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管理心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1935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9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学期管理心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一学期管理心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一学期管理心理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一学期管理心理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一学期管理心理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学期管理心理学教案.docx

《第一学期管理心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学期管理心理学教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学期管理心理学教案.docx

第一学期管理心理学教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管理心理学教案

【课题】1管理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来源,明确什么是管理心理学,树立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管理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定义

【教学日期】:

2017年9月4日第一周

【课时安排/有无课件】:

2课时/有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与过程】

一、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十九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于2008年在德国柏林召开,引出管理心理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国际心理学大会,始于1889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北京于2004年举办。

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心里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里现象,包括心里过程,个性心里及各种心里现象之间的关系。

那么心里现象又叫心理活动,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管映像。

心理过程是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时间的相互作用于转化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形成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力系统,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心理现象间是有相互关系的,心理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但是他们也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得以形成和发展,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对心理过程起着制约作用,是各种心里过程带有个人情感。

二、定义:

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三、研究内容:

1、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组织管理

2、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四、学科性质:

介于管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边缘性、交叉性的综合学科。

五、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类别

管理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

区别

研究侧重点

本源学——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把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组织管理活动中

现象学——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理论基础

主要是心理学

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

形成背景

1958利维特《管心》

20世纪60年代起

联系

心理与行为关系

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探索心理活动规律需通过观察分析人的外部行为来推断

研究内容

个体、群体、领导、组织

研究目的

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关规律,促进管理工作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技能,最终实现组织和人的全面发展。

六、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观察者所处情境——自然、控制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参与、非参与;

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问卷法:

常见问卷形式——是非式、选择式、等级排列式

访谈法:

结构化、无结构化、半结构化

测验法:

根据内容——智力测验、个性测验、态度测验、能力测验等

根据方式——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根据方法——问卷测验、操作测验、投射测验

个案法:

个案法就是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组织在较长时间内[几个月、几年乃至更长时间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方法。

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七、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1、管理实践的需要:

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管理者自身认识的提高和转变

2、管理学基础理论:

人性论:

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

社会人假设与人群关系理论

自我实现人假设与Y理论

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

文化人假设与Z理论

决策人假设

博弈论:

3、心理学科的发展

精神分析心理学——心理学第一大势力

行为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第二大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第三大势力

认知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

人事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

八、管理心理学的初创时期——理论背景

1、心理技术学:

闵斯特伯格

2、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

3、群体动力理论:

勒温

4、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

5、社会测量学:

莫雷诺

【教学小结】

1、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2、管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

3、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

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的定义及使用方法

【板书设计】

1、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2、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作业题目及要求】

题目:

教材练习第1,2,3,7,8,9,10题.

要求:

作业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书面整洁。

【教师教学反思】

对于五年高职学院的学生而言,心理学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大部分心理学案例距离学生生活太远,需要使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引导。

【课题】2.1掌握他人的心理和行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快速了解和掌握他人的心理

掌握与人相处时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认知与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类型

社会认知偏差

人际关系

【教学日期】:

2017年9月11日第二周

【课时安排/有无课件】:

2课时/有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与过程】

一、认知是人脑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脑对事物的各个属性和特征通过综合判断、筛选分析,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心理过程。

认知牵涉到信息的搜寻、获取和加工。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群体(团体)、组织和自我特征的整体反映。

二、社会认知类型

(一)他人认知

他人的外部状态、认知者的主观状态、情景特点

(二)角色认知

(三)人际关系认知

(四)自我认知

三、社会认知偏差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定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

四、人际关系

(一)近因率

(二)相似率

(三)个性特征

(四)仪表的魅力

(五)交往的频率

(六)互补率

【作业题目及要求】

题目:

教材练习第1,2,3,4题.

