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II.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2002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I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I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I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I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I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II.docx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II.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II.docx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II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II)

【教学目标】

1.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了解文言虚词“其”“以”“而”的不同用法。

【重点难点】

1、文言文的背诵以及文言知识的总结。

2、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思想和态度。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是一种文体。

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

二、释题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

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悟。

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刘勰《文心雕龙》: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而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四、正音

褒bāo禅chán山始舍shè卒zú葬之庐冢zhǒng音谬miù

有穴xué窈yǎo然怠dài而欲出咎jiù瑰guī怪相xiàng之

深父fǔ胜shēng道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段:

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动,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是//阳:

山南水北)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判断句)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判断句)

✧第一段意:

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

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观仆碑识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提供依据,做好铺垫。

(二)第二段:

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名→状,从旁边)

问其深(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到尽头)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更)

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有人/责怪,埋怨)

✧第二段意:

记游洞经过。

✧这一段主要是记游,作者游了哪些地方?

各有何特点?

游后心情如何?

 

✧作者写游洞经过,主要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课时

(三)第三段:

重点词句

于是予有叹对于/这件事

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不平常/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达/帮助

至于幽暗昏惑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对于/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第三段意:

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作者游洞有哪些心得?

 

志—志向(决定作用)

力—力量(能力毅力)

物—外物(辅助条件)

结论:

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四)第四段:

重点词句

后世之谬其传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而莫能名者没有人/名→动,识其本名

何可胜道也哉尽,完/说,动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的原因,求学的人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第四自然段: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五)第五段:

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附:

文言虚词用法】

“其”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它,指仆碑

4、问其深,代词,它,指洞穴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5、盖其又深,代词,它,指后洞

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他们,指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8、而余亦悔其之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代词,它,指洞壁

11、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2、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3、吾其还也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以”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

2.由山以上五六里而,往

3.余之力尚足以入用来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

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果,因为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修饰,而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果,因为

8.夫夷以近而,并列

9.不随以止也承接

“而”字的用法:

1.而卒葬之承接或递进

2.而记游者甚众因果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并列、因果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递进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转折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转折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因果

教学反思: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说课案新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

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考纲: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文言文按时代编排,高一下第五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从语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较上册的文言文更为浅显。

文言文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

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

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四)关于学情: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①诵读课文;

②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③归纳并掌握“道”“盖”“文”三个多义词的义项及“乃”“然”“其”三个虚词的用法;

④体会并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文章所阐发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

①诵读②积累

(三)教学难点:

①准确判断词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②虚词用法: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1、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能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言语声音形态与情味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从感知的直接性来说,文字不如声音彻底、深刻、细腻。

因此诵读法成功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语),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

否则,仅得其声音,得其字形,充其量也只是“认读”。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读出“情味”来。

因此,范读多读显得非常重要。

2、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

唐彪曾说:

“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

不然,遇古奥之句,不免上字下读,而下字上读,……”我从两方面进行指导:

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第一节课,学生主要勾画出疑难处及哲理句。

3、猜读法。

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碰到难词时,教师应引导点拨学生大胆猜测,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词在文中的含义。

这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学习《游》文,我精选七个重要词语为例让学生猜,点拨指导运用七种方法。

4、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

“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设计两套练习,一是课堂巩固练习,重在巩固课文的重要词语;二是课外迁移练习,选用98高考题,进一步巩固准确把握文言词语意义的方法。

(二)教法:

1、点拨法:

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脑筋。

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

简单说,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中,我主要点拨的是准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使学生学会“猜”,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归纳法。

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如《游褒禅山记》一文的第二课时,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文”“盖”“道”三个实词义项及“乃”“然”“其”三个虚词用法。

兹举一例如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整体思路:

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猜读训练思维;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强化。

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游褒禅山记》一文的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

诵读、积累;第二课时主要是:

诵读、归纳。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自读注解①

2、整体把握:

(19分钟)

(1)范读(5分钟)

(2)自由朗读(5分钟)

(3)齐读(5分钟)

(4)全文思路:

(4分钟)

悔游:

不得极夫游之乐

悟理:

3、理解重点词语:

(12分钟)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有碑仆道

(4)独其为文犹可识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6)则其至又加少矣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4、自由朗读全文(5分钟)

5、课内巩固练习(7分钟)

①今言“华”如“华实”之

“华”者,盖音谬也()

②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

众。

()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

亦悔……()

④入之愈深,甚进愈难,则

其见愈奇。

()

⑤不出,火且尽。

()

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而慎取之也()()

⑦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者()

7、课外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在括号内解释加点词。

李若水字清卿,氵名州曲周人。

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

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若水言:

“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

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

”章再上,乃止。

……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

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

粘罕令曰:

“必使李侍郎无恙。

”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

“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若水叹曰:

“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其仆亦来慰解,曰: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若水叱之曰:

“吾不复顾家矣!

忠臣事君,有死无二。

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

”……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

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

“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口巽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

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

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

②躐跻:

越级升官。

③扈从:

随从护驾。

④粘罕:

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

多次率军攻打北宋。

⑤口巽血:

含血喷出。

附:

高考原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靖公议也靖:

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曳:

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

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职:

职分。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故事:

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全首领:

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有司:

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春秋:

指年龄。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①其罪当与童贯等②帝殊有难色(3分)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5、①汝归勿遽言②奈并累若属何(3分)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

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

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

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

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

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