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思考报人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2087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思考报人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思考报人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思考报人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思考报人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思考报人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思考报人大.docx

《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思考报人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思考报人大.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思考报人大.docx

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思考报人大

延庆县公共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延庆作为北京远郊区县,是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

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原则与目标,为延庆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标志着北京远郊区县的文化建设即将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一、延庆县城乡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延庆县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1320平方公里,占66%。

下辖15个乡镇、376个行政村;3个街道、22个社区,总人口28.8万,其中农业人口17.8万,占62.2%。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延庆县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县、乡(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事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㈠抢抓机遇,统筹协调,城乡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健全。

“十一五”期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延庆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城区,以打造高档次、多功能的综合文化设施为目标,投资2亿余元,建设了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新华书店于一体的延庆文化中心,成为本地区标志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在农村,对张山营等三个乡镇文化站实施改扩建工程,形成了乡镇文化站的辐射效应;在全县建设了360余个村级文化大院和农村数字影厅,覆盖率达96%,形成了基层文化工作的有力支撑。

另外,依托文化益民工程,使全县的村级文化信息共享建设率100%,乡镇图书室建设率100%,益民书屋建设率10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在设施基本完备的基础上,根据基层需要,为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农村数字影厅配备了数字资源包、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播放、灯光、音响、服装、电影放映设备等各类设备,使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健全。

㈡突出主题,扩大影响,各类主题活动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

近年来,延庆立足区域发展定位,坚持重心下移、服务群众的文化工作基本方针,按照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操作模式,使全县的文化活动长年不断、覆盖城乡,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形式上推陈出新,充分保障了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目前,乡村欢乐节、戏曲艺术节、农民合唱节、夏日文化广场、万名农民广场舞蹈大赛等已经成为常规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春节团拜会、元宵节花会展演、清明文化节、端午文化节、社区居民和“红领巾读书”等活动已成为贯穿全年的主题性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为广大群众搭建了广阔的舞台空间,使他们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参与文化、创造文化、完善自我、提高素养,在充分享受文化的同时,加强了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了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

全县乡镇、街道和行政企事业单位、驻京部队、大中小学踊跃参加,基层文化工作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㈢面向基层,突出服务,文化益民工程深入推进。

随着党和国家对公共服务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成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几年来,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大,档次不断提升,网络不断延伸,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目前,每年组织星火演出、周末剧场、夏日文化广场等公益文化活动超过2000场,不断突破历史新高;电影放映全部实现数字化,年放映1万余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年播放3000余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乡村全覆盖,并继续改造成为有线闭路电视;广播“村村响”工程试点建设启动,将逐渐解决乡村收听广播问题。

同时,党员电教网络、农村科技服务网络等也全部架设到每个村委会,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

㈣立足保护,加强利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显著。

延庆县自古以来是南北交通要塞和经济往来枢纽,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过渡地带,地域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十分丰厚。

据不完全统计,县境内现有500余处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18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6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项。

近年来,延庆县立足首都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深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从2005年至今,延庆先后组织了县境内长城实测调查、延庆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延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等工作,对县境内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摸底,为今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争取各级文物保护资金3000多万元,对县境内残长城、岔道城等5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

为了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编制了《延庆县长城文物保护总体规划》以及一批专项文物保护规划,划定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控建地带。

此外,延庆县还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先后建立了八达岭长城传说、延庆旱船、永宁南关竹马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建设旱船、竹马、舞龙、舞狮等特色艺术之乡。

在此基础上,加大学术研究力度,编辑出版了《延庆文化文物志》、《妫川壁画》、《妫川古建》、《品味延庆话》、《延庆明代长城研究》、《八达岭长城传说》等历史文化丛书,成功策划了以“三朝御路”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为依托的大型广场演出,揭示了延庆地区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交融撞击的历史文化脉络,演绎了延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延庆连续六年举办北京延庆端午文化节,已成为华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民间传统节庆活动。

从2010年开始,利用探戈坞旅游公司的资源优势和水关长城附近原始次森林自然山谷的优越地理条件,连续举办了两届长城之声森林音乐节,提出了“绿音乐、绿生活”的理念,延庆的绿色、时尚、现代城市文化形象得到了有效推广。

㈤加强培养,搭建平台,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为了将文化事业更好地向基层推进,延庆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把文化人才培育工作纳入“1+1+X”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体系,根据群众的不同文化艺术需求,配备人才资源。

每年各类文化培训达2万人次以上,使全县文艺骨干达1100余人。

以全市广泛开展的“文化志愿者在行动”活动为契机,成立了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延庆分中心,建立了本地文化志愿者信息库,将部分市级志愿者纳入本地公共文化艺术人才的补充库中。

在此基础上,全县组建了百只旱船队、长城女子大鼓队、唢呐队等一批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表演队伍。

同时,为了解决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员短缺问题,在大榆树镇开展了“文化资源管理员”(市里称“群众文化组织员”)试点工作,使文化设施从“建得好”向“用得好”转变,使文化设备从“无人用”向“不够用”转变,使文化活动从“无人组织”向“广泛参与”转变,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二、目前延庆县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㈠经济发展不均衡,公共政策一刀切,制约了城乡文化建设均等化

