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05110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代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药物代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药物代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药物代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药物代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物代谢.docx

《药物代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代谢.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物代谢.docx

药物代谢

第二十二章药物代谢

一、单项选择题

1.构成生物膜的脂类中,含量最多的是

A.磷脂B.糖脂C.胆固醇

D.胆固醇酯E.以上都不是

2.以下关于生物膜脂质双分子层结构描述正确的是

A.两表层疏水、中间亲水B.内表层疏水、外表层亲水

C.两表层亲水、中间疏水D.内表层亲水、外表层疏水

E.两表层与中间均疏水

3.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是

A.膜磷脂B.膜蛋白C.寡糖链

D.膜胆固醇E.膜胆固醇酯

4.大部分跨膜蛋白穿过脂质双层方式为

A.α螺旋B.β折叠C.β转角

D.无规卷曲E.线性氨基酸链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膜脂质固定不变B.蛋白质均匀分布于脂双层的内侧层

C.蛋白质均匀分布于脂双层的外侧层D.寡糖类分布在脂双层的内侧层

E.生物膜脂质、蛋白质都是可流动的

6.有关相变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脂肪酸链越短,相变温度越高

B.相变温度越低,膜的流动性越小

C.脂肪酸不饱和程度越高,相变温度越低

D.在相变温度以上,胆固醇能增加膜的流动性

E.相变温度与膜的流动性无关

7.磷脂分子在膜上最主要的运动方式是

A.侧向运动B.旋转运动C.弯曲运动

D.翻转运动E.固定不动

8.有关Na+-K+-ATP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一种外周蛋白B.Na+、K+结合位点位于膜外侧

C.K+和ATP结合点位于膜内侧D.Na+和ATP结合点位于膜内侧

E.Na+和激素结合位点位于膜外侧

9.最易通过被动扩散跨过胞膜的物质是

A.脂溶性的药物B.解离状态药物C.极性分子

D.蛋白质E.多糖

10.红细胞膜对葡萄糖的转运属于

A.被动扩散B.通过通道蛋白的帮助扩散

C.通过载体蛋白的帮助扩散D.主动转运

E.胞吞

11.K+通过Na+-K+-ATP酶从胞外转运至胞内属于

A.被动扩散B.通过通道蛋白的帮助扩散

C.通过载体蛋白的帮助扩散D.主动转运

E.胞吞

12.有关主动转运说法正确的是

A.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转运,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

B.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转运,不需要载体和不消耗能量

C.转运方向不能逆浓度梯度进行,且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

D.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转运,不需要载体和不消耗能量

E.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转运,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

13.以下关于药物生物转化说法正确的是

A.大多数药物经生物转化后,脂溶性增大而易于排泄

B.生物转化降低了药物毒性或药效

C.生物转化主要在肾脏进行

D.生物转化的酶主要在肝细胞内

E.加单氧酶系是存在于肺、肾细胞微粒体中最重要的氧化酶

14.有关加单氧酶系说法正确的是

A.加单氧酶系是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

B.加单氧酶系由CytP450、NADPHCytP450还原酶、NADHCytb5还原酶等成分构成

C.药物或毒物经加单氧酶系作用,毒性一定减弱

D.药物或毒物经加单氧酶系作用,水溶性减弱

E.加单氧酶系消耗1分子氧,可使药物或毒物等底物加上2个羟基

15.以下属于生物转化的第二相反应的是

A.醇、醛氧化反应B.羟化反应C.还原反应

D.水解反应E.结合反应

16.苯胺的氧化属于

A.羟化反应B.环氧化反应C.脱烷基氧化反应

D.烷基侧链氧化反应E.醇、醛氧化反应

17.镇痛药非那西丁在体内的氧化属于

A.羟化反应B.环氧化反应C.脱烷基氧化反应

D.烷基侧链氧化反应E.醇、醛氧化反应

18.抗菌药物百浪多息在体内产生有活性的对氨基苯磺酰胺属于()

