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上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3052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二上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二上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二上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二上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二上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二上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二上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二上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二上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二上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15.大禹治水

主备人:

高卫淑修改人:

教学要求: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洪水、挡水、疏导、驱赶、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依据提示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依据提示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大禹治水的相关图片、文字,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自主识字,能正确书写课后汉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禹”。

(板书)

2.禹是谁,干什么的?

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课件示:

随板“大”)

3.讲大禹什么事情?

(板书:

治水)领读课题后提问:

治的什么水?

(洪水)

4.指导认识、书写“洪”:

观察字形,口头组词。

5.“洪水”是怎样的呢,它的危害性有多大,我们见识一下。

(课件)

“洪水”多么可怕啊,洪水带给人们的是恐惧和不幸。

面对洪水,大禹毫不畏惧,与它展开了较量。

他是怎样跟洪水进行不掘不挠的较量呢?

让我们坐上时光穿梭机,穿越时空一同去感受英雄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走进4千多年前发生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大禹的英雄事迹,还得靠这些生字朋友的帮助。

(1)认读生字,口头组词,交流识字方法。

(2)生字进词,认读词语。

(3)分组出示词语并认读。

第一组:

洪水毒蛇猛兽伤害灾难痛苦极了(说一说读词时的感受)

第二组:

继续退去被动耕种恢复安居乐业(说读词的心情)

第一组描述了洪水带给人们的恐惧和伤害,第二组告诉我们洪水退却后人们生活的变化。

这一变化归功于谁?

因为有了大禹治水,人们才能从“痛苦极了”走向“安居乐业”。

三、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导学生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

左右结构:

洪:

左窄右宽,第二笔点在横中线上,第五笔竖在竖中线上。

难:

左窄右宽,第四笔在竖中线上,第二横在横中线上。

认:

左右高低相等,左窄右宽,提和撇要注意穿插,捺要舒畅。

被:

左右高低均等,左窄右宽,竖撇从竖中线起笔,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上下结构“灾”:

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撇从竖中线上起笔。

半包围“道”:

第五笔竖在竖中线上,横折从横中线上起笔,辶的最后一笔要舒畅。

独体字“业”:

两个竖在竖中线的左右两边。

独体字“产”:

点从竖中线上起笔,第二横在横中线上。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左右结构的字“难、被”的书写要领。

4.指导学生描红、临写。

5.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四、课堂练习。

书写生字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治水前洪水泛滥

治水中艰辛

治水后安居乐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大禹治水虽然吃尽千山万苦,却仍意志顽强的语气。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洪灾、无家可归”等。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洪水的凶猛,了解大禹是一位为民造福的大英雄。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感受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朗读课文。

用“洪水淹没毒蛇猛兽恢复安居乐业”几个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精读感悟,体会“泛滥、安居乐业”等词语。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洪水有多大?

百姓有多苦?

(图片展示)说说感受。

2.出示第一段:

齐读。

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

(很久很久以前)

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洪水的凶猛?

(泛滥、淹没、冲毁)

3.联系上下文理解“泛滥”。

4.师生合作朗读句子。

师描述洪水泛滥,生边听边想象,并读句子。

洪水泛滥,恐怖极了。

这洪水,一路咆哮,它来到田野,(生接读)大水淹没了田地。

它来到村庄,(生)冲毁了房屋。

毒蛇猛兽到处(生)伤害百姓和牲畜。

大地成了一片汪洋,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人们的生活(生)痛苦极了。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上古时期,尧是那时候的部落联盟首领,舜是他的继承者。

他们在位期间,看到洪水泛滥,族人痛苦,就分别派鲧和禹去治水。

2.找出文中鲧的治水方法。

3.读句子,说一说鲧的治水方法是什么结果。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

1.交流体会大禹一心为民的精神:

禹治水13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第三自然段就有一个。

(1)通过“十三年”“三次”的对比,感受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高贵品质。

(治水决心)

