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8课改革的后果教案新人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2029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1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选修一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8课改革的后果教案新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8课改革的后果教案新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8课改革的后果教案新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8课改革的后果教案新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8课改革的后果教案新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选修一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8课改革的后果教案新人教.docx

《高中历史选修一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8课改革的后果教案新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选修一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8课改革的后果教案新人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选修一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8课改革的后果教案新人教.docx

高中历史选修一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8课改革的后果教案新人教

第3课改革的后果【特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

识记扩张的原因、情况和后果。

2、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失败:

识记导致失败的内外因素。

3、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识记性质、影响和意义。

4、理解改革与扩张的关系、改革失败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埃及历史的影响。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改革的结果,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2、民族独立、近代化是进步潮流的结论。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任何的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4、通过对埃及反侵略史实的学习,理解殖民侵略的残暴性、殖民主义的罪恶和埃及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初步树立反对霸权主义与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世界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及其改革失败的内外原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意义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

英国等列强插手及英、法、俄等国在对待奥斯曼帝国与埃及态度上的不同表现的原因。

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了埃及,但埃及名义上仍是奥斯曼素丹的属地。

一天,阿里对着一份奥斯曼素丹的诏书说:

“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

我一步步地向前迈进,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

”接着,他敲击着诏书说:

“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

”为了实现建立强大帝国的梦想,他穷兵黩武,连年对外扩张,最终使埃及的改革毁于一旦。

【探究的主要问题】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原因主要有哪些?

为什么说穆罕默德·阿里是现代埃及的奠基人?

【重要概念】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新课导入〕

采用叙述法:

埃及是文明古国,当今是阿拉伯国家的领头羊,居战略地位重要的中东,地跨亚非两洲,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历史上曾被众多民族和帝国统治过,中古到近代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在争取国家独立、开启近代化、奠定现代埃及基础的过程中穆罕默德·阿里起了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

前面两课我们学习关于阿里改革的背景与作用,第3课为改革的后果。

由此导入新课。

一、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

随着改革的推行,埃及的国力日益增强,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的欲望也更加强烈。

从1811年开始,他进行了持续近三十年的对外扩张战争。

【历史纵横】

18世纪下半叶,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19世纪初,沙特家族几乎控制了整个阿拉伯半岛,并公开宣称要由阿拉伯人来统治阿拉伯世界。

奥斯曼素丹几次派兵镇压,都遭到失败,不得不要求穆罕默德·阿里派兵。

穆罕默德·阿里觉得这是对外扩张机会,便派军侵入阿拉伯半岛,开始了长达17年的战争。

1、时间:

1811-1841

2、阶段与特征: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20年(1811~1831年),阿里扛的是素丹的大旗,打击分离势力、实行对叛逆者讨伐的扩张手法。

第二阶段是后10年(1831~1841年)直接挑战奥斯曼帝国,以图取而代之。

3、具体表现:

【学生根据课文填写】

方位

时间

对象

背景或起因

结果或影响

东方

1811年

阿拉伯半岛

半岛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斗争;沙特家族在半岛的兴起

历经17年艰苦战斗,阿拉伯半岛成为埃及的属地

南方

1820年

苏丹

以侵占苏丹来弥补兵员、劳力的损耗和国库的空虚

控制了苏丹大部分地区,扩大了阿里的统治区域,但也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西北

1824年

希腊

帮助奥斯曼帝国平定希腊起义;利益的诱惑

占领包括雅典在内的希腊大部分地区;遭英法俄联合舰队突袭,对外扩张遭受第一次重大挫折。

北方

1831年

奥斯曼帝国

出于对素丹未将叙利亚补偿给埃及的愤怒,率军入侵叙利亚

占领叙利亚,挫败奥军,迫使奥斯曼签订土埃和约,继续承认素丹的宗主权,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

小归纳:

将阿里的扩张概括为东伐(阿拉伯半岛)、南征(苏丹)、西讨(希腊)、北战(奥斯曼帝国)四个带方位的关键词。

四次战事简介:

