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焦老师微信红包转厦大附中郭培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770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焦老师微信红包转厦大附中郭培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作文焦老师微信红包转厦大附中郭培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作文焦老师微信红包转厦大附中郭培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作文焦老师微信红包转厦大附中郭培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作文焦老师微信红包转厦大附中郭培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焦老师微信红包转厦大附中郭培旺.docx

《作文焦老师微信红包转厦大附中郭培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焦老师微信红包转厦大附中郭培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焦老师微信红包转厦大附中郭培旺.docx

作文焦老师微信红包转厦大附中郭培旺

作文:

“焦老师微信红包”

写作阅卷情况汇总

【题目再现】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

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

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

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

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本次作文打分尺度】

笼统打分,标准较松,区分度较大。

基准分是42分。

针对核心事件,对“某一方观点”有所侧重与选择,观点明确,具备基本的语文水准和写作素养,得42—45分。

谈到了核心事件,但是观点不清,暧昧混沌,或者利弊参半,各打五十,美其名曰思辨(它是骑墙,真的不是思辨)得分40左右。

观点坚定不移,阐述客观到位,思考角度多向,得分48左右。

表达入情入理,用词书面典雅,言人所未言,得分52分以上。

非“任务驱动型”写作,几乎没选出“某一个”态度去写,而是泛谈“教育”这一宏大话题,得分35分+。

大谈“创新重要无比”、“在乎结果不如关注过程”、“自觉自愿方能走得更远”等话题,不提教育话题、对材料事件几乎不谈更未分析的,属于原先的福建省材料作文写作路数,绝对错误,得分25分左右。

【观点梳理】

中肯肯定之:

“红包奖励”传导正向教育理念、红包新招符合教育原味、红包只是“小红花”式的游戏化象征、无奈的物质奖励不该被苛责

严厉批判之:

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哄孩子”式课堂是对学生的黑色嘲讽、出勤率岂能靠红包保障、你的求学岂能老师买单、花式渠道贿赂学生实在悲哀、要励志不要励欲、莫让教育用上利益的“偏方”、“中国式焦老师”可悲可哀、“红包”给教育抹黑、拒绝“红包课堂”,还我纯真教育

温和批评之:

“受益终生”的教育才是“治本”的改革、红包奖励引发教育功利化属杞人忧天、“红包妙招”不具推广价值、长远来看“红包课堂”隐忧不少、偶尔用用尚可,反客为主危险、以“钱”促学未若以“奖”促学

【问题提醒】

1、写作态度不端

不论什么题目,不论什么类型,没有“投入的”、“真诚的”、“掏心掏肺的”写作态度,应付了事,字草如草,信口胡说,都是要不得的,是对写作与自己的不尊重,谈别的都是扯淡。

2、文章观点含混

具体表现如前“打分尺度”所述。

需要告诉学生,现在这个事件众说纷纭,请你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

请你立场坚定地站队!

请你脸不红心不跳大言不惭信誓旦旦地声明!

不要灰,不要中,不要约等于。

有一部分学生是泛泛地谈“教育”这一大话题,题目要求的是抓紧核心事件,将本事件分析透彻。

虽然可以涉及整个教育乃至社会问题,请注意是为了把“本事件”说清楚,不必发散过多,更忌有放无收。

3、“几种力量”各个、逐次点评

从学生角度看、从家长角度看、从政府层面看……有的学生如此这般的点评一番,虽然或多或少是在论述“微信红包奖励”之事,但是总有蜻蜓点水的感觉。

要明白,千言万语、千头万绪,就这个题目而言,都是为了把“焦老师送红包”的事说清楚,为它服务,它是主人。

比如说,如果您的第四段开头是“从政府层面来说,政府应该有作为,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改革”云云,建议做如下修改——是什么让焦老师自掏腰包出此下策?

