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纸笔测验的实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0430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纸笔测验的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纸笔测验的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纸笔测验的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纸笔测验的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纸笔测验的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纸笔测验的实践.docx

《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纸笔测验的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纸笔测验的实践.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纸笔测验的实践.docx

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纸笔测验的实践

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的纸笔测验的实践

一、试卷设计

1.确定测验目标

新理念下中学历史学科考试评价命题的核心目标是:

遵循《历史课程标准》中蕴涵的教育理念,严格、科学、全面地查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课程标准》是评价的主要依据。

⑴课程标准的要求

纸笔测验是历史考试的主要形式。

在测查时要注重对课程目标的全面考查……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

“过程与方法”:

对这方面的评价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以定性评价为主。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主要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注重考查和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状态和发生的变化。

结论:

纸笔测验全面应全面考查课程目标,以对“知识与能力”的评价为主。

兼顾“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应以各学习板块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为标准,准确地把握“了解”“理解”“运用”的不同层次要求,注重学生是否全面、准确地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能够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获取、处理和运用,对历史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对历史问题作出合理的、客观的解释。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

⑵测验性质和目的

摸底测验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

教学中的单元测验、期中或期末测验是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而进行的阶段性考试。

毕业会考属于水平性考试,以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作为目标。

中考是选拔考试,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个体差异。

2.确定考试内容

以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测验为例:

试题题型和内容结构Ⅰ

 

选择题分数

非选择题分数

合计分值

隋唐

20

17

37

宋元

16

20

36

明清

12

25

37

总计

48

62

110

 

 

 

 

试题题型和内容结构Ⅱ

 

选择题分数

非选择题分数

合计分值

政治

16

11

27

经济

14

11

25

民族关系

4

12

16

对外关系

4

14

18

科技文化

10

14

24

总计

48

62

110

 

 

 

 

认知层次

能力要求

行为动词

了解

能够知晓史事的基本情况,把握史事的内容,形成印象并加以记忆。

知道、了解、列举、讲述、简述、观察等

理解

能够明白史事的因果关系,认识史事的性质、特征、意义、影响,以及史事之间的联系

理解、认识、解释、说明等

运用

能够对史事进行分辨、比较、概括、归纳等,并加以说明、论证及评述。

分析、比较、简析、探讨、评述等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5.隋唐时期

●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

●从文物图片和唐诗中感受唐朝的社会风尚。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使用的这些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多是在第一个层次。

3.设计考试

⑴试题形式

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适用范围如下:

客观性试题

主观性试题

大规模考试应多采用客观性试题,既可以扩大试卷覆盖面,又可以提高改卷的焦虑和准确度

规模较小的学校测验

测验内容多,涉及范围广

测验内容少,范围小

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识记、理解、判断等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每一种试题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任何一种试题都不可能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有效的测量,因此在选择试题形式时,应将主观题与客观题有机结合起来。

⑵题量和考试时间

——一般应保证在规定时间内90%的学生能答完试题。

——充分发挥学生水平而不致出现疲劳;教学规划的时间限制。

——测验内容的覆盖面广时,题量应多一些。

——解答客观性试题所需时间少,解答主观性试题所需时间长。

4.设计双向细目表

教师决定测验目的与评析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后,以教学目标为横轴、教材内容(课标内容)为纵轴来设计双向细目表。

题号

课标内容

能力要求

试题形式

分数

预计

难度

预计

区分度

了解

理解

运用

1

北京人

 

 

选择题

2

2

孔子教育主张

 

 

选择题

2

3

秦始皇

 

 

选择题

2

 

 

 

 

 

 

 

 

 

比较完整的双向细目表体现了测验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试题类型、各项教学内容、能力目标、各试题类型的题量、比重、测验及试题难度等。

双向细目表可以说明测验题目体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的程度。

例如教师给学生做一份历史测验,题目涵盖了本学期历史教学所涉及的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内容、能力等),我们就说该测验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效度还有其他维度,例如结构效度、构想效度等,但非常专业,在这里就不再涉及)

二、试题命制

1.选择题命制

⑴依据课标、教材命制选择题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例题1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实施,儒家思想一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接受这个建议的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再认再现,人物

选择题命制要求之一:

选项的同质性。

例题2汉武帝“罢黜百家”的“百家”是指()

A.诸子百家B.道家和兵家

C.法家和墨家D.除儒家外的诸子百家

措施

例题3“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

A.李斯B.主父偃C.张骞D.董仲舒

人物、措施、材料运用

例题4为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采取的措施是()

A.重视人才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D.削弱封国势力

作用,性质

例题5为了宣扬封建正统思想——儒学,西汉时期出现了国家举办的学校,并成为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它是()

