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1257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docx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docx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绝对是关键。

掌握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这些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我们在了解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时候,对下面这些方法一定要认真掌握。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要点:

  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比如: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

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

“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

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比如《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

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观潮》: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

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

“甚矣,汝之不惠!

”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如《出师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

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

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如《核舟记》:

“石青糁之。

”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

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

如《鸿门宴》:

“秋毫不敢有所近。

”直译:

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

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

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高三语文复习,我们有很多的要点内容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掌握高三语文复习中的这些要点内容,我们的复习效果才能变的更好。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理解一下。

一、端正态度

  尽管谁都知道语文很重要,但就现实来看,真正努力学语文的同学并不多,其原因主要是缘于同学中普遍存在的二种错误认识。

1、认为语文拉分不大。

  这些同学似乎很精明,常拿语文和数理化比较,认为语文的拉分远比不上理科。

他们看到语文成绩最落后的也能考七八十分,最优秀的也就一百二三十分,相差五六十分,不大;不像理科,最高的近一百五,最低的也许五十以下,相差一百,真是悬殊。

这种比较从表面看很有道理,但事实上经不起推敲,只看到了一面,没有看到另一面。

因为真正称得上拉分的应该是总体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学之间的比较,看他们是否因为某一门功课的缘故而使总成绩受到了影响,这两位学生应该是具有可比性的。

如果两位学生总体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也就不具备可比性,那又何必比呢?

再说,我们看拉分,不应局限于个别与特殊,应着眼于整体与普遍,就全体看,在高考中,因为某一门理科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并不比因为语文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多。

每年高考,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语文只考八十来分,也会有一批学生语文考到一百二十多分,之间的较为普遍的拉分是三十至四十分。

而一门理科的较为普遍的拉分也就三四十分,这点大家可以通过去看前几届的毕业生的高考成绩而得到证明。

2、认为语文提高不快。

  语文的“广”和“深”常令人望而生畏,以致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语文要提高比什么都难。

语文的学习好比在一湖水里放盐,明明放了很多,依然尝不到咸;不像有的功课的学习,好比在一碗菜里放味精,放一点点就感觉很鲜。

然而,盐放几天也许感觉不到,放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是一定可以感觉到的。

语文的提高快不快,要看你确立一个怎样的时间范围。

如果确定为一星期,那肯定是比不上其他功课的;如果确定为一个月或者一学期,那就绝对不比其他功课慢。

  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端正了语文学习的态度,确立了语文学习的信心,下面的高三语文复习方法才能对你发挥作用。

二、积累知识

  语文经过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它的广是任何一门功课都比不上的,语文的高考又涉及了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大到一篇作文小到一个标点,其间还涉及到古文现代文散文科技说明文社科类论文古诗词等的阅读水平的考核,没有一样可以轻忽,没有一样可以轻易掌握,都需要下大功夫,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的语文学习中尤其要注意平时的点滴积累。

这积累的内容可分两个方面,要求每位同学准备好两个本子。

1、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高三阶段,需准备好一本基础知识的摘录本。

在平时做练习时,或在听老师讲课时,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语音、词语、成语、近义词区别法、标点用法、病句识别法等都随时记录,且时常翻阅,熟记于心,这方法如能坚持半年,定可提高高考中选择题的得分。

2、写作材料的积累

  高考作文在高考中占60分,是所有功课中的所有题目里占分最多的一道题。

我们对这道题绝不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一定要积极采取主动,平时做个有心人。

所以,要准备好一本材料摘录本,平时阅读时遇上好的例子,要做好摘录。

那么,什么样的例子才是好例子呢?

一般说来,例子可正可反,可以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但常被忽视的细节,但这些例子都必须是能给我们启发的,能震撼我们心灵的。

它的内涵越开放越好,应“横看成岭侧成峰”,能以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做人的道理,这样,我们在写作时,碰上不同的话题却可用这相同的材料,只需在论述时,围绕这材料的和话题吻合的那一侧面展开论述便可。

在积累材料时还要注意你的材料的多样性,应避免同一主题同一类型的,应尽可能地涉及不同领域,涉及古今中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要注意它的新颖、别致,尽可能做到“人无我有”。

当这样的材料准备到百个左右,高考时无论它要我们写什么作文,基本上都不会无话可说,无例可举。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

“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

   ②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

子路曰:

“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

”故曰:

观过知仁。

(《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上》)

   ③子曰: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

(1)孔子为什么三次提到“女安”?

