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重点难点例解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118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1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重点难点例解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高考历史重点难点例解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高考历史重点难点例解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高考历史重点难点例解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高考历史重点难点例解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重点难点例解2.docx

《高考历史重点难点例解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重点难点例解2.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重点难点例解2.docx

高考历史重点难点例解2

2007年高考历史重点难点例解

儒学的历史思考

思想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统治阶级总是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选取治国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压制;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独尊。

同样是两个封建王朝对儒家思想却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应是一个历史思维难点。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地位不同,据此回答

秦朝施政主要依据的学说是   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道家学说D.法家学说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

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实际上吸收了

   A.孟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D.孔子的思想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把传统儒家学说与西方的政治学说相结合,表明其对儒家的态度是

   A.利用B.吸收C.继承D.反对

   新文化运动把反对矛头指向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B.当时北洋政府推崇儒家思想

   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落后   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变化B.社会环境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著名的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

 

(2)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一学说起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

(3)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墨家始终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儒家学说到西汉时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5)在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社会地位有何变化?

 (6)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请联系你熟知的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谈谈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答案:

(1)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   

(2)法家学说。

因为法家主张适时改革,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适应了国家从分裂走上统一的现实需要,故被秦始皇采用。

   (3)墨家指出的“兼爱”等一些主张超出了当时社会实际发展的可能,在封建社会无法实现。

   (4)因为儒家的“仁政”思想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董仲舒又对儒学进行发挥,提出“大一统”理论,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5)变化: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开始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封建礼教,儒家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动摇。

   (6)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我们应当继承其精华,弘扬其优秀部分,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举例:

①儒家提倡尊老、敬贤、尊师等,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

②儒家提倡的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对今天我们的学习也颇有益处。

③儒家提倡言必信,要求遵守社会公德等,也有助于克服当前政治生活中的某些消极因素。

(任举一例即可)

 

唐代代制度与人才

1.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唐朝的兴衰。

唐代前期,统治者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志,选贤任能,因而兴盛;

2.要全面总结唐代用人方面的经验教训。

任用贤能的人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昌盛;

3.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和用人制度,以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坚决反对任人惟亲。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A.重用人才   B.轻徭薄赋   C.善于纳谏   D.减轻刑罚

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有人说:

“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属于坏皇帝。

”得出以上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在位期间

   A.破格用人,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B.利用权威镇压大地主势力,制止土地兼并

   C.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并改国号为周   D.减轻人民负担并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

   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

与贞观时期相比开元时期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

“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   ——据《新唐书》

   材料2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晋绅(指世家大族)耻焉。

   ——据《新唐书》

   材料3武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要政狱吏,剪除宗枝,制公卿之死,擅王者之威力。

   ——《旧唐书》

   材料4武则天开科举,唐人称其“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才能者骤升。

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   ——据《陆宣公输苑集》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

      答案:

原因是武则天推行了有积极作用的政策:

轻徭薄赋,反对奢侈浪费、滥用民力;奖励农桑,发展生产;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反对派;大开科举,破格选拔人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打击士族腐朽势力,反映新兴庶族地主利益。

关于制度、人才对唐朝前期兴盛的作用,史学界大致有两种看法:

(一)制度和人才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其中制度是主要的,人才是次要的;

(二)制度和人才相辅相成,其中人才是主要的,制度是次要的。

你同意哪种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您的理由。

   基本同意第一种观点:

   

(1)从政治上讲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尤其是三省的机制互相牵制,三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实行集体宰相制,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这一制度是唐前期政治清明的保证。

   

(2)唐前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广大农民有一定土地和劳动时间,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主官僚兼并土地,是经济走向繁荣的保证。

   (3)唐朝前期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又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保证了唐朝前期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

   (4)唐朝前期人才作用也是重要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勤于政事,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姚崇、宋璟等有名的贤相辅政,圣君贤相是唐兴盛的重要原因。

   (5)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是唐前期政治的又一特色。

武则天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唐玄宗前期重视官员的人选,亲自考核县令,都促进了唐前期的繁荣。

   (6)唐朝前期科举制,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公正、公开,使一般平民子弟通过考试做官,发挥积极作用。

   (7)制度保证了人才的选拔,选拔人才又进一步完善制度,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基本同意第二种观点:

   

(1)唐朝是人治的社会,人才是唐兴盛的根本原因所在。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勤政清明,房玄龄等一批贤相奉公,圣君贤相是唐朝兴盛的根本。

   

(2)唐朝前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使政府选拔官吏的大门向社会成员开放,录取大批有才能的人做官,一方面打击了士族的势力,为政治增添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这是唐朝前期兴盛基础所在。

   (3)制度是人创立的,在一个不是法制的社会里,人可以创造制度,也可以破坏制度,人才是重要的,唐玄宗统治的前后期,姚崇、宋璟与李林甫、杨国忠对比足以证明这点。

   (4)圣君贤相,科举选拔,一代人才将唐推向鼎盛。

   (5)制度作用也是重要的方面,好的制度能使人尽其才,唐前期的四大制度保证了唐朝的稳定,也有效地制约了君、相的权力,不使权力腐败。

   (6)唐朝前期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有利于农民生产和生活,是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基础。

(7)唐朝前期府兵制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维护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的同时也推动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8)总之,唐朝前期人才和制度相辅相成,人才起主要作用,制度是次要的。

  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的贡献

1.要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各民族的文化和对祖国历史的贡献。

我国各族人民都创造了自己特殊的文化和历史,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都应得到肯定和尊重。

   2.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战争。

这些战争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3.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现象。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4.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5.要高度重视和认识处理好民族问题,它关系到国家治乱、社会进退、民族兴衰。

 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各族人民的长期友好交往   B.民族迁徙   C.婚姻关系   D.民族战争

10~13世纪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强,与3~6世纪民族大融合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为

   A.少数民族入主中原B.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C.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D.内地边境地区经济交流频繁

  根据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下列概括表述,最佳的一项是

   A.民族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文化的交流   B.民族之间互学优点,扬长避短,共同发展

   C.各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D.迁移、杂居、共处、互通婚姻

  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许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也设置丞相职位,反映了少数民族的    ①汉化②封建化③奴化④接受汉族先进制度

   A.①②③B.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关系从双方地位角度看最特殊的是

   A.突厥B.回纥C.黑水靺鞨D.吐蕃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和巩固时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清朝前期面临哪几方面的民族问题?

   

(2)评述清政府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1)满清贵族与汉族人民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矛盾。

   

(2)清入关后一方面镇压汉人的反清斗争,另一方面学习采用汉族的经济政治制度,沿用明朝的内阁制,采用奖励垦荒的措施。

这些措施促进了满洲民族封建化,建立起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清政府武装平定了噶尔丹、大小和卓等少数民族上层贵族分裂势力的叛乱;改革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加强对东北、西北、西藏、台湾地区有效管辖。

这些措施开发了边疆地区,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清朝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清进行了大规模的反侵斗争,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推行闭关政策,虽对西方入侵有一定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历史反差

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的原理,在认识和评价我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时要和我国各阶段的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相联系。

   2.要一分为二地全面地评价我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既要看到它的历史辉煌和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又要看到其自身的不足。

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我国古代科技存在着先天不足。

如,中国古代科学成就大多是实践中的一种经验与总结,或者是一种推算;中国古代科技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中国古代许多科技成果往往和封建迷信连在一起。

   3.要突破思维定势,更客观、全面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

长期以来,多认为中国科技落后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或者是近百年的事情,其实,我国在明朝中后期就逐渐开始落后于西方。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在比较中发现差别,在比较中发现优劣。

认识和评价我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时要注意和西方科技成果相比较。

   6.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个国家、民族先进与落后是相对的,是不断转化的。

如,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在步入世界近代时,都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

而在世界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华民族将会奋起直追,赶超世界强国,重现古代文化的辉煌。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公元3~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李约瑟

   材料2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材料3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实为近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李约瑟

   回答:

   

(1)举出3~13世纪之间,中国不同领域的重要发明和发现三例(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除外)。

   

(2)概括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3)为什么明清时期我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

   (4)与中国相比,16世纪后产生的欧洲科学有哪些特点?

