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doc
《浅析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I
浅析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摘要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着严峻的冲击和挑战。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农业面临着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经营风险更大的外部环境,国外优质低价的农产品依托规模庞大、拥有先进管理模式的跨国企业大举进入国内市场,这对我国现有的农产品流通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培育核心企业,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整合,降低风险,将供应链管理思想运用到农产品的企业运作和管理中去,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效益最大化。
农产品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我国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超市,可追溯体系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化方面,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展望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道德风险、利益分配、信息流通和物流配送体系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应建立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和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信息化管理,使我国农产品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
关键词:
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电子信息化
目录
摘要 I
1引言 1
2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2
2.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2
2.2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2
2.3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3
3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状 4
3.1我国供应链研究现状 4
4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出现的问题 6
5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环节优化 8
5.1流通渠道优化 8
5.1.1组织模式优化 8
5.1.2物流配套系统优化 8
5.2流通载体优化 8
5.2.1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 8
5.2.2拍卖批发交易市场 9
5.3政府支持 9
5.3.1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9
5.3.2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税收、信贷政策的支持 9
5.3.3加快农产品流通立法 10
6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政策建议 11
6.1树立先进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理念 11
6.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核心企业,发展多元化协调主体 11
6.3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 11
6.4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12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15
浅析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1引言
在20世纪50年代物流研究的基础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90年代以来成为研究实践的热点。
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马士华、林勇(2003)给出的定义: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售、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从研究危急中的美国杂货店开始的。
目前关于农产品供应链源物质的定义和分类尚存在混乱,相互之间存在着包容关系而没有澄清和理顺,以至我们无法用适当的标准对其进行命名并定义。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参与者的关系的管理,具体的组织形式表现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战略联盟。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
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强调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供应链各节点的行为主体通过信息共享、资金和物流功能进行无缝衔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绩效。
在美国、欧盟、日本、我国台湾省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供应链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却一直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情况,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并不连续,被人为割断,甚至部分缺失。
2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2.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以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总体的战略协调,对特定公司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公司边界的运作进行战术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就是要整合供应商、制造部门、库存部门和配送商等供应链上的诸多环节,减少供应链的成本,促进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以求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生产和配送适当数量的正确产品,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
供应链管理通过多级环节,提高整体效益。
每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环节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网络系统。
同时这个系统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不但网络间传输的数据不断变化,而且网络的构成模式也在实时进行调整。
2.2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作为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相关运营活动的协调平台,供应链管理应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链战略管理。
供应链管理本身属于企业战略层面的问题,因此,在选择和参与供应链时,必须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问题。
它涉及企业经营思想,在企业经营思想指导下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组织战略、技术开发与应用战略、绩效管理战略等,以及这些战略的具体实施。
供应链运做方式、为参与供应链联盟而必需的信息支持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绩效管理等都必须符合企业经营管理战略。
(2)信息管理。
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处理质量和速度是企业能否在供应链中获益大小的关键,也是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关键。