(2)宰我认为守丧一年即可,孔子觉得“予之不仁也”子路“期而不除”孔子亦“非之”结合材料,简述孔子这样评价的原因。

【答案】

(1)①强调人要有仁心(“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的重要性,行为应遵从仁心。

②将君子的行为和宰我对比,希望弟子理解“心安”的正确内涵。

(2)①宰我的看法是不孝的表现,违背仁德。

②子路因亲人去世而过度哀痛,虽然有违中庸(无过无不及),但情有可原。

③宰我和子路的错误各属其类,观过,可以知是否仁。

【解析】【分析】

(1)“女安”意思是“你心安”,第一处,“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第二处,“女安,则为之。

”第三处,“今女安,则为之!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

这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

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

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

孔子如此强调“女安”,是告诫弟子,人要有仁信的重要性,人的行为应遵从仁心。

孔子将君子的行为与宰我对比,希望弟子能理解“心安”的正确含意。

(2)孔子认为仁心是人所必备的,人在思想上要具备仁爱之心,其行为要符合仁心。

宰我认为服丧期三年太长,一年就够了,这是不孝的表现,违背仁德。

子路因姐姐去世而过度哀痛,虽然有违中庸(无过无不及),但情有可原。

宰我和子路在仁德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宰我和子路的错误各属其类,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故答案为:

⑴①强调人要有仁心(“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的重要性,行为应遵从仁心。

②将君子的行为和宰我对比,希望弟子理解“心安”的正确内涵。

⑵①宰我的看法是不孝的表现,违背仁德。

②子路因亲人去世而过度哀痛,虽然有违中庸(无过无不及),但情有可原。

③宰我和子路的错误各属其类,观过,可以知是否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

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

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附参考译文】

   ①宰我问:

“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

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

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

”孔子说:

“(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

”宰我说:

“我心安。

”孔子说:

“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

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

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

”宰我出去后,孔子说:

“宰予真是不仁啊!

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

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②子路的姐姐去逝了,已经过了服丧的时间,但是子路仍然穿着丧服不肯去除。

子路说:

“我非常不幸,缺少兄弟,现在姐姐去逝了,不忍心除去丧服。

”所以说: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③孔子说:

“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毛璩字叔琏。

弱冠,右将军桓豁以为参军。

寻遭父忧,服阙,为谢安卫将军参军。

淮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

迁宁朔将军、淮南太守。

海陵县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

璩建议率千人讨之。

时大旱,璩因放火,菰葑尽然,亡户窘迫,悉出诣璩自首,近有万户,皆以补兵,朝廷嘉之。

安帝初,进征虏将军。

及桓玄篡位,遣使加璩散骑常侍、左将军。

璩执留玄使,不受命。

璩传檄远近,列玄罪状。

武陵王令曰:

“璩忠诚悫亮,自桓玄萌祸,平殄凶逆,肃清荆郢,当即授上流之任。

”初,璩弟宁州刺史璠卒官,璩兄球孙祐之送丧,葬江陵。

会玄败,谋奔梁州。

璩弟瑾子修之时为玄屯骑校尉,诱玄使入蜀,既而修之与祜之共杀玄。

安帝反正,诏曰: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可进征西将军,都督五州军事。

”又诏西夷校尉瑾为持节、监梁秦二州军事。

瑾弟蜀郡太守瑗为辅囯将军、宁州刺史。

初,璩使参军谯纵领巴西、梓潼二郡军下涪水,当与璩军会于巴郡。

蜀人不乐东征,纵因人情思归,于五城水口反,还袭涪,害瑾。

而璩下人受纵诱说,遂共害璩及瑗,并子侄之在蜀者,一时殄没。

璩子弘之嗣。

义煕中,诏曰:

“故益州刺史璩,事乖虑外。

葬送日近,益怀恻怆,可赠先所授官,给钱三十万、布三百匹。

”论璩讨桓玄功,追封归乡公,千五百户。

又以祐之斩玄功,封夷道县侯。

自宝至璩三叶,拥旄开国者四人,将帅之家,与寻阳周氏为辈,而人物不及也。

(节选自《晋书·卷八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B.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C.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D.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服阙,指古代官员至亲去世,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将丧服去除,出来做官。