(2)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同父亲的治水方法比,他用了13年,而且成功了。

理解“疏导”,感受大禹的聪明与治水的科学。

(治水艰辛)

禹的父亲鲧,9年治水,用的是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

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这种引导洪水流入大海的方法叫——疏,治水最后取得成功,从这里你能看出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爱动脑筋、肯吃苦、有智慧)

(3)通过“千千万万”“开通了很多河道”,想象遇到的困难,体会治水的不易与艰辛。

(4)老百姓们有屋可住,有田可种,就叫做“安居乐业”。

2.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

三、复述故事,感受英雄。

1.引导学生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按照提示,指导学生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提示:

(1)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2)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

(3)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4)禹用开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

(方法提示:

按照提供的顺序,抓住关键词把每一个部分讲清楚。

①指名分别抓住关键词说出每个部分的大致情节。

②指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连起来讲故事。

③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总结深化

1.读完这个故事,你对大禹有了怎样的了解?

(聪明,富有智慧——能想出科学的治水方法;大公无私,一心为民——三过家门而不入;不畏艰险——带领千千万万百姓开通河道,历经13年)

2.文中都是称“禹”,课题为什么称“大禹”?

(老百姓对禹的感激和爱戴。

3.为了纪念他,人们还为他塑了像,你能代表当时的百姓表达一下对大禹的感激之情吗?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像大禹这样的伟大英雄很多:

开天的盘古,补天的女娲,尝药的神农,射日的后羿……课后,我们多读读这些故事,不知不觉,我们身上也会感染他们的优秀品质,也许有一天,你的名字也将代代相传。

选学小古文《大禹治水》:

大禹(yǔ)治水

选自《小学生小古文100课》

尧舜(yáoshùn)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

尧用鲧(ɡǔn)治水,鲧用壅(yōnɡ)堵之法,九年而无功。

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bēi)九泽,度(duó)九山。

书童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洪水泛滥——必须治好

鲧筑坝挡水——不成功

十三年三过家门不入——一心为民

吸取教训疏导——艰辛

16.朱德的扁担

主备人:

高卫淑修改人: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朱、攻、守”等15个生字,认识多音字“难”,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不畏艰险、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

教学准备:

课件,人物资料,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学习本课15个汉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8个汉字。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自主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

2.课件出示朱德像。

认识“朱德”这两个字。

你们知识他是谁吗?

认识“朱德”两个字。

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

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朱德同志”。

学习书写“志”:

红军战士心连心,大家互相称同志。

3.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朱德的什么事呢?

板书:

朱德的扁担,请你们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出示:

扁担图片)认识这是什么吗?

(板书:

扁担)指名读

(1)“担”在这里是轻声(板书dan)谁来准确地读一读?

(2)人们常常用扁担来干什么?

对,人们用扁担挑水、挑粮食,所以可以说挑“一担粮食”“一担水”。

(3)(出示朱德挑粮的图片)人们可以把很多的,很重的东西装在箩筐或桶里,挂在扁担的两头,把扁担的中间挑在肩上,这样行走起来就比较——方便

这根扁担可不是普通的扁担,现在珍藏在军事博物馆里呢。

为什么呢?

仔细看看,上面写了什么?

(朱德的扁担)。

你知道这根扁担的主人是谁吗?

1.自读要求:

自由轻声读课文2遍,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标好自然段序号。

想一想,课文讲了朱德的什么事情?

2.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

3.请四小组学生读课文,每组读一个自然段,三组读到爬山,四组读完。

边读边思考,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

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

1.这个故事发生在江西的“井冈山”。

(课件出示地图,认识地理位置)井冈山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

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合了。

看,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了,战士们是多么高兴啊,他们跳啊,叫啊……多么兴奋!

(课件出示会师图)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哪个词语?

(“会师”)指导读好会师。

(革命的力量壮大了,大家多么高兴啊!

