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统计学结课论文解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2427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3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统计学结课论文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口统计学结课论文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口统计学结课论文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口统计学结课论文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口统计学结课论文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统计学结课论文解读.docx

《人口统计学结课论文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统计学结课论文解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统计学结课论文解读.docx

人口统计学结课论文解读

合肥、亳州和芜湖三市死亡水平的对比分析

安徽大学社会与经济学院人口学专业谢晓江Q201002028

摘要:

本文依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有关安徽省各个城市年龄别人口及死亡情况的数据,采用中国人口预测系统软件CPPS和EXCEL2007绘制完全生命表,通过生命表重点分析了合肥市、亳州市和芜湖市当年的粗死亡率、分性别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以及老年人口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然后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因素、医疗卫生条件和人口学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其死亡水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差异;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引言

出生和死亡是人口自然变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口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两者的作用不同,出生保证人口延续,死亡则促进人口更替。

人口的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口再生产的一个重要过程。

研究人口的死亡是分析人口自然变化过程的基本内容,是掌握人口生命过程规律,解释人口变化历史与预测人口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制订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

死亡人口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内因各种原因失去生命的人口数总和。

死亡率,通常称“粗死亡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比值。

一般按每千人平均计算。

人口死亡率反映的是总人口的死亡水平,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的健康状况,同时人口死亡率水平的高低也间接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医药卫生条件差的地方,死亡率较高。

19世纪以前,世界各国的死亡率普遍在30‰以上。

中国在1949年以前死亡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民国期间死亡率高达28~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死亡率迅速下降。

1949年为20‰,1957年降到10.80‰,1970年降到7.60‰,1977年降到6.87‰,1986年为6.69‰,1990年为6.28‰,2000年更是降低到5.88‰,处于低死亡水平国家行列。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的人口死亡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安徽省的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合肥市、亳州市和芜湖市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出三市的死亡率、分性别的婴儿死亡率及老年人口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以及导致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从地理位置来划分,安徽省可以分为皖中、皖北和皖南。

皖中的城市主要有:

合肥、巢湖、滁州、安庆和六安;皖北的城市主要有:

淮北、亳州、宿州、阜阳、蚌埠和淮南;皖南的城市主要有:

池州、黄山、铜陵、芜湖、宣城和马鞍山。

下面表1是安徽省各个城市人口总数情况。

表1安徽省皖中、皖北、皖西三个地区各个城市的人口数情况

皖南城市

总人口

皖北城市

总人口

皖中城市

总人口

池州

1389469

淮北

1878164

合肥

4467384

黄山

1370377

宿州

5516423

巢湖

4173449

铜陵

684716

亳州

5078908

滁州

4001488

芜湖

2115421

阜阳

8003963

六安

5954653

宣城

2659639

蚌埠

3288329

安庆

5180000

马鞍山

1196916

淮南

2040649

本文选择合肥市、亳州市和芜湖市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合肥市、亳州市和芜湖市分别属于皖中、皖北和皖南的城市,在地理环境方面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对安徽省整体的内部差异情况更具代表性。

第二、将皖中、皖南和皖北三个地区各个城市的人口数分别进行平均,可得4755394.8、4301072.7和1569423。

在皖中、皖南和皖北三个地区的平均人口数比较中,皖中和皖北的平均人口数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而皖南的平均人口数与皖中和皖北有一定的差距。

故分别选取三个地区中人口数与平均人口数比较接近的城市,分别为合肥市、亳州市和芜湖市,三个城市的人口数分别为4467384、5078908和211542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研究是通过完全生命表的制作对不同城市不同性别的人群死亡率水平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城市的平均预期寿命评价不同城市医疗卫生状况、人群健康水平以及人口死亡率水平,从一个侧面探析安徽省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社会经济水平的高低,同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人口政策提供依据。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死亡率不断下降。

在死率下降的同时,人口的死因构成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因此深入研究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死因结构及各种死亡原因的人口和社会特征,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种疾病,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更加合理的分配极为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死亡数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有许多学者研究了人口死亡率和预期寿命。

