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苏州园林3课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522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苏州园林3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3苏州园林3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3苏州园林3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3苏州园林3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3苏州园林3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苏州园林3课时.docx

《13苏州园林3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苏州园林3课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苏州园林3课时.docx

13苏州园林3课时

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设计者

尤继银

审核者 

授课时间

课   题

13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的出处。

2.识记并理解“预习提示”和“课下注释”中的生字和生词。

3.了解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积累一些园林建筑方面的知识,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方法,并以此为范例体会说明文的结构和写法。

2.学习打比方、作比较、作描摹的说明方法,生动准确地介绍和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体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

苏州园林的园林设计者和匠师刻意追求自然之趣,文中融入了作者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激情,品味自然,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

3.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难点

1.说明事物的方法,总说和分说。

2.准确的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

 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对学生掌握总分式结构进行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读课文,并且到书店、图书馆(室)或网上查阅、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有关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或电子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

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带到课堂进行交流演示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约分钟)

二、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约分钟)

三、疏导文理,整体感知(约分钟)

四、课文研读,写法点拨(约分钟)

教学步骤

(第2、3课时)

一、检查回顾(约分钟)

二、品味探究(约分钟)

 

三、质疑问难(约分钟)

本课总结 

本课在掌握本文字词的基础上,整体阅读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领略到苏州园林的无限情趣。

通过质疑问难、研读课文,明确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进一步体会出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

通过背诵检查,提高了语言的感悟能力,将课文与自然、社会、人生联系了起来,把语文学习放到一个更高、更大、范围更广的层次上去,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能力的同时,获得人文启迪,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且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课文填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

2.请分别列举出三处中国名胜、三处世界闻名的景观。

3.阅读《苏州园林》第二段,回答文后问题。

(1)从选段中摘出说明苏州园林总特点的句子。

(2)这段文字共有5句,请划出文段的层次。

(3)选段第二句中“似乎”一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4)选段第四句中“败笔”一词若改为“有毛病的地方”,好不好?

为什么?

随堂练习设计答案提示

1.第二题:

三处中国名胜,如长城、周口店猿人遗址、秦始皇兵马俑等;三处世界闻名的景观,如埃及金字塔、巴黎圣母院、古罗马斗兽场等。

2.第三题:

(1)说明苏州园林总特点的句子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选段层次划分是:

①②/③/④⑤

(3)“似乎”一词不能删去。

它是表推测的,作者无法也没有必要向所有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一一调查,只能凭推测,所以用“似乎”最合适;若删去“似乎”,就变成绝对肯定的了,与实际不符。

(4)“败笔”若改为“有毛病的地方”,不好。

因为“败笔”与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一特点相呼应,而“有毛病的地方”则与“图画美”这一总特点扣得不紧。

个性练习设计

1.你所知道的被自然损坏或遭到人为破坏的景观有哪些?

面对这些你有什么想法?

2.课后认真观察“我们的校园”,请你抓住校园的特征,先概括,后分说写一篇小作文。

3.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悠然把酒对西山 

①“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朝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这两句诗。

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

不管“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山。

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

把远景纳为园中一景,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

这在中国古代的造园中早已应用,明计成在他所著《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有了定名。

他说: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

”已阐述得很明白了。

北京的西郊,西山蜿蜒若屏,清泉汇为湖沼,最宜建园,历史上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明清两代,蔚为大观,其中圆明园更被称为“万园之园”。

②这座在历史上驰名中外的名园——圆明园,其造型之术,可用“因水成景,借境西山”八字来概括。

圆明园的成功,在于“因”、“借”二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手法的具体表现。

圆明园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已被烧毁,今仅存断壁残基。

如今,只能用另一个大园颐和园来谈借景。

③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郊10公里,万寿山耸翠园北,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风景洵美。

它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精心模拟故西堤、水岛、烟柳画桥,移江南之淡妆,现北地之胭脂,景虽相同,趣则各异。

④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北国江南因水而成。

入东宫门,见仁寿殿,峻宇飞檐,峰石罗前。

绕其南豁然开朗,明湖在望。

⑤万寿山面临昆明湖,佛香阁踞其巅,八角四层,俨然为全国之中心,登阁而西山如黛,湖光似镜,跃然眼帘;俯视则亭馆扑地,长廊萦带,景色全囿于一园之内,其所以得无尽之趣,在于借景。

小坐湖畔的湖山真意亭,玉泉山山色塔影,移入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畿(jī,国都附近的地区),名秀中又富雄伟,为他园所不及。

⑥廊在中国园林中极尽变化之能事,颐和园长廊可算显例,其予游者之兴味最浓,印象特深,廊引人随,中国画山水手卷,于此舒展,移步换景,上苑别馆,有别宫禁,宜其清代帝王常作园居。

⑦谐趣园独自成区,倚万寿山之东麓,积水以成池,周以亭榭,小桥浮水,游廊随径,适宜静观,此大园中之小园,自有天地。

园仿江南无锡寄畅园,以同属山麓园,故有积水,皆有景可借。

⑧水曲由岸,水隔因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斯景始而,而桥式之多,构图之美,处处画本,若玉带桥之莹洁柔和,十七孔桥之仿佛垂虹,每当山横春霭,新柳拂水,游人泛舟,所得之景与陆上得之景,分明异趣。

而处处皆能映西山入图,足证“借景”之妙。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米万钟的诗句?

(2)“圆明园的成功,在于‘因’、‘借’二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手法的具体表现中的“主要”为什么不能删掉?

(3)“它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一句中的“蓝本”是什么意思?

(4)阅读本文,说说什么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

第五段所描写的景物,哪些是借来之景?

(5)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我们学过的《苏州园林》与本文语言特点相似,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答出两点即可)

个性练习设计答案提示

第三题:

(1)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借景。

(2)去掉了“主要”,这句话就不能表明“因水成景,借景西山”是重要的造园艺术手法,而实际上它是重要的造园艺术手法,所以不能去掉。

(3)造园所依据的样本。

(4)答一:

把远景纳为园中一景,增加该园的景色变化,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

答二:

A.西山如黛(湖光似镜);B.玉泉山山色塔影,移入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畿。

(5)答案提示:

①骈散结合(或长短结合)。

如:

水曲由岸,水隔因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

②句式工整。

如:

桥式之多,构图之美,处处画本。

③运用比喻。

如:

十七孔桥之仿佛垂虹。

④运用对偶。

如:

移江南之淡妆,现北地之胭脂。

⑤描写形象。

如:

山横春霭,新柳拂水,游人泛舟。

⑥语言准确。

如:

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

⑦语言简洁。

如:

水曲由岸,水隔因堤。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

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表现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语句,并和同学们讨论、研究,具体列出文章的段落、层次提纲,结合讨论“探究·练习”,划出表现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语句,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在本课说明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注重了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等方面的分析和归纳,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练习设计”中两个语段的比较阅读,意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通读和仿写类似的说明文。

你所知道的被自然损坏或遭到人为破坏的景观有哪些?

面对这些你有什么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