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猫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326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猫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语文课猫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语文课猫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语文课猫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语文课猫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课猫教案.docx

《语文课猫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猫教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猫教案.docx

语文课猫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1、《观潮》教案

教学内容:

课文一《观潮》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漫天卷地、依旧、山崩地裂、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准备:

扩展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

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

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1学生自由读书

要求:

把生字读准确,把发现的新词语找出来(不清楚的可查字典、词典)

2出示新词学生认读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

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3解释个别词语意思

4出示认读生字

罩屹鼎沸贯崩恢

(1)学生小组内交流,互找认字好方法

(2)拓展词语,指出上述生字还曾出现在哪些词语里。

5带入所学生字再读课文,把读不好或不好读的多读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小结本课内容

板书设计:

1观潮

 罩屹鼎沸贯崩恢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时间顺序)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钱塘江大潮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板书:

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从哪感受到的?

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

远近)

  

(2)远:

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

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

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

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

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

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

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内容:

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知识: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

读课文,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教学准备:

雅鲁藏布大峡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

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

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

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

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

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指导朗读:

5、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

齐读5自然段。

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

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3、鸟的天堂

教学内容: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利用网络展开多层面的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并能较好地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尝试写简短的“解说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词语。

教学准备:

鸟的叫声录音及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

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

   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

说一说

  2、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

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

板题、读题。

  3、释题:

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小鸟的乐园)

  二、泛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自读课文,学习字词,想一想:

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

  2、交流,根据内容分段。

  三、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想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2、比较: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和树梢。

    (短句读来有韵味)

  3、作者就快要到“鸟的天堂”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4、怀着喜悦的心情,轻声读第一段,感受、欣赏河面环境的幽静和景物的优美。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

(结尾句)

  2、理解: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朗读

  3、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大榕树周围环境安宁,景色幽静;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保护。

  二、学习第二段

  1、作者描写的大榕树有何特点?

  2、理解句子: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榕树子是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颤动”?

为什么会有这种“新生命在颤动”)

  3、面对这样一株大榕树,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什么赞叹?

(啊!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指导朗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5、大榕树枝繁叶茂,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可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

这是鸟的天堂吗?

第二天早晨,作者又经过鸟的天堂,看见了什么?

  三、学习第三段

  1、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耀在水面上,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的时候,我们再一次来到了这里。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我们继续拍掌!

树上变得热闹了!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应接不暇。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再次欣赏那热闹的场面吧!

  自由地读读课文,可以坐着读,可以站起来读,可以找伙伴一起读,也可以请老师和你一起读!

  2.指导朗读2、3、4句,注意“第二只、第三只”要紧凑。

  3.导读:

作者继续拍掌,无数的鸟从榕树丛中飞了出来,这么多的鸟声,这么多的鸟影,作者有什么感觉?

理解“应接不暇”。

  4.作者终于看见这数不清的小鸟了,原来对于小鸟们来说,这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就是它们的――(天堂)啊!

果真名不虚传。

  5、读一读课本上写鸟的句子。

鸟儿真多呀,我们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课文中那个词说明这一点?

联系上下文解释

  6、面对这奇妙的景色,作者不愿离去,从心底发出赞叹。

  7、小结:

作者写大榕树的美丽抓住了它的枝、根、叶,也就是事物的静态来写的,(板书:

静态)而写鸟则抓了鸟的活动变化,也就是事物的动态来写的,(板书:

动态)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变化,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像作者一样舍不得离开鸟的天堂。

  四、感情朗读。

  请同学们选一段你最喜欢的课文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

  1、课文写了作者先后两次赴新会“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去的时间不同)

  2、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

  六、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鸟的天堂。

要想更多地领略南国风光,就请大家去读读巴金先生的《旅途随笔》。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4*火烧云

教学内容:

火烧云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多姿多彩。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学习积累作文素材.

4、初步了解萧红及她的《呼兰河传》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1、CAI课件

2、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谁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

老师带来了火烧云的投影片,请大家看一看。

谁来说说,火烧云是怎样的。

书上有一句话描写的就是投影片上的情景,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投影片上情景的一句话。

找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

(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小结:

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

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

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同学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指名读。

评价。

小结:

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

多有趣呀!

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

学生练读。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第2—6节。

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

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共写了哪些颜色?

你还能说出其它颜色吗?

这么多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吗?

火烧云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这些颜色是如何变化的呢?

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连起来吗?

连起来读一读,你就知道火烧云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了。

一般同学可以参照书上的办法连连看。

特别聪明的同学动脑筋想想看,还可以怎样连。

小组讨论,交流。

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火烧云的颜色绚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

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引读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朗读了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这一部分课文,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出现了什么?

什么样儿的?

怎样变化的?

”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

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顺序把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过程分别说说看。

联想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加进自己的联想来说。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说。

(挑你最感兴趣的说。

这时空中又出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看课件)什么样儿的?

怎样变化的?

(调投影仪的焦距)

指名说。

谁能比他说得更好?

这时天空中又出现了什么?

(请同学看课件)什么样儿的?

怎样变化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好吗?

请几个同学上台交流。

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齐读。

找一个词语来说说看。

理解:

恍恍溜溜

3、总结全文。

火烧云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

动静结合,写得多美丽,写得多生动啊,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之中。

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想象之丰富,写法之巧妙。

四、课堂总结

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开头的变化。

晚霞是美丽的,古人有话云:

“最美不过夕阳红”“莫道桑榆晚,云霞尚满天”,这些都是夸赞落日晚霞之美。

同学们可以亲自观察,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是令人惊叹的!

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进行描述的,这个孩子就是儿时的萧红,萧红又是谁呢?

下面则简单介绍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及对她影响极深的呼兰河。

引发孩子们对这位作家的喜爱,并从而试图去阅读她的作品。

五、布置作业,观察并描写晨雾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2、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4、积累对联。

5、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习作练习及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及习作

(一)口语交际

1、生自由读要求,思考:

本次交际的内容是什么?

(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

2、生自由分组交流。

师提示:

要说清这个自然奇观在哪里?

奇在何处?

最好能说出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3、生推荐生一名参加全班交际。

4、全班交流,师生注意评价。

生可以提问,也可补充,还可以讨论。

5、全班评议。

(二)习作

1、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生审题,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3、生与同桌同学交流。

4、生拟定草稿。

5、师初评:

(1)语句通顺。

(2)没有错别字。

(3)有条理,有顺序。

(4)有重点、清楚地介绍。

6、生根据提示,四人小组评议。

7、定稿,抄习作。

二、我的发现

(一)生读对话,反复读。

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二)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三)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四)总结

三、日积月累

(一)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二)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三)生上台表演。

(四)师生齐读,再背。

四、趣味语文

(一)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1、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2、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

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3、师生小结。

4、再读。

(二)

1、生自由读,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2、师生再读。

3、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课后反思: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西林:

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缘:

因为。

  3.此山:

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  字典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

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

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

不要浑:

(1)水不清,污浊;

(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

~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

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

可以什么方法解决:

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

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

  教学过程:

  一,背诵引入 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

  二,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

《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