现有的关于死亡的研究文献多发表于2000年以后,主要是为了方便利用“五普”的最新数据和2005年的抽样数据。

有的人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死因和疾病模式的研究,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大多集中在主要死亡原因位次变化、平均预期寿命、潜在寿命损失等指标的分析,还有的人研究将年龄对平均预期寿命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年龄因素分解。

相关文献主要有:

(1)2004年张菊英等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和系统聚类法对全国人口死亡水平进行分类,发现各省份的死亡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婴儿死亡率和平均寿命相差颇大,认为这种差异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密切相关。

(2)2004年仇丽霞等利用趋势面分析法探讨了各省份死亡水平的地域分布趋势及地理因素对死亡水平的影响,发现中国北部、东北部和东部地区的死亡率相对低一些,而西南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的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空间统计分析死亡率相对较高。

(3)2005年张爱莲、张彦荣以山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在编制简略寿命表的基础上发现该省各地区死亡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认为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是导致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

(4)单独分析人均预期寿命及其影响因素,如《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解析》(崔红艳,2003年4月)、《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分析与预测》(冯怀珠,2006年1月)、《中国各省人均寿命影响因素研究》(鲁小波、陈晓颖,2007年3月);

(5)只分析一个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及分析的,如《长治市地区人均期望寿命浅析》(张志明、李变珍,1994年1月);

(6)关于国与国、省与省之间横向对比分析的,如《2005年中国居民与日本居民期望寿命的比较研究》(吴生根、徐能峰、林丹,2008年4月)、《江苏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人均期望寿命对比分析》(孙丽,2009年4月)。

(7)2009年马磊、余振华的《中国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了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截面数据定量,分析了人均GDP、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对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

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加大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

(8)2005年江蕾、蒋远馨的《中国人口死亡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

1952-2002年》,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52-2002年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中国人口死亡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是引起人口死亡率变化的原因;在1952一2002年间,中国人均GDP每增加1000元,人口死亡率对数发生比就相应地降低0.1‰,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显著。

(9)2002年王晓峰、李雨潼的《从“五普”数据看吉林省人口死亡水平和死亡模式》,由2000年人口普查有关吉林省人口死亡状况的数据计算得到的用于衡量人口死亡水平的几个指标显示,吉林省总人口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自建国以来持续降低,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居民健康水平呈良性发展。

但是,随着总人口死亡水平持续降低,死亡模式还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吉林省农村地区的妇幼保健水平以及养老保障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10)1997年胡平、孙福滨、刘海城的《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死亡水平差异》,利用1990年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的资料,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性别、城乡和区域对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死亡水平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有助于降低死亡水平,其中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的人口以及男性人口均有明显的随受教育程度上升死亡率下降的趋势。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表现出随受教育程度上升而延长的规律,并且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清晰。

文中还就各种死亡水平的差异做了初步的探讨。

另外,一些学者还从婚姻状况、职业状况、城市化水平等角度,对人口死亡水平的地区差异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刘铮,1986;李建新1994)。

纵观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关于中国死亡水平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一部分是从人口学的角度分析和预测人口的死亡水平,另一部分则是从流行病学角度通过分析死因结构和疾病模式来研究死亡水平。

然而,进行市与市之间对比分析的研究目前还鲜有涉及。

因此,本文研究将借鉴以往文献,对市与市之间的死亡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从多个角度选取指标,如死亡率、分年龄死亡概率、婴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性别模式的变化等等,来比较安徽省三个地区人口死亡水平之间的差异,并对影响人口死亡水平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便相关部门找出导致死亡水平差异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

四、研究资料和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

1.安徽省的死亡水平现状分析

本文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安徽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合肥市、亳州市和芜湖市的资料和2001年安徽省统计年鉴。

统计口径为居住半年及以上的人口,其中合肥市男性人口数为2345534人,女性人口数为2121850人,总人口数为4467384人;亳州市男性人口数为2648172人,女性人口数为2430736人,总人口数为5078908人;芜湖市男性人口数为1096089人,女性人口数为1019332人,总人口数为2115421人;安徽省男性人口数为30437820人,女性人口数为28562128人,总人口数为58999948人。