要求:

作业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书面整洁。

【教学小结】

1.认知与社会认知

2.认知偏差

3.人际关系

【板书设计】

【教师教学反思】

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五年学生而言他们缺乏具体事物抽象化的能力,需要具体引导。

【课题】2.2掌握他人的心理和行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气质类型与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日期】:

2017年9月18日第三周

【课时安排/有无课件】:

2课时/有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与过程】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指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特征的总和。

它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强度是指心理活动的表现程度。

速度是指心理活动发生的快慢。

灵活性是指兴奋和抑制这两大基本心理过程转换的快慢。

二、气质的类型和特征

WillionSheldon的体型说

克瑞奇米尔体形说

血型(bloodtype)说

美国BUSS活动特性学说

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三、气质与管理

1、端正认识。

首先,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优劣之分,它只代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差异,不代表人格的优劣。

其次,气质类型对人活动的影响在使之具有一层色彩,但不决定人活动成就的高低,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同样可以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第三、多数人的气质不是极端的而是混合的。

2、恰当鉴别。

有针对性地管理的前提是了解和鉴别。

而观察法、实验法和测试法是鉴别的有效方法。

3、有效管理。

根据气质特征,符合恰当和互补两项原则。

四、什么是性格(character)

1、定义:

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形成:

性格的形成主要受生理、环境和主观活动三方面的影响。

3、性格与气质

•区别:

第一,气质是先天的,更多受人的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过程的制约;而性格则主要是后天的,更多地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第二,气质的表现范围局限于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特征,如强度、速度、灵活性等。

性格则表现较广,几乎涉及到人全部心理活动的一切稳定特点;

第三、气质无好坏优劣之分,性格则不然;

第四、气质可塑性小,也无需有意培养,性格则不然。

•联系:

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并使之具有鲜明的色彩;

另一方面,性格在其形成过程中也会掩盖或改变气质。

五、性格的结构和类型

•结构:

1、道德特征体现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如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等;

2、意志特征体现在行为活动的习惯方式上,这包括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坚持性四方面;

3、情绪特征体现在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主导心境四方面;

4、理智特征体现在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如思维方面的形象思维型和

抽象思维型等。

类型:

向性说,按心理活动的指向分内向型(introversion)和外向型(extroversion);

机能说,按何种机能占优分理智、意志和情绪型;

独立-顺从说,按个体独立程度分独立和顺从型。

六、性格的测量

3.1自然实验法

哈尔霍恩和梅得的品德测验

“拾柴火”实验

教育实验

3.2投射测验(projectivetest)

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InkBlotTest)

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ApperceptionTest,TAT)

3.3问卷法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innesotaMultiphasicPersonalityInventory,MMPI)

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问卷(CPI)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调查表(SixteenPersonalityFactorQuestionnaire,16PF)

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NEO-PI-R)

A型性格问卷(A-typePersonalityQuestionnaire)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dwardsPersonalPreferenceSchedule,EPPS)

七、性格与管理

【作业题目及要求】

题目:

教材练习第5,6,7题.

要求:

作业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书面整洁。

【教学小结】

气质

性格

【板书设计】

气质

气质的类型与特征

气质管理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

【教师教学反思】

学生作业书写情况比较差,需要加强要求。

【课题】3.1控制群体行为,提高工作绩效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群体心理特征和群体心理效应,利用社会从众心理规范群体行为,掌握群体决策行为规律、掌握群体冲突行为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群体心理

群体决策

群体冲突

【教学日期】:

2017年9月25日第四周

【课时安排/有无课件】:

2课时/有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与过程】

一、群体的内涵

(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的特征

1.共同的目标

2.个体互动

3.机构稳定

4.群体意识

(三)群体的功能

1.群体满足个体需要的功能

(1)安全与社交的需求

(2)情感需要

(3)增强自信心的需要

(4)自尊的需要

(5)权力的需要

(6)完成任务的需要

2.群体对组织的功能

二、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一)社会会助长和制弱的作用

1.活动性质

2.熟练程度

3.竞争动机

4.个体心理特征

(二)社会标准化倾向

(三)社会顾忌倾向

三、群体心理

(一)从众心理

1.群体压力

2.群体专长

3.个人责任感丧失

4.缺乏自信

5.情境因素

6.文化影响

(二)逆反心理

(三)模仿心理

四、群体规范

含义

功能

形成方式

五、群体心理效应

群体归属感:

群体归属感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

群体认同感:

群体中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

群体的支持力量

六、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时指多数人共同作出的决策时相对于个体决策而言的

群体决策的优点与缺点

七、群体决策的影响因素

八、群体决策的程序

九、群体决策的方法

十、群体思维

十一、群体冲突

(一)冲突的内涵

(二)基本特点:

1.感知性

2.客观性

3.过程性

4.对立性

5.辩证性

(三)群体冲突的概念

(四)群体冲突的来源

(五)群体冲突的过程

(六)解决冲突的过程

1.冲突的潜在阶段

2.冲独特的认知和人格化阶段

3.冲突的行为意向阶段

4.冲突的行为阶段

5.冲出的产出阶段

十二、群体冲突的结果分析

十三、解决冲突的的方法和策略

1.解决冲突的行为意向

2.解决冲突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强制、疏通、多数原则、诉诸上一级领导、仲裁协商调解、妥协、合作迁就折中、交流接触、对质、回避、重组或整合、拖延和不理睬、教育或劝说

3.冲突的现代管理

【作业题目及要求】

题目:

教材练习第1,2,3,4,5,6题.

要求:

作业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书面整洁。

【教学小结】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群体心理

群体决策

群体冲突

【板书设计】

群体

群体功能群体影响群体心理群体冲突

【教师教学反思】

临近国庆放假学生情绪比较浮躁,作业书写情况较差。

【课题】3.2控制群体行为,提高工作绩效

国庆放假

【课题】3.3控制群体行为,提高工作绩效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实现群体的高凝聚力和成员的高归属感,创建高效团队,做好团队建设和管理

【教学重点、难点】

群体凝聚力

高绩效团队

【教学日期】:

2017年10月9日第六周

【课时安排/有无课件】:

2课时/有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与过程】

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群体凝聚力又称吸引力内聚力,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感情共鸣价值定向相同或行为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

(一)群体的领导方法

(二)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三)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

(四)群体地位

(五)外部的影响因素

三、群体凝聚力的测量

四、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绩效

(一)概念

(二)界定

高绩效团队

团队是群体的特殊形式,是围绕充分发挥团队成员优势并未组织目标服务的专门群体

一、团队

(一)团队的概念

(二)团队的类型

1.问题解决性团队

2.自我管理型团队

3.多功能型团队

4.虚拟性团队

二、组建高绩效团队的方法

1.适当的规模

2.成员的能力

3.分配角色

4.对共同目标的承诺

5.建立具体目标

6.领导者与团队的结构

7.社会惰化和责任心

8.建立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

9.培养互相信任的精神

三、六要与两不要原则

四、团队管理

五、针对团队管理的误区采取的措施

【作业题目及要求】

题目:

教材练习第6,7题.

要求:

作业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书面整洁。

【教学小结】

群体凝聚力

高绩效团队

【板书设计】

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群体凝聚力的测量

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绩效

高绩效团队:

团队概念

团队组建

六要两不要

团队管理

误区与措施

【教师教学反思】

学生比较喜欢用他们同学张佳琦作为例子进行讲解,对于心理学经典案例却不是很有兴趣

【课题】3.4控制群体行为,提高工作绩效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沟通的类型

沟通的障碍

如何改善沟通

【教学日期】:

2017年10月16日第七周

【课时安排/有无课件】:

2课时/有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与过程】

沟通的内涵

一、沟通的过程

二、沟通的类型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二)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三、沟通的功能

沟通的障碍

一、工作场所的空间设置

二、当事人的可信度与权力

三、当事人的价值观和参照视角

四、行话

五、过滤

六、选择性知觉

七、语言及情绪

改善沟通的方法

正确使用汉字

重视双向沟通

维持可信度

避免不良倾听习惯

同时运用多种沟通渠道

选用先进的通讯设备

“良好沟通十诫”

【作业题目及要求】

题目:

教材练习第8题.

思考题:

如果你是一名跨国公司CEO你认为你如何才能确保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每一个基层职员都能领会你所作出的决策?

要求:

作业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书面整洁。

【教学小结】

如何改善沟通

沟通的障碍

【板书设计】

沟通的内涵

一、沟通的过程

二、沟通的类型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二)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三、沟通的功能

沟通的障碍

一、工作场所的空间设置

二、当事人的可信度与权力

三、当事人的价值观和参照视角

四、行话

五、过滤

六、选择性知觉

七、语言及情绪

改善沟通的方法

正确使用汉字重视双向沟通维持可信度避免不良倾听习惯同时运用多种沟通渠道选用先进的通讯设备

“良好沟通十诫”

【教师教学反思】

学生作业反馈情况不错,当使用他们身边的例子进行讲解的时候比较容易让他们接受这些知识。

【课题】4.1激励手段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需要、动机和行为

明确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需要和动机

动机和行为

激励的含义

【教学日期】:

2017年10月23日第八周

【课时安排/有无课件】:

2课时/有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与过程】

需要是行为的内驱力,是行为的力量源泉,也是行为的终极目标,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人的行为是由主观需要和客观事物共同制约决定的,按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着人的行为。

激励:

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激奋的状态中,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企业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

【作业题目及要求】

题目:

教材练习第2,3题.