A.醇、醛氧化反应B.羟化反应C.还原反应

D.水解反应E.结合反应

19.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失效是因为

A.醇、醛氧化反应B.羟化反应C.还原反应

D.水解反应E.结合反应

20.胆红素进行的第二相反应主要是

A.与葡萄糖醛酸结合B.与乙酰辅酶A结合

C.与硫酸盐结合D.与谷胱甘肽结合

E.与甘氨酸结合

21.甲基化结合反应中活性甲基的供体是

A.UDPGAB.PAPSC.Met

D.SAME.VitB12

22.有关生物转化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药物在体内一般只进行一种反应

B.一种药物在尿中的排出物一般只有一种

C.药物常需要连续进行多种反应,产生多种产物

D.药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毒性消失

E.药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毒性增大

23.安眠药越服量越大是因为

A.药物的诱导B.药物的抑制

C.药物影响机体营养状态D.药物导致肝功能受损

E.以上都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1.生物膜具有的功能是

A.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B.物质转运C.信号传导

D.能量转换E.生长和分裂

2.以下关于生物膜脂质双分子层结构,描述正确的是

A.外表层亲水B.外表层疏水C.内表层亲水

D.内表层疏水E.中间疏水

3.有关膜中磷脂说法正确的是

A.膜磷脂含量最多的是磷脂酰胆碱

B.磷脂为两性分子,一端为磷酸和醇类化合物相连的部分,构成疏水头部,另一端为

两条脂肪酸长链构成的亲水尾

C.磷脂中的脂肪酸常为高级偶数碳脂肪酸

D.磷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几乎全为反式

E.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4.有关膜蛋白说法正确的是

A.膜蛋白是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B.大部分跨膜蛋白以β折叠的方式穿过脂质双层

C.膜外在蛋白常通过离子键及其他较弱的化学键与膜脂或膜表面的其他蛋白分子相结

D.大多数整合蛋白利用盐类破坏离子键即可溶解

E.要提取膜外在蛋白必须使用如十二烷基硫酸钠一类的强去垢剂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膜脂双层具有特殊的液晶态结构