(1)向东——兵侵阿拉伯半岛

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奥斯曼素丹和阿里各怀心机,相互利用。

阿里派兵侵入阿拉伯半岛,历经17年的艰苦战斗,穆罕默德·阿里以高昂的代价,换来了第一次对外扩张战争的胜利。

阿拉伯半岛实际上处于埃及的统治之下。

【资料补充】沙特家族与沙特阿拉伯王国

18世纪下半叶,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逐渐与伊斯兰教瓦哈比教派的宗教改革运动相结合。

1793年,沙特家族确立了沙特政教合一的体制。

到19世纪初叶,沙特家族已控制了包括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在内的几乎整个阿拉伯半岛。

沙特家族公开宣称要由阿拉伯人来统治阿拉伯世界,瓦哈比教派则以脱离奥斯曼帝国而独立作为其政治主张。

阿里出兵侵入阿拉伯半岛,镇压了沙特家族所领导的反抗,并实际统治了半岛。

现今的沙特阿拉伯王国是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沙特建立的。

他于1924年统一阿拉伯半岛,1932年以本人的姓定国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2)向南——侵占苏丹

阿里的改革措施在各个领域全面推开,人力、财力的缺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阿拉伯半岛战事又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阿里指望以侵占苏丹来弥补兵员、劳力的损耗和国库的亏空,1820年阿里派兵溯尼罗河而上侵入苏丹。

两年之内,埃及军队便灭掉了苏丹两个最大的王国──达尔富尔王国和散纳尔王国,控制了苏丹大部分地区。

阿里虽然将埃及的疆域向南大大推进了,但获得的金银财宝、兵源和劳动力却十分稀少,反而使自己的改革又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3)西北——渡海进攻希腊

1821年,希腊人民掀起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展开了争取独立的斗争。

奥军队无力控制局势。

素丹以平定希腊后将叙利亚和克里特岛授予阿里的许诺,换取埃及出兵相助。

此时,埃及实力因改革而大增,埃军对苏丹的征服进展顺利,便同意了素丹的要求。

1822年,埃军首先攻占了克里特岛。

1824年7月,阿里派出2万名陆军士兵和由200余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渡海赴希腊。

1825年底,埃军占领了几乎整个摩里亚半岛。

不久,雅典也落入土埃军手中,希腊独立运动处境艰险。

这时,国际形势剧变,明争暗斗的英、法、俄三国很快协调,形成了暂时联盟,决定援希反土。

1827年10月,英法俄联合舰队发动突袭,一举歼灭土埃联合舰队,埃军的精锐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为此,阿里只得从希腊撤回全部军队。

1829年希腊获得独立。

入侵希腊的惨败是阿里对外扩张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4)向北——进攻奥斯曼帝国

出于对素丹未将叙利亚补偿给埃及的愤怒,阿里于1831年10月派遣3万大军侵入叙利亚(第一次土埃战争爆发),这标志着他的对外扩张进入了直接与奥斯曼素丹抗争的阶段。

战争初期,埃军连连获胜,奥斯曼军队节节败退。

1832年底,3万埃军精锐一举击败6万土军,随即向伊斯坦布尔挺进。

在这种形势下,想乘机南下控制黑海的俄国宣布出兵援助素丹,俄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一侧登陆。

英法两国深恐奥斯曼帝国落入俄国手中,要阿里停止进攻。

但埃军先头部队已近奥斯曼帝国都城,素丹只好向阿里求和。

1833年4月,土埃双方签订协定,素丹同意恢复阿里对埃及、阿拉伯半岛、克里特岛和叙利亚等地的统治权;阿里则同意从其他地方撤军,继续承认素丹的宗主权。

至此,阿里不但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而且已基本建立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的目标。

1811年,穆罕默德·阿里应奥斯曼素丹的要求,派兵侵入阿拉伯半岛。

经过十多年的苦战,付出了至少死亡十万人的代价之后,最终镇压了当地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斗争。

