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舞弊案例研究.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021645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9.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收入舞弊案例研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收入舞弊案例研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收入舞弊案例研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收入舞弊案例研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收入舞弊案例研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收入舞弊案例研究.ppt

《收入舞弊案例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入舞弊案例研究.ppt(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收入舞弊案例研究.ppt

收入舞弊案例研究,具体分工,殷亚静,韦丽晶、吴海丽;郑昊栎、张峻峰;徐晓晓、薛珂辰;,赵方圆、王婷,尹丽娜,总体纲要,引入,引言:

定义,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中对舞弊定义为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

收入,舞弊,引言:

收入确认的条件,企业会计准则14号,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之成因分析(三因素),三因素之动机(压力),业绩承诺,股权激励,市场的盈利预期在现行考核机制中,只要是可以和绩效挂钩的,大多片面地与销售佣金和收入直接挂钩:

经理人薪酬与财务指标直接相关,奖金以股票方式支付等。

这样的激励机制促使管理阶层为了物质报酬而高估收入。

获取银行信用,达到贷款的指标标准企业为了达到银行规定的指标而粉饰财务报表,为获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而蓄意提高收入、虚增利润。

融资圈钱:

上市、配股,避免戴帽和力争摘帽公司初次上市必须连续三年盈利;配股时要求近三年ROE达到6%;若连续亏损就会被ST、PT甚至退市。

所以企业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会虚增收入和利润。

逃避销售税金、所得税企业谋求局部利益最大化,为了逃税、漏税而不择手段的少计收入转移利润。

三因素之机会,公司治理中权利制约机制缺失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可以保证公司业务合理有效的进行,一旦制约机制失效,具有舞弊动机的人员或组织将会获得机会,舞弊必将发生。

独立审计的审计关系不科学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脱离,委托人需要第三方对其受托人进行评估,以解决受托人的信息优势和道德风险问题。

而目前,由于审计关系的不科学,独立审计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舞弊的暴露风险降低,这是导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我国的会计监管机制存在缺陷有效的会计监管机制将增加舞弊的暴露风险,而存在缺陷的监管机制必然降低舞弊的交易成本,一旦动机、自我合理化兼备,舞弊必然发生。

三因素之借口,舞弊者能够为舞弊行为寻找合乎其道德规范的辩解理由我是暂时借用,肯定会还的;没有人会因我的行为而受到伤害;公司财大气粗,完全可以负担这点小损失;大家都在这么做;我的目的是善意的,用途是正当的;当地政府默认或支持我的行为,收入存在操纵的可能性,分析企业是否存在提前或延迟确认收入的现象,可以关注第四季度预期的销售收入的增加或者减少变化是否正常,如果销售的账面收入有相应现金流入,那么销售质量就是好的。

但销售一旦记账,就有可能发生销货退回、产品质量担保纠纷和应收账款收不回来等情况。

利用以下几个指标可以检验操纵收入的可能性:

净销售收入/现销收入净销售收入/净应收账款净销售收入/未实现销售收入净销售收入/担保负债。

如果企业过度激进地确认销售收入或者低估销货退回和坏账损失,指标将上升,指标将下降。

如果净销售收入由于未实现销售收入或者担保负债低估而增加,则指标、将上升。

此时通过前后期间几年的比较,就可以发现操纵收入的可能性。

另外,应收账款是一项经常会出现问题的项目,销售额、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三者的变化应该是一致的,如果其数量的变化比率或变化方向不一致,就应当留心存在假账的可能性。

理论研究之手法,理论研究之手法,收入操纵大手法,如何识别,识别未到期或虚假收入了解会计政策中的收入确认政策看收入和应收账款间的密切关系其它资产负债表科目公司可能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产生报告的收入,收入舞弊的识别方法,分析性复核

(一)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增长幅度的比较一般来说,销售收入的增长能同时带来应收账款增长,并且二者按企业以往的数据测算有一大概比例,如果报表中显示当年销售收入与往年比较,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应收账款年初与年末的增长幅度,那么企业就可能存在虚拟销售业务的嫌疑。