B.相变温度越低,膜的流动性越大

C.脂肪酸不饱和程度越高,膜的流动性越大

D.胆固醇含量越多,膜的流动性越大

E.在相变温度以下,胆固醇能增加膜的流动性

6.有关被动扩散说法正确的是

A.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跨膜转运

B.需要载体蛋白帮助

C.扩散速度主要取决于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分子大小、电荷性及亲脂性等因素

D.多数解离状态的药物通过被动扩散透过脂双层

E.大分子物质很难通过被动扩散透过脂双层

7.有关帮助扩散说法正确的是

A.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跨膜转运

B.需要载体蛋白帮助

C.需要消耗能量

D.参与帮助扩散的膜转运蛋白主要有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

E.红细胞膜对葡萄糖的转运属于帮助扩散

8.有关主动转运说法正确的是

A.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跨膜转运

B.需要载体蛋白帮助

C.需要消耗能量

D.主动转运方向不能逆浓度梯度进行,且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

E.K+通过Na+-K+-ATP酶从胞外转运至胞内属于主动转运

9.以下关于药物的生物转化,说法正确的是

A.大多数药物经生物转化后,水溶性增大而易于排泄

B.生物转化降低了药物毒性

C.主要包括药物分子本身发生的初步化学反应和与特殊的结合剂反应两相

D.生物转化主要在肝细胞内进行

E.大多数药物经生物转化后活性降低

10.以下属于加单氧酶系构成成分的是

A.CytP450B.Cytb560C.Cytb566

D.NADPHCytP450还原酶E.NADHCytb5还原酶

11.以下属于生物转化的第一相反应的是

A.醇、醛氧化反应B.羟化反应C.还原反应

D.水解反应E.结合反应

12.有关生物转化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种药物在体内可以进行多种不同反应

B.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常需要连续进行多种反应

C.一种药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尿中可出现多种转化产物

D.药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毒性未必消失

E.药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药效一般下降

13.影响药物生物转化的因素有

A.药物的诱导B.种属、个体差异C.性别

D.年龄E.营养状态

三、填空题

1.大多数药物通过血液循环运送至各靶组织发挥药理作用后,进入代谢转化,再经或随排出体外。

2.生物膜脂类主要含有、和等,其中以含量最多。

3.生物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是,一般根据其与膜脂的结合方式将其分为

和。

4.生物膜的液态镶嵌模型最大特点是和。

5.一般说来,脂肪酸链越,不饱和程度越,卵磷脂和鞘磷脂两者比值越,则相变温度越低,膜的流动性越大。

6.胆固醇在相变温度以上,能膜的流动性;在相变温度以下,则膜的流动性。

7.磷脂在膜中最常见的运动方式是。

8.药物通过胞膜的转运主要有、、和

等方式。

9.尿液pH增高,可有机酸类药物解离,从而该类药物的重吸收。

10.参与帮助扩散的膜转运蛋白主要有和。

11.主动转运与帮助扩散的相似之处是两者都需要,差别在于前者是

方向转运,需要。

12.加单氧酶系是由、、等多种成分构成的复合酶系。

13.生物转化的反应过程大致可分为、、和

四种类型。

14.被称为第一相反应的生物转化反应类型有、、

;第二相反应即。

15.与药物起结合反应最常见的结合剂是,该结合剂参与的结合反应定位于。

16.葡糖醛酸结合剂的活性形式是,硫酸盐结合剂的活性形式又是。

17.药物生物转化具有、、等特点。

18.可促进药物代谢酶生物合成的物质称为,这些物质是造成

的重要原因。

19.胎儿、新生儿以及老年人药酶功能,因此,他们对药物较为敏感,临床使用剂量要比健康成人。

四、名词解释

1.生物膜2.内在蛋白3.外在蛋白4.液态镶嵌模型

5.相变温度6.被动扩散7.帮助扩散8.主动转运

9.胞吞10.生物转化11.加单氧酶系12.第一相反应

13.第二相反应14.药酶的诱导剂

五、问答题

1.简述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2.简述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3.何谓生物膜的液态镶嵌模型?

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4.影响相变温度的因素有哪些?

5.生物膜中磷脂存在哪些运动方式?

6.举例说明磷脂、蛋白质和寡糖类在生物膜中不对称分布的特点。

7.药物的转运方式有哪些?

8.比较帮助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异同点。

9.简述Na+-K+-ATP酶(钠泵)的工作原理。

10.何谓生物转化?

试述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

11.试述加单氧酶系的组成,简述其催化药物反应的过程。

12.举例说明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13.以葡萄糖醛酸为例,说明结合剂与药物反应的意义。

14.举例说明药物生物转化的特点。

15.简述影响药物生物转化的因素。

16.药物代谢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B4.A5.E6.C7.A8.D9.A10.C

11.D12.E13.D14.B15.E16.A17.C18.C19.D20.A

21.D22.C23.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A、C、E3.A、C、E4.A、C

5.A、B、C、E6.A、C、E7.A、B、D、E8.B、C、E

9.A、C、D、E10.A、D、E11.A、B、C、D12.A、B、C、D、E

13.A、B、C、D、E

三、填空题

1.肝脏肾脏随尿液排出随胆汁分泌进入肠道随粪便

2.磷脂糖脂胆固醇磷脂

3.膜蛋白内在蛋白外在蛋白

4.膜的流动性不对称性

5.短高高

6.降低增加

7.侧向运动

8.被动扩散帮助扩散主动转运胞吞、胞吐

9.增强减少

10.通道蛋白载体蛋白

11.载体蛋白逆浓度差消耗能量

12.CytP450NADPHCytP450还原酶NADHCytb5还原酶

13.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14.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15.葡糖醛酸肝细胞微粒体

16.UDP葡糖醛酸(UDPGA)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

17.反应类型的多样性反应的连续性解毒与致毒的两重性

18.药酶的诱导剂耐药性

19.较弱低

四、名词解释

1.细胞及各种细胞器表面的膜性结构统称生物膜,具有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物质转运、内外环境的相互联系等重要功能。

