看热闹。

九公在河边支起一个供案,上面摆着供品,然后点燃三柱香,双手捧着擎过头顶,对着上天三叩九拜,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说些什么。

之后,真正的求雨过程开始了。

九公身背一个簸箕——此时他就是是千年鳖精的化身。

四个帮手分列东南西北,围成一个圈,每人手中还提着一壶水。

九公就在中间爬来爬去。

爬到东面,就抬头问:

“东海龙王下不下雨?

”帮手忙说:

“有雨!

”提起壶在九公身上浇一阵。

爬到西面,九公又问:

“西海龙王下不雨?

”西面的帮手忙说:

“有雨!

”提起壶在九公身上又浇了一阵子。

“南海龙王”“北海龙王”也都声称:

有雨!

九公就这样爬来爬去,衣服渐渐湿透了。

说来也怪,天真是渐渐地阴沉下来,起风了。

甚至还滴下几滴雨来。

轰隆隆,轰隆隆!

一阵响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的巨响在天空回荡。

“打雷了!

要下雨了!

老天爷显灵啦!

”九公激动地老泪纵横。

“都别傻站了,快跪下来求老天爷吧!

”九公向周围的人群喊去。

有两个老太太当即就跪下了。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村支书刘义气喘吁吁地跑过来。

“别瞎闹啦!

部队趁着今天的有利天气正在人工降雨呢。

炮弹已经打过了,马上就要下雨。

谁要是不想饿肚子,就赶快去地里挖沟引水,我只通知这一次啊!

”刘义说完又转头跑掉了。

人群一哄而散。

九公慌忙喊:

“哎!

别走!

哎!

”九公的四个帮手最后也随着人流不见了。

九公一下子瘫坐地上。

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

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从此,九公就常常坐在村头的那棵大柳树下,对着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不厌其烦地说:

“娃呀,好好读书。

将来有知识才能长本事!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九公不识字,从小对“之乎者也”之类的私塾教育就非常反感,这说明九公的性格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和反封建性。

B.参加扫盲学习时,九公不但再次拜会“周公”,而且还倚杖辈分当堂捣乱,这样描写既照应了上文,也突出了九公不尊重知识的思想根深蒂固。

C.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语育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生动诙谐,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D.九公求雨之后,天色的确变得阴沉,继而雷声轰隆,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最后一天一夜的透雨靠的还是部队利用天气条件进行的人工降雨技术。

E.接到村支书通知后,人们一哄而散纷纷回地里挖沟引水,连九公的四个帮手也随着人流不见了,小说这样描写隐含着对人们势利自私的委婉批评。

12.小说中的九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13.小说详细描写了九公“求雨”的过程,请分析其作用。

(6分)

1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呢?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5分)

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竞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

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

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

“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

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人的人格。

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

”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

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

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

“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

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

他曾对子女说:

“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

我每历苦难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

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

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

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决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

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

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B.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

C.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在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中有小成就。

D.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E.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

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12.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分)

13.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

(6分)

14.梁启超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这种生活”指什么?

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生活”的?

(8分)

第Ⅱ卷表达题(7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借鉴同行业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本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脱离本企业的实际而生吞活剥,那就可能适得其反,付出惨重的代价。

B.近年来,我省煤炭企业大力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改造,产业创新能力欣欣向荣,使得煤炭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C.电视剧《借枪》中的熊阔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人物”,尽管身处社会的底层,整日为生计发愁,但遇事却能通权达变。

D.贺国强书记告诫年轻干部的话可谓语重心长,既寄托着党和人民对年轻干部的殷切期望,也包含着国家对年强干部的善意爱护。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崇安髭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前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会徽造型,,,,,,象征着青少年朋友在中运会上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实现梦想。

①会徽还将“十”和“中”巧妙地融入其中②色彩上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

③指出本届运动会的特征④体现了本届运动会“阳光运动”的主题

⑤犹如一个在奔跑或舞动的阳光少年⑥仔细看又有一个变形的汉字“长”,点明运动会的地点

A.④②⑥①⑤③B.④③⑥②①⑤C.⑤④⑥①③②D.⑤③②①④⑥

18.下面是对某校学生预读语文课本的调查结果,阅读后写一个结论。

(不超过50字)(3分)