2000年11月1日零时为“五普”标准时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安徽省的户籍人口死亡水平见表2:

表2安徽省2000年户籍人口死亡水平

安徽省总死亡率(‰)

安徽省男性死亡率(‰)

安徽省女性死亡率(‰)

6.073

6.571

5.543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0年安徽省死亡率为6.073‰,低于10‰,属于低水平。

而2000年安徽省男性死亡水平很明显高于女性,其中男性死亡水平为6.571‰,高出6.073‰的安徽省总死亡率。

2000年全国死亡率为6.45‰,安徽省死亡水平略低于全国水平。

 

图12000年安徽省分年龄性别死亡曲线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0年安徽省男女两性人口的死亡曲线基本上都呈“J”型分布,0—1岁的婴儿死亡水平相对较高,从3岁到50岁左右,男女两性的死亡率基本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50岁以后由于年龄增长的缘故,死亡率也快速上升。

总体上来说,女性死亡率在5—90岁左右都是基本低于男性的,而90岁以后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死亡率在90岁左右有一个峰值,之后便呈现下降趋势,这是由于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不同,女性预期寿命一般高于男性,高龄老人中的女性占很大一部分,所以80岁后的女性死亡率急剧上升并且超过男性,而男性在90岁左右的峰值后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男性高龄老人数量很小导致的。

然而,安徽省内部各个地级市的人口死亡水平和死亡模式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将是本文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方法

本文利采用中国人口预测系统软件CPPS软件编制出三个城市的完全生命表,利用EXCEL分析数据相关指标,并且绘制不同城市的平均预期寿命和死亡概率曲线,以便更清楚直观地进行对比。

首先用EXCEL计算出安徽省、合肥市、亳州市和芜湖市的分性别死亡率,以安徽省为标准比较合肥市、亳州市和芜湖市的差异,为了突出差异,特别对三个城市的婴儿死亡率和老年人口死亡率进行比较;

其次,利用CPPS软件分别画出安徽省、合肥市、亳州市和芜湖市的生命表,并结合相关统计图比较这三个城市的死亡水平和预期寿命的差异;

最后,通过比较这三个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等方面的差异,来分析造成死亡水平不同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

1.cpps软件说明

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是在DOS版本基础上,在充分兼顾与DOS版CPPS的延续性和现代主流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的基础之上开发的新一代人口预测系统。

CPPS软件的开发和研制一方面为适应中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预测和规划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为推动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决策科学化发挥辅助作用。

中文Windows版CPPS不仅在人口预测和分析功能上继承了DOS版的主要功能,而且在开发过程中试图全面提升软件的功能。

从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和易于理解等方面进一步的努力,使其具有易用性、模块化、灵活性等优点。

2.通过生命表衡量预期寿命差异

生命表技术是人口学研究的一种技术方法,既是人口学定量分析的源头,也是人口学独特的分析方法之一。

它主要是根据分年龄组死亡数编制的、反映一代人从出生到死亡、陆续减少直至全部消失过程的一种以特殊“统计表”形式存在的人口模型。

生命表分析方法是人口统计分析与应用的重要内容和分析工具,是人口研究过程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根据生命表可以计算人均预期寿命,摆脱了年龄构成的影响,综合地反映了人口的死亡水平,也是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命表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尤其在人口推算和人口预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生命表的制作公式

生命表的编制方法以年龄别死亡率为基本出发点计算各个年龄组的死亡概率。

因此,可以直接从数据表中读入年龄别死亡率,也可以根据各个年龄组的死亡人口数和各个年龄组的人口数进行计算。

得到年龄别死亡率后,就可以推算存活概率等人口统计量。

生命表的建构大致分为完全生命表和简略生命表两种。

从编程算法来看,完全生命表虽然数据需求量较大,但算法相对简单。

简略生命表虽然数据量要求较少,但由于0岁组的死亡状况对人口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数据分组和处理相对比较麻烦。

所以该研究通过设计完全生命表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完全生命表是按年龄组1岁为一组进行编制的分组较细的生命,因而是一种资料详实的、能够反映各种年龄的人的衰减过程的统计计算表。

生命表的算法分析如下:

(1)根据1岁一组的资料计算年龄别死亡率mx=DX/PX;

(2)从死亡率出发,计算死亡发生概率qx=2mx/2+mx;(3)计算尚存人数lx和表上死亡人数dx,可依据公式lx+1=lx-dx;(4)计算各年龄组的平均生存人年数Lx,0岁组L0=rl0+(1-r)l1、1~4岁组Lx=(lx+lx+1)/2+(dx+1-dx-1)/24(x为1、2、3、4)、最高年龄组Lw-1=Lw-1/mw-1、其余各年龄组用Lx=(lx+lx+1)/2;(5)计算预期寿命ex=Tx/lx。

4.生命表的制作过程

本文制作的生命表采用的数据为2000年安徽省合肥市、亳州市和芜湖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资料内容包括分年龄男性人口数、分年龄女性人口数,分年龄男性死亡率、分年龄女性死亡率、分年龄妇女生育率(年龄分为100个年龄段,即1岁一组)。

通过CPPS软件的分析得到三个城市的分年龄人口死亡率mx、分年龄人口死亡概率qx、分年龄尚存人数lx、分年龄表上死亡人数dx、平均生存人年数Lx、平均生存人年数累计Tx、平均预期寿命ex(其中X表示年龄,x=0、1、2、3、4……100)。

五、研究结果

本文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比分析三个城市的男女不同预期寿命水平,找出三个城市不同预期寿命背后存在的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原因,为安徽省制定相关城市的人口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1.分性别死亡率的对比分析

根据“五普”数据,得出安徽省、合肥市、亳州市和芜湖市的分年龄别人口数PX和分年龄别死亡率mx,根据公式mx=DX/PX计算出各地区的分性别年龄死亡人数DX,最后根据分性别总死亡人数计算出三个地区分性别死亡率,见表3:

表32000年安徽省和各个城市男女人口死亡率情况

安徽省人口死亡率(‰)

合肥市人口死亡率(‰)

亳州市人口死亡率(‰)

芜湖市人口死亡率(‰)

男性

6.571

4.968

6.229

7.244

女性

5.543

4.076

5.489

5.601

根据表3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在男性方面,芜湖市男性死亡率高出安徽省近0.7个千分点,亳州市男性死亡率和全省相差不大,低于全省近0.34个千分点,合肥市男性死亡率低于全省1.6个千分点,芜湖市低于亳州市男性死亡率近1个千分点,合肥市低于亳州市1.3个千分点,合肥市低于芜湖市近2.3个千分点;在女性方面,合肥市低于安徽省1.5个千分点,而亳州市和芜湖市的女性死亡率却与全省的水平几乎相等,同样合肥市女性死亡率低于亳州市和芜湖市1.5个千分点左右。

 

图22000年安徽省和各个城市男女人口死亡率情况

如图2所示,男性的死亡率整体是高于女性的;芜湖市的两性人口死亡率是最高的,均高于亳州市和合肥市。

2.婴儿死亡率的对比分析

表42000年安徽省和各个城市的婴儿死亡率情况

安徽省婴儿死亡率(‰)

合肥市婴儿死亡率(‰)

亳州市婴儿死亡率(‰)

芜湖市婴儿死亡率(‰)

男性

25.69

17.85

32.65

22.39

女性

40.9

34.09

52.61

23.9

由表4可以看出,亳州市的男女两性别婴儿死亡率都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芜湖市和合肥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合肥市的情况比较特殊,女婴死亡率接近男婴的2倍。

图32000年安徽省和各个城市的婴儿死亡率情况

如图3所示,在两性婴儿死亡率水平上,女婴死亡率是明显高于男婴的;亳州市男女婴儿死亡率是最高的,均高于合肥市和芜湖市。

3、老年人死亡率对比分析

表52000年安徽省和各个城市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情况

安徽省老年人死亡率(‰)

合肥市老年人死亡率(‰)

亳州市老年人死亡率(‰)

芜湖市老年人死亡率(‰)