教育主管部门的不作为,尤其是对职业学院学生乱象丛生的无视与漠视,怕是难逃其咎的一环。

焦老师还有一腔热血,但人微言轻,此言此行,实属难能可贵。

他发出的每一笔红包,都是对教育部门的一个无声的耳光。

……

4、“假大空”式写作路数阴魂不散

名句引用乐此不疲,逻辑思维平面滑行,炫耀式写作自嗨自醉。

这种写作姿态很危险。

对个人私底下名句素材积累的关注,超过、掩盖了对材料核心事件的打量、观照与审视。

5、标题质量不高

名词性的标题。

如“变味的教育”

是非不定的标题。

“论教育变味与否”、“红包买来了什么”

不触及核心事件的标题。

让人摸不着头脑。

“何必谈钱色变”、“先有下一步”、“莫成精致利己主义的帮凶”、“‘功利’并非一无是处”、“切勿小题大做,学会理解宽容”

个人认为,最优质的标题是陈述式、动词性、观点化的。

其好处是读者看上去一目了然、自己写作过程可一以贯之浑然一体。

从形式上看,有一定的长度保证(10字左右)。

6、只能达到写400—500字的写作水平

当明确了观点,有了起码的、第一印象般的、朴素的观点式表达之后,除去首段的材料引述,基本上到了450字左右的地步了。

后面怎么办?

很多理科生是这种处境。

最直接的应对方法,是采用议论文写作的常见思路:

——正反对比论证。

(假如焦老师视若无睹听之任之,也无伤其工资无碍其教学,他何必自讨苦吃呢。

现实中这样的老师恐怕是更大多数,但是,假若人人如此……)

——寻根究源。

(是什么让焦老师走上这条冒险之路的?

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后排症患者、课堂低头族……)

——同类联想。

(焦老师的行为并非个案,此等“奇葩新招”其实早已层出不穷,刷脸神器、约请吃饭、拍照点名,不一而足……)

——提出深度建议。

(如何不让焦老师“赔了钱包又折腰”?

……)

诸如此类。

更个性化的漂亮招数当然很多,同学可以针对具体事件去好好探索,真正享受思维乐趣、表达快感。

7、文风是个“新问题”

(1)给时代贴“至黑无比”的标签。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被金钱观毁得体无完肤,不应再让后辈遭受同样的命运。

“当今社会早已没有了孔圣人所提倡的礼义廉耻,取而代之的是礼仪和金钱至上原则,这是这一代人的悲哀。

我们要反思是谁给学生传递了如此极端的印象,这种表达折射的恐怕不只是文字风格了。

工稳价值观的良性传达、理性诠释,至少应该是家长、老师、学生的共同责任。

语言平和些,别太极端,尤其省质检和高考时。

(2)对教师职业的蔑视。

焦老师只是小小老师,“毕竟也是工薪阶层,不可能有那么多钱去让学生变得功利,顶多也就发个个位数给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几百几百的发,那班级里那么多学生,来几次这样的鼓励,老师也差不多该破产了”。

看到如此文字,你做何是想?

教师没有那么糟糕,不要在学生面前自轻自贱;理性聪明的家长,也不会在孩子面前对老师和教师职业做这种倾向性评价。

(3)语言太过口语化。

部分同学找不到表达状态,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讲大白话,没法使用典雅有型、睿智有文化的文字。

这是大错特错的。

文章词汇的积累与调用,与什么样的作文无关,讲得透彻、讲得好看、讲得入木三分,与写作水平息息相关。

同学要努力追求。

具体来说,当下有几点可以参考:

使用四字词汇。

摇身一变、司空见惯、大言不惭、着实悲哀、歪风见长、亦可理解……

使用书面语。

很有意义,换成“颇具价值”;很常见,换成“并不少见”;后果损失太大,换做”得不偿失“……

近义词语并列使用。

“如果没有了红包,学生只剩下倦怠而已。

”末尾可以继续写,“只剩下倦怠与疲乏,无趣与无聊”。

这样会使得句子信息量更大,读起来更耐咀嚼。

“个别事件性质化处理”,让表达更专业。

如红包常态化、鼓励物质化、教育乱象蔓延态、学习习惯幼稚化、日常生活网络化、课堂组织无序性……

当然,这些只是小伎俩,且比较成人化;它无法代替学生的成熟阅读、持续阅读,更无法代替学生的自我写作摸索。

最初的写作,还是讲心里话为要,把话讲清楚为要。

慢慢提高。

筛选了8篇作文,附后。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

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

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

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

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范文】

“红包奖励”折射教育低俗化

厦大附中高三1班许晅玥

红包,译名luckymoney,颇具幸运之意,在中国传统礼俗中是用于年节庆典中长辈对晚辈的赠给,也有主客之间的礼节往来。

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红包已不再只是那带有粗糙厚实之感的小红纸袋,摇身一变成为微信窗口里的虚拟图片,弹指间即可收获红包的快感。