这样,阿拉伯半岛实际上成为埃及的属地。

接着,穆罕默德·阿里发动了对苏丹的战争,指望通过占领苏丹,弥补埃及国库空虚和兵源的不足。

占领苏丹虽然扩大了阿里的统治区域,但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黄金,掳掠来的黑人也由于水土不服大部分病死。

1824年,奥斯曼帝国镇压希腊人民起义受挫,要求阿里出兵,答应平定希腊起义以后,把叙利亚和希腊克里特岛的管辖权授予阿里。

埃及军队渡过地中海,侵入希腊,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占领了包括雅典在内的希腊大部分地区。

埃及和土耳其军队对希腊的入侵,威胁了英国、法国和俄国三国在地中海的利益。

1827年10月,三国海军一举歼灭了埃及和土耳其舰队。

不久,残余的埃及军队不得不撤出希腊。

入侵希腊不仅使埃及损失了三万士兵和几乎所有的战舰,也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人建立的,故又称土耳其帝国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821年,希腊人民进行了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要求独立的战争,历史上称希土战争,这是希腊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得到了欧洲各国人民广泛支持,英国著名诗人拜伦亲赴希腊,参加对土耳其人的战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1829年.希腊获得独立。

镇压希腊革命失败,埃及只得到了克里特岛,没有获得叙利亚,穆罕默德·阿里非常不满。

1831年,埃及军队侵入叙利亚,挑起了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

奥斯曼帝国军队不堪一击,埃及军队很快攻占了叙利亚,进入奥斯曼帝国本土,进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

1833年,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同埃及签订和约,同意穆罕默德·阿里拥有在埃及、阿拉伯半岛、克里特岛和叙利亚等地的统治权,穆罕默德·阿里则继续承认奥斯曼素丹的宗主权,并从已经占领的其他地方撤军。

4、影响:

①对外扩张,扩大了统治区域,建立了以埃及为中心、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②连续的扩张,使埃及元气大伤,影响了国内改革的进程,动摇着阿里政权的根基。

这是导致阿里改革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通过战争,穆罕默德·阿里不但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还建立了一个以埃及为中心、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但是,连年的战争影响了国内改革进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动摇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根基。

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1、内因:

阿里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加重了危机,致使起义不断。

(阿里王朝的专制性和扩张性)

(1)捐税苛重。

虽然穆罕默德·阿里推行的改革措施最初给埃及人民带来了一些好处,但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特征决定了这一改革的最终受益者不可能是埃及下层群众,而只能是以阿里为首的新地主贵族集团。

阿里发动的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又使农民和城市贫民境况更趋恶化。

为将沉重的财政负担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阿里政府设法增加捐税。

(2)劳役繁重。

对外战争时,阿里热衷于大兴土木,从而导致埃及的劳动力匮乏。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地主频繁强征农民去开挖河渠、修筑道路、建造工厂、修建宫殿乃至构筑军事工程等,农民们被徭役压得喘不过气来。

(3)兵役无止境。

阿里将募兵制改为征兵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埃及军队的素质,但随着对外战争的持续,埃及的兵源已告枯竭,征兵制便演变成了抓兵制。

政府出动军队围捕壮丁,用铁链锁强行押往军营。

阿里统治后期,老人、少年和学生也强征入伍。

(4)土地荒芜、工厂停业,暴政与天灾陷民众于绝境。

大批农民弃地逃生,一些人乞讨为生,一些人充当城镇苦力,还有些人逃到荒僻地区乃至国外谋生,以致田地荒芜。

工厂因无人而停业。

为了不去当兵,许多埃及男子将自己弄成残废。

(5)境内人民起义不断。

早在19世纪20年代,埃及各地已不时爆发抗税抗丁的农民起义。

各地驻军接连向开罗告急,致使阿里应接不暇。

2、外因:

列强的插手和干涉。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欧以囊括世界为己任,埃及必定成为列强扩张对象的重要选择。

同时,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

(1)埃土矛盾因列强插手显得复杂而对立。

随着欧洲列强更深地插手东方问题(“土耳其遗产”),土埃冲突与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互相纠缠在一起,更加趋于复杂化。

列强分化为两股对抗的力量:

即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倾向土耳其,法国支持埃及。

列强的争斗必然促使土埃间的矛盾更趋激化。

(2)英土协定激化矛盾。

1838年8月,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新的英土商约。

该条约规定只对进入奥斯曼帝国的外国商品征收5%的低关税,废除帝国境内的所有专卖制度,允许外国商人在帝国各地自由经商,为欧洲商品(特别是英国商品)进入奥斯曼帝国大开方便之门。

阿里知道若埃及实施该条约,本国的民族经济将遭受沉重打击乃至崩溃,因此拒不承认这个条约。

在这种情况下,埃英关系和埃土关系均急剧恶化。

在英国的怂恿下,奥斯曼素丹宣布讨伐阿里,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

第二次土埃战争,战争初期,土耳其处于优势。

1839年4月,土耳其军攻入叙利亚。

6月埃军开始反攻,土军锐气受挫。

埃军攻入土耳其本土,土军大败准备求和。

英、俄、奥、普、法五国闻讯后立即照会土耳其政府,提出土埃问题应由欧洲列强参与解决。

但是,列强意见不统一,经过幕后外交活动,英俄普奥决定撇开法国达成解决办法。

1840年7月,英、普、奥、俄、土五国签订伦敦条约。

条约规定,授予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统治埃及的世袭权利,埃及军队则应从其他地区撤出;奥斯曼素丹批准的所有协定和法令应在埃及生效,埃及应每年向素丹纳贡。

(3)阿里战败葬送改革大业,自恃有法国作靠山的穆罕默德·阿里断然拒绝接受伦敦条约。

1840年9月,英俄奥土对埃及发起进攻。

此时又发生了叙利亚反埃大起义和法国援埃态度的转变(法国不敢为了埃及而与英、俄、普、奥四强兵戎相见),法国援助的希望化为泡影。

穆罕默德·阿里只好屈膝求和,答应列强和土耳其提出的一切条件。

【对内】为了应付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穆罕默德·阿里政权不断加强对人民的掠夺和奴役。

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劳役日益沉重,战争无休无止,强行征兵频繁。

很多人被迫逃离埃及,以致大片土地荒芜,许多工厂停工。

为了逃避兵役,有些父母甚至不得不弄残自己的儿子。

消极抵制到处可见,武装起义也时有发生。

穆罕默德·阿里残暴地镇压了起义,维持了专制统治。

但是,改革却难以继续推行下去了。

【对外】穆罕默德·阿里的迅速扩张与英国的殖民利益发生了严重冲突,腐朽没落的奥斯曼帝国比扩张欲望强烈的阿里政权更符合英国的利益。

1838年,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签订条约,规定对进入奥斯曼帝国的所有商品只征收5%的关税,废除奥斯曼帝国境内所有的专卖制度,允许外国商人在帝国各地自由经商。

穆罕默德·阿里拒绝承认这个条约【因为奥斯曼土耳其事实上是埃及的附庸国】。

第二年,在英国的策动下,奥斯曼帝国发动了对埃及的战争。

埃及军队很快就打败了腐朽的奥斯曼帝国军队,攻入奥斯曼帝国本土,再次逼近伊斯坦布尔。

1840年7月,英国联合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在伦敦签订了干涉奥斯曼帝国和埃及冲突的条约,向穆罕默德·阿里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及撤军并承认奥斯曼素丹对埃及的宗主权。

遭到穆罕默德·阿里拒绝后不久,英国派舰队封锁了叙利亚港口,叙利亚人民也发动反对阿里统治的起义。

这时,曾经答应支持埃及的法国临阵退缩,穆罕默德·阿里只得屈膝求和,答应了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等国提出的一切条件。

【失败原因?