男性

54.305

43.578

52.873

61.215

女性

43.132

33.51

41.973

44.666

由表5可以看出,芜湖市的男性和女性的65岁以上人口的死亡率都明显高于省平均水平,相反,亳州市和合肥市的男性和女性的65岁以上人口死亡率都低于省平均水平。

图42000年安徽省和各个城市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情况

如图4所示,在65岁以上老人死亡率,男性是普遍高于女性的;芜湖市的65岁以上两性老人死亡率均高于亳州市和合肥市。

根据计算,芜湖市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598%,亳州市和合肥市分别为7.572%、7.118%,根据国际标准这三个城市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但是老年人比重相差不是很大,所以,芜湖市的平均死亡率高于亳州市和合肥市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芜湖市的老年人口死亡率较高。

然而芜湖市的男女婴儿死亡率都比亳州市和安徽省的低很多,合肥市的数据更加奇怪,这两个年龄段的死亡率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医疗卫生水平不同所导致的差异。

4.平均预期寿命

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人口健康素质的直接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医疗保健水平,影响平均预期寿命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经济的发展和死亡率的降低。

 

表62000年安徽省和各个城市平均预期寿命情况

安徽省平均预期寿命

合肥市平均预期寿命

亳州市平均预期寿命

芜湖市平均预期寿命

男性

71.02

74.31

71.13

70.2

女性

74.41

77.8

74.25

75.15

由表6分析可知,合肥市男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最高的,均比全省水平高,同时也均高于亳州市和芜湖市;亳州市的男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全国水平接近,芜湖市男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女性却低于全国水平。

图52000年安徽省和各个城市平均预期寿命情况

由图5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男性平均预期寿命都明显低于女性平均预期寿命;

第二,合肥市的男女两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最高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3岁;

第三,亳州市的两性平均预期寿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非常接近;

第四,芜湖市的男女两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较复杂,男性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女性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死亡水平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可以从自然环境因素、人口学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侧重于人口学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方面来分析合肥市、亳州市和芜湖市的死亡水平的差异。

其中人口学因素对死亡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上,本文是城市之间的比较,主要分析年龄构成对死亡水平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和人口受教育程度方面来分析对死亡水平的影响。

前面我们已经对安徽省、合肥市、亳州市和芜湖市的2000年人口死亡水平做了简单的分析,同时也发现了安徽省及三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影响各市人口死亡水平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只有找出这些影响因素我们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缩小地区间人口死亡水平的差距,降低安徽省人口的整体死亡水平、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

由于反映死亡水平的指标有很多,有分性别的男女两性粗死亡率;有按年龄分的死亡率即婴儿死亡率、儿童期死亡率、青壮年期死亡率、老年期死亡率;为了消除年龄结构的影响还有标化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等这些指标都能够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在进行死亡水平差异研究的时候大多数人也是根据这些指标来进行分析的,在这里不能详尽分析,选取其主要指标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作为分析对象,从与之关联最强的人均GDP、受教育程度和医疗卫生条件这三个变量来研究经济、教育和医疗三个影响人口死亡水平的主要因素。

第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人均GDP的相关分析

有许多经济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经济增长对死亡的影响程度,一般使用人均GDP来反映经济发展对死亡的影响。

因为人均GDP被认为是反映一个国家生活标准的最好指标。

表72000年安徽省和各个城市人均GDP及生产总值构成比例情况

人均GDP(元/人)

第一产业比例

第二产业比例

第三产业比例

男性平均期望寿命

女性平均期望寿命

安徽省

4867

24.10

42.67

33.23

74.41

71.02

合肥市

7481

11.4

48.6

40.0

77.8

74.31

亳州市

3059

41.4

26.0

32.6

74.25

71.13

芜湖市

9224

11.3

52.4

36.3

75.15

70.2

由图6可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与人均GDP呈现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发展水平越高,人均期望寿命也就越高。

另外,在比较各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时,我们也发现各地的产业结构有很大不同,即这三个地区中生活在农业区的人口比例越高,其人口死亡水平也相对偏高。

图62000年安徽省和各个城市人均GDP与男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经济发展综合指标,可以代表某个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其对死亡水平的影响最大。

因为人均GDP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这个指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其他指标,如果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那么相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