当如此娱乐化的红包被江苏某高校的焦老师用作点名神器时,我既佩服其善于捕捉职业高校学生的好奇逐利的心理,同事也为今天的师道竟已沦落到先取悦学生,在换取教学秩序的稳定,而深感悲哀。

学生出满勤,成绩进步,过节……都能赢得焦老师的红包奖励,不论含金是几何,但终得以换来他的课堂座无虚席,师徒日渐升温的和谐美满的场面。

但撤去其外表的冠冕堂皇,余下的仅是“我出钱你出勤,我包红包你回心”罢了。

如此新招到底于教学有多少价值?

学生抢红包出满勤又折射出怎样的求学意志?

“红包”本是“礼轻情意重”,在生活中我们用它来表达祝福,焦世奇老师与时俱进“诱惑”学生,其用心良苦值得肯定,但用红包物欲刺激,逗引学生,从另一角度看却是引诱学生的金钱欲望。

学生到课堂听课,学好学业,本是分内之事,而如今却与红包这浓厚的金钱色彩相挂钩,于那些真心读好书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原本单纯的求知,如今却因老师的这一做法也沾上了利欲色彩。

“微信签到”、“刷脸神器”、“拍合影照”等点名神器层出不穷,在网友调侃逗乐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深思:

当下学生的求知欲只能由金钱来刺激?

而师道尊严又该何去何从?

这些看似创新的举措,冲击了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思想,也不自觉地自我贬低,师道尊严已在红包发出时消失殆尽了。

但事实上,我相信焦世奇老师发微信红包实属无奈之举。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很多高校的学生翘课已是家常便饭,学风堕落更是见怪不怪。

本该是人生最佳探究与思考年龄却厌学,沉迷于电子产品的现象并非个例。

由此担负“欲人之无惑”之重担的教师更是举步维艰,发红包以“讨好学生”,成为“美女老师”“女神老师”来吸引学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又确实是教育手段低俗化的表现。

由此学生与老师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教育的衰败。

欲改变现状,纠正歪风邪气,从根源来说,教育者应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注重实践,使学生真心爱上学习,真切地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感与愉悦感。

而求学者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师长,尊重知识。

红包包不住沉甸甸的知识,知识亦不需要红包的外包装。

红包作为习俗符号,该被珍惜使用;而知识作为个人灵魂的填充,更应该被崇敬与尊重。

新时代下的师道尊严该由师生共同维护。

自身的觉悟胜过金钱换来的专注

杨锦泓

某职校教师督促学生学习课后发红包奖励上课认真和学习优秀的同学,此举一出坏学生纷纷改邪归正,师生关系得到改善。

可此教师上课发红包的行为,展现了一种教师讨好学生的媚态,虽然促进了学生学习,却有些背离教育本意。

人可能认为这是奖学金的一种变式,演化版。

可这样泛滥的频繁金钱诱导真的是一种演化吗?

有人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奖学金模式的细化,奖励引导机制的一种革新。

这样利益为饵的行为真的配得上创新的高帽吗?

现存的奖学金制度是一种奖励机制,是在发现一个人的优秀作为与良好表现后对其努力的一种肯定。

这种奖励肯定初创造,鼓励再创造,并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但反观这个上课红包,它更多的是以金钱为诱饵诱导学生完成老师所肯定的事件。

前者是一个人开疆拓土,达到巅峰后立下丰碑,受人肯定,而后者是先立下丰碑再用各种方式鞭挞驱策人们前行。

可以说这样的行为非但不是进步,是一种更可怕的野蛮倒退。

此种所谓创新模式,失去了诱饵,一切变回归原样,坏的仍旧坏错的仍旧错,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善。

