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设计附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2807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附教案.docx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藤野先生》教学设计附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附教案.docx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附教案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本文浓厚的语言感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课文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鲁迅先生却对他非常尊敬,而且评价极高,说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为什么鲁迅先生对他有这么高的评价呢?

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

 

环节二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

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而已集》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背景链接

课文记叙了鲁迅1904年至1906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学医,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2、字词积累

绯红(fēihónɡ) 油光可鉴(jiàn)  标致(biāozhì)  驿站(yì)

芋梗汤(yùɡěnɡ)解剖学(pōu)  落第(luòdì)   畸形(jī)

不逊(búxùn)  诘责(jiézé)  托辞(tuōcí)  杳无消息(yǎo)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yìyánɡdùncuò)

深恶痛疾(wù)

物以希为贵:

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绯红:

鲜红。

深恶痛疾:

厌恶而痛恨到极点。

不逊:

傲慢无礼。

逊,谦逊。

诘责:

责问。

匿名: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匿,隐藏。

凄然: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3、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

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表明地点转换的的语句及地点: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在东京

②“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在仙台,

③“我离开仙台之后”——离仙台后。

2.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的顺序和线索又是什么?

①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②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③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环节三

 

环节三

 

环节三

 

1、深层探究

1.研读第一部分(第1—3段),说说这一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了伏笔。

2.研读课文的主体部分即第二部分(第4—35段),理清文章叙事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这一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4-5):

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第二层(6-23)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3.重点研读第二部分第二层(6-23)。

①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

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治学严谨、循循善诱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先生讲台上的表现和耳闻先生“衣着模糊”的掌故,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②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作者着重选写了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

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从头到末检查并修改“我”抄的讲义。

表现了先生朴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

表现了先生忠于学术,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

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表现了先生的潜心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些事例写出了藤野先生对“我”这个异域学生的特殊关怀和精心培育,显示了先生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的崇高品质。

4.体会第二部分第三层所叙事件,体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原因是什么?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

“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

“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欢呼”“喝彩”让作者发出“呼呼,无法可想!

”的感概,促使其改变志向,坚定弃医从文的决心。

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这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5.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其他一些事件。

简述一下这些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也是他后来弃医从文的思想起点。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并决定不学医学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6.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作者再次易地求学,再次辗转奔波,始终贯串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实际行动。

2、语言赏析

1.赏读第一段。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

“这样”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行。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污浊腐朽的气氛的厌恶和对东京失望的感情,并引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丑态丑行的描写,也为后文写“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

(2)(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揭示心理:

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政治倾向:

效忠满清王朝。

显示了这些“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庸俗腐朽的精神状态。

(3)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本义是指相貌、姿态美丽,而且是多用于形容女人的。

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讽刺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2.鲁迅为什么一直记得“日暮里”“水户”两个地名?

 

日暮里:

①“日暮乡关何处是”——思乡之情,心境落寞凄凉;②当时,日本轻蔑地称呼中国为“日落之国”,清朝也确已日暮途穷——忧国忧民。

水户:

朱舜水反清复明——敬仰他的爱国精神,客死他乡,凄凉心境。

鲁迅对这两个地方都怀有深刻印象的原因都出之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3.“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鲁迅怎样看待日本友人的关心?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作者当年在日本仙台是仅有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当地人把他当作稀有的人物;才引来学校教职工的好奇,而对他多加关怀帮助。

这是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自己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

鲁迅以为,日本友人对自己的关心,是出于对弱国国民的同情,而不是尊重。

这对于有强烈爱国感情的鲁迅来说,自然感到无限辛酸。

4.“匿名信事件”中,想一想“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的含义。

 

这是一种愤激之辞,这个推理,浅薄荒唐,表达作者遭受诬陷和人格侮辱时极为愤慨的感情。

 

5.“看电影”事件:

 “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⑴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⑵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⑶被刺痛了的人(我)。

 

6.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含义的理解。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

强烈地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5)“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

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

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三、探究写法

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

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

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

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

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

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3.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

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

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

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环节四

 

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见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见识中国留学生各种乱象

初到仙台:

受到优待

耳闻

与藤野先生相识生活简朴

藤交往目睹

野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先相处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生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匿名信

与藤野先生告别看电影弃医从文,爱国之情

惜别

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环节五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要求:

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请你代鲁迅先生写一封信以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示例:

亲爱的藤野先生:

您好!

好久没见到您了,但时间抹不去我对您的思念和敬仰,您的教诲一直伴着我,永远永远。

当年的中国是个弱国,处处挨打,相信您也不会让我眼睁睁地看着祖国衰落而视而不见吧,所以我弃医从文。

当时不想让您失望才说了那个谎,请您见谅。

如今,我回到中国已二十年,但我依旧忘不了您,所以专门写了一篇《藤野先生》的文章来赞美您,表达我对您的感激及多年从未写信给您表示歉意。

对了,想必您的事业是蒸蒸日上吧,我祝您事业有更好的发展。

周树人

X年X月X日

教学反思

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我认为还是可以的,因为纵观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篇幅较长,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

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我思量了许久,后来我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对事例自行剖析,在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教学。

这样,就实现了难文浅教,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加上关于文章的线索之争是学生自发的,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后的收获可以从恍然大悟的感叹声中听出,这正是我所追求的。

 

《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按要求筛选文本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2.明确文章双线索写法的作用,学习融情于叙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以及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

1.明确文章的双线索,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多元化探究。

2.归纳文章的语言风格,从语言中揣摩作者对人物的感情。

【教学难点】

1.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2.联系教材,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方法】

快速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归纳法。

【课前准备】

藤野先生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2课时

一、新课导入

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

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

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

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往事。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三、文本链接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

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关的藤野先生。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

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对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

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

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厚真挚的情谊。

四、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变换了几个地点?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五、课文精读

1.文章开头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持什么态度?

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鄙视而又怒其不争。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3.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

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4.为什么抓住这个特点?

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反映出对清王朝的态度。

5.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

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

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

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6.“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

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

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表现。

7.鲁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

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8.这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

9.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

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

“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熳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污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10.这一部分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不离题。

这一部分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一、复习提示

作者抱着求学的目的来到了日本东京,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污浊的生活。

带着这种失望,作者离开了东京,来到了仙台。

在仙台学医期间,作者又有哪些遭遇呢?

作者的老师藤野先生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随着作者一起赶往仙台。

二、课文精读

1.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

作者牢记不忘这两处,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2.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3.那么作者对这一优待有什么感受呢?

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

“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

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2)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艰辛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没有想到的意思。

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在生活上的乐观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4.作者对这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

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5.见到藤野先生后,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

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