因此,信息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方面之一。
信息管理的基础是构建信息平台,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通过ERP和VMI等系统的应用,将供求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相关节点企业,从技术上实现与供应链其他成员的集成化和一体化。
(3)客户管理。
客户管理是供应链的起点。
如前所述,供应链源于客户需求,同时也终于客户需求,因此供应链管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来运作的。
通过客户管理,详细地掌握客户信息,从而预先控制,在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的同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4)库存管理。
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收集供应链各方以及市场需求方面的信息,减少需求预测的误差,用实时、准确的信息控制物流,减少甚至取消库存(实现库存的“虚拟化”),从而降低库存的持有风险。
(5)关系管理。
通过协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改变传统的企业间进行交易时的“单向有利”意识,使节点企业在协调合作关系基础上进行交易,从而有效地降低供应链整体的交易成本,实现供应链的全局最优化,使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增加收益,进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6)风险管理。
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性以及其他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导致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运作风险,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可能地规避这些风险。
例如,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共享性、优化合同模式、建立监督控制机制,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合作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节点企业间的诚意合作。
2.3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供应链管理模式是顺应市场形势的必然结果,供应链管理能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同时又能避免自己投资带来的建设周期长、风险高等问题,赢得产品在成本、质量、市场响应、经营效率等各方面的优势,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1)供应链管理能提高企业间的合作效率
现代社会,大部分产品需要各种企业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
譬如,波音747飞机的制造需要400万余个零部件,可这些零部件的绝大部分并不是由波音公司内部生产的,而是由65个国家的1500个大企业和15000个中小企业提供的。
在这些合作生产的过程中,众多的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构成了供应链的冗长的、复杂的流通渠道,企业之间的合作效率极低。
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跨越分隔顾客、厂家、供应商的有形或无形的屏障,把它们整合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并对合作伙伴进行协调、优化管理,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2)供应链管理可提高客户满意度
供应链从客户开始,到客户结束。
供应链是真正面向客户的管理。
从前的生产是大批量生产,但随着客户越来越多个性化需求的出现,现在的生产要求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供应链管理把客户作为个体来进行管理,并及时把客户的需求反应到生产上,能够做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
因而不仅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而且还挖掘客户潜在的需求。
比如:
供应链管理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就可以根据客户的历史记录,分析客户的潜在需求,在客户想到之前把客户需求的产品生产出来。
(3)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新的利润源泉
供应链管理思想与方法目前己在许多企业中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调查表明,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企业可以降低供应链管理的总成本,提高准时交货率,缩短订单满足提前期,提高生产率,提高绩优企业资产运营业绩,降低库存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状
3.1我国供应链研究现状
现如今发达国家如荷兰、日本、美国、欧盟等,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冷志杰(2006)指出国际上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一般被用来在最低成本下改进农产品质量,同时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检验质量管理的有效渠道,更多地被用于战略、战术和可操作的供应链规划、供应链的设计和绩效管理等。
供应链理事会、国际食品和农业关联企业管理协会(简称IAMA)、世界银行、国际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管理协会、Wageningen农业大学及农业链能力(ACC)中心都在致力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他们对农业供应链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会员中分享经验和成果,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学术界、政府和农业企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更晚。
我国从1999年起开始有了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利用CNKI检索表明,国内首篇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刊发于2000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所要求的硬件设施及其管理理念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其研究仅局限于对整个或部分供应链进行初步分析、提出问题,给出政策阶段,缺少模型分析工具和建立供和实践运用中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领域等待开发。
不仅需要新的理论研究来支撑,还需要研究者进行较多的实证定量研究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现存组织模式、合作机理模型及各环节上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相关理论分析等方面。
它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农产品数量大、品种多,流转环节多
庞大的需求与供给形成一个品类繁多、数量巨大、网络覆盖全国的农产品消费与物流市场。
农产品流转环节的主体繁杂,保鲜、冷藏、温控等技术并不完善和成熟,行业与政府监管部门难以实施过程检测与追踪,各环节的过程损耗与食品安全都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2)供需时间与空间要求高
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季节性生产,全年消费;地域性生产,全国消费。
这种时间与空间的不均衡,需要通过运输服务以及仓储服务来实现平衡。
(3)农产品流通供应链比较脆弱
供需两头发散,产品流转分散,产销信息不对称,导致供应链抵抗风险能力不强。
主要表现为农户自主计划、个体生产,不能形成规模和产业优势。
生产和消费信息不能在生产者和供应商之间有效反馈,使得双方都增加成本。
(4)物流操作难度大,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需要特殊处理,如捕捞、采摘、冷藏等等,对温度、湿度、光度等方面有较为特殊的需求。
同时,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物流网络难以全面覆盖,使得流通成本较高。
(5)产品附加值低
从目前的流通模式看,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包装、储存、加工以及质量监督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进。
农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