教育是教之育之,而非驱之驭之。

知识庸医学而非以记,正如学导以义而非以利。

其实该老师的行为的确寓意颇深。

课堂上的知识,学则有红包,不学则无。

在职校,课上学的知识每一个都可能化为未来的技能在社会获得十倍百倍的红包。

老师的行为让学生知道学习有钱赚。

可是他没能更深入地让他们明白,除去了他发的包,他们学习仍能赚钱,只是赚的是看不见感受不到的未来的钱。

若教师能有所改进,引导他们发现上课学习得到的不只是的微信红包,还有未来的工作与舒适,这或许不失为一个尝试。

毕竟学生自己引起的觉悟更胜于金钱所换来的专注。

而这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教之育之,引之于正道,授之以渔术。

不是改变一个人,而是引导一个人由内到外发生升华的过程。

向焦老师那样,当前的教育可以有千奇百怪的新招,来引起学生的专注,但没有触及本质的引导,都只是徒劳。

千金散尽已然不会还复来。

“红包”真的只是学习中的“调料品”?

黄喆灵

日前,一技术学院老师通过给优秀的学生发红包,使得教学质量及师生关系有了显著提高。

此举在获得广泛好评的同时,也面对着不少人的责难和质疑:

如此功利会不会使教育变味?

不论外界如何评价,有一点无可厚非:

在红包的刺激敦促下,学生们的学习激情有了显著提升。

单从结果来看,这一“红包攻略”实是卓有成效。

随着飞速发展的网络扩大着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学生的心也日渐浮躁。

红包这一略带社会气息的社交工具被这位老师股掌之间转换为催人上进,带有激励意义的教学工具,的确成果喜人。

然而,这样显著成效的判断标准是基于使那些原本爱逃课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对于那些原本就用心上进一心钻研的人来说,红包的加入又会给潜心学习的他们带来何种影响?

没错,努力上进的优秀生是需要鼓励与奖励作为“从动力”以维系他们为了丰富学识改变命运而努力学习的目标。

但是当红包的发放成为一种常态,而短期物质利益比长期内涵的熏陶与升华更具说服力、更有激励作用,他们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抵御物质奖励对精神满足的不断刺激,从而使物质满足成为第一需求?

在今后的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他们之中又有几人能够扛住在茫茫知识海洋中探索的枯燥,不因物质追求而抛下可能使人类受益无穷的重大研究?

古时一位老人不堪院外孩童玩乐的烦扰,给孩子们钱财令其玩耍。

数日之后给钱渐少,孩童遂不愿玩乐。

由此观之,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学生们将来或在研究领域难有成就。

再者,如此案例的成功势必会引起一众人的跟风效仿。

一旦形成一种惯例,该方案将不再成为驱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而红包里的钱数反而会成为同学们不愿努力的借口。

所谓“三分钟热度”便是如此。

一旦新鲜感消失殆尽,红包只是成了套在老师脖子上的尴尬枷锁。

一旦钱数减少甚至放弃分发,教学状况马上便会恢复如初甚至雪上加霜。

而如果坚持发放,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不会再有提高,反而会随时间增长激情照样衰退,最终对此麻木。

就算教师尝试通过提高红包钱数重燃学生们的斗志,效果也相当有限,而且还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违背美好的初衷。

甚至随着学校流行起这种“红包教学”,学生与学生之间会自觉不自觉地对红包内的钱数进行攀比。

一旦自己得到的钱比他人少,便会产生“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应有的’、等值的报酬”的消极情绪,使积极性大受打击,甚至出现“要求老师加钱、以自身成绩为要挟”的现象。

如此未来,怎能不令人担忧?

要避免这种现象,唯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背后潜在的长远利益,避免短期的物质报酬成为学生们的首要目标,方能使学生真正兴趣上学习,兴趣上课堂。

只有老师真正办出学生喜爱的风格,而不是通过红包将老师和学生貌合神离地捆绑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益的。

当然,不时的精神激励帮助学生坚定目标也不可或缺。

面对“红包”奖励,家长无需神经过敏

方子涵

某职院焦老师以微信红包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取得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的成果。

此事一出,各界议论纷纷。

该校师生认可焦老师别出心裁的良苦用心;又有家长担心孩子受金钱的诱惑染上了功利的态度而明确反对。

其实,微信红包与平时的奖状奖品并无太大差别,诸位家长大可不必这般神经过敏。

随着近几年道德底线的溃败,金钱至上的风气见长,人们已经警觉起来,不断反思,教育领域首当其冲。

故而,家长的担心亦可理解。

然而,唤醒理性对待金钱并不能将孩子武装成“金钱绝缘体”,而学校更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大潮中的象牙塔。

信红包数额不大,与学校期末发的小奖状小奖品无异。

其目的都只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真正的学习兴趣会发生在学生开始认真学习、感受学科魅力之后了。

焦老师的做法显然已经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家长怎么能对这些积极作用视而不见,反而大呼:

“阿堵物害人功利化”呢?

