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355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药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药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药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药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理学复习资料.docx

《药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复习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理学复习资料.docx

药理学复习资料

药理学复习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绪论

一、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

②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药动学规律;

③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因素。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的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和作用规律的学科。

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转化即代谢。

一、药物通过形胞膜的转运,药物的转运方式:

①被动转运:

滤过、简单扩散。

②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体液pH和药物pKa对药物简单扩散的影响:

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而在碱性环境中容易解离;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在酸性环境中大部分解离,在碱性环境中不易解离。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途径:

①消化道吸收:

口腔吸收、胃吸收、小肠及直肠吸收;②注射部位的吸收;③呼吸道吸收;④皮肤和粘膜吸收(经皮给药)

首关效应:

药物吸收过程中第一次通过某些器官造成药物活性的现象。

胃肠道和肝是使药物失效的主要器官。

(二)分布: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各种生理屏障向机体各组织的转运。

与血浆蛋白结合:

游离型与结合型,结合型药物特点(可逆的、保持动态平衡、结合率、药物活性变化、对药物转运的影响、饱和与竞争现象)。

同时应用两个可结合于同一结合点上的且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的药物时,便可发生竞争性置换相互作用。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程度会对药效和不良反应产生影响,所以一些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而治疗范围窄的药物,临床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和血眼屏障等)。

(三)代谢(生物转化):

药物进入机体后,经酶或其他作用使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主要代谢器官为肝

生物转化方式:

Ⅰ相反应:

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是药物分子上引入了某些极性基团,如-OH、-COOH等。

Ⅱ相反应是结合反应,药物或代谢物通过与葡萄糖醛酸、硫酸或甘氨酸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从尿和胆汁排除体外。

药物代谢酶(肝药酶)

酶诱导剂:

凡能加速肝药酶合成和/或增强其活性的药物。

酶抑制剂:

凡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

机体对药物产生耐受的原因之一:

药酶的活性增加,因为药酶的活性增加,促使药物代谢加快,而使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减弱。

(四)排泄:

主要器官是肾。

方式:

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三、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

dC/dt=-KCt1/2=0.693/Ke

零级消除动力学:

dC/dt=-K0t1/2=0.5C0/K0

四、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1)一次给药的时量关系与时量曲线:

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曲线下面积(AUC);

(2)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连续恒速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反复给药后体内药物浓度达到稳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ss、Css-max、Css-min)。

五、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生物半衰期:

指药效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消除半衰期(t1/2):

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大约经过5-7个半衰期,体内的药物绝大部分已消除。

表观分布容积:

药物均匀地分布于各种组织与体液中,且其浓度与血液相同的条件下药物分布所需的容积。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

指药物与机体靶细胞作用点的结合

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包括兴奋效应(药物可提高机体原有的功能)和抑制效应(药物可抑制机体原有的功能)。

(二)治疗作用:

指药物通过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功能或病变的过程,补充机体所需物质及杀灭病原菌等方式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

包括对因治疗(药物用于消除致病因子的治疗)、对症治疗(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根除致病因子的治疗)及补充治疗(替代治疗)。

(三)不良反应(药物在带来治疗效应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

二、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浓度-效应关系)。

量效曲线;效应:

量反应和质反应。

剂量:

临床剂量,临床前药理剂量(动物实验)。

效能(最大效应)和效价强度(用来比较同类药物达到相同效应时所需剂量,所需剂量越小,则效价强度越高)。

安全性评价:

半数有效量(ED50)和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TI=LD50/ED50,TI=LD1/ED99)。

三、激动药与拮抗药:

完全激动药(受体既有亲和力同时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部分激动药(与受体的亲和力可与激动药相同,也可以更强或更弱,但内在活性较激动药弱)、拮抗药(对受体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

四、药物作用受体的基本特征:

①特异性与敏感性②可逆性与饱和性③受体决定药物的选择性④药物对受体的调节(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可使受体的敏感性降低或受体数量下降,导致激动药效果下降;反之,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或反向激动药可使受体的敏感性升高或数量上调,再次应用激动药时药效增加)。

五、药物的作用

①特异性作用方式:

作用于受体,与酶相互作用(抑制酶的活性、激活酶的活性、酶的诱导、酶的底物和酶的复活),影响核酸功能,影响体内生理活性物质的合成,转运及释放(对神经质的影响、对体内活性物质的影响),直接影响离子通道。

②非特异性作用方式:

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与药物直接结合,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一、药物因素:

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协同作用及拮抗作用)。

药剂学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药动学的相互作用,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二、机体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特异质反应;疾病状态;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连续用药可引起耐受性(包括快速耐受性);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依赖性和停药症状(或停药综合征),麻醉药品可引起生理或精神依赖性;长期反复应用有些药物后,突然停药可引起原来病情的反跳。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一、概述:

传出神经系统按解剖学分类和按递质分类。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和作用的消失。

受体及其分型。

三、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四、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及分类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与胆碱受体阻断药

一、M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内的M胆碱受体)

(一)胆碱酯类 乙酰胆碱、卡巴胆碱、醋甲胆碱、贝胆碱的作用和用途。

(二)生物碱类 毛果芸香碱对眼睛的作用和用途。

二、N胆碱受体激动药(作用于神经节和骨骼肌的N胆碱受体)

三、毛果芸香碱:

可激动瞳孔括约肌的M胆碱受体,使瞳孔缩小。

临床用于青光眼和虹膜炎。

四、阿托品

①药理:

对M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能竞争性阻断ACh或胆酰受体激动药与M胆酰受体结合,但对M受体各亚型选择性低。

大剂量或中毒量也能阻断神经节NN受体。

②临床应用:

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眼科(虹膜睫状体炎、检查眼底、验光配眼睛)、缓慢型心律失常、抗休克、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和某些毒蕈类的中毒。

五、东莨菪碱:

麻醉前给药,抗晕动症,帕金森病。

山茛菪碱:

与阿托品相比,其毒性较低,解痉作用的选择性相对较高,已替代阿托品用于感染性休克和平滑肌痉挛所致的内脏绞痛。

六、哌仑西平与替仑西平选择性阻断胃壁细胞上的M1受体,治疗量时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对M2、M3受体作用较弱;不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无阿托品样中枢兴奋作用。

哌仑西平与替仑西平相似性太强。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粘膜出血和促胃液毒瘤,与H2受体阻断药合用可发挥协同作用。

七、琥珀胆碱进入血液后,首先被水解成琥珀酰单胆碱,肌松作用大为减弱,仅为母药的1/50;然后又缓慢水解成为琥珀酸和胆碱,肌松作用完全消失。

仅有约2%的琥珀胆碱以原形经肾排泄。

(由于新斯的明可抑制血浆假性胆碱的活性,因而加强和延长琥珀胆碱的作用,所以不可以用新斯的明解毒)

临床应用由于肌松作用快而短暂,对喉肌的作用强,静脉注射适用于气管内插管、气管镜、食管镜的短时操作。

八、氯筒箭毒碱临床用于全身麻醉的辅助用药。

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一、新斯的明临床用于重症肌无力、腹气胀和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肌松药和阿托品中毒。

不良反应:

过量可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肌肉颤动和“胆碱能危象”。

二、毒扁豆碱临床主要局部用于治疗青光眼,能缩小瞳孔,降低眼内压,其作用较毛果芸香碱强而持久,但刺激性也叫毛果芸香碱强。

三、阿托品是抢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最常用的M受体阻断剂。

第八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一、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去甲肾上腺素:

为α1、α2受体激动药,对α受体具有强大的激动作用。

①对血管作用,激动血管α1,使血管收缩;②对心脏的作用,激动心脏的β1受体,但作用较弱;③对血压的影响,升血压作用强。

临床用于休克、药物中毒性低血压和上消化道出血。

二、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一)肾上腺素:

主要激动α、β受体,对β1和β2受体无选择性。

①对心脏的作用:

激动心肌传导系统和窦房结的β1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加速传导,加快心率,提高心肌的兴奋性。

②对血管的作用:

主要作用也肾上腺素受体分布密度较高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而肾上腺素受体密度低的静脉和大动脉作用较弱。

③对血压的影响:

对外周阻力的影响与其剂量和给药途径密切相关。

④舒张平滑肌:

激动支气管平滑肌、胃肠道平滑肌、膀胱逼尿肌的β2受体引起这些部位的平滑肌舒张。

⑤代谢:

α受体和β2受体兴奋都可使肝糖原分解,肾上腺素兼具α、β作用,故其能升高血糖,加速脂肪分解,组织耗氧。

⑥中枢神经系统:

大剂量是出现中枢兴奋症状。

临床作用:

心搏骤停、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与局麻药合用、鼻粘膜和齿龈出血。

(二)多巴胺:

对心血管的α、β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作用,对肾脏的作用。

临床用途,各种休克,尤其伴有心肌收缩力减弱、尿量减少而血容量已补充足的休克。

四、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一)异丙肾上腺素:

作用特点,对受体有很强的兴奋作用,β1、β2受体具有相似的亲和力。

对α受体几乎无作用。

对心脏、血管和血压、支气管平滑肌及代谢的作用。

临床应用:

支气管哮喘、房室传导阻滞、心搏骤停。

(二)多巴酚丁胺:

主要作用于β1受体,对心脏的作用。

第九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一、α受体阻断药能拮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并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

(这个现象成为“翻转”)

α受体阻断药分类:

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选择性α2受体阻断药。

(一)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

1.短效类:

酚妥拉明对血管的受体阻断作用及对心脏的作用。

(能与儿茶酚胺竞争结合受体,又称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

2.长效类:

酚苄明(与α受体形成牢固的共价键结合,即使高浓度的儿茶酚胺也难与之竞争,故也称长效非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

(二)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

哌唑嗪,对α1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阻断作用。

(三)选择性α2受体阻断药:

育亨宾。

二、β受体阻断药是一类能选择性地和β受体结合,竞争性阻断神经递质或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的药物。

分类P82

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1、β2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阻断心脏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心肌耗氧量,降低心排除量,减少肾血流量、股动脉血流量和冠脉血流量,但脑血流量保持不变。

可抑制肾素分泌和减少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冲动的传出,当交感神经张力升高时,作用更明显。

阻断平滑肌β2受体作用表现物支气管和血管收缩。

临床应用:

用于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甲状腺功能等。

三、α、β受体阻断药:

拉贝洛尔(对β受体的阻断作用强于对α受体的阻断作用)、卡维地洛。

第十二章镇静催眠药

一、镇静催眠药:

是一类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引起安静和近似生理性催眠的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

包括:

苯二氮类、巴比妥类和其他类。

二、苯二氮类:

地西泮

药理作用:

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变现出多种药理作用

①抗焦虑作用:

通过刺激上行行网状激活系统内的GABA受体,提高GABA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增强脑干网状结构受刺激后的皮层和边缘性觉醒反应的抑制和阻断。

临床用于控制焦虑症。

②镇静催眠作用:

目前已经取代巴比妥类药物成为临床最常用的镇静催眠要。

对焦虑性失眠有显著的催眠效果。

③抗惊厥抗癫痫作用:

能增强突触前抑制,抑制皮质-丘脑和边缘系统的致痫灶引起癫痫活动的扩散。

④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能抑制脊髓多突触和单突触传出通路。

⑤其它:

较大剂量引起短暂记忆缺失、轻度抑制肺泡换气功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

地西泮过量中毒,出采用洗胃和对症治疗完,可采用特效拮抗药BZ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

三、巴比妥类

本类药物的药理作用(随剂量增加引起镇静、催眠、抗惊厥和麻醉):

巴比妥的中枢作用与其激活抑制的GABAA受体有关。

在没有GABA时,巴比妥类能模拟GABA的作用,增加Cl-的通透性,使细胞超级化。

临床应用:

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预防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或治疗胆红素血症。

不良反应:

后遗作用、神经系统异常、过敏反应、耐受和成瘾、严重呼吸功能不全及颅脑外伤致呼吸中枢抑制者禁用。

四、其它:

水合氯醛,甲丙氨酯等。

五、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

尼可刹米等作用特点。

第十三章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苯妥英钠:

临床用于抗癫痫、治疗中枢疼痛综合症、抗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过敏反应、慢性中毒反应

治疗癫痫大发作:

首选苯妥英钠,美芬妥英

治疗癫痫小发作:

首选乙琥胺

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

第十四章抗精神失常药

一、抗精神失常药

(一)吩噻嗪类

1.氯丙嗪: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抗精神病作用、镇吐作用、体温调节作用;②对自主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③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P110

临床用于控制精神分裂症、镇吐和顽固性呃逆、低温麻醉和人工冬眠。

不良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及其产生机理、体位性低血压、过敏反应(胆管阻塞性黄疸等);药物相互作用及其禁忌证。

2.其它吩噻嗪类,奋乃静、氟奋乃静及三氟拉嗪药理作用特点。

二、抗躁狂症药

碳酸锂: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躁狂症、躁狂抑郁交替发作的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以及精神分裂症的兴奋躁动。

不良反应:

用药初期常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疲乏、肌肉无力、肢体震颤、口干和多尿等症状。

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或甲状腺肿。

三、抗抑郁症药

(一)三环类抗抑郁症药:

丙咪嗪

作用机制:

主要是抑制脑内特定区域神经元读NA和5-HT的在摄取,从而是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升高,发挥抗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各种原因引起的抑郁症,对内源性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和更年期抑郁症效果更好。

(二)NE摄取抑制药:

地昔帕明、马普替林、去甲替林。

(三)5-HT在摄取抑制药:

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

(四)其他抗抑郁药:

曲唑酮、米安色林、米他扎平、反苯环丙胺、吗氯贝胺

第十五章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

左旋多巴与卡比多巴合用帕金森病。

苯扎托品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和抗精神病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

第十六章镇痛药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

1.药理作用: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强镇痛作用、镇静、镇咳、抑制呼吸、缩瞳)②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③兴奋平滑肌(胃肠道平滑肌、胆道平滑肌、其它平滑肌)。

镇痛机制:

吗啡选择性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第三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产生强大镇痛作用。

2.临床应用(急性锐痛,心源性哮喘及收效原理,止泻)。

3.不良反应(呼吸抑制、易成瘾,应严格控制使用);急性中毒的处理。

二、人工合成镇痛药

哌替啶:

主要激动μ型阿片受体,与吗啡有相似的中枢与外周作用。

美沙酮(用于戒毒)、芬太尼(心血管手术麻醉)

三、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喷他佐辛、布托啡诺等。

四、阿片受体阻断药

纳洛酮与纳曲酮:

临床用于阿片类药急性中毒,解救呼吸抑制及其他中枢抑制症状。

第十七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一、阿司匹林

1.作用机制:

①解热作用,通过抑制中枢COX,减少PG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

②镇痛作用,抑制炎症部位PG的合成而缓解疼痛。

,还可能涉及中枢神经系统。

③抗炎和抗风湿作用,PG是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活性物质。

通过抑制PG的合成缓解炎症。

2.药理作用:

①解热镇痛及抗炎抗风湿:

阿司匹林是环氧酶两种异构酶(COX-1和COX-2)的非选择抑制剂,可干扰血管舒缓素系统化学介质,从而抑制粒细胞向血管损伤部位粘附;稳定溶酶体膜,抑制多形核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发挥抗炎作用。

解热作用与抑制COX而减少中枢PGE2产生有关。

②影响血栓形成:

通过乙酰化环氧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使其失活,减少血小板中TXA2的生成,从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3.临床应用:

感冒发烧及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和术后伤口痛等慢性钝痛,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对乙酰氨基酚:

与阿司匹林在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上的区别。

(三)吲哚基和茚基乙酸类:

吲哚美辛、舒林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四)芳基丙酸类:

布洛芬。

(五)芳基乙酸类:

双氯芬酸

(六)稀醇类:

吡罗昔康、美洛昔康

(七)吡唑酮类:

保泰松

(八)烷酮类:

萘丁美酮

三、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塞来昔布、罗非昔布、尼美舒利

第十八章抗高血压药

一、抗高血压药分类。

1.利尿降压药:

氢氯噻嗪等

2.钙通道阻滞药:

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如依那普利;②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如氯沙坦;③肾素抑制药,如雷米克林等。

4.交感神经抑制药:

①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②神经节阻断药,如樟磺咪芬;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如利舍平;④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⑴β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⑵α受体阻断药,如哌唑嗪;⑶α和β受体阻断药,如拉贝洛尔。

5.血管扩张药:

①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药,如肼屈嗪;②钾通道开放药,如二氯嗪。

二、常用抗高血压药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临床应用:

治疗各型高血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心肌梗死、治疗糖尿病肾病和其它肾病。

AT1受体阻断药:

氯沙坦(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对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对伴有肾病和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有良好疗效。

2.钙通道阻滞药

药理作用:

平滑肌细胞内游离Ca2+水平升高可促使Ca2+与钙调素结合形成复合物,是肌球蛋白轻链激酶活化,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引起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相互作用,产生平滑肌收缩。

钙通道阻滞药通过阻滞VDCS,导致血管平滑肌松弛。

临床应用:

单独或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病。

不良反应:

头痛、面部潮红、头晕、恶心、脚踝水肿和低血压,这是由于血管过度扩张所致。

3.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哌唑嗪(选择性阻断α1受体,舒张小动脉和静脉,降低周围阻力,使血压下降。

