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451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docx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语言学史重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docx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

一、语文学和语言学

语言学:

就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语言学包括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

狭义的语言学指的是同语文学相对的现代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

现代语言学则以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而且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宽。

语文学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

现代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区别:

P3前者是文字或署名语的研究,特别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王力)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

二、中国有无语言学?

片面观点:

没有,是语文学而不是语言学。

欧洲有语文学(philology)和语言学(languistics)的区分,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传统中,往往强调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

我们有的人也一切以欧洲模式自蔽,谓我国在“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都是属於“语文学”范围的,是“前科学”的。

原因:

(1)我国历来对语言学的重视是不够的,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很少,至今仍有一些问题得不到澄清.

(2)根据现代西方语言学理论,认为有三点理由:

P4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成果

驳斥:

这些理由似是而非,不能令人信服。

(1)研究对象:

“文字和书面语”与“语言本身”并不对立

研究事实:

古代语言学有优秀的著作,已超出语文学范围。

如《方言》

(2)研究目的:

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都有它的目的,不能以此就判断它的性质。

西方语言学最初也是为阅读古典文献服务的。

(3)研究成果:

我国古代语言学是研究有丰富的理论成果。

文字、词汇、方言、语音

三、“小学”

中国传统语言学也被称为“小学”,包含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个方面。

但小学最初是指教育童蒙的学校,后用来指语言文字的学习。

P36

四、古代语言学史大致分期及特点:

(1)先秦:

萌芽时期,以研究事物名称为特点

主要成就:

童蒙识字课本的编撰——《史籀篇》

名实关系大讨论——孔子、老子、荀子

(2)两汉:

确立时期,小学的建立,以研究文字、词汇为特点

主要成就:

识字课本——史游《急就篇》;

训诂学、词汇——《尔雅》、扬雄《方言》、刘熙《释名》、《小尔雅》;

文字学——许慎《说文解字》;

(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

发展时期,语音研究开始,词义研究进一步发展

主要成就:

训诂学、词汇——张揖《广雅》、顾野王《玉篇》、孔颖达《五经正义》

文字学——《字林》、正字法专著

音韵学——韵书:

陆法言《切韵》、孙愐《唐韵》

(4)宋元明:

研究范围扩大、承前启后的时期,以语音研究为特点

主要成就:

音韵学——韵书:

《广韵》、《集韵》、《中原音韵》、《韵镜》等

(5)清代到“五四”之前:

鼎盛和转型时期,以研究古音、古义为根本特点,

是对古代语言学的总结时期

主要成就:

古音学研究、《方言》、《尔雅》、《说文》研究

语法研究兴起——马建忠《马氏文通》

知识点:

三仓(秦朝)——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

西汉史游《急就篇》:

唯一流传下来的识字课本。

五、文字起源研究问题v

1、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传》:

P39

主要观点:

第一,文字不是突然产生,创造文字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第二,创造文字的是圣人,但没有明指是某一个人。

(文字不能也不可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交际工具)

2、“仓颉造字”说:

不科学。

如:

许慎《说文解字序》P41

荀子《解蔽篇》:

好书者众矣,仓颉独传者一也。

文字起源的主要观点:

圣人造字与仓颉造字。

六、“名、实”关系大讨论

名,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词;实,客观事物。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的本质问题。

1、背景:

P41社会变革,旧事物的“名”不适应新内容的“实”,名未变实已变

2、老子的观点:

无名论,最早提出这个问题

《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含义:

P43

主要观点:

名称与事物之间没有本质联系,它只是表达概念的符号。

名称也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名称知道万物的本原。

评价: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地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

影响:

P43墨子、杨朱、公孙龙子

3、孔子的观点:

正名。

以名纠实

《论语·子路篇》: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生命要各依本分)

主要观点:

名是第一性的,政治上的混乱是由名的不正而引起的。

评价:

夸大了名的作用。

明确的概念,对社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政治上的混乱并不是由概念不清造成的,而是由社会矛盾造成的。

4、荀子的观点:

约定俗成

《正名篇》:

P5主要观点:

名称和事物之间并没有本质的联系,而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评价:

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并指出名实关系的。

小结:

正确理解名实关系——

(1)任意性和理据性的结合

(2)稳固性

七、《尔雅》的内容和体例第一部训诂学专著成于众人之手

1内容:

P74”

全书十九篇,所收词语和专用名词共两千零九十一条,共四千三百多个词,篇名都是“释某。

词语来源:

经典常用的词语、常语通言、方俗异语

内容分为两类:

P75词义的解释和名称的解释。

评价:

第一部研究字义、词义的语言学专著;在保存古义、以及词义的发展变化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料。

2释字的体例:

p77

①文同训异(用不同的词义解释同一个字。

②文异训同(用相同的词义解释不同的字。

③训同义异(用相同的词义解释意义不同的字)

④训异义同(所训字不同,意义同)

⑤相反为训(一个字可以用相反的两个意思解释)

⑥同字为训(用今字解释古字)

⑦同声为训(用同声字做训)

⑧辗转相训

3成就

成就:

(1)第一部语言学专著,第一部训诂学专著,成为词汇学开篇之作,古代语言学建立的标志。

(2)首创了按义编排的体例,有了通用词典和百科名词词典的规模,对后世的辞书有启导作用。

(3)已能区分通用词和专用词,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4)是古代典籍词语的总汇,既反映了古代文物制度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一部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的好书。

不足:

P80(看看)

4、《尔雅》的注本:

晋,郭璞,《尔雅注》;宋,邢昺,《尔雅疏》

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念孙,《尔雅郭注刊误》

八、《方言》的内容和体例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著西汉扬雄

内容:

P92原为15卷,今本凡13卷,分别释语词、服制、器物、兽、兵器、虫。

体例:

(1)模仿《尔雅》,都是按意义分类。

基本上是每条先举一些同义词,然后用一个常用词解释。

如:

P92

但这些同义词不是属于同一词汇的,而是属于不同的各个方言词汇的,所以还必须说明某词属于某方言。

全书有十分之九都是这样做的。

(王力)

(2)《尔雅》每篇各有篇目,而《方言》没有篇目。

成就

(1)扬雄具有科学的语言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的方法搜集方言资料,以人民口头的活语言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P88

*记音方法:

用汉字作为音标记音。

(P103沿用古人已造的字/迁就音近假借的字/自己造字)

(2)注意到语言在时间上的变化和地域上的转移。

P93通语、某地某地之间通语、某地语、古今语

(3)提出了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

P97指称的方言地域相当复杂,有人曾据此绘出方言区。

5.注本:

郭璞《方言注》

九、《说文》背景或原因、内容及成就第一部文字学专著(字书)东汉许慎

1、P124创作的原因(产生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

西汉重视识字,并将识字与仕途相结合,东汉已不是如此,识字教育地位下降,今文经学对文字有任意解说的倾向,使文字规范成为必然趋势。

(2)经学昌盛,今古文之争激烈,为压倒今文经,许慎做了这本字典以发扬古文经典。

(3)许慎具有较正确的语言学观点:

从语言文字的实际出发。

2、《说文》的内容:

P122

今存宋出徐铉校订本,共15卷,本文14卷,序目1卷,每卷分上下,共30卷。

收字9353字,重文1163字,首创部首编排法,按文字形体及偏旁分为540部;字体以小篆为主,有古文、籀文等则列为重文。

3、编排体例

(1)部首的编排:

(1)按偏旁归类:

形旁相同的编为一类。

(2)部首的排列:

从一部到亥部,即始一终亥。

(3)部首的前后顺序:

大致是据形联系,就是把形体相近、相关的排在一起。

(2)字的编排:

(1)按文字学原则分部,即依据六书体系:

只有同一义符的字可以归为同一个部首(义符相同)

(2)每一部首内的字,基本上做到按义编排,以类相从。

4、释字体例:

(1)先解释部首:

P129

(2)对每个字,先讲字义,然后讲字形与字义、字音之间的关系。

最常见格式:

X,X也。

从X,X声。

(3)只释本义。

5、成就及不足

成就:

1/前所未有,富于科学独创性。

(1)首创了分部的工作和方法,按字形结构,即偏旁分部。

(2)字义上:

A抓住字的本义,从根本上解决训诂问题。

B不满足于单词解释,而是加以形象的描写叙述。

(3)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阐明形体、意义、声音以及三者相互关系,为语言文字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对当时文字起了统一规范作用。

不足:

(1)对词义的看法受到当时社会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2)对文字发展看法保守:

认为隶书的出现破坏了六书,不是正体。

(3)时代局限:

没有看到以前一些原始文字,以致字形分析错误

6、对后世的影响:

整理:

二徐——五代宋初,大徐徐铉今存《说文》为大徐本、只述不作,小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有作有述。

注本:

清,说文四大家——P14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述而有作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只述不作

王筠《说文句读》重在整理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似因而实创,全面解释词义。

十、考察语源的方法——声训含义

声训也叫训诂,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去说明被释词的来源,以词的语音形式为先决条件来说明两词之间的语源关系。

知识点:

1.反切的含义:

产生于东汉末年,以二合音为基础,受到梵文影响,反切利用双声,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2、《释名》刘熙东汉末年语言学或语源学开山之作。

十一、《广雅》解答

1、作者:

魏,张揖。

2、内容及体例:

P169又名《博雅》,用《尔雅》旧目,共19篇,释义方式(体例)也是一词释众词。

目的:

广《尔雅》之所未备。

P169

十二、《字林》文字学著作

作者:

(晋)吕忱。

此书已亡佚。

晋吕静《韵集》的哥哥。

十三、顾野王《玉篇》亡佚

(1)顾野王,梁人,日本存原本7卷。

(2)内容:

模仿《说文》,但有所创造。

(3)与《说文》内容比较

《说文》《玉篇》

数量15卷540部;30卷,542部,与其同者529部,不同13部

部首次序始一终亥,据形联系开始和最后相同,其他基本将意义相近排在一起P179

释字体例《说文》以小篆字体为主。

基本格式:

小篆字,X也。

从X,X声。

《玉篇》以楷书字体为主。

楷书,反切注音,释义。

引证。

(按语说明异体字附后)

释义《说文》篆字、本义,主要重字形与字义,列重文。

《玉篇》不限于本义,举一字多种异义。

以音义为主。

(按语说明异体字附后)

(4)评价:

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正字体的字书,比《说文》更接近于现代字典的形式。

十四、语音研究的兴起

音韵学萌芽的标志:

最早的韵书魏李登《声类》;晋吕静《韵集》

十五:

知识点

1.反切的含义:

产生于东汉末年,以二合音为基础,受到梵文影响,反切利用双声,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2、《释名》刘熙东汉末年语言学或语源学开山之作。

十六、《切韵》

(1)作者:

陆法言,隋朝音韵学家,名词,以字行。

(2)目的:

一方面为了创作诗文的用韵;另一方面为了语音的审音和正音。

(3)价值P224

(1)描绘出了当时的语音系统。

(2)《切韵》继承了前代韵书的优点,总结了韵书编写的得失,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唐宋时代的韵书多以此书为蓝本。

十七、《广韵》论述或解答

基本情况:

(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现存最古的完整的官修韵书。

有繁本、简本两种。

P247

内容:

共5卷(平分2卷,其它各1卷),206韵(有平、上、去),收字26000多字。

体例:

(1)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叫做“韵目”。

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

(2)每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

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小韵也称作“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

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

(3)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

贡献:

(1)第一部官修韵书,法定的国家韵书。

(2)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古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3)在保存中古语音、语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料。

(4)接近现在的同音字典,可以说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字典。

十八、《集韵》

《集韵》与《广韵》相比《集》收字多、注解详细作者丁度官修韵书

十九、北音韵书(名解):

以《中原音韵》为代表元朝时期的一系列韵书,是与《切韵》系韵书相对的一系列韵书,以当时的实际语音为研究的依据。

二十、《中原音韵》

(1)作者:

元,周德清,音韵学家,戏曲家。

P294

(2)价值

①书中所反映的音系,是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源头和基础。

周德清首先发现平声分阴阳,第一个揭示了入声派三声,是宋元以来从古音研究转入今音研究的第一人。

②以元代中原实际语音为依据,在我国古代韵书发展史上,形成一派,即与《切韵》系韵书相对立的北音韵书。

③打破了《广韵》与《切韵》的规范,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二十一、等韵学

字母(名解)——字母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例如“明”这个字母代表的声母是[m]。