首都北京的文化事业在整体上走在全国前列,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一些边远山区存在着困难与问题。

目前我们的政策体系基本都是以行政区划和行政级别来进行制定落实的,还没有照顾到区域财力的差异性。

但目前地区之间不平衡的发展现状,使部分老少边穷地区无力承担各项益民工程的配套资金和配套工程,导致许多公益性建设无法推进,使之与城区建设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

㈡高新技术的更新换代,造成以科技支撑的文化益民工程滞后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服务逐渐成为文化益民工程的一部分。

但因为大部分文化益民工程范围较大,周期较长,所以出现了“工程完成之际,即是技术落伍之时”的现象,使这类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大打折扣。

比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贯穿了“十一五”的全过程。

当最后的行政村还没有完工,最先安装的设备已经老化,而且收视效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所以只能再继续进行新技术改造,但以前的投入则付之东流。

现在的广播“村村响”工程也面临相似的问题。

另外,像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受群众欢迎,但新片源更新较慢,尚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

㈢自然环境因素降低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

延庆山区占66%,冬季平均温度比市区低5-6℃,冬季取暖时间比关内长很多。

这种自然环境,加上村落散布、交通偏远的现实条件,使冬季农闲时节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在我县村级文化设施中,目前建设最为普及、使用最为广泛的当数农村数字影厅。

数字影厅在建设之初,全部设计的是用空调来进行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暑。

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延庆冬季气温过低,空调根本无法发挥供暖作用,造成了大批文化设施的半年闲置。

对此,少部分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将村委会的采暖系统连接到数字影厅,但90%以上的行政村无力解决,使农村文化设施的暖通问题成为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㈣基层文化管理人员缺失,影响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

长期以来,文化工作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所有工作人员均为编制内行政事业职工。

目前,延庆文化系统和乡镇文化站两级政府部门共有工作人员不足200人,服务人口近30万,除正常的行政管理外,还要推进培训、辅导、创作等基础工作,开展图书、电影、文艺下乡等服务工作,进行文化基础建设、策划组织活动等专项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专业人员更少。

而在村级管理中,没有专职的文化管理人员,基本都是由村委会选人兼职,造成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中最基础的、范围最广的一级服务缺失。

其后果就是基层文化活动无人组织、无人管理、无人策划;基层文化设施开放时间不能保证、使用效果不能保证、维修维护不能保证;基层群众的需求和文化部门的服务信息不对等,沟通不及时,联系不密切,各类文化益民工程的实效、群众的反响等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受到影响。

㈤现行人员管理体制影响文化管理队伍素质能力提升

目前,文化委员会是区县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乡镇文化站则是乡镇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其行政管理权属于乡镇政府,业务指导权隶属文委。

文化站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不仅要懂得行政管理,更应具备相应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素质,懂得基本的文化理论和业务,否则会直接影响到文化工作的开展。

目前,文化站属乡镇科级事业科室,文化站工作人员经常面临乡镇党委的干部调整,导致包括站长在内的文化工作队伍变动频繁,专业性差,稳定性差,结构性差,不利于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

㈥文化设施功能不全,升级压力日益增加

目前,延庆城区基础文化设施门类较为完备,有专门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但面积相对不足,还不能充分满足县城居民的演出、娱乐需求,而镇村两级的差距则更加明显。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48号颁布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规定,文化站基本功能空间应包括:

多功能活动厅、书刊阅览室、培训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和管理用房,以及室外活动场地、宣传栏等配套设施。

与文化站配套,目前村级文化设施已经升级为“多媒体文化活动中心”,应该具备文艺活动、电影放映、培训、图书阅览等功能,但目前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基层文化场所寥寥无几,功能亟需健全。

㈦文物保护利用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物质与意识方面的双重矛盾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地方政府和农民一味追求新建筑和整齐划一的效果,破坏历史街村原始风貌的现象。

县内一些带有丰富历史信息的古街区被红砖水泥建筑物所取代,一些传统的古村落再也找不到昔日的影子,失去了保护开发的价值。

另外,一些街村和农民个人在对自己权属范围的古建进行修缮时,由于缺乏文物保护基本常识,经常出现画蛇添足、东施效颦的现象,使正常的保护维修工作变成了善意破坏行为。

比如新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修缮规模的随意扩大、建筑风格的随意更改等,造成了本地区特色历史文化信息的更改与丢失。

㈧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做前瞻性考虑

文化设施的不断健全、文化益民工程的深入开展,为广大群众带来了福音,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十一五”期间,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开展基础建设工作,但随着这些设施设备的逐渐老化,文化基础设施设备的维修、维护和更新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目前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范围广,内容多,科技含量高,如果维系这套系统的运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因此,需要各级政府未雨绸缪,转换思路,建立机制,明确责任,建、管、用、修紧密结合,使公共文化服务这架庞大的益民机器健康、持久运行下去。

三、关于北京市公共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㈠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灵活的扶持政策

在制定扶持政策时,应视情况区别对待,既照顾全局,又关注个体,既要保证公益文化服务的普及性,还要激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应由政府承担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则不加条件地予以实施,就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那样,就是政府买单,群众看戏,政府提供全部保障。