A.大学B.太学C.书院D.翰林院

措施

例题6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年封建正统思想。

儒家学说这一地位的确立开始于()

A.孔子创立儒学,提出“仁”的学说

B.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隋唐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D.明朝八股取士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影响

例题7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做法最大的不同方面是()

A.开发边疆地区B.对待匈奴的态度

C.政治制度D.对待儒学

例题8秦朝“焚书坑儒”,而西汉则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目的是()

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推行法家思想D.有区别地对待知识文化

比较,相同与不同

⑵选择题的修改

例题1589年,隋沿长江全线进攻,灭掉与之对峙的南方政权,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①隋文帝②隋炀帝③北周静帝④陈后主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出现错误原因:

过于拘泥教材表述。

隋灭陈之战中,当时作为晋王的杨广率主力军进攻陈都建康(今南京),取得胜利。

可以将隋炀帝改为“唐太宗”,唐太宗出生于公元599年,所以与此事无关)

例题2下列相对应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文帝、景帝——“文景之治”B.秦始皇——反击匈奴

C.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刘邦、项羽——楚汉之争

本题原答案为B,教材表述为“(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但无法说明B项错误。

(过于拘泥教材原文)

例题3为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采取的措施是()

A.重视人才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设立太学D.削弱封国势力

由于汉武帝设立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所以C项无法完全排除。

例题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诗中所描绘的历史人物是

A.夏桀B.成汤C.周武王D.秦始皇

题干对正确选项有提示作用。

例题5一位古代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

“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

”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

()

A.汉与蒙古B.汉与突厥C.汉与匈奴D.汉与吐蕃

诗句对于解题用途不大;“汉与”可以省略,题干结束为疑问句,可以改为“这首诗反映了汉朝与某一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这一政权是”。

例题6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涉及长安民俗生活的情景,他可利用的素材是

A.吃葡萄、喝肉羹B.盖棉被、穿绸衣

C.放鞭炮、听说书D.抽卷烟、烤甘薯

该题虚拟了一位历史研究者编写《昭君出塞》的情景,考查目标是张赛出使西域、长安种植葡萄和昭君出塞的时间:

然而,试题忽视了与商品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不同,在古代,一个新的经济作物从引进到被大家认识和普及绝非易事。

何况葡萄与赈灾救饥无关,从皇家引进栽培到进人寻常百性“民俗生活”的时间可能更长,甚至可以差得很远。

我国本有野生山葡萄,但未见古代早期作为经济作物自行培育成功的记载。

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又从大宛引葡萄入长安,在皇宫苑林中作为奇花异果栽培。

葡萄遂传入中原,但葡萄引入中原地区有个较长的曲折过程,可能魏晋时期中原葡萄种植曾经一度中衰,乃至唐太宗再从高昌引入。

“民俗生活”指的是长期积淀的民间习俗风尚,昭君出塞在公元前33年元帝时期,虽然距汉武帝种葡萄至少已有八十余年,但从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吃葡萄成为“长安民俗生活”的可能甚微。

假如不改变试题的考查目标,比较谨慎的做法是将“民俗生活”改为“宫廷生活”。

2.问答题命制

问答题命制时要注意考查学生高层次能力,在提问时可以选择“分析”“比较”“探讨”“评述”等词语来引导学生,促使他们突破仅用再认再现等能力水平作答。

论述题的答案应有统一的结论,否则会给评分带来更大的困难和误差;又有一定的开放性,给每位学生发挥才能,展示才华的机会。

例题1(19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与海洋密切相关。

在历史上中国人经略海洋,传播文明,发展贸易以互通有无,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物质和精神财富。

问答题的综合性;热点切入,跨越时段,考查教材知识和学生能力。

图1唐代海上丝绸之路

(1)观察上图,回答问题。

(5分)

外国商船来到唐朝,最可能停靠的港口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朝海上贸易的范围,东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到____________。

从地图中提取信息。

永乐十九年(1421年),郑和第六次出使西洋,一支分舰队到达西亚重要贸易港口阿丹国(今也门亚丁),对国王及大小头目宣读永乐皇帝诏敕,进行赏赐,然后开展贸易活动。

由于郑和船队带来了大量丝绸瓷器等为各国欢迎的特产,当地人积极响应。

郑和船队在阿丹国买到了大块宝石、大颗珍珠等宝物,还有麒麟(长颈鹿)、狮子和驼鸡(鸵鸟)等珍禽异兽。

——摘编自《郑和下西洋——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

(2)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说一说郑和下西洋的作用。

(6分)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2分)和经济交流(2分)。

但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和“取宝”,耗费明朝大量人力物力。

(2分)

学生回答教材中其他内容,例如“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交流”等也可得分,但本问总分不超过6分。