】连年战争动摇根基;大国插手干涉;法国叛变。

3、失败标志:

1841年奥斯曼素丹颁布赦令(家族世袭权、管辖素丹权、军事限制与接受1938年条约)战败标志着穆罕默德·阿里建立的大帝国土崩瓦解,此后埃及再次降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属国,而且开始沦为欧洲列强的半殖民地。

由于1838年的英土商约开始在埃及实施,阿里政权对工业、农业、商业、外贸等实行的严格垄断被逐步废除。

阿里通过经济改革经营起来的民族工业被冲散,大批工厂倒闭。

到19世纪40年代后期,阿里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已告失败。

列强插手埃及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最终失败说明,西方列强并不希望在欧亚非三大洲的要冲出现一个大帝国取代衰落的奥斯曼帝国而成为列强对中东进行殖民扩张的新障碍。

这正是阿里改革难以取得成功、埃及不可能真正振兴的外部根源所在。

而阿里封建王朝的专制性和扩张性,始终对阿里改革的积极潮流起着逆向作用,对缓慢成长的埃及资本主义因素起着抑制作用,这正是阿里改革遭到失败的内因所在。

1841年,奥斯曼素丹颁布敕令,授予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统治埃及的世袭权力,准许穆罕默德·阿里管辖苏丹。

同时规定,埃及军队在和平时期不得超过18000人,未经奥斯曼素丹许可不得建造军舰,埃及军队上校以上军官的任命必须得到素丹的批准,还要接受1838年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的条约。

从此,穆罕默德·阿里一度建立的大“帝国”不复存在,埃及仍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英国等欧洲列强势力进入埃及,英国等国的工业品涌进埃及,埃及的原料和农产品被欧洲商人大量运往国外,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建立起来的埃及民族工业很快被冲得七零八落。

19世纪40年代,改革终告失败,穆罕默德·阿里本人也致疯而死。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后,英法两国在埃及展开了激烈的殖民争夺,埃及沦为半殖民地,1869年,法国入主持开挖的苏伊士运河通航,12万埃及劳工为挖这条运河献出了生命,埃及政府也因此欠下了巨额债务.英法为争夺运河的权益展开了斗争,最后英国控制了运河。

【资料补充】关于阿里改革失败后埃及沦为半殖民地及苏伊士运河的开凿

阿里死后,英法在埃及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他们不满足于输出商品和收购原料,更直接输出资本,英国投资铁路和电信业,法国独占运河开采权。

1859年4月,运河工程破土动工。

1869年11月2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

运河全长162.5公里,河面宽52米,它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后因埃及政府债务累累,英国通过控股把持了运河。

从此,英国利用对运河及其周围地区的控制,逐步加大在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将埃及变成了英国的半殖民地。

一战中,英国借口与奥斯曼帝国处于敌对状态,公开宣布埃及是英国的保护国。

苏伊士运河的开凿

苏伊士运河被誉为“东西方海上捷径”、“世界航海的咽喉要道”。

它的繁荣为埃及人民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被看作是“埃及经济繁荣的生命线”。

运河于1859年动工开挖的,1869年11月17日正式通航。

以下是几则关于这条运河的史实。

(一)拿破仑未竟之梦

1798年征服埃及时,拿破仑曾梦想建造一条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运河。

这样一条运河能使他开辟一条直接夺取印度和远东财富的通道,从而削弱大英帝国的经济实力。

但拿破仑手下的勘测人员算错了红海与地中海的海平面高度,因而得出了红海海平面要比地中海高几米的结论。

他们断言,此类工程一旦实施,埃及三角洲便会为海水所淹没。

在进入19世纪之后的许多年内,对这项计划是否可行的种种担心依然不断出现。

直到开凿苏伊士运河的具体计划者、组织者法国人费迪南·德·莱塞普斯实现了这项计划,于1869年建成了苏伊士运河,这样才使得这些担心销声匿迹。

(二)埃及的付出

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是埃及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埃及为开凿这条运河花费了大量金钱。