要求:

作业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书面整洁。

【教学小结】

需要的概念

动机的含义

行为的引起

激励发生

【板书设计】

通过激励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激励的定义中隐含着个体需求必须和组织目标需求相一致的要求。

【教师教学反思】

利用学生最关心的事情:

“钱”,作为切入点,简单上手加深理解。

【课题】4.2激励手段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有效激励的方法,激励的类型,激励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激励的类型

激励的作用

激励原则

【教学日期】:

2017年10月30日第九周

【课时安排/有无课件】:

2课时/有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与过程】

在传统的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作用根本没有得到足够的和系统的认识,管理者们只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激励手段,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工作。

但随着“人”的因素在组织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发现作为组织生命力和创造力源泉的“人”的状态往往直接影响着组织的面貌,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励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需要。

企业的目标,是靠人的行为实现的,而人的行为是由积极性推动的。

实现企业的目标,要有人的积极性、人的士气。

2、激励是充分发挥企业各种生产要素效用的需要。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人、劳动对象、劳动手段是企业的生产要素,在这些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其他因素只有同人这个生产要素相结合,才会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才会发挥各自的效用。

因此没有人的积极性,或者人的积极性不高,再好的装备和技术、再好的原料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3、激励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业绩。

激发人的积极性,是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管理学家们都十分重视的问题。

通过激励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与革新精神,提高员工努力程度,取得更好的业绩。

4、激励有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

提高员工素质,不仅可以通过培训的方法来实现,也可以运用激励的手段达到。

企业可以采取措施,对坚持学习科技与业务知识的员工给予表扬,对不思进取的员工给予适当的批评,并在物质待遇、晋升等方面区别考虑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促使员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作业题目及要求】

题目:

教材练习第4,6题.

要求:

作业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书面整洁。

【教学小结】

激励的作用

吸引人才

开发员工潜能

留住优秀人才

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

【板书设计】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正激励和负激励

内资激励和外附激励

短效激励和长效激励

【教师教学反思】

学生作业反馈情况良好,比较喜欢使用身边例子进行讲解。

【课题】4.3激励手段

【教学目标】

理解强化理论、挫折理论的实质内容

掌握强化方法使用的技巧和消除挫折的管理方法

深刻理解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对管理实践的意义

把握使用这些激励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并且尝试结合管理实际设计基于这些激励理论的具体应用并激励员工积极性的管理模式

【教学重点、难点】

强化理论

挫折理论

公平理论

期望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

【教学日期】:

2017年11月6日第十周

【课时安排/有无课件】:

2课时/有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与过程】

改造个体行为达到激励目的

强化理论又叫做行为修正理论,由斯金纳提出

强化的类型有:

(一)正强化

(二)负强化

(三)自然消退

强化理论的应用:

(一)奖励

(二)回避

(三)消退

(四)惩罚

实施强化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针对行为结果必须给予当事人及时明确的信息反馈

2.细化的时间选择或者安排十分重要

3.正负强化激励效果明显不同

挫折理论是研究行为和目标之间的行为变化的规律

挫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

(二)主观因素

1.个人条件因素

2.个人思想认识因素

3.动机冲突因素

挫折理论的应用:

1.领导者要采取容忍的态度

2.改变受挫者的环境

3.做好心理知识的普及

4.采用精神宣泄疗法

设置愿景目标实现管理目的

期望理论:

研究需要和目标之间规律的一种理论

弗洛姆认为“人类苛求母案组一定的需要和达到一定的目的,对于一个人来说,调动他的工作积极性的动力有多大,即激励力量有多大取决于期望与效价的乘积”

M=V*E

M激励力量

V目标效价

E期望值

期望理论对实施激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