据问卷调查,每次领到新一学期的语文课本时,其中24%的学生会立刻浏览一遍,62%的学生只选其中感兴趣的课文看一看,14%的学生则要等到老师教某篇课文时才看。

这说明:

19.根据下面提示语要求造句。

(6分)

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活动。

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两条校园宣传标语。

(要求:

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排比等;有文采,并体现人文关怀)

六、20.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岁的托尼把手伸进瓶子,慢慢地抓了一把糖果,他想抽出手时,瓶口太小,出不来。

他一颗糖也不想放弃,手又出不出来,“哇”地一声哭了。

  

农场主规定每个雇工除了工钱之外,还可以自选一筐水果带走。

20岁的托尼看重一筐装的最满的大筐,费了好半天劲也没搬动。

他喘了口气,重新寻了筐小的,高高兴兴地走出了果园。

老板宣布,谁能追回一笔30万英镑的贷款,就把其中的10万奖金给他。

员工纷纷出马,却都无功而返。

58岁的托尼也申请试试,两天之后就将追回来的20万贷款交给了老板。

原来他告诉对方只需交21万就算结清,对方终于还款,他也分得了1万英镑的奖金。

要求: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雕栏玉砌应犹在。

(2)春光融融;风雨凄凄。

(3)剽掠其人(4)天生我材必有用

(5)隔叶黄鹂空好音。

(6)栗深林兮惊层巅。

(7)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1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

(A项说九公的性格具有“反封建性”拔得过高;D项“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错;E项对小说这样描写的意图理解错误)

12.①不爱读书,不尊重知识;②愚昧迷信,顽固自大;③天真率直,知错能改;④热心公益。

(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①②③点只要答出任意一个方面即可)

13.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九公煞有介事地求雨充分表现了他的愚昧迷信、荒唐可笑,含有讽刺效果。

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思想转变更合理可信。

③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使九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突出了小说批判迷信、倡导科学知识的主题。

(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14.[示例]观点一:

我认为是画蛇添足。

理由:

①该结尾使人物形象前后反差太大,不够真实。

九公是一个思想顽固、没有知识的老人,即使因为求雨事件思想有所转变,也很难做出这样的行动,说出这样的话。

②使主题显得过于直白,没有韵味。

如果去掉这一段,以“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一句环境描写结尾,反而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人们深思的艺术效果。

③从情节上来说,写到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已经足以说明科学知识战胜愚昧迷信这一主题,故事在这里结束,戛然而止,结构完整;添上这一段反给人画蛇添足、节外生枝之感。

观点二:

我认为是画龙点睛。

理由:

①该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九公的思想经历了从顽固不化到悔悟改过的巨大转变,前后的思想行为形成鲜明对照,结尾使九公的形象变得可亲可爱、立体饱满。

②使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突出。

愚昧顽固的九公最终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好好读书,结尾突出了知识的强大作用,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③使情节结构更加完整。

小说围绕九公这一人物展开,情节始于九公自己从小不肯读书,终于他热心督促小学生读书。

这样写小说的情节结构比较完整,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和主题。

(8分;有明确的观点给2分;“理由”答出一个给2分,意思对即可。

实用类文本阅读

11.BC(答B项给3分,答C项给2分,答A项给1分。

E项梁启超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原文说“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选项中将政局的影响夸大了;D项为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感到惋惜的不是郑振铎,张冠李戴。

A项原文中没有神态描写。

12.①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

②在劝龙济光反袁时,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

③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

④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他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绝不望风转舵。

(答出其中3点即可,每点2分)

13.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2分);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2分);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2分)

14.“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充满趣味的生活。

主要体现为他兴趣广泛,学问涉及面广。

这种生活具有的好处:

①有助于积极思考探索,有所成就。

②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

③能够正确地看待成败,有不竭的奋斗动力。

这种生活的不足:

①学问上,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但难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