据统计,购买运河公司股票花费3246600英镑;根据拿破仑三世仲裁向运河公司赔款3363000英镑;购买河谷地产花费40万英镑;1869年为取消运河公司部分特权和收回一些建筑物又赔款120万英镑;挖掘淡水渠耗资120万英镑;庆祝运河通航耗资140万英镑;加上贷款利息、佣金、仲裁等其他费用5814000英镑,总计1680万英镑。

而欧洲股东的全部投资仅为448万英镑。

挖河的劳工,几乎都是埃及人。

开凿运河的10年中,埃及政府提供了数十万劳工。

他们在炎炎烈日下,在滚滚黄沙里,忍饥受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自己的双手,一镐一锹,挖去了720000000立方土,运河凿成时,有12万埃及人牺牲了生命。

正如前埃及总统纳赛尔所说:

“这条运河是用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血汗、我们的尸骨换来的。

(三)运河的概况

苏伊士运河位于亚非两大洲的分界线上,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把大西洋与印度洋连接起来。

这条运河开通后,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距离比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缩短航程8000~10000多千米,不仅减少运费,而且航道安全可靠,风险少。

运河从地中海的塞得港到红海的陶菲克港,全长173千米,河面宽180~200米,平均水深为15米,可容载重6.5万吨或空载15万吨的船舶通过。

运河刚开通时,河深8米,河底宽22米,河面宽70米。

后来运河不断地拓宽,以容纳现代船只。

现在所有这些度量数据都已扩大了一倍多。

(四)运河权的收回

运河开通以来,其主权一直控制在英法两国手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及政府和人民开展了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从1946年开始,埃及政府就同英国政府进行要求英国从运河撤军的谈判,英国拒绝撤军,谈判时断时续。

与此同时,埃及人民在运河区掀起了武装游击斗争和示威抵抗斗争,反对英国对运河的军事占领。

埃及人民和政府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斗争,终于迫使英国在1954年10月19日同埃及签订了《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根据协定规定,英国于1956年6月13日从运河区撤出最后一批军队。

自此,英国对运河区长达74年的军事占领宣告结束。

3、改革的意义

4、1、局限性:

阿里政权的封建性、专制性和残暴性

农民受地主的沉重剥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工人来源于战俘,失去人身自由,形同奴隶过着军营式的生活,与西方的自由工人不是同一概念;扩张战争对国家的创伤,陷人民于深重的灾难中,激化了内部矛盾。

2、性质:

是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未能对生产关系和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造)

3、失败原因:

阿里封建政权的弊端;欧洲列强的干涉;穷兵黩武动摇了根基。

4、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②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进了近代化进程;

③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带来国力的壮大,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

④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⑤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合作探究】马克思说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问你对这个评价怎么看?

答案提示:

自16世纪后半期以来奥斯曼帝国就急剧衰落,名义上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却腐朽没落,社会停滞不前,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境地。

此时崛起的阿里对内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局面,以强势手段开放、学习,走向近代化,他摆脱了埃及数百年的停滞。

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奥斯曼帝国境内充满生机活力的部分。

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农民仍然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工人也带有农奴制的烙印,残暴的统治和连年的对外战争,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由于封建统治本身的弊端,加上欧洲列强的干涉,最终失败了,但是,它在很多方面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改革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几百年来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历史进程。

改革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更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埃及的独立和主权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得以维护。

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改革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和对外扩张,但改革的措施却为埃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改革的影响与历史地位。

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落后的埃及先后遭到法国和英国的殖民侵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斗争中崛起了穆罕默德·阿里。

为巩固政权、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阿里进行了伊斯兰世界中第一次有利于阿拉伯民族近代化的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

但改革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的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由于改革自身的缺陷,更由于西方势力的镇压,改革失败了,但它改变了埃及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及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