2.也叫整合蛋白,它们全部或部分插入膜内,直接与脂质双层的疏水区发生相互作用。

3.也叫膜周边蛋白,它们不直接与脂质双分子层的疏水部分相互连接,常通过离子键及其他较弱的化学键与膜脂或膜表面的其他蛋白分子相结合。

4.液态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流动的、嵌有蛋白质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其最大特点是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5.引起生物膜从液晶态到晶态两相变化的临界温度称为相变温度。

6.也称简单扩散,是小分子跨过胞膜的最简单方式,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跨膜转运,由小分子的热运动来完成,不需要提供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帮助。

7.也称易化扩散,是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向其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降低方向跨膜转运的机制。

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特异的载体蛋白“协助”转运,特异性强、转运速率快。

8.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物质运输形式,是逆浓度差,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的转运,需要载体蛋白帮助并消耗ATP供给能量。

9.一些高分子物质可直接通过膜凹陷、包绕而形成囊泡;或与膜上特异受体结合,通过受体介导,被胞膜包绕而进入胞内。

10.药物、毒物以及其他非营养物在体内大多需经化学转变,改变其结构或极性,促使其排出体外,此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11.是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中最重要的氧化酶,该酶系至少由细胞色素P450、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等成分构成的复合酶系,它可使大多数药物分子加上1个氧原子而发生羟化,进而改变其药效。

12.氧化、还原、水解仅仅是药物分子本身发生初步的化学反应,不需要与特殊的化合物结合,称为第一相反应。

13.结合反应需要与特殊的化合物(称结合剂)结合才能真正改变药物的极性,称为第二相反应。

14.许多物质可促进药物代谢酶的生物合成,称为药酶的诱导剂。

药酶的诱导剂是产生药物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五、问答题

1.药物经一定的给药途径(消化道、静脉注射、喷雾等)吸收进入血液后,除部分直接在肝脏代谢转化外,大多数药物通过血液循环运送至各靶组织发挥药理作用后,进入肝脏代谢转化,再经肾脏随尿液排出,或随胆汁分泌进入肠道,再随粪便排出体外。

2.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主要是脂类、蛋白质以及少量多糖。

膜脂主要含有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其中以磷脂含量最多;膜蛋白一般根据与膜脂的结合方式将其分为内在蛋白和外在蛋白;膜中的糖类是以寡糖链的形式以共价键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也可与脂类结合成糖脂。

3.液态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流动的、嵌有蛋白质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

其主要特点是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膜的流动性是指脂类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在膜上的运动,膜的不对称性是指构成生物膜的磷脂、蛋白质和寡糖类在膜中均呈不对称性分布。

4.相变温度受肪酸链的长度、不饱和程度、磷脂种类以及胆固醇含量等影响。

一般说来,脂肪酸链越短,不饱和程度越高,卵磷脂和鞘磷脂两者比值越高,则相变温度越低,膜的流动性越大。

5.通常磷脂在膜中作侧向运动,速度最快;磷脂还可作旋转运动、弯曲运动及翻转运动,翻转运动速度最慢。

6.磷脂的不对称性分布:

例如红细胞膜中,鞘磷脂和磷脂酰胆碱主要分布在脂双层的外侧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则主要分布在脂双层的内侧层,而存在于内侧层的磷脂酰肌醇则是磷脂酶的底物,可以分解产生IP3和DAG,后两者为第二信使物质。

DAG还可分解释出花生四烯酸,形成前列腺素。

蛋白质的不对称分布:

例如Na+-K+-ATP酶横跨于胞膜,其分子中的Na+和ATP结合点位于膜内侧,K+结合位点位于膜外侧;激素受体位于胞膜的外侧,腺苷酸环化酶位于膜内侧等。

膜蛋白的不对称性分布与它们执行定向性功能有关,如细胞表面膜上的受体接受外界信号、载体蛋白运载物质、腺苷酸环化酶活化后催化胞质内产生cAMP等,均有一定的方向性。

寡糖类:

均分布在脂双层的外侧层,许多寡糖链末端均含有唾液酸,使红细胞带负电荷,进而使红细胞分散存在于血液中。

寡糖链伸出于膜外侧面,还有利于细胞间相互识别、相互作用、传递信息等。

7.药物通过胞膜的转运主要有被动扩散、帮助扩散、主动转运和胞吞、胞吐等方式。

8.相同点:

两者都需要载体蛋白帮助;

不同点:

主动转运是逆浓度差,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转运,需要消耗ATP供给能量。

9.Na+-K+-ATP具有两种构象,即酶1(E1)和酶2(E2)。

E1为脱磷酸化的亲Na+型,结合Na+部位位于膜内侧;E2为磷酸化的亲K+型,结合K+部位位于膜外侧面。

当E1与胞内Na+结合后,激活E1活性,水解ATP供能,并发生自磷酸化修饰生成磷酸化的酶1(E1-P),促使其变构为E2-P构象,进而将Na+释出胞外;当E2-P与胞外K+结合后,引起其变构脱去磷酸而转变为E1,并将K+释入胞内。

脱去磷酸的E1又结合胞内Na+。

这一过程周而复始进行,以维持细胞内高K+、细胞外高Na+的离子分布。

10.药物、毒物以及其他非营养物在体内大多需经化学转变,改变其结构或极性,促使其排出体外,此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进行,少量在肠黏膜、肺、肾脏进行,这是因为生物转化的酶主要在肝细胞内。

11.加单氧酶系至少由细胞色素P450、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等成分构成的复合酶系。

作为底物的药物(RH)首先与氧化型细胞色素P450(P450-Fe3+)结合,形成氧化型细胞色素P450药物复合物(Fe3+-P450-RH),又在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催化下,接受NADPH经黄素蛋白传递提供的电子,形成还原型细胞色素P450药物复合物(Fe2+-P450-RH),后者进一步与分子氧结合形成含氧复合物(Fe2+-P450-RH·O2),并将电子转移给氧生成活性氧复合物(Fe3+-P450-RH·O2-),继续在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催化下接受由NADH提供的1个电子,使氧转化为氧离子(O2-)和生成氧化型细胞色素含氧药物复合物(Fe3+-P450-ROH)。

然后,氧离子(O2-)与介质中的2H+结合生成H2O,复合物(Fe3+-P450-ROH)释出氧化产物(ROH),至此完成了药物或毒物的羟化作用。

12.生物转化的反应过程大致可分为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四种类型,其中氧化、还原、水解仅仅是药物分子本身发生初步的化学反应,不需要与特殊的化合物结合,称为第一相反应;结合反应需要与特殊的化合物(称结合剂)结合才能真正改变药物的极性,称为第二相反应。

13.药物经第一相反应后极性改变不大,在相应的基团转移酶催化下再与结合剂结合,从而使大多数药物的极性增加而易于排出体外。

例如胆红素与葡糖醛酸结合成酯,由于葡糖醛酸带有许多羟基,水溶性极强,从而使药物或毒物极性增加,易于排出而解除毒性。

14.①反应类型的多样性,如乙酰水杨酸水解去除乙酰基后生成的水杨酸,既可直接与UDPGA或甘氨酸结合生成相应的结合产物;又可继续羟化成羟基水杨酸,再与UDPGA或甘氨酸结合生成多种结合产物,排出体外。

②反应的连续性,如乙酰水杨酸先进行水解,然后再进行结合反应,或者水解后发生氧化生成羟基水杨酸,再进行结合反应。

所以尿中的排出物可出现多种类型。

③解毒与致毒的两重性,如烟草中含有的3,4-苯并芘,在体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促进排出体外,但经羟化酶作用生成7,8-二氢二醇-9,10-环氧物却有极强致癌作用。

又如苯胺在苯环上羟化可使之毒性减弱,但羟化成N羟氨基苯毒性反而增加。

15.

(1)药物方面的影响:

①药物的诱导,②药物的抑制;

(2)种属、个体差异的影响;(3)生理因素的影响:

①性别,②年龄,③营养状态;(4)给药途径及病理情况的影响。

16.

(1)清除外来异物,

(2)改变药物的活性和毒性,(3)对体内活性物质的灭活作用,(4)对临床合理用药及新药设计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