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739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基本知识点

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

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

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

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

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两个话剧团题:

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7,《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

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

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

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

《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2,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

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

学衡派,甲寅派。

甲寅派代表人物:

张士钊。

14,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

刘半农的无韵诗和散文诗为中国最早。

15,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

她的小说《老夫妻》1918年10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是中国现代第二篇白话小说,1920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雨点》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

16,胡适于1919年3月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步刊载于正是刊物的话剧创作。

17,1921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创办了最早的话剧刊物《戏剧》月刊。

18,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这是现在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

19,1921年周作人发表了《美文》一文,号召新文学作家致力于美文创作,对推动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觉发展有重要意义。

20,鲁迅的创作:

1)前期创作:

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彷徨》;抒情散文集《野草》;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后期创作:

历史题材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遍文学》《且介亭杂文》。

21,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

22,文学研究会:

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主要发起人:

沈雁冰(矛盾),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

其机关刊物主要是革新后的《小说月报》。

23,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长篇小说。

24,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25,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1928.3.10)。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闻一多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辞藻,建立了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新格律诗理论。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新月诗社是以诗歌创作、学术交流为主旨的互动团体,以新诗交流为主体并兼顾古典诗词及其它形式优美的文体。

诗社取名来源于新诗重要流派新月派,除希望继承新诗前辈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大诗人遗志重振诗歌风采,更引借“新月”的含义,象征着上升、新生、幸福、吉祥、初始光亮、新的时光。

  新月诗社虽然命名与新月派有关,但并不以新月派为核心研究对象。

新月诗社注重的是灵魂的表达、美的诠释。

新月诗社认为真正的诗歌是来自灵魂的,诗歌就是用灵魂说话然后去感动灵魂。

除此之外新月诗社更注重诗歌的群众化,希望诗歌能够接近每一位热爱生活的朋友。

新月诗社提出若只是诗人能够写诗、品诗、论诗的话,那么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将显得太过狭隘,而真正的诗歌应该是包容的。

新月诗社遵循“和谐、共进、新月求新”的交流宗旨并坚持自己独特的创作追求——以诗歌之名演绎平凡人的诗意人生。

新格律诗派: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共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

  新格律诗派因此逐步形成,由于新格律诗派源自于新月社,所以也称为新月派。

  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诗刊》,团结了一大批后期"新格律诗派"的新诗人。

  新格律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

新格律诗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新格律诗派诗人中,徐志摩是最有代表性的杰出诗人。

26,闻一多的三美主张:

新诗要做到:

建筑的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

27,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

代表作家有:

鲁迅,周作人,林鱼塘,钱玄同,孙伏元,俞平伯等。

28,沉钟社,鲁迅评价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代表作家有:

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29,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

30,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31,新感觉派小说:

刘呐鸥是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

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

还有穆时英和施蛰存都是新感觉派代表人物。

32,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

代表诗人有:

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

其机关刊物是《新诗歌》

33,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

34.创造社:

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

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

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

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

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

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名词解释

1,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

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

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

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2,文学革命运动:

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

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3,抗战文艺运动:

抗战的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全馆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共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

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

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

4,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界的组织。

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

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冯雪峰、冯乃超、丁玲、周扬等。

曾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判各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

1936年初,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自动解散。

曾出版机关刊物《萌芽月刊》、《前哨》、《北斗》、《文学月报》等。

5,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

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根本上阐述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即文艺的方向)和“如何为”(即实现文艺方向的途径)的问题。

《讲话》从生活,思想,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深刻总结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我死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中有一次深刻的变动。

6,象征诗派: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与中国诗坛的。

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

此为,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

7,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他们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

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这是特别注重是个本身价值的一群,如其代表诗人辛迪所说“我的是宁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也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他们要求坚持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求得平衡;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时代的融合,主张必须以血肉的感情书写思想的探索,首先是思想自己,思想希冀与一切社会历史生活的严肃关联,既要有凝聚的沉潜德育深切的个人投掷,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人的目光。

8,街头诗运动:

1938年夏,田间来到延安,于是认柯仲平一起,积极提倡街头诗运动。

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它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

这种诗歌形式出现后,受到群众的欢迎,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

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汹涌着诗人从心底流出来的政治热情,有昂扬激荡的节奏感,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9、新文化运动:

概念:

思想解放运动(革命)。

原因:

辛亥革命后,国家形势越来越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的新出路。

时间:

1915年9月。

标志:

《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

主要领导人物:

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阵地: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旗帜:

“民主”与“科学”。

10、、“湖畔诗派”:

因湖畔诗社而得名。

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

诗合集《湖畔》,冯、潘、应三人又出合集《春的歌集》,汪静之另出专集《蕙的风》(1922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诗集。

诗集中除了歌咏大自然的诗篇外,许多爱情诗都写得率真坦白,无拘无束,反映了从几千年封建礼教束缚下获得解放的新青年的觉醒。

11、“七月”诗派:

“七月”派是一个由胡风等人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创办主持的文艺杂志《七月》而得名的文学流派,它主要包括胡风、绿原、牛汉等人代表的“七月”诗派和路翎、丘东平等代表的“七月”派小说。

“七月”派的诗歌热切反映了时代的命脉和人民的愿望,题材广阔而绝少个人情怀,主要是讴歌民族意志和斗争精神,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现实性、战斗性与艺术性的密切融合。

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绿原的《颤抖的钢铁》、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都是“七月”派诗歌中很有影响的作品。

12、学衡派:

1921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驌、吴苾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成为《学衡》派。

他们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尊崇中国的古圣先哲,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稳健保守。

13、“问题小说”:

是把“人生究竟是什么”作为研究探索中心问题的小说。

这类小说通过对现实人生的真实描绘,反映种种社会问题和现实的黑暗,提倡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平等博爱等等,力图劝导读者正确地对待人生,改良社会,极受当时青年读者的欢迎。

因此,这种以小说来反映并试图解答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是旧文学的反动,也符合“五四”新文学的要求,是“五四”时代的产儿。

作家有王统照、许地山、庐隐等,但以冰心的“问题小说”较为突出,有代表性。

冰心是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

她于191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接连创作了许多“问题小说”。

所谓“问题小说”是指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

冰心“问题小说”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等。

14.乡土小说: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15.自叙传小说:

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使自叙传小说成为一种潮流。

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写“我”,即叙述者自己,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抒胸臆,即在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时,以充满激烈情绪的笔调去描写,在事件的叙述中作坦率的自我解剖。

16.小诗体:

小诗体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

主要作者有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

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情感与感受的努力。

小诗体在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过渡的意义。

三、简答与论述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

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

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

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

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

重要内容:

(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

(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

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特点:

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

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

特点:

(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

(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

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

关键字:

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

2、简单理解五四新文学初期,在各种文体的发展中,为什么散文的成就最大?

其一,传统文学,传统观念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

其二,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

其三,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3、在鲁迅、老舍、张天翼钱钟书等人的笔下,现代小说讽刺幽默的特色各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

这四个人都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与技巧表现出其讽刺幽默的风格。

1)鲁迅讽刺幽默是一种思想结果,来自一种敏锐的思考,对本质问题的深刻揭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辑的思辩的色彩。

以及鲁迅刻画人物的特别,擅长人物的典型性、类型化的刻画,以至达到特殊的讽刺幽默效果。

2)老舍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宽厚,来自一种从容,温文尔雅。

北京语言的娴熟的运用,作品中显示的讽刺幽默是比较温和的,即使是挖苦人,也不那么锐利,那么尖刻。

3)张天翼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辛辣、尖刻,冷峻的,更多的带有一种冷面的幽默,其小说的讽刺幽默是充满泪水的,是来自于沉重和轻松之间的对比,文学史上称为“冷面幽默”。

4)钱钟书以其渊博学识,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古今知识的厚重,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讽刺幽默更多的来自于的一种学者式的智慧,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是妙笔生花的。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是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

不同点:

‘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

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

‘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孙’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

但深度的视角不同。

‘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

‘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

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

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深的深度,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爱玲表现的是大都市中的人际关系,描写的是人与金钱的关系,金钱对人性的巨大的腐蚀和诱惑,看到人性在金钱面前的变异,本质上的变化是挡不住的,张爱玲在后者抓得更深刻更准确。

二人都能对各自描写对象的准确的把握,如《倾城三月》《金锁记》。

6、简单对比冰心和萧红的创作,各自显示了什么样的审美追求?

她们都基于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了解,但她们所表现的所有不同,一个表现爱,一个表现恨,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和追求。

‘冰心’最大的追求是欧歌人类之爱,颂扬人性的美好,有了爱就有一切,爱能融化一切,复苏一切,爱是拯救一切的神奇力量,代表作《超人》,是冰心这种爱的象征,冰心是充满理想化的作家,有一种浪漫的情调,但冰心并不肤浅,并不认为这个世界已经都充满了爱,而是缺乏爱所以她要追求、颂扬爱。

‘萧红’审美追求与冰心相反,表现出对人生的痛苦、失望和悲伤,坞地揭露了人世间的丑恶、残忍和冷漠。

她更多看到是饥饿、孤独和凄凉等景象。

直接来源于她于生活的本质的表现。

通过这种血淋淋的表现来显示社会的本质。

如《小城三月》是对人生悲凉的象征。

7、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作与特色是什么?

老舍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

三部长篇小《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三个长篇基本上显示了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幽默讥讽的笔法特色初步显示出来。

中期:

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芽》。

代表作《骆驼祥子》。

《离婚》标志幽默讥讽的特色开始成熟了,《猫城》是长篇,有政治色彩和寓言故事。

这个阶段对市民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是老舍高峰和成熟期的创作。

后期:

显示了风格的发展和变化,以《四世同堂》为突出特点,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