这三十字母可能是守温学习翻译佛经时,受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对反切上字进行归纳而成的。

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同时增补了“非、敷、奉、微”和“娘、床”六个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可能名解)韵摄:

等韵学家把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的韵,归并为比韵部更大的韵别,称为韵摄。

五音其名称为:

喉、舌、齿、唇、牙,排列次序是所谓由内而外。

还有一种排列法是所谓由外而内,即唇、舌、齿、牙、喉。

《广韵》卷末所附《辨字五音法》的排列就是这样。

七音,是从五音的舌音中又分出一个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为七音。

这种分法最早见于南宋张麟之重刊的《韵镜》和郑樵的《通志·七音略》(《韵镜》、《七音略》,均为等韵书)。

九音:

到了南宋的《切韵指掌图》(《切韵指掌图》,等韵书),又将七音中的唇音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将舌音又分为舌头音和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称为舌齿音,这样就成了九音。

二十二、等韵学韵书的三大类别:

第一类,《韵镜》和《七音略》,完全按照切韵的韵部,分为43图,分开合二呼,每呼四等。

第二类,《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切韵指南》。

虽然仍按切韵韵部标目,但结合当时读音。

韵部合并为20图或24图,分开合二呼,每呼四等。

《四声等子》第一个指出韵摄之名。

第三类,明清派。

明代梅膺祚《字汇》中后附《韵法直图》《韵法横图》,《康熙字典》前附《字母切韵要法》,清潘耒《类音》。

以唇形为标准,分韵母为四呼,但四呼不分等。

二十三、《韵镜》

贡献:

1/是现存最早的等韵书之一。

(另一本是《七音略》)

2/按切韵系韵书编制,描绘出了中古的语音声韵系统

二十四、《四声等子》解答或论述

作者及时代:

不详,大概是南宋以前。

是韵摄立名之始。

内容和体例:

1/语音系统:

受实际语音影响,有脱离切韵系韵书的倾向。

对韵部进行了较大的合并。

2/声母:

也是把36字母横列成23行,只是次序有所变动。

3/韵母:

共20图,最早提出16摄,标出摄名。

4/既注出《韵镜》开合,也注出《七音略》重轻。

5/声调:

一等四声。

贡献:

受到其实际语音的影响,把韵部分为20图16摄,是现存标出摄名的最早韵图。

补名词解释:

二徐:

是指五代宋初的徐铉、徐锴兄弟,他们都是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大徐主要是对《说文》进行整理,现存《说文》为徐铉校订本,小徐则是对《说文》进行整理的同时阐发自己的观点,著有《说文解字系传》。

大徐作《说文》受到小徐影响。

p184;

说文四大家p141;

清代时期要求:

至少掌握文字、音韵、训诂、语法每个方面一个学者的成就及贡献

二十五、清代古音学奠基——顾炎武

1、生平:

明末清初,思想家,语言学家。

抗清——游历——定居华阴

2、著作:

音学五书:

《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

二十六、古音学全盛时期的七个代表人物音韵学著作关于古音学任选一人观点

钱大昕对古声母的研究p407

(1)精通经史,兼及中西历算。

关于音韵方面,没有专著,但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和《潜研堂文集》卷十五都是讨论音韵的。

他在古音学上的成就,主要在古声纽方面。

(2)主要贡献:

1/提出古无轻唇音。

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

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

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並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

如:

孟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本音弼,异文拂)

2/提出古无舌上音。

(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P408)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尚未产生,大约是到了六世纪时这组音才从“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

如:

《汉书张骞传》吾贾人转世之身毒国(天竺)知母古读定母字

*其他学说多失误和错误,尤其是对韵部的分析。

二十七、关于文字学著作

段玉裁对《说文解字》的研究《说文解字注》p425

1、作者介绍:

P425生平、著述、创作过程、评价

2、贡献:

寓作于述

述:

(1)审慎校勘:

参考小徐徐锴本,对大徐本加以校勘,改订了许多地方;