B. 嗣,指古代诸侯传位给嫡长子的行为,后来泛指君王或诸侯的职位继承人。

C. 赠,即追赠指皇帝赐给已死的人官爵荣誉或称号以褒扬其生前的功绩。

D. 拥旄,指古代武官出征持皇帝所赐的旄节统帅军队统治一方的权力或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璩足智多谋,善用天时地利。

他利用天旱的特点,采取火攻,将当地的逃亡者都逼迫出来自首,毛璩用他们来补充兵源,受到皇帝嘉奖。

B. 毛璩忠于朝廷,拒绝叛臣利诱。

桓玄篡位时,派使者对他进行加封,他不但不接受任命,反而扣押了桓玄的使者,并对外公布桓玄罪状。

C. 毛璩一门忠烈,多人受皇帝赏赐。

桓玄落败时,毛璩的侄子毛修之、毛祐之诱杀桓玄,皇帝加封毛璩兄弟三人,使他们成为一方军事大员。

D. 毛璩一门多人遇难,皇帝深感悲痛。

毛璩手下参军谯纵造反,诱使毛璩手下杀害毛璩兄弟及在蜀子侄,临近送葬,皇帝十分悲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淮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

②璩忠诚悫亮,自桓玄萌祸,平殄凶逆,肃清荆郢,当即授上流之任。

【答案】

(1)D

(2)A

(3)C

(4)①在淮肥之战中,苻坚败逃,毛璩与田次之一起追赶苻坚,追到中阳,没有追上就回头了。

②毛璩忠诚耿直,自从桓玄制造灾祸以来,他平定消灭叛逆,肃清荆、郢两州,应当立即授予上品官职。

【解析】【分析】

(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贞松”“忠臣”“璩”“近畿”“朕心”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

“璩体识弘正”和“诚契义旗”是连续的两个主谓短语,共用主语“璩”,因此“诚契义旗”之间不能分开,故排除A、C两项;“受命偏师”和“次于近畿”也是连续的两个动宾短语,因此“偏师”之间不能分开,故排除B项。

故选D。

(2)A项,“至亲去世”错误,至亲包括父母、兄弟等,古代服丧是为去世的父母守丧。

故选A。

(3)C项,“毛璩的侄子毛修之、毛祐之”错误,文中提到“璩兄球孙祐之”,意思是毛璩的兄长毛球的孙子毛祐之,因此毛祐之不是毛璩的侄子,而是他的侄孙,属于对象称谓错误。

故选C。

(4)①中,“迸走”,逃跑;“共”,一起;“蹑”,追赶;“至”,到,追到;“不及”,没有追上,没有赶上。

②中,“悫亮”,耿直;“萌祸”,制造灾祸;“殄”,消灭;“凶逆”,叛逆之人;“当即”,应当立即;“上流之任”,上品官职。

故答案为:

⑴D;⑵A;⑶C;

⑷①在淮肥之战中,苻坚败逃,毛璩与田次之一起追赶苻坚,追到中阳,没有追上就回头了。

②毛璩忠诚耿直,自从桓玄制造灾祸以来,他平定消灭叛逆,肃清荆、郢两州,应当立即授予上品官职。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培养语感。

另外,这类题也有规律可寻:

首先看四个选项,一般在第一处分歧可以排除两项,之后另一分歧处排除另一项,得出答案。

这个过程比较简单,但也要有文言断句基本知识。

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紧紧抓住“曰”“云”“言”,这些字后面要停;熟记常用虚词;把握词性词义、语法结构;分析排比对偶与反复的句式帮助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要全理解。

另外,针对每一个选项,标明时间、事件,到原文一一对照。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毛璩字叔琏。

二十岁时,右将军桓豁让他做参军。

不久父亲去世,回家守丧。

守丧期结束,做了谢安的卫将军参军。

在淮肥之战中,苻坚败逃,毛璩与田次之一起追赶苻坚,追到中阳,没有追上就回头了。

后来升任宁朔将军、淮南太守。

海陵县四面都是湖泽,周围长的都是菰葑,这里是逃亡之人所聚集的地方,朝廷的法令不能管到这里。

毛璩建议率领一千兵马前去讨伐。

当时大旱,毛璩就趁机放火,菰葑都烧着了,逃亡的人十分窘迫,全都出来到毛璩这里来自首,将近有一万户,毛璩都用他们来补充兵源,朝廷嘉奖了他。

安帝初年,他晋升为征虏将军。

等到桓玄篡位,他派遣使者加封毛璩为散骑常侍、左将军。

毛璩扣留了桓玄的使者,没有接受他的任命。

毛璩又传递文书给远近郡县,列举桓玄的罪状。

武陵王下令说:

“毛璩忠诚耿直,自从桓玄制造灾祸以来,他平定消灭叛逆,肃清荆、郢两州,应当立即授予上品官职。

”当初,毛璩的弟弟宁州刺史毛璠在官任上去世,毛璩的兄长毛球的孙子毛祐之送丧,将毛璠安葬在江陵。

恰逢桓玄败逃,打算逃到梁州。

毛璩的弟弟毛瑾的儿子毛修之当时是桓玄手下的屯骑校尉,他诱使桓玄入蜀,不久毛修之与毛祐之一起杀死桓玄。

安帝恢复帝位,下诏说:

坚贞的松柏在寒冬中挺立,忠诚的大臣在国家危难时更加诚信。

毛璩见识宏远端正,诚心契合正义的大旗,接受命令统帅偏远的军队,驻扎在京城附近,匡正人心、辅佐社稷的功勋,实在让我的内心感动。

可以晋升他为征西将军,统一指挥五州军事。

”又下诏命令西夷校尉毛瓘为持节,监管梁秦二州军事,并加封毛瑾的弟弟、蜀郡太守毛瑗担任辅国将军、宁州刺史。

当初,毛璩派参军谯纵率领巴西、梓潼二郡的军队攻下涪水,将与毛璩的军队在巴郡会师。

但蜀人不愿意东征,谯纵就趁着蜀地人心思归,在五城水口造反,回头袭击涪水,杀害毛瑾。

而毛璩的手下受到谯纵的引诱劝说,于是一起杀害了毛璩和毛瑗,连同那些留在蜀地的子侄,一时全部遇难。

毛璩的儿子毛弘之继承了他的官位。

义煕年间,皇帝下诏说:

“已经去世的益州刺史毛璩,事情失败是出于意外。

现在给他送葬的日子一天天近了,我内心更加悲伤。

可以追赠原先授予他的官职,赐钱三十万、布三百匹。

”评定毛璩讨伐桓玄的功劳,追封他为归乡公,食邑一千五百户。

又因为毛祐之斩杀桓玄的功劳,封他为夷道县侯。

从毛宝到毛璩三代,持有皇帝授予的节杖统领军队、封疆开国的有四人,是将帅之家,和寻阳周氏处于同样的地位,是一般人家所赶不上的。

4.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

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

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

“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

文瓘以疑请,勣曰:

“子无为嫌。

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

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因极推引。

再迁水部员外郎。

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

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

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

文瓘谏曰:

“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

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

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人罔常怀,怀于有仁。

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

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①。

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性严正,未尝回容。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②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或曰:

“已议。

”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释】①戴胄:

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②佗:

他。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B.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C.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D.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经,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注重考察考生对经书记诵能力,也有少量的经义阐发。

B. 水部,唐朝尚书省下设有水部,水部司职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负责各地区的河渠修理和灌溉事宜。

C. 四夷,指古时中原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周边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西狄和北我的合称。

D. 帑廥,指钱粮府库。

一般称贮谷建筑为仓,贮米建筑为廪,贮文书档案的建筑为府,贮金帛财货、武器的建筑为库。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瑾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言的形象特点。

B. 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 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

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 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4)把上面课外文言文中的加横线句子由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②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答案】

(1)B

(2)C

(3)D

(4)①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②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解析】【分析】

(1)本题划线句子的大意是:

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

有时张文瓘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理讨论过了吗?

”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

“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

”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佗”“帝”“宰相”“文理”,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佗”注释译为“他”,“佗宰相”不可分开,译为“其他宰相”,且“移疾佗”,语意不通,故排除选项AC两项。

BD两项只有一处断句不同,即“与文理议未若不者”究竟断在何处恰当,前句语境是“帝必问”,那么后句应是疑问句,而“未”用在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否”、“没有”,所以正确应是“与文理议未/若不者”。

排除D项。

故选B。

(2)C项有误,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故选C。

(3)D项有误,“张文瑾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

选项曲解文意,事件错误。

故选D。

(4)①翻译特别注意得分点,“若”,“至于”,解释为“像”也可以。

“施”:

施“展”。

“焉”:

“哪里”,最后要注意语句的流畅。

②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翻译,“抚”:

“抚慰、安抚”。

“监”:

通“鉴”,引申为“教训”。

“察”:

“省察”。

故答案为:

⑴B;⑵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