从具象到抽象符合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如果没有“联系所学知识”,就只有没有后面的答案。

(3)清朝在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请对闭关政策进行评价。

(8分)

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侵略的一面,(2分)但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恶果。

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2分)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分)闭关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2分)

三、试卷编排

1.排列试题顺序原则

依据试题难易排列:

通常是先易后难,以增强学生作答的信心。

依据试题类型排列:

同一题型排列在一起,和其他不同题型分开。

客观题目一般放在试卷前面,依次为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简答题、问答题。

在同一题型内,一般按题目的历史时序排列。

(选择题特例:

以时序最后的一个选项为标准进行排列,以免暗示。

2.提供完整的指导语

包括作答方法、赋分、作答位置等,帮助学生决定答题策略。

3.试卷排版原则:

试题应明确标号。

一个试题不应分割为两页。

(例如判断题、选择题、连线题等。

)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作答。

四、测验结果分析及反馈

1.目的

了解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要帮助学生建立“我可以学好”、“我能够学得更好”的自信心。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教学。

对试题命制进行反思,提高命题水平。

2.示例

例题1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周王对诸侯“授民授疆土” 

B.诸侯必须定期到周王室朝觐纳贡

C.受封者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保卫周王

D.诸侯必须按受封的田亩数定期纳税、服役

难度:

58%

教师分析:

错误主要集中在B。

诸侯必须定期到周王室朝觐纳贡。

学生说书上原文是“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所以选择此项。

关于正确选项D诸侯必选按受封的田亩数定期纳税、服役,学生认为书上的“纳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没有理解“税”与“贡”的区别。

课程目标和教学中基本不涉及税制问题,因此学生对“按田亩数纳税”的实质含义并不理解。

例题2春秋时代,有诸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此达到争取中原盟主的目的。

这个口号中的“王”是指

A.周天子B.齐桓公C.楚庄王D.越王勾践

难度:

29%

教师分析:

错误主要集中在B.齐桓公。

学生都知道“尊王攘夷”与齐桓公称霸有关,但没注意题目的设问点。

错误原因:

审题不清;或学生没有理解“尊王攘夷”的涵义。

例题3唐太宗发现马周人才难得,准备破格提拔,委以重任,负责办理此事的是

A.吏部B.户部

C.礼部D.工部

考查知识点:

三省六部制,以及学生课外知识。

从选项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吏部、户部、礼部的职责分不清楚,尤其是吏部与礼部,可能是因为礼部负责科举,也与选官有关。

例题4某班级同学以“唐朝向各国传播着中华文化”为题制作展板,其中符合要求的内容是

A.丝绸之路开辟B.鉴真东渡日本

C.唐蕃友好交往D.马可波罗来华

考查知识点我唐朝对外交往,以及学生分类能力。

 

样本校1

样本校2

得分率

83.0%

63.9%

 

 

 

错选A项原因,没有认真审题,“丝绸之路开辟”发生在汉代,错选C项原因,学生没有分清对外交往和民族关系。

例题5南方、北方人口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年代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

(980年)

北宋元丰元年

(1078年)

北宋崇宁元年

(1102年)

北方人口比重%

43.1

37.4

35.9

南方人口比重%

56.9

62.6

64.1

 

 

 

 

——引自《中国人口史》

造成上表中南方、北方人口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A.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减少B.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C.政府鼓励人民向南方迁移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样本校1

样本校2

样本校3

得分率

43.4%

37.4%

35.5%

 

 

 

 

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时段)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例题6

太阳神鸟金饰(也称为“四鸟绕日金饰”)2001年2月25日出土于四川金沙遗址。

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量20克。

整器呈圆形,器身极薄。

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

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正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观察左图,探究它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把自己的看法写在下面。

(10分)

预设答案:

造型优美,工艺精湛。

(2分)

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

(4分)

4只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12道旋转芒纹代表一年12个月。

(4分)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本题总分不超过10分。

命题意图:

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发挥想象。

典型答案:

体现了古人已经能制造金属物品,且计算很精准;当时人们崇拜太阳,把四鸟绕日当做一种图腾,一种象征;构图很漂亮,证明我国的文物非常精致,我国在以前就掌握了这种高超的技术;传递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也传递了古人的手工艺精湛;太阳就像皇帝,四只鸟仿佛他的孩子,这表明他们五人永不分离,团团圆圆;中国就像太阳,是个永远璀璨放光的大国;而鸟就像中国的历史,不断循环往返,不知多少年后一切又从头;传递了对光明的渴望,因为有齿状光芒,鸟代表的是希望等。

出题意图是说出此文物的含义和意义,学生从工艺、象征意义等方面回答,比较合理,出乎命题人意料的是出现文物的现代含义、象征皇帝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问题较笼统,没有给出文物年代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