2.指导看图:

现在这儿这儿有了两支部队,人数——增多了;力量更——强大了;大家心情怎么心情怎么样?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大家多开心啊!

让我们也高兴地读出这句话。

(出示,指导读好)“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

会师后不久就把这两支队伍整编成立了“红军”,朱德任红军最高指挥官——军长。

3.引读第一自然段第二句。

此时,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敌人离我们这么近,他们想干什么呀?

想攻打我们。

敌人可狡猾了,他们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把红军团团围住,这就叫“围攻”(板书)。

(出示词语,指导读好)敌人要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巩固根据地”(板书)。

(出示词语,指导读好。

敌人把我们红军紧紧围住,就想把我军困死,饿死,冻死。

红军要坚守根据地,就必须有粮食。

读好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

”(指名读,齐读)

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来说说这句话。

4.当时,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

那么,红军战士在挑粮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

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指导写字,课堂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1.出示本课生字,分类重点指导

2.重点学写“志”

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教师范写,强调上面是“士”。

这个字真有趣,红军战士心连心,大家互相称同志。

3.学生在习字册上把本节课学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板书设计:

朱德的扁担

挑粮——藏扁担——不好意思藏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革命领导以身作则、同甘共苦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民谣导入:

1.出示歌谣(范读,指名读,齐读)

在当年的井冈山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朱德挑谷上山,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知道这首民谣是讲什么吗?

(朱德挑粮)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描写朱德挑粮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出示: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图片认识“斗笠”。

指导读好这句话。

2.当时井冈山上缺粮,朱德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多好啊!

可是,战士们为什么要藏他的扁担呢?

认真读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找一找原因,用波浪线画下来。

(1)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要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①当时朱德是一位军长,猜一猜,他要忙些什么?

你觉得朱德怎么样?

②作为军长,朱德比战士们更辛苦,他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尽管这样忙,他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

朱德翻山越岭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

(2)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①五六十里:

我们步行一小时大约可以走10里,五六十里要走五个多个小时!

何况挑着一担粮食,真远哪。

——读好这个词语

②这么远的路,而朱德走的是我们这样的平路吗?

那是什么路?

(山高路陡)(板书)什么是“山高路陡”?

指导读好这个词

③就是因为路太远了,所以每次挑粮战士们都要起早赶路,摸黑回家,多么辛苦呀。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④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要是遇到刮风下雨,(那就更艰难,常常走一步,滑两步,)但是朱德同志还要去挑粮。

这时你觉得朱德同志怎么样?

⑤离敌人这么近,随时可能遇到敌人的偷袭,随时有生命危险,尽管如此,朱德同志还要去挑粮。

你觉得此时的朱德同志又怎么样?

(3)这样一位可亲可敬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司令,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敬佩,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感动,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心疼呢。

看到朱德同志这么辛苦,难怪战士们要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呢。

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3.过渡:

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让红军战士们没有料到的是,朱德同志连夜在赶做扁担,夜那么深了,可他还在煤油灯下用力的劈,认真的削,仔细的磨,花了很多精力,做了整整一个晚上,赶做了这样一根扁担,当第二天早晨,他拿着扁担走出来时,战士们还忍心再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吗?

课件出示句子:

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从“不料”这个词看出朱德这样做是大家没想到的。

从这句话能看出战士藏扁担是挡不住他和大家一起挑粮,共度难关的决心。

课件出示句子:

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①大家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

所以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②从“越发”这个词看出大家更加敬爱朱德了。

③大家对朱德产生了敬爱之情,所以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④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

(勇敢、不怕危险和战士同甘共苦等)

因为大家知道,他们藏了,朱德还会再做,这样只会让他更累,战士们不忍心啊!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齐读)不料,朱德……五个字。

所以大家见了(引读)越发敬爱……他的扁担了。

因为大家知道,他就是一个和战士们(板书)同甘共苦的人,他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和战士们一块儿苦,一块儿乐!