)首次给药儿可致要重的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心悸等,称“首剂现象”。

4.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ACEI):

卡托普利。

三、其他经典抗高血压药物

可乐定

降压机制:

除激动延髓孤束核次一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突触后膜α2A肾上腺素受体外,也能激动延髓嘴端腹外侧区咪唑啉Ⅰ1受体,两种受体之间有协同作用,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传出冲动,降低外周围交感神经张力。

临床应用:

中度高血压,能抑制胃肠道分泌和运动,适合与兼患消化性溃疡的高血压患者。

四、新型抗高血压药物:

钾通道开放药(钾外流促进药)、前列环素合成促进药沙克太宁、肾素抑制药、5-HT受体阻断药酮色林、内皮素受体阻断药的作用特点。

五、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概念: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1.根据高血压病程、病情用药

常用五大类一线降压药是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药。

2.联合用药3.平稳降压,终身治疗4.个体化治疗

第十九章抗心律失常药

一、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一)I类——钠通道阻滞药

1.Ia类药物 

(1)奎尼丁:

体内过程;药理作用:

适度抑制Na+内流作用。

降低自律性、延长不应期、减慢传导;抗胆碱作用。

临床应用:

房颤、房扑的疗效及收效原理等。

不良反应:

心动过缓及停搏;心动过速、室颤;房颤等患者可致心室率过速,发生原理及预防措施;血栓脱落。

(2)普鲁卡因胺:

与奎尼丁比较其特点。

2.Ib类药物 

(1)利多卡因:

体内过程。

药理作用:

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对浦肯野纤维的选择性作用,降低自律性、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及对传导速度的影响。

临床应用: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强心苷中毒所致的)。

不良反应。

(2)苯妥英钠:

与利多卡因相比的特点。

主要用于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

治疗强心苷中毒引起心律失常的收效原理。

(3)美西律:

与利多卡因比较其特点。

3.Ic类药物:

电生理特点。

氟卡尼、普罗帕酮的药动学,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特点。

(二)II类——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1.普萘洛尔:

药理作用:

对自律性(包括窦性节律)、传导性及不应期的影响。

临床应用: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窦性心动过速;其他。

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2.阿替洛尔、艾司洛尔与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比较。

(三)III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胺碘酮、索他洛尔、多非利特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特点。

(四)IV类──钙通道阻滞药:

维拉帕米:

药理作用(对自律性、传导性及不应期的影响),体内过程及药物相互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五)其他类:

腺苷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六)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学特征。

第二十章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由多种原因所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泵血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引起的临床综合症。

药理作用

1.正性肌力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心肌细胞内兴奋-收缩偶联中的关键物质Ca2+浓度达到的。

特点:

a.心肌收缩最大张力增加,心肌纤维最大缩短速率提高,是心肌收缩更加敏捷,增加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提高心排量。

b.增加心肌耗氧量。

c.增加衰竭心脏的心排出量。

2.负性频率作用即减慢窦性频率,对CHF而窦律较快者尤为明显。

这一作用由强心甙增强迷走神经传出冲动所引起,也有交感神经活性反射性降低的因素参与。

这主要是增敏窦弓压力感受器的结果。

因CHF时感受器细胞Na+-K+-ATP酶活性增高,使胞内多K+,呈超极化,细胞敏感性降低,窦弓反射失灵,乃使交感神经及RAAS功能提高。

强心甙直接抑制感受器Na+-K+-ATP酶,敏化感受器,恢复窦弓反射。

得以增强迷走神经活性,并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从而减慢心率。

对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减慢心率的作用。

3.对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这些影响比较复杂,它有直接对心肌细胞和间接通过迷走神经等作用之分,还随剂量高低、不同心组织及病变情况而有不同.

a.治疗量强心甙加强迷走神经活性而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因迷走神经加速K+外流,能增加最大舒张电位(负值更大),与阈电位距离加大,从而降低自律性。

与此相反,强心甙能提高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在此迷走神经影响很小,强心甙直接抑制Na+-K+-ARP酶的作用发挥主要影响,结果是细胞内失K+,最大舒张电位减弱(负值减少),与阈电位距离缩短,从而提高自律性。

b.强心甙减慢房室结传导性是加强迷走神经活性减慢Ca2+内流的结果,慢反应电活动的房室结的除极是Ca2+内流所介导的。

c.强心甙缩短心房不应期也由迷走神经促K+外流所介导。

缩短浦肯野纤维有效不应期是抑制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