(1)祖冲之计算圆周率至小数点后第七位,早于外国近一千年;唐代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地球子午线的长度;郭守敬主持编写《授时历》,比西方早300年

   

(2)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火药及火药武器成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的有力武器;指南针为欧洲人探寻新航路,开辟殖民地提供了条件。

总之,这三大发明是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重要力量。

   (3)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缺乏近代科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八股取士使学子埋首经书,而不去钻研学习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思想领域的专制统治和闭关锁国政策也不利于近代科学的诞生。

   (4)重视对自然现象和未知世界的探索;涌现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家;数学物理学等领域取得突出进展。

   我国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从16世纪后期,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学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宋元时期,科学文化“中学西传”有哪些具体表现?

   

(2)从16世纪后期,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学东渐”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正统地位的?

   (3)试分别分析出现“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这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1)北宋时,我国的活字印刷术后来传到欧洲;南宋时,我国的指南针技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到了元朝,我国的火药和火药武器技术也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2)从16世纪后期起,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出现“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影响中国的文化。

之后,这种势头衰落下去。

到鸦片战争以后,林则徐、魏源等,开始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为西学的传入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同封建主义展开了正面交锋;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提出“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

   (3)主要原因:

   宋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居领先地位,西方落后于中国,形成了“中学西传”现象。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西方近代科学产生,而中国的传统科技在专制主义统治下,却停滞不前,我国的科技已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开始出现“西学东渐”的现象。

19世纪上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一步形成“西学东渐”的局面。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

概述这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答案: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佳作;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揭露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的特征。

   明清时,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分别写成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著作,以后科技方面就没有重大的进展和创新。

其特征是总结传统科学技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明朝中期以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另一方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经济日益腐朽,统治者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

上述文化现象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从公元一千年前后到十六世纪后期,我国下列文化现象在世界上地位反差最大的是

   A.科学技术   B.文学艺术   C.哲学思想   D.宗教文化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计达50%~71%,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又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但自16世纪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科学技术明显的落伍了。

   1.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计达50%~71%,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①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②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③国家较长时间内处于统一或局部统一状态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比世界其他民族聪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明清科技没有走向近代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文化专制阻碍科技和思想的自由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D.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开始逐渐落后是在

   A.明朝中后期B.清朝前期   C.鸦片战争以后D.近百年以来

   4.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是“承古萌新”,下列哪项不能说是其“新”的本质

   A.科学技术,集大成,总结性   B.文学艺术,戏剧小说成主流,平民性

   C.思想哲学,反封建启蒙,民主性   D.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传入,新颖性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思想的发展过程。

据此回答5~7题。

   5.洋务派不主张进行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认为国家富强就可以改变一切   B.看不到资本主义的先进性

   C.其多数是镇压太平天国起家   D.其本身是封建大官僚地主

   6.《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7.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全盘否定中国的文化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据此回答。

   

(1)请结合16~18世纪中国的社会情况,简要评述李约瑟对中国文化的论断。

   

(2)西方的“现代科学”是怎样兴起的?

(1)评述:

李约瑟的观点是正确的。

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在明朝出现了《本草纲目》等总结性著作,但没有突破传统科学技术的范畴,没有产生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

   

(2)试题中的现代科学,即近代自然科学,是随着欧洲文艺复兴深入发展而兴起的。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

文艺复兴时期,数学、物理学等领域都取得突出的进展。

   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旋律 

 1.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和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的历史现象。

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大势所趋:

分裂是短暂的,暂时的,在分裂中往往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评价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大分裂时期。

中国古代历史上几次大分裂时期,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但是社会经济仍在继续向前发展,民族融合出现高潮,科技文化取得重大成就,分裂中孕育着走向统一的历史因素。

   3.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分裂的经济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中国近代史上军阀割据,国家不能统一的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结果。

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5.坚持“一国两制”,台湾迟早要回归祖国,中华民族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

据史书记载:

“当满洲人入主中原时,原明朝将领郑芝龙(郑成功之父)投降清朝:

郑成功坚持抗清且与郑芝龙断绝父子关系,并光复台湾,未几病故。

1683年,其后代郑克塽遣使诣清军前请降,台湾与大陆统一,次年清设台湾府。

   你是如何看待郑氏三代人的行为的?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之。

   (注意:

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持同意态度,还是反对态度,只要是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

答案:

郑芝龙:

(1)同意:

降清是在明政府腐朽统治被推翻,清军入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