三、拓展延伸,感悟深情

1.(课件出示图片),这是1958年,72岁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

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对朱德同志说些什么?

2.是啊,千言万语就在胸口,让我们在一起深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提高读写能力

推荐阅读《开国元帅的故事》《朱德的故事》

板书设计:

朱德的扁担

战士们藏扁担

朱德找扁担

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17.难忘的泼水节

主备人:

高卫淑修改人:

教学要求:

1.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个字,会写“难忘、泼水节”l2个词语。

2.朗读课文。

练习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3.图文对照,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挂图(课文插图);泼水节的视频材料;生字卡、生词卡。

2.学生准备:

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会写本课生字,会认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课件,泼水节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我们国家的南部有一个优美的地方,那里的风土人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这就是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居住在美丽的西双版纳的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认识:

族)。

傣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节日就是泼水节。

每年清明节前后,凤凰花开时,傣族人民就迎来了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

(图片出示“凤凰花”)

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背起象脚鼓,敲着锣,打着鼓,唱着歌,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

2.(板书:

泼水节)认识生字“泼”,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写得窄一点,右边是个发,水泼头发,泼泼泼。

3.泼水节的图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热烈场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与傣族人民一起共度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了傣族人民。

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

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新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2)出示生字。

各自拼读。

注意:

前鼻音“穿”,后鼻音“忘、龙、向、令”,多音字“铺、盛”。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3)识记生字。

加一加:

“泼”、“炮”。

换一换:

“席—度”、“空—穿”。

减一减:

“响—向”

猜谜语:

“死了心”是“忘”,“今多一点”就是“令”。

(4)认读长句。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5)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开火车读,互相评价。

3.整体感知内容。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本文讲了()和()一起过()的事。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提醒注意关键笔画。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忘、泼、龙、令”并讲述:

“忘”:

上下右结构,下面稍微宽一点,注意字的结构,上面是个“亡”,不要多写一点。

“泼”:

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部为“发”,不要写成“友”多一点。

“龙”独体字结构,最易写错,别忘了第四笔撇,不能写成“尤”。

“令”与“今”一点之差,要区分。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提醒写字姿势。

(3)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总结交流。

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西双版纳傣族周总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了解,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读第1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2)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

从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1)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特别难忘,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2)“特别”还可以换成哪个词,放到句中说一说(非常、十分。

(二)学习课文3自然段。

1.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

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画出有关语句。

(1)句1:

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①展示象脚鼓图片,并介绍。

②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③指导朗读。

(2)句2:

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①抓住“地毯”,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情况下会铺上鲜红的地毯:

(特别隆重的场合,接待最尊贵的客人时。

②这是比喻,生动形象,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③抓住“一条条、一串串”,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一条条、一串串”说明龙船、花炮之多,突出了泼水节隆重而热烈的场面,这是傣族人民为迎接最尊贵的客人准备的。

④为什么傣族人民会这样欢迎周总理?

介绍资料:

周总理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每天他都要处理党和国家许多重要的事情,工作非常繁忙。

为了和傣族人民共同庆祝泼水节,周总理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远千里,来到了傣族人民的身边。

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傣族人民的好总理,傣家人从心底里欢迎他。

过渡:

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好总理来到了傣族人民身边,人们怎能不欢呼呢?

(3)句子3:

人们欢呼着:

“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2.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烈的场面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三)看图,细读第四自然段。

1.周总理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

(出示课本插图)

品读句子: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图文对照,说说周总理的打扮(尊重民族习惯)。

用一个词说说周总理脸上的表情。

(周总理的打扮和傣族人民是一样的;周总理和蔼可亲、笑容满面。

(2)指导朗读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感到高兴,他是怎么做的?

(1)画出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语句,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指导朗读,指名读,表演朗读。

(四)朗读第五、六自然段,感受热闹场面,体会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

1.读第五自然段,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用“——”画出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