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0625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重点.docx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重点.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重点.docx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P3(3年名解,2年选择)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P4(可答可不答)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2年名解,3年选择)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

选择题:

心理学的性质:

1879(一个爸爸在吃酒)年德国学者冯特建立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P5(4年选择)

心理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的心理学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另一个代表人物是铁钦纳。

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强调内省方法。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代表人物还有杜威。

提出:

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著作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华生的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S-R)来表示。

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另一个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他的行为主义为新行为主义,华生的行为主义为古典行为主义。

斯金纳指出:

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

(四)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有德国的魏太默、考夫卡、苛勒,著名论点是: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的含义是整体,或称“完形”。

格式塔心理学重视心理学实验,最经典的研究是有关知觉的一些实验结果和学习。

(五)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罗杰斯和马斯洛(合称“罗马”)。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但人本主义理论不能用实验来加以证明,运用的是思辨的方法。

(七)认知心理学:

先驱是瑞士的皮亚杰。

美国心理学家奈瑟于1967年写出《认知心理学》一书。

认知心理学的招牌是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P6-12

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测验法:

作用①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②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③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任何测验都只具有特定的功能,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3)实验法:

三类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进行的,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4)调查法:

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P15-18

心理学研究领域(基础、应用):

理论领域:

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

应用领域: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理与犯罪心理学。

P13-15

●意识流是指由詹姆斯提出的,人的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具有连续性的。

P7(名解)

●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

①对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②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正受到观察,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

①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只能消极地等待②在自然条件下发生,观察的结果难于重复③观察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简答)

●实验中的三类变量:

第一,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

第三,控制变量,即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2年简答)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认识内外世界。

第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第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

名词解释:

意识:

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P22(4年名解)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P25

不随意注意:

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P27

随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P28

随意后注意:

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P28

生物节律:

人和动物的行为与心理活动体现着周期性变化,即节律,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P29(选择)

选择题:

意识活动的内容: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如老师提出一个很难的技术问题

(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如不知道答案,会心跳加快、面部发烧(3)对自身的觉知,如肚子饿。

P22

意识的不同层次(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如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骑自行车(3)白日梦状态:

只包含很低水平的意识努力(4)睡眠状态:

在睡眠的时候还是有意识活动的。

P22-24

睡眠过程与脑电:

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过渡期,脑电波为α;第二阶段为轻睡期,脑电波为θ;第三、四阶段是沉睡期,脑电波为δ,出现梦游、梦呓和尿床;最后一个阶段为“快速眼动睡眠”(简称REM),眼球有快速跳动现象,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并且很难唤醒。

正常状态的脑电波为β。

一个晚上要经过4~6次这样的循环。

随着年龄的不同,REM在睡眠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年龄越小,REM所占的比例越高。

P32

失眠的原因:

失眠可分为四类:

(1)情境性失眠,由情境的改变造成,是一种暂时性失眠,如亲人去世、离婚,或者考试到来、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改变睡眠环境等。

(2)假性失眠,只是当事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而已。

(3)失律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如飞行时差。

(4)药物性失眠,长时间服用安眠药物,形成了对药物的依赖,如果不吃或减少药量,就无法入睡。

P33-34

催眠的特征:

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心理特征是: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P38

心理促动药物:

(1)镇静剂:

少量服用没有妨碍,如鸦片、海洛因、吗啡等

(2)兴奋剂(3)迷幻剂。

P40

主观题: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是个动词,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是个名词。

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P26

●意识有两层含义:

第一,等同于心理。

第二,被看作是心理的高级层次。

P21

●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指向性与集中性。

P25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P25-26(简答或选择)

●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

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在这种不随意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水平较低,意识基本上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

(2)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影响因素有:

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的组织、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等;(3)随意后注意:

有目的,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

P27-28(选择)

●四种生物节律:

一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

90分钟的周期与人的警觉性、白日梦和饥饿等有关,也称为人的心理活跃周期。

日周期是影响最大的。

P29-30(选择)