孩子对金钱的欲望与生俱来,也无可厚非,不能轻易地定义为功利。

功利者常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枉顾道德法律。

但焦老师以红包吸引学生上课并不会使学生为了红包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更不会激起学生杀人放火的冲动。

如此看来,家长口中让孩子变得功利便无从谈起。

更何况高考之后各级政府对状元的巨款奖励、诺贝尔奖对世界科学家的巨额奖金都起着积极作用。

为何当同样的行为落户到小小的职业学院里的教室中就引起反弹?

一个孩子从游戏堆中猛地抬头望向黑板时,难道不该有人为他的勇气和毅力点赞?

当然,焦老师的发红包若成了长期下去的维持课堂的唯一手段,这不禁让我同情起他的钱包来。

须知,一个长期的学习热情是不能用钱来完全点燃的。

所以,家长更应该让孩子明白,学习就是学习,奖励是为了学习,而金钱自有其挣得的正当方法。

老师更无义务用金钱来喂养他的学习动力。

这应是一种更为理性的对待金钱奖励的态度。

“红包奖励”契合当下教育令人悲哀

林琅

老师为让学生不逃课认真听讲,便用微信根据学生的表现发红包。

此事一出,便有家长抗议:

太功利了!

我却认为不然,奖学金制度在大多数学校都有实施,也并未遭人强烈抨击,还被认为是一种激励学生的好办法。

如今只不过是将奖学金分期兑现,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而且,红包中的奖金,虽未明确钱数,想必也不多。

学生们很有可能只是觉得这种做法新鲜有趣,将它当成一个彩头,作用等同于作业本上小红花。

其次,若论功利,如今的教育体制,虽一再改革,仍有功利之嫌,这小小的红包,更不算什么了。

“学习为了工作,工作为了金钱”的连等式,虽然失于偏颇,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适用的。

如今只是将这个等式缩略了中间一步,家长与其拍案而起,不如思考为什么此种举措能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

现在的学子们,重视的究竟是什么?

首要的还是有新意。

上课发钱,闻所未闻;又用微信,契合年轻人的社交方式。

学生也许不自知,但他们的确在这种新潮与传统的对接中获得了一种快感。

那么,领了红包,在朋友圈中分享是不是可行的呢?

这又满足了大众渴望被关注的心理诉求,毕竟人人都愿意展现自己生活的美好。

其次是短期努力变现的成就感。

对比奖学金,为何此种办法红红火火,奖学金却少人问津?

原因简单,奖学金的获得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与自我惰性的拉锯战,而微信红包可随时拉倒不干,想拿时踮脚就够得着,没有努力得不到回报的焦急无奈。

如同游戏中打怪拿钱般,这个逻辑简单直接,恰合快节奏的社会步伐。

说了这样多,却半点没提到求知的快乐。

没错,这个无奈之举对当下教育体制确是一剂良药。

但现行体制本身就有它自己的问题。

学生求学的动机与求职的快乐八竿子打不到一起,这样的学习,还有它最纯正的意义吗?