对于需要基层配套的益民工程,则按照当地财政收入情况适当要求,对于经济实力过于薄弱的地区实施“文化低保”。

如果不加区分一刀切,要求基层进行强制性配套,则偏远穷困地区恐怕对于这样的政策可望而不可及,看似有扶持但实际上却享受不到,只能与发达地区越拉越远,最后成为公共服务的盲区。

对于有特点、有发展潜力的文化项目,应予以奖励性补贴,以激发基层文化创新的积极性,使各地区的文化建设能够结合区域特点,无论经济状况如何,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和立足点,充分保障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

㈡持续推进各类文化设施的新建、升级和改造达标工程

设施永远是公共文化服务最基础的支撑。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类文化设施的功能总会落后于群众的文化需要,文化基础薄弱的地区更是如此。

因此,文化设施的升级、改造和达标工程不能停止。

按照《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规定,要大力推动乡镇文化站达标升级,建设功能齐全、空间充裕、设施完备、人员到位的新型文化站。

在空间布局上,对于小城镇建设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地理位置处于结点的地区,筹划建设规模相对较大、功能更加完善的综合文化中心,承担起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由功能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向多功能区域共同支撑转变,塑造城乡一体、多点支撑、均衡协调的战略发展格局。

在行政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解决文化基础设施的冬季供暖问题。

对此,我县进行了专题调研,如果采用温控环保锅炉进行采暖,按500平方米的采暖面积计算,设备采购、安装等需6万余元,再加上煤炭费用,总数不超过10万元,即可支撑一个中型文化场所的运行。

如果解决了全市农村文化设施的冬季采暖问题,就相当于将乡村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提高一倍,这对于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必然会起到积极作用。

㈢建立基层文化管理员队伍

如果没有基层文化管理人员,那么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永远是缺失的。

2010年,我县在大榆树镇和张山营镇进行了村级文化管理员试点建设,收到了较好效果。

2011年8月,市委书记刘淇带领市委、市政府领导到延庆进行了文化工作调研,对延庆的村级文化管理员建设工作进行了高度肯定。

按照刘淇书记的指示精神,北京市将在全市建设村级文化管理员队伍,将彻底解决村级文化管理人员缺失的问题。

㈣改革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业务管理与行政管理的高度统一

乡镇文化站不仅承担着群众文化管理职能,还承担着文化市场监管、文化保护等各项职能,专业性较强,因此有别于单纯的管理型干部。

目前的文化站管理模式使文化工作的业务管理与人的管理相分离,不利于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因此,建议将乡镇文化站的行政管理权交与文化部门,进行垂直管理,在全县的范围内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使乡镇文化站的管理、培训、考核、业务指导、岗位交流等形成有机统一、高效科学的管理系统,以保障基层文化管理队伍的专业性、稳定性和结构配比。

㈤开展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建立本土文化人才培育机制

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充分吸收农村实用人才“1+1+X”的先进经验,调动市、县、乡(镇)、村四级文化力量,重点培育文化辅导、文化创作、文化表演三支基层文化队伍,壮大专业人才与业余骨干两类文化人才力量,构建一套完善而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网络体系,完成农村文化人才“4321”培育工程。

以文化志愿者为基本模式,分门类、分级别地建立人才培育机制,在培养编制内专业人才队伍的同时,着重为基层编制外文化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通过资质认证等方式,建立社会化文化人才管理机制,畅通各类文化人才的进出渠道,给他们以发展的空间、活动的舞台,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㈥加强文化益民工程管理,提高益民工程品质

文化益民工程是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的直接载体,要加强监管,堵塞漏洞,保障益民工程的高效、快速推进,真正造福于民。

目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基层农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农民对于影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多有涉猎,外出务工人员也带来了大量外界的信息。

因此,农村的文化需求非常旺盛,品位和层次也逐年提高。

因此,我们的益民工程需要在品质上进行提升,特别是对于科技类文化益民工程,应广泛进行专家论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更为科学的推进方案。

㈦研究保障机制,保证城乡服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也是社会建设的民生工程。

各类益民工程启动之后,后续的资金保障、人员保障、设施设备维修维护保障、服务体系运行保障等,应该及早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在服务的内容上,应深入研究服务产品的生产机制、采购机制、分配机制、监管机制,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特别是对于远、小、边、穷地区,深入实际进行调研,适当予以政策倾斜,加大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以全面实现首都北京的城乡服务一体化。

㈧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形成区域特色文化区

作为文化之都,北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保持并发扬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内容。

主要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研究文化发展政策上下功夫,努力营造有利于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政策环境。

要加大力度扶持传统文化保护工程,鼓励传统文化研究工作并加速成果转化,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鼓励各类文化人才创业成长,形成比较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是在优秀文化的宣传上下功夫,既要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也要通过各个行业进行各个层面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要加强先进文化之都的乡土文化教育,塑造北京一流文化形象。

三是在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将各种文化元素密切地与产业相结合,与地区方方面面的建设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使之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成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原动力。

 

延庆县文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八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