(二)销售收入与存货的关系一般来说,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销售收入不断增长,所需的原材料等存货应随之不断增长,若报表中显示收入在持续增长而存货却在下降,则预示着企业有可能虚拟收入。

收入舞弊的识别方法,(三)存货与应付账款余额比较一般来说,存货增加相应的应付账款会成比例的有所增长,如果存货末见增长,而应付账款的余额畸高,这时就应怀疑是否存在挂账不入减少收入的问题。

(四)销售收入与销售税金之间比例关系销售税金依附于销售收入,如果销售收入大幅上升,而销售税金的增幅却很小,二者之间的比例明显降低,这时就应怀疑企业是否存在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嫌疑。

(五)销售收入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呈反向变化按常规,销售收入大量增长,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会大幅增长,如果收入在增长,而现金流却在下降,那么企业收入的真实性应值得怀疑。

如何识别,国内极有可能采取会计造假公司的特征:

前两年连续亏损,今年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公司(为了避免被ST处理);前两年平均净资产报酬率达到10,今年公司行业不景气的公司(为了争取配股的资格);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的上市公司;业绩和股价波动厉害的上市公司;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的上市公司,案例分析,在厂长王宏明的带领下,从一家只有800多名员工的的集体企业,发展成为年出口400万美元,盈利700多万人民币的辽宁省3A企业,外贸部重点支持发展品牌,成立了集工贸于一体的事业集团2001年3月,黎明股份董事长王宏明逃离出境,从此音信全无黎明股份怎么了?

黎明股份,黎明股份:

案例简介1,基本情况黎明股份(600167)即沈阳黎明服装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1998年6月17日首次向社会公众发行人民币普通股7000万股,并于1999年1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

经营范围服装、服饰、毛纺织品及原辅料开发设计、加工、制造、批发、零售,货物仓储,运输及咨询服务。

公司主要涉案高管公司原董事长王宏明曾获得过第二届“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的称号,1997年还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是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党代表,沈阳市人大代表。

黎明股份:

案例简介2,东窗事发上市后,黎明股份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亏损,经营业绩全面下降。

2001年1月8日,财政部驻辽宁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就黎明股份1999年虚报年报事件向有关部门出具了处理意见,建议追究有关违规违纪责任人。

原应在15日内披露这一可能影响股价的信息,到2001年4月21日,黎明股份才在媒体上发表1999年度会计报告有关数据调整公告,公告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5亿多元,虚增利润8679万元,并发出2001年预亏公告。

2001年4月26日,黎明股份股票交易被上交所实施ST处理。

黎明股份:

案例简介3,伪造收入通过虚构交易事实,据以确认收入,它是性质较严重、影响较恶劣的财务欺诈行为。

这种舞弊手法一般是从虚构原材料购进、产品生产、发货、运输等原始会计凭证开始,伪造出库单,购销合同、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金融票据,然后根据这些虚假的原始凭证按照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制作记帐凭证、登记帐薄,编制会计报表,发布虚假的会计信息。

为了粉饰经营业绩,使公司的业绩看起来更具有吸引力,以便吸引投资,黎明股份于1999年虚增资产8996万元,虚增负债1956万元,虚增所有者权益7413万元,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虚增利润总额8679万元。

其中,虚增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两项分别占该公司对外披露数额的37%和166%。

经过调查审核发现,黎明股份90%以上的交易或事项是通过伪造货物入库单、出库单及购销合同和成本计算单等原始凭证进行账务处理进而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

黎明股份:

案例简介4,黎明股份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透露的舞弊信息,黎明股份:

手段透析1,虚开产品销售发票,虚增收入和利润该公司所属的营销中心在1999年6月和12月虚拟了沈阳红尊公司与宜昌盛泰服饰公司两个销售对象,虚开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发票,虚增主营业务收入2269万元、主营业务成本1124万元及管理费用104万元,虚增利润1039万元。

对开增值税发票,虚拟收入和利润该公司所属的毛纺厂通过与11家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07亿元,虚转成本7812万元,虚增利润2902万元,虚增存货2961万元。

其巧妙地利用增值税抵扣制度,既达到了虚增收入的目的,同时又没有增加税负。

黎明股份:

手段透析2,利用有关出口货物优惠政策虚增收入该公司利用出口物资企业可以自制销售发票的条件虚拟外销业务。

该公司所属的进出口公司于1999年6月利用该方法虚拟主营业务收入582万元、主营业务成本519万元,虚增利润63万元,相应地虚增应收账款582万元,虚减存货519万元。

人为扩大企业销售业务的核算范围,虚增收入即为了虚增收入,将不属于“销售”科目核算的业务,人为调整到“销售”科目核算。

例如黎明进出口公司擅自将其本应在“委托发出材料”科目核算的外委加工服装业务,通过与被委托方对开发票的形式,进行销售核算,虚增销售收入888万元。

为什么要造假?

收益-成本,黎明股份,为什么要造假,肯定也是算过成本和收益先看收益,也就是“为什么造假”

(1)骗取上市资格。

为了取得1999年度的上市资格,企业对会计报表进行了粉饰,可以说是“包装上市”的公司。

在上市后为了继续达到前三个年度的盈利水平,保证业绩不下滑,不引起有关部门的追查,又不得不在上市后的第一年就对报表动手脚,以掩饰其经营业绩有水分的假象。

另一个方面,黎明股份盈利造假也抬高了其股票的发行价格,可谓是“一举两得”。

(2)上市后融资。

公司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向公众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以求扩大经营、增强竞争力、取得更多的利润。

黎明股份就在这方面表现了强烈的欲望,急于取得再融资的配股权,而好的业绩又是再融资的必要条件。

对1999年的经营业绩造假可以为以后再取得融资资格打下基础。

(3)上市公司负责人的收益。

看了这样一份简介,恐怕所有的人都明白了王宏明为什么要造假“要挺住啊”。

为什么要造假?

收益-成本,再来看看成本

(1)中国股市是不拒绝造假的。

只要你能成功配股,用股民的钱来填平以前的窟窿就没事了。

中科系的吕梁曾经宣扬过这样的理论,先制造概念把股票炒上去,然后用炒股的盈利来填平上市公司的窟窿,把业绩做实不就行了吗?

最终,股民不吃亏,上市公司也不吃亏。

不知道王宏明是不是有这样的算盘。

如果是这样,黎明股份造假是没有成本的。

(2)中国股市是不惩罚造假的。

2000年,165家上市公司中,有69家公司的业绩较配股前的1999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14家公司2000年净利润比1999年下滑了50%以上,而襄阳轴承、厦华电子2000年甚至出现了严重亏损。

这些“变脸”公司在配股前往往是绩优公司或行业“明星”,一配股,业绩就“跳水”。

而对于如此恶劣的“圈钱”行为,中国证监会的处罚不过是对上市公司给予公开批评和在两年内取消再融资资格。

这样的处罚对上市公司无关痛痒。

因此,即使造假受了处罚,损失的也不过是市场信誉。

为什么要造假?

收益-成本,(3)企业虚增收入和虚增利润会增加企业的税负及现金成本。

黎明股份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这会使企业的增值税销项税额虚增2550万元,同时,企业虚增利润总额8679万元,这会使企业所得税增加2864.07万元。

然而,企业通过巧妙地利用增值税抵扣制度,依靠同该公司所属的毛纺厂与11家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既达到了虚增收入的目的,同时又没有增加税负及现金支出。

此外,该企业还通过在各项税率计算上的造假,转嫁虚增收入带来的巨额税负。

譬如企业在营业税上造假,40942.56万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仅产生了82.43万元的主营业务税金,税率只有千分之二,这是不正常的,公司营业税率应为5%,该企业的主营业务税金应当是2047.13万元,两者相差胜远。

2005年对于科龙电器来说,可谓多事之秋。

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独立董事辞职、股权被冻结、公司被收购科龙电器事件集中暴露了其潜藏已久的问题。

2002年以来,顾雏军等人通过虚增收入、少计费用以虚增利润,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编制虚假银行票证,抽逃关联企业注册资金等转移科龙资金的手段涉嫌侵占、挪用科龙电器财产累计达到34.85亿元。

顾雏军,这位2003年度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精于运作的资本玩家,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