●日节律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P30(名解)

●当自身的生物钟与外界的时钟不同步时,会表现出飞行时差等。

P30

●梦是一种光无意识活动。

P35

●梦的特征:

第一,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

其次,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

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P36(简答)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有三种人最容易接受暗示:

平常喜欢沉思幻想的人;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

催眠者运用暗示性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就称为催眠诱导。

催眠诱导是一个系统程序,它会引起人们被动的放松,反应性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和幻觉增强。

P37

第三章

名词解释:

感觉: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个别的反映。

P60

知觉: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P60

感受性:

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P45

感觉阈限:

是指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

P45

社会知觉:

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P72

最小可觉差:

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称最小可觉差,简称jnd。

P47

视觉适应:

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P50

近因效应:

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P75

首因效应:

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P74(选择)

晕轮效应:

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P76(选择)

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

P77

选择题:

感觉分类:

分为三类:

(1)远距离感觉,包括视觉和听觉

(2)近距离感觉,包括味觉、嗅觉和皮肤觉,皮肤觉又可细分为触觉、温度觉和痛觉(3)内部感觉,如饥、渴、胃痛,肌动觉,平衡觉。

P43

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一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P45-46

视觉适应现象:

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P50

颜色感觉的三种属性:

(1)色调:

是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由混合光中其主导作用的波长所决定,黑、白、灰是无彩色或中和色。

(2)饱和度:

与光的强度有关,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颜色的饱和度越大。

(3)亮度:

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

P50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由多层神经细胞组成,最主要的是两种感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但不能分辨颜色;锥体细胞可以专门反应光的波长,但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

锥体细胞集中于网膜中心,棒体细胞分散在网膜周围。

P51-52

声音的属性及声音的掩蔽现象:

三种属性:

(1)音强:

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振幅,即振动的大小所决定,单位为分贝,缩写为db,0分贝指正常听觉下可觉察的最小的声音大小。

(2)音高:

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即每秒振动次数决定。

(3)音色:

即声音的质量特征。

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就会产生混合音。

若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近,则声音的起伏现象叫做拍音。

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掩蔽。

声音的掩蔽受频率和强度的影响。

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那么两个声音频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大;低频音对高频音的掩蔽作用比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作用大(低频对高大)。

P56-57

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

格式塔原则①接近性②相似性:

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③连续性④封闭性⑤良好图形。

(2)选择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①大小恒常性②形状恒常性③颜色恒常性。

P61-66

视觉线索:

①眼肌的调节与幅合②双眼视差P66-67

主观题:

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是收集信息,如耳朵收集声音。

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

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可答可不答P44-45(选择)

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

格式塔原则①接近性②相似性:

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③连续性④封闭性⑤良好图形。

(2)选择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①大小恒常性②形状恒常性③颜色恒常性。

P61-66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个人的兴趣和情绪: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出现对时间的低估计,相反,则出现对时间的高估计。

P71-72(选择)

社会认知的过程: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2)信息的整合过程。

P73-74(2年选择,1年简答)

三种社会认知效应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3)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

人的文化水平越高,他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就越容易改变。

P74-77

●“第六感觉”或称超感知觉,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P43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

P45(2年选择)

●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P47

●费希纳定律是:

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当知觉经验以算术级数(1-2-3)增长时,刺激能量以几何级数(1-4-9)增长,知觉经验与刺激强度之间在数量上是一种对数关系。

P48

●人类的视觉刺激是可见光,其波长在将近400至750毫微米之间P48

●色觉理论:

(1)三原色说:

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也称杨-黑理论,他们提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三原色为红、绿、蓝。

(2)拮抗理论:

由黑林提出,也简称四色说,四色分别为红、绿、黄、蓝,加上黑与白共成三队,红与绿,黄与蓝。

拮抗原理也能解释颜色互补现象。

P53-54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叫超声波。

P55

●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

内耳的形状类似蜗牛,内部充满液体,名叫蜗牛壳,是听觉的主要器官。

P57

●听觉的理论:

(1)位置学说:

也称行波学说,是由生理学家贝克西提出的。

但是对于低频声音,即对于人能够听到的最低频率,是找不到与之相对的毛细胞的。

(2)频率匹配学说:

研究发现在极低频的声音作用下,整个基底膜被激活,而不只是它的特定部位,也称排发说。

P58-59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可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又可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

P60-61

●深度知觉:

也称距离知觉,即立体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

深度知觉的产生:

(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

①大小②视野中的高度③遮挡④线性透视⑤纹理变化⑥光照与阴影。

(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

①眼肌的调节与幅合②双眼视差P66-67(简答)

●运动知觉:

人在知觉事物时可以从运动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P69

●时间知觉:

四种形式

(1)对时间的分辨

(2)对时间的确认(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4)对时间的预测。

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

(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

P70-71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人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P72

第四章

名词解释:

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P79

学习:

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P99

遗忘: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

陈述性记忆:

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陈述性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

P82

组块: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单位不是物理单位,而是具有某种意义的刺激组合,在心理学上称为组块。

组块是指人们最熟悉的认知单元,是人们通过对刺激的不断编码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组合。

P86

编码:

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P80

组织策略:

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P103

语义网络:

有层次的组织结构可以有力地提高记忆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很好地组织在一个层次化的系统框架里,有些知识被组织在体系不大清晰的框架中,称为语义网络,它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和彼此相联系的连线,连线的长短代表着联系的密切程度。

P90

图式:

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P90

选择题:

记忆的过程:

(1)编码

(2)保持(3)提取:

提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回忆和再认。

P80-81

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

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能保持几十到几百毫秒。

信息的存储形式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称视像和声像。

(2)短时记忆:

STM,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20~30秒。

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容量为七加减二个组块。

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

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

复述分两种:

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

(3)长时记忆:

LTM,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编码形式有语义代码和视觉代码。

P84-89

记忆的分类:

(1)陈述性记忆:

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陈述性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

又分为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境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2)程序性记忆:

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

P82-83

主观题:

简述记忆的基本过程:

(1)编码

(2)保持(3)提取:

提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回忆和再认。

P80-81

结合遗忘规律谈如何有效复习:

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

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

(1)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等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遗忘的影响因素: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

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更有利于记忆。

复习的策略:

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

及时复习可以较大限度地控制遗忘,但它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想长期保持所学到的内容,还必须进行系统的不断的复习。

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的5~10分钟。

第二次复习,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学习结束后的第二天。

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后。

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后。

第五次复习,半年后。

(选择)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

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1)地点法,又称位置法

(2)韵律法,也称口诀法(3)记笔记。

P96-97

长时记忆存储模型:

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保持的时间长,一般被认为是无限的。

有层次的组织结构可以有力地提高记忆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很好地组织在一个层次化的系统框架里,有些知识被组织在体系不大清晰的框架中,称为语义网络,它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和彼此相联系的连线,连线的长短代表着联系的密切程度。

当你想到一个单词的时候,很容易地会想起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这个过程在理论上叫做扩散激活。

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式。

图式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P89-90(选择)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造了无意义音节,即一种有两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的字母串。

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省法,也就是再学习法,绘制了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

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

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艾宾浩斯的第二个重要发现是揭示了在长时记忆中的保存能够持续多长时间。

P92-93

●遗忘的原因:

(1)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等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干扰又可分前摄干扰与倒摄干扰。

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

P94

●遗忘的影响因素:

信息的提取需要借助于特殊的提取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

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更有利于记忆。

P94-95

●人们为了减轻心理不安,有意识地逼迫自己不去回忆那些引起特别痛苦体验的事件,或者以某种方式有意地歪曲它们,使之不再出现,这种有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为有意遗忘。

P96(名解)

●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信息(刺激)——→短时记忆(工作记忆)(C)——→行为(反应)

(A)↑(D)↓(E)

长时记忆(B)

A:

注意B:

原有注意C:

新知识的内部联系D:

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