同时还借鉴《玉篇》《韵会》等进行改定,进行了审慎的校勘。

(2)为《说文》加了一些凡例(关于体例的说明),帮助读者理解。

P426

分部、列字次序、说解、声训、古籀、读若

作:

阐发。

主要是词汇研究方面。

(1)关于引申义和假借义。

《说文》只讲本义,而段氏在注中兼讲引申义和假借义,使多义词的主要意义都有着落。

如:

道:

所行道也。

段注:

道之引申为“道理”,亦为“引道”。

(按,即引导)

(2)关于同义词。

段氏对于同义词的辨析,非常精到。

这是段注的精彩部分之一。

很少有小学家能做到这一点。

如:

P429齿和牙的区别。

(3)注意到词义的变迁。

具有历史发展的观点,重视后起的词义,不厌其烦地加以叙述。

如:

P432代

(4)其他:

注意到字与词的关系,即联绵词现象。

例:

P428

注意到音译的外来词。

例:

P429东夷语、胡语

3、评价:

优点:

(1)敢于批评许慎。

而且往往是中肯的。

例:

P432

(2)注意到词义的变迁。

王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不简单是作注,而且具有创造性。

不足:

(1)没有充分证据而擅改《说文》。

例:

P433

(2)谈字形有穿凿的地方。

例:

P434

因为段氏独树一帜,影响非常大,但又不可能没有错误,所以后世有许多匡正者不止一家。

总体:

段书精当的地方甚多,令人惊叹;虽有缺点,终是瑕不掩瑜。

在《说文》研究中,段氏应作第一把交椅,那是毫无疑义的。

(王力)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p440

1、作者概况:

P440

2、内容:

P441分析声符,并归并依古韵为18部;全面释义。

P442

(1)说文:

对说文加以补充并举例,解释本义,有时也讲“别义”(另一个本义)

即说文的“一曰”。

(2)通训:

最精彩、最着重的部分。

主要是转注、假借与许氏的不同。

P442引文

(3)定声:

把文字按古韵分类。

3、贡献:

似因而实创:

最大贡献在于全面地解释词义。

表面上是遵循说文的道路,实际上做了许慎没有做而又应该做的事情。

(1)认识到引申义与假借义的重要。

说文:

讲字形为主,专讲本义。

朱氏:

P444引文

(2)全面、科学、综合地研究词义:

搜集古代经史子集训诂,指出本义、别义、转注、引申、声训等。

王力:

是词义综合研究的第一把交椅。

不足:

P445

(1)对于假借的认识欠正确:

认为“本有其字”

(2)混淆转注、假借、别义、声训。

(3)对说文的修订有些地方不妥当:

如滥用省声

二十八、《马氏文通》语法著作

(1)作者:

马建忠

(2)内容和体例:

P462界说、实字、虚字、句读

(3)评价:

1/对于语法研究的努力和成就。

努力:

对先秦两汉古文与西方语言进行对比,历时17年写成。

成就:

第一部全面系统语法书;

第一部揭示出古代汉语语法构造的著作,使人们初步树立“语法”观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开拓了研究汉语语法的风气:

语法研究自此兴起,好来很多语法书都是因袭马书的体系。

2/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揭示语文的规则,以利于语文学习。

P464引文

研究方法:

归纳法。

中西对比法:

既有模仿,又有创造

模仿:

如坐动与散动——定式动词与不定式动词

助动词:

可、足、能、得——照抄西方助动词

创造:

P465体例内容1、2、3

不足:

模仿西洋语法

总之,P469开拓了语法研究领域,写出第一步语法学专著

小结:

清代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隆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小学”家和语言学专著,真是硕果累累,并形成了以段、王之学为代表的乾嘉学派。

⑴由于社会的发展,思想认识的提高,学术上优良传统循相接受。

⑵由于清儒具有民主讨论的优良学风。

⑶清儒的研究方法比较科学。

做学问注重收集材料,重视联系实际,且多有一股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探索精神。

二十九、王氏父子研究训诂学著作

选王念孙《广雅疏证》

因其他古书都有人研究,所以他选择了广雅。

(1)做了详细的校勘和疏正的工作。

P448

(2)创见:

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

P448引文、P449引文

(3)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