与其把时间花在褒贬微信红包上,不如给我们的制度看看病,否则前者是毫无意义的讨论:

将八戒和东施配在一起,除了天作之合也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词来形容。

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让每个人的心灵找到他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归属,而非强迫每个人喜爱它所硬性规定的东西。

否则,所谓的教育只是工厂的一条流水线。

我们应将主动的求知揉进教育体制里,毕竟,这才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微信红包”是教育功利主义的替罪羊

许晟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老师将红包发给那些勤奋认真的同学。

此举一出,学生雀跃,逃课的回来了,睡觉的起来了,师生关系也变好了。

却有家长反对,认为如此“功利”之举会使教育变味。

诚然,社会大功利之驾马不停蹄;但是,这样小小红包难道真能助纣为虐吗?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施动者的教师,为了实现自身职业价值,必不可少的一环便是作为接受者的学生们。

若学生之意皆不在课堂而在乎山水之间,老师讲课之意义便已荡然无存。

由此观之,这位有发红包如此无奈之举的老师,必定是感受到逃课之风,厌学之气甚矣,不得已才出此策。

再者,教师的经济实力想必有限,不足以支持他每次都发出一包大红包。

所以红包的金额大概也都零零散散。

若从价值角度观之,这样的小金额之诱显然还不足以将学生拉回课堂。

相反,而应该是发红包本身这样的形式,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就像是用糖果哄小孩子开心的效果一样,微信红包让学生们有了新鲜感和目标感。

与其说是用“钱”来引导,不如说这是师生们一起玩的一个游戏。

我想,这才是微信红包之所以有这样功效的真正机理。

况且老师此举本身便是反功利的。

那些屡教不改,不思上进的学生,老师本就可管而可不管。

管了,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的体现;不管,也不会缺胳膊少工资,反倒还换来自己一身清静。

所以,若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这位老师大可以每天光就打卡上班,爱听则听,不爱听大家自便。

也用不着操这么多心来“收买”学生上课了。

试问,如此大无私,富有责任心之举又怎么成了“功利主义”的帮凶了呢?

但是,我们也不难理解家长们的质疑。

他们身陷当今契约性社会泥沼中,一谈到钱,便与功利难以分离。

或许是他们的所见所闻、耳濡目染,让他们深知其弊。

生活中来社会发的“红包”让他们深受功利主义之害,才让他们神经敏感,不愿孩子们受此毒害。

其实,社会才是这些学生们真正的大课堂。

如果有谁必须为“功利主义”来埋单的话,那绝对不会是“微信红包”,而是生长其中的我们每一个人。

如果大家都能够少看一点利益而多讲一点情义,少有一些猜忌而多有一些信任,那么不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学生们便能感受到并且掌握足以对抗负能量的武器。

也许只有当社会的价值导向回归本真,学生们能形成自己健康的价值判断,为人师表者才不用烦恼到底该不该发微信红包吧。

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

卢文英

学生不学习,老师有妙招,课后微信发红包,学生上课积极了,课堂活跃气氛好。

然而这并非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有家长明确表示此种用“钱”引导的教育会使教育变味。

功利化教育下酿成的后果,谁该为其买单?

中国的教育飞速发展,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使得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权。

但在这种普遍“精英化教育”下,我们应当扪心自问:

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养家糊口?

为了摆脱贫穷的境遇?

为了飞黄腾达?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立人,而非培养出一个个只考虑利益的“精明人”。

老师微信发红包是无奈之举,面对各种学习乱象与工作成效的压力,焦老师不得不采取这一方法来赢得学生对于课堂的关注。

可是,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出席课堂,认真完成作业不是学生的基本守则吗?

当一个普遍的守则转化为一种对于优秀的褒奖,可见教育的退化。

正如“不随地吐痰”是公民的基本守则,若它成为需要奖励才可以促成的事,那社会必定出现问题。

我们总说:

“今天做个优秀学生,明天做个良好公民。

”如果连基本学生守则都无法做到,又谈何报效社会呢?

焦老师的做法无疑使教育染上了铜臭味。

此种方法短期内或许效果十分明显,可长此以往,难免令学生生成“我来上课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是需要奖励的”这一扭曲心理。

假若有一天,老师停止了发红包,引起的反弹恐怕会更大。

此种诡异风气将难以遏制。

这样“丢了西瓜捡芝麻”的行为实在得不偿失。

其实,功利化教育由来已久。

那些时时将“我上好学,将来要赚多少钱”的话挂在嘴边的人,是没有办法领悟到学习真正的魅力所在的。

功利化教育的产物是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浑身铜臭味的他们难以成为对社会有担当的公民。

教育的本质从来就是为了立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对于一个人品格的培养才是教育真正的价值。

焦老师与其学生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效益”被神化的今天,人们愈加浮躁,事事追求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